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地本源》--修行與師徙關係

 

  如何選擇師長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買一斤菜時,也會左挑右選、比較價錢及新鮮程度,甚至研究它的產地、品種、農藥等等。我們想想,如果買錯一斤菜,大不了只是浪費少許金錢而己,其影響亦只不過維持一頓飯的時限,但我們卻會千挑萬選;師長不僅僅影響我們一生,而且是影響我們所有未來生的人,我們又怎麼能在擇師時馬虎呢?所以顯宗的經典中有許多開示說,我們拜師不要像餓狗搶食般,隨便見到什麼人都拜。我們應該先學習及瞭解明師必須具備的資格,同時在心中發願能早日遇上明師,在經過謹慎的觀察後,方決定依某人為師。現在有許多人,在看到報章宣傳後,便一窩蜂地擁至一些所謂的「高僧」、「活佛」座前拜佛求法,這是極為愚蠢的。在這個末法年代,許多人因為世間目的而盲目地吹噓,明明是一個普通的和尚,在宣傳上卻變成了遍知、神通法力無邊的再世佛陀,只差沒有再進一步把其人說得是能在天上飛翔而已,極盡誇張能事。這個年代便是如此悲哀,明明沒有的硬要說成有,明明不是的非要宣傳成是,大家千萬不要被這些紛亂的現象迷了。真正的大師,譬如瑪爾巴等,他們什麼神通法力都有,但卻從來不宣傳,不像現在的一些人,連三寶是什麼也不懂,卻吹噓說有什麼神通能力,這怎樣可能呢!沒多久前衲在廈門遇到一個人,他說自己自修多年,現在接近成佛了,所以準備把自己的心得著書立說,普度眾生。衲與他談論了很久,發覺這個人其實卻連最基本的佛教道理也不懂。像這一類的「師長」現今遍地都是,大家千萬要帶眼拜師。也有另一種人,他們看一位上師名氣的大小而決定拜師與否及恭敬的程度,甚至有看師長是否長相英俊而決定拜師與否的人,這樣是很錯誤的。我們拜師求法並非為了世俗的目的,所以不應該取決於名氣大小或長相如何。許多真正有德的西藏高僧,其實並無太大名氣,也並非光芒耀眼的人物,如果我們不細心觀察,便只會以為他們是些骯髒的老頭而已。所以,如果不懂得拜師前觀察的要訣,便很容易錯失了「寶貝」而不自知。

  我們應如何觀察師長呢?又或者說,一位好的師長理應具備哪些特徵呢?佛經裡對此有很清楚的開示。對傳戒師長方面的要求有十五種;傳授大乘共道的師長,則應有【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的十種資格;傳密法的金剛上師,則應有諸密續及【事師十五頌】裡所提及的內、外十種資格。視乎我們欲找哪類別的上師,我們便用對應的師資觀察、鑒定欲依止的人,至認定其合乎資格及自己生起信心後,我們方可依止。譬如說,如果你想學顯乘的菩提道次第教法,便應以大乘師資來衡量取決,而並非以金剛上師資格來審核。一位教授顯法的老師,只要合乎大乘十種師資便為完美,他懂不懂佈設壇城或給予什麼灌頂,與此根本沒有絲毫關係。一位合格的金剛上師,應具備內十種及外十種密法上師師資,否則不論他是否完美的顯宗師長,亦不夠資格傳予密法灌頂。如果你想求學密法,必須依密續中所說之十種內、外金剛上師資格來審核、觀察,而非採用大乘共通的明師十德標準。如果我們欲找一位可傳戒、說大小二乘教法,更能傳予密法灌頂的師長,便要用上上述全部標準來衡量、審核,此亦即說該師長必須具足戒師的十五種資格、大乘顯法師長之明師十德及金剛上師之十種內及外的資格,加起來這便有三十五條標準。在西藏佛教內,有少數幾位教內大眾公認的明師,譬如宗座達賴喇嘛、過往的赤江金剛持及鈴金剛持(Ling Rinpoche, 19?- 19?)這些持傳承的代表權威人物。對這類大師,我們可以不太花時間觀察便放心求法,但這些是特殊例子,對其他師長我們都必須謹慎審察。對生死及成佛之大事,我們絕不可馬虎、隨便!

  對大乘顯學師長師資,在經論中有以下要求:

  1. 持戒清淨

  這是指師長必須圓滿三學中的戒學。

  2. 禪定堅固

  這是指師長必須圓滿三學中的定學。

  3. 具足慧學

  這是指師長必須圓滿三學中的慧學。

  4. 德超弟子

  這一條十分容易理解。如果一個人的德行比我們還低,我們就無必要向他學習了,所以我必須要求師長至低限度也起碼比我們自己高超。

  5. 精進修行

  第五點要求為師者不是光說不做,他自己也應長期致力於修行上。

  6. 學問豐富

  一位明師,必須具備由釋迦牟尼經歷代傳下來之三藏教法及證法,而並非只有一、兩個小法門的傳承,甚至是像某些騙子般根本沒有任何佛法傳承。許多人自稱在夢中或定中見佛而得傳承,對這些人我們最好謹慎抉擇。

  7. 通達真實

  通達真實是指通達中觀應成派的正見,這是第七點。

  8. 說法善巧

  有些師長修行極高,也具備了其他條件,但卻言語表達不清或者不能對弟子應機開示,這便為存在缺憾,所以第八點要求師長說法善巧。

  9. 悲心授徒

  如果老師知識為了名利或供養而收徒弟,便不是理想的師長。所以,我們應找真正對弟子有悲心的上師。

  10. 教學不疲

  第十點要求為師者斷除自利心,只一心教授弟子,不顧自己的疲勞。

  以上是經論中提及的大乘明師十德。在現在末法年代,這樣的明師雖不能說沒有,但畢竟是難望在家門前遇上的了。如果我們沒有功德遇上這種最理想的十德師長,我們至少應找一個是具有下列三個基本條件的老師。這三個基本條件是:

  1. 儘管這個人不能完全斷除世俗之心,但他起碼重視未來生多於今生福樂;儘管他未必已完全斷除自利心,但他起碼重視利他多於利己;即使他未能完全捨棄世間法,但他重視修行多於日常俗務。

  2. 他對弟子以悲心攝受。

  3. 他通達三學或至少有一定的成就。

  如果能尋得這類略次於理想的師長,我們亦可以依止了。

  至於戒師及金剛上師的師資,其中有不少涉及技術上的要求,目前與大家關係不大,所以暫且不講。

  師徒關係是無法回頭,亦不可決裂的,所以在拜師前我們必須嚴謹地審察,不可馬虎拜師,也不必急於一時。有些人在聽到這些開示時,早已拜過一些師長為師了。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師長並不達要求,由於師徒關係早已成立,我們千萬不可失去恭敬或者不認師父。我們大可另外再拜其他名師為師長,但對已成立師徒關係的任何一位師長,不論他們在客觀上存在什麼缺點,我們都不可挑過失、失恭敬、決裂甚至不認師長,否則修行就無法指望成就了。如果師長似乎客觀上有些過失,作為弟子我們仍然不可不認師,亦不應對別人說師長之壞話。在最嚴重之情況下,我們頂多亦只可默默地另拜他師,對所有原有師長我們仍要視為師長。作為弟子的人,若對自己師長心生不敬或對他人說師長之不是,由於師徒關係所牽涉到的極重業力,這個人便如同燒焦了的種子不可能發芽般,即使苦修其他明師所開示之妙法,亦極難成就。反過來說,如果師長客觀上真有很大的過失,但弟子仍然敬事他,則仍會有一定的利益及功德。總之,對已有的師長,我們必須小心觀察才決定依止。一旦生起了「他是我的師長!」的念頭,我們便應敬師如佛,觀察過程便告接束,從此我們便只看師長之德,而不可再挑他的過失了。衲這樣說的依據是什麼呢?【金剛手灌頂經】中說:「應見師德行,非挑師過失;見師德行者,能得諸成就;挑師過失者,悉地不能成。」此乃佛陀所親口說的。

 

上一頁

返回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