喂!一切皆缘起,了悟缘起无自主,变彼变此假幻现,如旋火炬现轮像。

到 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清了我执和我爱执,可是,它们的根仍然来自缘起。我们必须明白,一切现象皆无自性、是空性,其现象自性空。这并非说它们不存在或者 “无”。一切现象之自性空,是指其无自性,所以它们并非永恒不变的。一切依赖缘起而成立,故要明空首先必须明白缘起法。一切现象乃缘起而生,我们明白这 点,就容易明白空性了。所谓的“空”,是指唯名有、唯依靠缘起产生、唯赖安名而存在,并非独立存在,可是却不是指“无”。如果我们说一切有自性,那么就等 于是说它们永远不能被改变,可是事实确实它们分分秒秒都在改变,所以这显然并不能成立。如果说一切皆无,这就是说因果善恶果报也不存在,这是明显不正确的 断见。正确的见解,是指一切有缘起而假名安立,譬如说衲面前这块桌布,本来它只是内地某城市生产的一些线,这些线被组合在一起了,成为一块东西,然后我们 把它放在桌子上,它才被称为“桌布”。如果我们不把它放桌子上,这些内地某城市生产的线组成的这块东西还在,可是“桌布”却不见了。所以,“桌布”的存 在,其实就是一些条件、因缘的组合,然后我们给它一个名字——“桌布”,它才能存在,而从来没有一块单独存在的桌布。我们不能说一切有自性,但必须更谨慎 不要错以为一切不存在。所以,龙树祖师爷说过,正确的见必须是缘起和空性互为助伴才能建立的。如果了悟正确的空见,我们会对业、因果更为深信。

我 执和我爱执,它们本身也是没有自性的,因此它们能被改变、毁灭。从无始以来,它们便存在于我们心里,导致我们每天有时快乐有时痛苦,不断在轮回里旋转不 停。如果一天不除掉它们,我们便一天不能自在,仍将继续痛苦下去,甚至说,如果我们持我执和我爱执而修广大的曼达供,把曼达视为自性有,那样修的功德也是 很有限的。不懂空性者,一切都如同实有,而如果我们能明白一点点空性的道理,便会很容易知道一切的来龙去脉,很容易能看破。

命如芭蕉无时新,寿如水泡无实心,如雾近观散逸去,如阳焰般远观美,

如镜中影视似真,如云烟雾见若稳。

这段开示和无常相关。这段是在说明生命如同芭蕉树那样没有实心、随时可以倒下;也好比水泡那么脆弱;好比烟雾和早上在平地上看到的阳焰现象;也好比镜子里面的倒影那么似真却假。

《利器之轮》和阿底峡祖师所著《菩提道灯论》或宗喀巴祖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的题纲不同,所以此段有关无常的开示说在全论的后部,而不是在按道次第科判排列的前面部分,所以我们在参修的时候必须自己调整先后次第。

我执敌如刽子手,看似实有不曾存,看似真实无实处,看似明显超增损。

我爱执这个敌人,其实并没有自性,我们看着它,以为它有自性,其实这只是暂时好象存在而已。轮回的根源在于我执和我爱执,它们导致众生好象小孩在玩转轮一样,在轮回中不断转来转去,永不休止。佛陀开示了空性的道理,让我们依此除掉我执和我爱执,令我们得到解脱乃至佛果。

业轮如彼诸性质,如此同样无自性,犹如月影现水面,业果诸种显虚假,

虽只表象当取舍。

我 们在无波无浪的湖水上,就能看到月亮的倒影。为何我们能看到月亮的倒影呢?这必须依赖缘起具足,譬如无风的晚上、平静的湖水等等。我们不能说倒影不存在, 但它的存在端赖各种条件的同时具备才能显现。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必须把空性和缘起两边的因素融合而修,通晓它们两者不对立、不矛盾、不冲突,在明白 业果性空之同时,当知对善恶、黑白当作取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才是正确的中观见。

梦中劫火燃烧时,虽无自性犹惧热,地狱诸界无自性,因惧炼火应当断。

我们虽说一切并无自性,但却不是在声称它们不存在。譬如说,我们在梦中置身火灾之中,这虽然并非真实,可是我们所体验的痛苦却很真实。再举一个例子:地狱确实是无自性的,可是因为我们有业的缘故,我们仍然会体验到实实在在的大苦,一点不虚。

妄想发时虽无暗,如于深穴漫游走,纵使无明无自性,应以三慧除错乱。

人 在生怪病的时候,譬如说我们发高烧的时候,可能会精神错乱,觉得到处一片黑暗,哪怕你把病人带到阳光灿烂的户外,也于事无补;同样的道理,轮回里的众生因 为无明,导致妄想、错乱、颠倒,根本无法看到实况,所以他们执有为实。虽然哪怕这个无明也是无自性的,但如果我们要证悟空性和除去无明,就必须依靠闻法、 思维、修行才能成功。

乐手欢唱清歌时,音若分析无自性,悦音集起未伺察,人心烦闷得消除。

业与因果若分析,亦无本性之异同,诸法明现显生灭,各种苦乐受似真,

虽仅表象当取舍。

如果我们不去分析、思维,在欣赏歌舞、音乐的时候,会觉得它很令人感动、很悦耳,就好像它是有自性似的。可是,如果经过观察,我们会明白,这是音符、旋律、每一乐器、乐师等等很多因缘组合的结果而已。虽然它只是很多因缘组合的结果而已,但它的功能和效果却不能被否认。

从苦乐的本身来说,它们确实根本没有自性,而只是缘起,但我们仍须对善恶取舍。

水滴注满瓶器时,非第一滴注满瓶,亦非末滴个别滴,缘起聚集瓶注满。

苦乐果报经历时,非由第一刹那因,亦非最后刹那等,缘起聚集历苦乐,

虽仅表象当取舍。

一 个水满的杯,不是第一滴水造成的,也不是中间的某一滴,也不是最后的那滴。水是逐渐倒满的,最后成为了满杯。杯子、每滴水、倒水者、时间等因素,造就了一 杯水满的杯子,缺一不可。缘起的道理,和这比喻相类似。苦乐的感受,也是因为过往业力的累计作用和组合,导致我们体验到不同的结果。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