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地本源》--修行與師徙關係
如何依止師長 在找到了師長後,依止及敬侍之道對修行者來說極為重要,而且它們的本身便就是修行,出家人對此更要至為重視。寺院是教之根本,而僧人就是持教的人,所以在此環節上絲毫不能出現過失,否則該寺院及傳承便出問題了。依止及敬侍師長之道分為許多層次,譬如說【戒經】、大乘顯部經綸及密部經典,皆各列出不同程度之要求。今天在座的全是在家居士,恐怕無法最嚴格地依經論中所說要求做,但若果我們單只聽一下這些教法,自己以後盡力量地去做,其利益已十分廣大了。明晚衲將講授【事師五十頌】,它裡面講述了密乘弟子依止及敬侍金剛上師的標準,所以今晚衲只講顯學上對承侍師長的要求。 依【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結集的佛陀開示,弟子主要應從心上及行為上兩方面作敬師之事。在心中,我們應以九種心待師、視師為佛,並常念師恩。在行為上,我們當供養資財、為師代勞及依說奉行。 什麼是九種心?它們出自【華嚴經】開示,分別是: 1. 如孝子承侍父母的心; 2. 依止堅定好比鑽石的心; 3. 如大地般堪負重任的心; 4. 如須彌山般永不動搖的心; 5. 如僕人般任勞任怨的心; 6. 如倒糞人般不畏低下工作的心; 7. 如小狗般不顧全自己顏面的心; 8. 如橋樑般樂於承載的心;及 9. 如船舟般重複往來而不倦的心。 我們不論是對坐高座上傳灌頂的著名師長,或是日常與我們一起生活的親教師,總之凡是與我們曾結下法緣的師長,我們都必須視為與佛陀統一體性。前面說過,在審察擇師之時,我們必須看清楚此師有否過失,但一旦在心中確立師徒關係後,我們便不再這樣做,而應常常視師如佛,只看他的優點,不去挑他的過失。以衲為例,衲自出家前便有了啟蒙師長,後來在十歲時出家時,又有了授沙彌戒之師父,再加上幾十年來的戒師傅、講經師傅、教授五部大論的老師、規範師及灌頂上師等,這些衲都必須無所遺漏地視為與根本上師一體,亦即與佛同一體性,並無分別。在衲的心中,必須把這許多師長都視為佛陀的化現,而不是只把其中幾位有名的師父視為佛陀,卻只把較為沒太大名氣的師父視為凡夫。 師長在客觀上來說未必等同佛陀,但這並不是關鍵,關鍵是弟子為了自己的修行利益,就必須視師長為佛陀。只要能做到這一點,把師長視為佛陀,則無論他是不是佛,你都能得到佛之加持。反過來說,如果你的老師是真正的佛陀,但你卻只視他為凡夫,你就不可能得到任何加持。如果不生信心,即使佛陀天天坐在你面前教導,你也不會有任何成就。歷史上的佛陀有一位叫做「提婆達多」(Devadatta)的弟子,他雖然常常在佛的身邊,但卻沒有什麼得益。許多其他的弟子都因佛陀的開示而證悟了不同境界,但提婆達多卻沒有成就,這正是因為他只視佛陀為凡夫。所以我們常常說,若視師為佛,便得佛之加持;如視師為菩薩,便得菩薩加持;若視師為凡夫,將得凡夫之「加持」,亦即說你不會得到任何加持。 視師如佛是極不容易證得之覺受。前世有此習氣者,在今生中只用幾個月、一個月,甚或短至一周便生起覺受及信心,雖並非沒有,但我們一輩凡夫無此習氣,今生中可能花上四、五年苦參也未見有成,因為要視師長與佛陀不二,的確並非易事,這需要很大的努力及福報才可證得。那洛巴大師在初見帝洛巴時,帝洛巴披頭散髮,完全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大師形象。如果弟子沒有福報,恐怕不易生起信心,但那洛巴卻生起了信心。密勒日巴在初見其師瑪爾巴時,瑪爾巴正在耕田,但這也沒有阻礙密勒日巴的信心。衲在約十九、二十歲前後,曾閱那洛巴傳及密勒日巴傳多次,自此敬師心雖未經苦修亦能自然生起,而且事師亦自然地變得很精進,受到了極大啟發。古代的人許多不識字,書本之流通亦不如今天之普遍,但現代則不同,現在的人都識字,而且很容易買到密勒日巴或那洛巴大師等之傳記,大家不妨多讀、多想,便可知道如何依止師長才正確。總之,視師如佛是修行者必須通過的一關。雖然它十分難成就,但由於缺了它便無法再向上修,所以我們無論如何也必須突破這一個修行上的重大關口。 除了視師如佛及以九種心待師外,我們亦應常念師長之恩典。以衲的一生為例,若非因為眾師長,衲便連字母也不懂,但師長卻教衲識字、穿衣、背經、授予五部大論、授予沙彌及比丘戒,更授予密法,否則衲根本無法可修、無從從佛。客觀上來說,師長之境界或高或低,而最高也不可能比佛陀還高。可是,如果我們從對我們個人的恩典來說,師恩比佛恩還要深。為什麼這樣說呢?諸佛雖然悲心極大及勤於度眾,但我們卻並未被他們直接利益,現在正在利益我們的是我們的人間師長,所以他們的恩德最深。只要我們細細思維,便會發現師恩之深的確無法形容。 在行為上,我們應對師長供養、為師長代勞及依師之開示奉行。對師供養者,包括了實物的供養及觀想中的供養。師長不在我們身邊時,我們如何供養或承侍呢?我們平時修【兜率百尊】、【上師會供】等法門時,便包含了供養、頂禮及承侍師長的修持在內了。所以大家不必擔心,師長在前時我們固然應作供養、頂禮及承侍,師長不在身邊時,無論他在多遠的地方,我們一樣可以供養、頂禮及承侍,猶如在師父座前般。這些供養是為了自己積聚成佛資糧而作的,並非為了利益師長。在為師辦事時,只要不是與佛法相反的事,下至挑水洗腳,我們都應努力成辦。第三點 --- 依說奉行 --- 是三種事中最重要的一種。師長之一切開示,我們必須跟著做。依寺院之嚴格傳統,若衲要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先請示師父,譬如說衲想在另一位師父座前學一些法,如果原來之師長不允,衲便不該去。你們在家居士雖不必這麼嚴格要求,但從原則上來說,師父的開示我們都必須奉行,除卻不合佛法之事為例外。
|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