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正宗分开示

菩提心开示

  刚才已把论中的出离心部份讲完了。在未开始教授菩提心的开示前,衲要强 调一下: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不论你想要得到解脱生死的境界或究竟成佛之 境界,出离心都是不能缺少的。少乘的解脱与大乘的佛境虽为不同的两个目标, 但其起点都建基于出离心。

  一个要出家的人,其受戒之动机必须建基于菩提心或出离心,如果实在未能 生纯正的出离心,至起码要对未来生之利益看得重于世俗之福乐及对佛法看得重 于非佛法俗务,并对世间福乐生出厌恶失恶。否则的话,即使身穿袈裟及剃光了 头发,亦只不迥是身出家而已,并非心已出家。如果缺少了出离心,即使参加了 受戒剃度仪式,亦并非真正得戒,此乃依据传统佛教戒律而说的定仪。一个真正 的出家人,必须在外在上具出家人之威仪外表,在语言上有所改进,在心上亦符 合出离心乃至菩提心。如果空有僧尼之外表,心中并无出离心而仍处于世俗人的 心态层面,住在寺院中只同乞丐等待施主之供养,这样就丢尽了三宝的面子。我 们并非被逼出家做僧尼。如果自愿出家的话,就理当一心修持,不再想及生计及 世俗名利之事。既决心出家,就应有心理准备要捱苦头,如果仍与世俗人一样地 担心生计,计划着应该供及为求生计而作经忏应酬的话,与世俗的人有何分别? 出家人若在小区有需要时讲经或主持法会,本身是尽僧尼之责任,但若以此作为 主要之事业及生计,就完全失去了出家之意义了。

  '菩提心'的定义是'要为了利益众生而欲证佛境的心愿'。有些人以为菩 提心就等于慈悲心及善心,这是不正确的。菩提心建基于善心、悲心、慈心及出 离心,但并非就等于是慈心、悲心等。为甚么菩提心必须建基于出离心呢?因为 悲心为菩提心之基础,而'悲心'是指'不忍见众生在六道中受苦'的心。'出 离心'是指不欲自己于六道中受苦而欲求脱苦的心,类似对自己之苦境而生之悲 心。一个没有出离心的人,连对自己之苦亦未得见,连自己亦不欲脱苦,如何可 能会真的生出不忍众生受苦而欲令其脱苦的情操呢?由此可见,没有出离心就根 本不可能生菩提心,所以也不可能成佛。有些人以为大乘行者不需修出离心,这 只是他们既不懂小乘,又不懂大乘而说的废话而已。小乘行者以欲求自在的心, 致力于修出离心及能解脱之道。大乘行者欲求佛境,所以要致力于成就出离心及 菩提心,还要行菩萨道及大小二乘之共通道,才能达致圆满佛境。

菩提心的重要性

  在〈道之三主要〉中,再下来的三偈是有关菩提心的开示,其中之第一偈开 示菩提心的重要性。

  出离若无菩提心 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 智者应发菩提心

  这四偈是说:'若然只具备出离心,而还没有菩提心,是不可能成佛的。菩 提心是成就佛境的因。故此,智者应致力于发展菩提心!'。

  在世俗上,一个母亲可以生出很多儿子,其种性、姓氏及地位各异。儿子的 种性、姓氏及地位,在世俗上是依其父之种性、姓氏及地位而定的。在佛学中, 我们常把空性之邆悟喻为'佛母',而把菩提心喻为'佛父'。为怎么这样作喻 呢?因为声闻、缘觉、罗汉、菩萨与佛之境界皆须经由空性之证悟而达。单具空 性证悟,并不足以成为菩萨或佛陀。如果行者又具备了菩提心,则成为了菩萨, 最终会证达佛境。菩提心是决定行者为大乘之准则,故此心被视能生佛境之'父'。 空性证悟则能生大小二乘不定之果境,故被喻为''母'。

  欲求成佛的人,必须成就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使已证空性及具大神 通,亦不列入大乘行者之行列,所作之修行并不称为'大乘佛法',亦不成为成 佛之因,而只是解脱之因。反过来说,一个已有菩提心的人,即使未有空性之证 悟及任何其它成就与境界,却已入于菩萨行列,堪受人天供养尊敬,十万三世一 切诸佛皆视他为亲子,而他所做的每一个最小的善因,例如布施一颗米粒予蝼蚁 及供上短短的一根燃香,都成为成就无上佛境之因。一位具备菩提心而未有任何 其它成就的人,亦比已达证空及具大成就的罗汉、声闻等小乘圣者更为希有神 圣,因为他已入于'佛子'的行列。

如何修菩提心

  以下的二偈,讲述修证菩提心的方法。

  四瀑流冲难阻止 业力绳索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网孔 无明大暗所蒙蔽
  无边有海生又生 常被三苦所迫害
  成此境地之母等 情状思已发大心

  这二偈用了不少喻法,把生、老、病、死等苦喻为'四瀑流'、'铁网'喻 我执、'大暗'喻无明以'海'喻生死六道轮回。这里面的前七句大意是说: '一切众生皆曾为我的母亲,她们现在受着苦苦、坏苦及行苦所迫害,又被业力、 我执及无明所支使,在无可息止之生死六道中不断轮回,受着生、老、病、死等 苦而不息止';'情状思已发大心'是说透过参想以上七句的内容,便能生起欲 求引领众生脱苦的脱苦的决心,亦即'菩提心'。所以,这八偈是极浓缩地讲解 修出菩提心的方法。

  我们的持咒、打坐及任何修行,是否能称为'大乘'的修持,取决于我们有 否菩提心,并不取决于我们的师长之宗派或我们所属的寺院之宗派。很多人自称 为'大乘弟子',口边常常挂着'菩提心',但却不知道生出菩心的实际方法。 那么的话,有甚么可能会真的生出菩提心呢?要达致任何世俗上或佛法上的成 就,必须先懂得其方法与道路,单单把菩提心挂于嘴巴上而重复自称为'大 乘',绝对不足以生出菩提心,而无菩提心就绝不可能成佛。

  在佛陀的开示中,有两种法门枚授修菩提心的正确道路,其一为'七重因果 修心法',另一为'自他交换修心法'。'七重因果修心法'由佛陀释迦本师开 示,以弥勒为主要之祖师,下传经历代广行派祖师无着、世亲及金洲等祖师而至 阿底峡祖师;'自他交换修心法'由佛陀传予以文殊师利为首之深观派祖师,经 龙树、月称等祖师亦传至阿底峡祖师。阿底峡祖师一人兼备了这两支传承,在公 开的开示中 ,他教授'七重因果修心法',在对亲密弟子的秘密开示中,他则 另授以'自他交换修心法'。至数代后,有一位祖师叫做'哲喀华',他把这个 修心法门亦公开了,并把授予许多患麻疯病的人。这些麻疯弟子在修持这个法门 后,麻疯便奇迹地痊愈了,所以这个法门有一个奇怪的别名叫做'麻疯者的法 门'。自此,这两支传承辗转传至宗喀巴祖师,再由大师弘扬光大,到衲的恩师 知真仁宝哲(别译'赤江仁宝哲')的一代,由宗喀巴大师算起就是第二十代。以 上为依衲之传承而作之传承世系解述,在其它派别中,传承会有异处,但最终必 定是追溯至弥勒及文殊师利这两祖师及本师释迦牟尼。

  以上所述两种法门,皆为佛陀金口亲说,其传承至今皆为清净与未曾中断过 的。佛陀依不同弟子之根机,分别传出了这两种法门,并把传承分别托付予弥勒 及文殊师利这两位弟子,经广行派与深观派历代祖师传至阿底峡乃至衲的恩师。 这两种法门俱能令行者生起菩提心。依靠二者中之任何一种,我们皆能生出圆满 的菩提心。二者间之分别是'自他交换修心法'较为深妙,必须是精进的利根行 者才适合修持,'七重因果修心法'则较适合一般行者修持。要成佛的人,只有 这两条道路可走,别无第三个法门可以令你成就菩提心!过去诸佛正是依这两种 方法而成就菩提心,现在的菩萨亦依同样方法而生菩提心,如果你想成佛,也必 须依同样的这两种方法之一才能有成。两种方法之间,你只修一种已足以修成圆 满之菩提心了,所以衲现在只会教授'七重因果修心法',大家好好地去修就已 足够了,在未来有机会时衲才另行开示'自他交换修心法'(注:见于法师著作 〈甘露法洋〉一书中)。

  要修'七重因果修心法',就先要修好平等心。在偈文中的'成此境地之母 等'一句的复数--'等',即表示了修平等心对待所有众生之意。凡夫的所谓 '悲心'及'慈心',并非真正的慈心与悲心,而只是对自己亲友的慈心与悲心, 蘛不广泛平等地施予一切众生。这种的慈悲,并不足以培养出真正的菩提心,反 而只是我执的延伸概念而已。对一切众生,凡夫把他们分为亲友、仇敌及陌生人, 分别对这三类关系待以执爱、嗔恨及漠视的不同态度。

  要修持平等心是有方法的。我们先观想一个陌生人,再好好观照自己的心对 他的态度,这种心态是怎样的呢?这是一种既不关心、亦不抗拒的心态。然后我 们细想:'为甚么我对他漠不关心呢?在无始以往轮回以来,这个人曾多次对我 有恩。而过去对我施予大与于今生对我施恩是无分别的!'。在反复地禅思后, 我们从而培养对这个人的平等心。

  然后我们再观想自己最亲爱的一个人在面前,又观察自己的内心反应,这种 心态是怎样的呢?这是一种甜密温馨的亲切感。然后再细想:'在数不尽的过去 生中,这个人肯定曾经多次是我的仇敌,多次伤害我。在今生的短短数十年间, 他只不过对我施予食物及关怀,我便视他为天下的至亲了。'在反复思惟中,我 们从而训练减低亲友的执爱。最后我们观想一个自己最憎恨的仇人于面前,又再 观照自己的心念变化。我们会发觉,只要这个形像一在面前,我们便不期然忆起 这个人对我的伤害,不自主地生出激动的嗔恨。再想想:'这个人只不过在今生 中对我做了一些令我不嘉欢的事,但在数不尽的前生中,他却多次对我施恩,甚 至为我保卫我而牺牲身命,哪他到底是我的恩人呢?还是我的仇人呢?'透过反 复思惟,我们从而训练对仇人以平等心待之。然后我们再想:'这三个人都曾是 我的至亲,又曾是我的仇人。即使在今生中,我的现在仇敌有不少在几年前是我 的好朋友。我的至友中,在几年前亦只不过是陌生人,如果他们对我伤害,又会 变为我的仇敌。仇敌、亲友及陌生人的观念,到底是不是坚固不变的呢?今天的 至友,明天可能变为死敌;几年前的敌人,现在又与我变成了好友。所以,三者 与我之关系是常常在变幻的。'及'再者,他们与我一样,都不过是在求乐及避 苦而已,大家都只是困于六道中之受苦众生。在他们的活动中,偶然做了一些我 喜欢的事或我不高兴的事,所以他们就分别成为了我的至亲及仇人。所以,我们 并非真正的至友及仇人。"至友"及"仇敌"的概念是我自己在心中产生出来 的!今生中的仇人,在过去曾对我多次施恩;今生中的至友,在过去生中曾是我 的对头;今生中的陌生人,在过去生中亦曾是我的仇人,又曾为我的亲,由此可 见,对至亲执恋是没意思的,况且他们明天也可能成为我的敌人;对仇人亦不须 憎恨,况且他们也可能明天就变为我的好友。'。

  透过如上述地练习,我们便会产生平等心,不再会过度执恋、漠视及憎恨。 这种平等心,并不是平等地漠视的心态,而是一种明知关系是在变幻而并不恒久 及坚固之心态。这种心态是我们培养平等的慈悲心之基础。大家不要以为修平等 心很容易,这是需要下苦功禅参几个月乃至几年才能满圆满达到的境界。在有了 平等心之境界后,我们才有资格修'七乘因果修心法'。这种修心法门,为何称 为'七乘因果'呢?因为前六个修持章题--'知母'、'念恩'及'报恩'为 '慈心'之因;'慈心'为修持这三者之果,但却又是'大悲'之因,'大悲' 又是'增上意乐'之因,'菩提心'是最后达到的果境。我们先依次修参'知 母'、'念恩'及'报恩',便能成就'慈心';依靠'慈心'的证悟,我们再 修'大悲'及'增上意乐',最终便能证得'菩提心'。所以,这七个项目是有 因果关系的,前六者为因,最后者为果。

  在'七重因果修心法'中,最先要修的是'知母'。在偈文中'成此境地之 母等'一句中的'母'前,正是指修习'知母','知母'的意思是要培养视一 切有情众生为自己母亲弓。我们的心识自无始以来已不断在六道中轮回,所以我 们的过去生是不可代算之多的。众生之数目固然是不能计算之多,但总有一定数 量。在无始以往之每一生中,我们都会有一个母亲,即使生于畜牲道中,我们亦 有母亲。故此,每一位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亲母,而且并不只一次两次而已。我 们要不断反复地去禅思上述之内容,从而生出'知母'。这是一个不容易成就的 环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接受这个概念,但如缺少了它的证悟,下一个章题-- '念恩'是不可能修成的,所以大家必须精进及有耐性地去修这一点。

  修成'知母'后,下一步便要修'念恩'。以今生的母亲为例,她怀胎十 月,期间天天呕吐,行动不便,最后冒着生命危险及经历人生中的最大痛苦才把 你生出来。在你出生时,样子像绉皮的怪物,她却如获至宝,不眠不休地把你抚 养成人。想想着:如果在婴儿期时母亲不理会你,你早已死去了。人的排泄都是 肮脏及臭气熏天,但母亲却不计较,天天为你以手抹去排泄物,恐怕最柔软的布 也会把你擦伤似的。自你出生以后,母亲就再不能好好睡觉了,甚至完全失去玩 乐及独立活动的自由。想想看:十多年要长期不眠不休地守护一个孩童需要多大 的耐性及牺牲?自你出生以后,你的痛苦变成了母亲的心痛,你的快乐才能为她 带来少许欣慰。即使在你成人以后,母亲仍然把你视作最重要的人,甚于对她自 己的重视。历史上,有很多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女,心甘情愿牺牲了宝贵的性 命,又有很多母亲为了养育儿女,甘愿去做最低贱的工作。有些人会说:'我的 母亲并没有对我这么好,所以谈不上有甚么恩德!'但即使你母亲因某些原因没 有善待你,她仍然冒了生命危险把你生了下来,现在你碰上了佛法,有可能成 佛,这都是母亲把你生下来之恩德所赐的。衲喜欢看动物生态记录电视片,在这 些片中,我们可以见到即使最凶猛的野兽,对自己的儿女亦是呵护备至的。在一 套片中,有一双母狼恐命缠着敌兽,身上遍体鳞伤也不肯逃走,只为拖延敌兽而 让小狼逃生,最后她死了,死前仍远望逃至很远的小狼。在几年前,电视新闻中 播出一双母猫五度冲入火场救出小猫的片断。由此可见,不论是人还是其它道 中,母亲之恩德是很大的。事实上,父母是我们的最大福田。

  每一位众生都曾为我们的母亲。在过去的转生中,她们对我们之大恩大德就 如同我们今生之慈母一样,如果有一个人在去年救了你一命,他对你的恩并不会 因为事情已过去了而变得小了。同样地,在过去生对我们有恩的母亲,恩德与我 们今生之慈母无异。我们要观想面前敌人、亲友及陌生人,都曾对我们有如母大 恩。我们现在虽不能记得过去生的情况,但他们对我们的恩德仍然成立。在日常 生活中,每当有人对我们横蛮无理乃至无故伤害时,我们应思维:'他是我的母 亲!现在他受贪、嗔、痴三毒所迷疯。我应对他更加怜惜,绝不可加以报复!'

  我们应好好思惟以上的内容,这就是'念恩'。如前所说,这一点并非单只 明了即足,必须思惟至的确生起觉受才算达至准则。第三是要修'报恩'。我们 要在心中反复思维:'单单知道母亲众生对我有恩是不足够的。我必须回报她们 的大恩!'。所有众生,如同论中偈文所说,被生、老、病、病及行苦、苦苦与 坏苦所折磨,被我执及业力所缚,又被无明所蒙蔽,不断于苦海中沈沦而不得出 脱,我像要思维:'怎样才能对她们施以最有利益的帮助呢?我必须彻底对她们 报恩,解决她们的痛苦困境,否则我就是一个不顾大恩母亲之苦之可耻的人!'。

  第四点是'慈心'(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称为'悦意慈'),这不是 禅修的章题,而是由修习前三点的必然成果。透过修持'知母'、'念恩'及 '报恩',我们自然会在心中生出'但愿一切如母众生可以得到快乐!'之真切 心愿,这就是'慈心'。龙树祖师曾说:'具备了这种心的人,即使没有任何其 他的成就,其功德已是不思议的!人与天神、毒药及任何武器皆不能伤一个有 "慈心"者的分毫!'。

  在有了'慈心'为基础时,我们才可再进一步而修'大悲'。如果没有'慈 心',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大悲'。

  怎么修习'大悲'呢?我们先观想日常见到的例子,例如想着一双被送去屠 场的牛,它被送往屠场时充满恐惧的,然后它被残忍地对待,在尚有知觉时肚肠 已被取出,甚至生剥皮革,最后被切成一块一块,成为人的桌上的美食。衲亦听 闻过很多活醉虾、生炸鱼甚至食猴脑的细节,这些都是修悲心时可以采用的实 例。我们要细想它们之痛苦及残忍的情景,同时要想:'它是我的母亲。'这样 就可生出初步之悲心。然后,我们再观想如母众生在其它道中的痛苦,例如在地 狱中之苦等,但并非单只想这些情节,更要想着:'这个是我的亲母!',如此 地修习至生起'但愿一切众生永离痛苦'的'大想'。

  有些人以为小乘圣者并无悲心,这是不正确的,他们亦有愿众生脱苦之悲 心,但却并无进一步自愿承担这个众生脱苦之心,而大乘行者则必须培养这种有 承担性的悲心。

  第六是修'增上意乐',亦即'利他之心'。我们在心中培养决心,要反复 地思维:'由我来承担令众生脱苦得乐之大任吧!这正是我的必然责任!'这一 点与'报恩'并不相同,'报恩'仅指有此愿心,'增上意乐'是进一步地直下 承担大业。

  最后,我们便会自然地想及:'怎样才能令一切众生脱苦得乐呢?我既无能 力供养一切众生,亦无能力令他们任何一位得到永恒的福乐,所以我必须成就佛 境,以圆满之智慧及能力来救度如母众生!'这就是成就了'菩提心'。

  在生起了菩提心后,行者才正式入于大乘之道,成为了一个'佛子'或'菩 萨',同时亦入于大乘五道中之资粮道上。佛经常说成佛需要三大劫之修持,这 三大劫正是从生起菩提心的一刹那起计算的。如果在证悟菩提心前未有空性之证 悟,行者此时尚是凡夫菩萨,并未能自主生死。在后来证空时,行者实时入于大 乘五道上之见道,成为了一位圣菩萨。

  很多人以为空性最难证悟,其实出离心及菩提心才是难得之成就,很多人依 着少许出离心,便达至见证空性之境界,但却未有菩提心。如果没有出离心及菩 提心,不要说难以成佛,就说善持僧戒亦未必能圆满办到。

  大家勿以为只有气脉修持、禅定或持密法方为殊胜,其实菩提心才是最胜、 最上的修持!

  以上已说完修菩提心的一种方法,另一种修心法(注:即'自他交换修心 法')就不讲了。只要大家依以上之方法修持,已足以成就圆满的菩提心。大家 不要小看刚才所说的修心法门,要达到生起菩提心的准则,必须依止以上方法或 '自他交换修心法',入于深山茅蓬或山洞中隐修好几年,才能达到成就。

  菩提心又分为'行心'与'愿心'两种性质,亦可分为'船夫心'、'牧者 心'及'皇者心'三种类别,另外亦有二十二种修心开示,这些大家可以在日后 自行再深入学习。

生起了菩提心之准则

  修菩提心的成功准则是其么呢?这一点在〈道之三主要〉虽未有明显地列 出,但却隐于出离心之成功准则之中了。如果你日夜都在迫切地心却消除一切众 生之苦,在你心中再无对世间欲乐之希求心,只是一心地愿成佛而救度众生,对 众生之苦尤如不忍见自己之亲子受苦一般,连一刻都不能忍受,乃至在梦中乍醒 亦马上思及众生之苦及成佛之愿。这就是成就了菩提心。

  在生起菩提心后,我们所作的任何善业乃至世俗普通之事亦可转为大乘之修 持。在供灯时,我们可以想:'愿一切众生得见光明,除去无明!';在饮食 时,可以想:'愿一切众生丰足,永不捱饿!'在沐浴时,可以想:'愿我能洗 涤众生之烦恼!';在打扫时,可以想:'愿我能扫除众生心中之恶念!'在生 病时,可以想:'由我来承担众生之痛苦吧!愿我的福乐都能给予他们!';如 是者,我们的举手投足都成为大乘之修持。我们亦要学习及实行菩萨道上之'六 度'及'四摄'法门,些在日后有机会时再谈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