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正宗分开示

  本论中之正宗分共有十一偈,分为有关出离心、有关菩提心及有关正见的三 个小部份。

出离心开示

  在这章题下,一共有三偈共十二句开示,分别为讲解出解之重性、如何修出 离心及生起了出离心之准则。

出离心之重要性

  有关这个环节,宗喀巴大师写了以下之偈句:

  无出离心无息灭 希求有海乐方法
  由贪有乐缚众生 故先寻求出离心

  假设你是一个狱囚,如果你没有求获自由的心,自然不会致力于逃狱了。同 样地,如果没有真正的出离心,便不会认真地修持以得解脱。大乘的修行人,虽 然并不以个人的解脱为修持目标,但仍然是需要证悟出离心的。大乘的菩提心, 必须建基于不忍见众生于六道中受苦之圆满悲心,但如果连自己都不对自己之苦 怠到厌离,是不可能对众生苦生出悲心的,所以绝不可真的生起菩提心。所以, 不论你是小乘或大乘,也不论你是要解脱或是欲求成就佛境,你都需要出离心。 这里所说的出离心,并非指单单明白出离心之意义,而是指真正得取出离心之证 悟。要明白出离心,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要证悟圆满的出离心,则或许很多老 行者都未敢自称已达到。所以衲要在此提醒一下:要修学道之三主要的章题或任 何道次第上的章题,并非单只读一下就完成,必须致力于禅参其内容,至心中生 出真的的觉受及达到证悟之准则方止,否则只是可说是明白了这部份之教法,并 非得到了其证悟,因为你的心识并未与它融合为一。在有关出离心的第三偈,即 '修已于轮回盛事....'等四句,述示了证悟了出离心之准则。如果你一天未能 达到这个准则,便不能算是真正入了修持之门,所作之亦非清净之修持。

  要知道出离心的重要性就必须了解一下轮回之苦处及解脱之利益。是甚么令 我们困于生死轮回苦海之中呢?是业力及烦恼。我们正如一片落叶,被业力及烦 恼之风吹来吹去,所以不能自主,只是无何奈何地任由风向把我们从一个恶道中 抛至另一个恶道,毫无自主可言。

  我们亦如蜘蛛网中的小昆虫,被紧密的蛛丝所缠住。这些'蛛丝'并非外 来,它们正是自己的贪、嗔、痴等烦恼,令我们自己把自己绑住在六道之中。如 果你不能看到这一点,反而安于在六道之中,就不可能看到真正的解脱。要得到 解脱自在,虽然并不单靠出离心,但它必须先靠出离心推动。如果没有出离心, 就不可能解脱生死,也不可能生菩提心,故此也不可能成佛而利益众生,只会永 久地在六道中飘泊,而且绝大部份时间更是在三恶道中受着极大的痛苦。现在你 虽生于人间,痛苦并不如三恶道中明显,但如果你不生起出离心而致力于能脱或 成佛,就似是一个暂时被容许休息一下的狱囚自得其乐地不视囚狱为苦,在转眼 间你又会被捶打行刑了,到时才生起欲要逃狱的心就太迟了。

  如果要成佛,你先必须具备出离心;如果你只想解脱生死,你还是要具备出 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则更不能真正受持具足戒,因为出离心乃受戒之基础。

  这一偈的四句是说:'如果没有强烈的真正出离心,便不可能息灭希求轮回 中之世俗福乐的心;所有众生正是因为对世俗福乐之贪爱,而被缚于六道中的。 所以,若要得到自在或佛境,你就先要证悟出离心之觉受!'。这四句是指明出 离心的愿望。偈文中第四句的'先'字表明了修持之次第,如果不知或不理会修 持的先后次第,是不会达到成就的。

  总括来说,我们应知道自己在轮回中的处境是苦,明白解脱及成佛的益处, 从而生起希求达到出离心之证悟的强烈心愿。

  在对出离心生起了希求之愿后,我们的下一步是要致力于培养出离心。在任 何道次第的修持中,不同法门的修持先后正确次第是很重要的。

  培养出离心的方法在下一偈中:

如何修出离心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下士道的部份开示息灭对今生福乐之执恋之方 法,在中士道中则开示如何息息灭对未来生及整个轮回之福乐的执恋。这两点在 〈道次三主要〉中,却是以一偈之形式连在一起讲授的。'暇满难得寿无常…' 四句中的首二句是呼应下士道的发心及修持,尾二句呼应中士道的发心与修持。

  暇满难得寿无常 修习能除此生欲

  如上所说,这两句是相应〈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下士道的,主要是教授离 弃对今生欲乐之希求的方法。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应禅参你所具备的八种 "有暇"及十种"圆满",再要禅参生死无常的道理,这样便能息退对今生欲乐 的希求了!'。要认真修行的人,必须先具备人身及暇满难遇之强烈觉受及生死 无常之证悟,否则所修的法必定属于清净的佛法修持,这里所说的'禅参',不 是指单单领会明白,而指不断于心中熟习禅思,至令其与心念融合为一体。单单 要领会其中意思,一点也不离;若要令其与心合一而念念不忘,则非恒常的串习 不能成。

  有关'有暇'及'圆满',我们刚才已说了一遍,现在说一下如何在念中禅 参它们的希有难遇。

  我们要在念中思惟:'如果我生于地狱中,便会日夜受着不可忍受之极大痛苦,片刻不得休息。在人间,即使我只被针刺了一下,亦已痛不欲生,只会念痛 苦而把修持抛诸脑后,何况在地狱中呢?如果我生于地狱,肯定不会修持佛法, 只会在受着无比及无休止的痛苦。但因着过往的善因,我现在并不在地狱中,这 是何等的大幸!'。大家不要只限于听一遍这些内容。这些内容谁都懂,但却不 多人有所觉受!必须好好地去在念中禅思至生起觉受方会有用!我们大家都想成 为'上根',大家都只要修本尊观,但事实上修观自己是地狱道的众生或许更有 益处!如果缺乏道之三主要,单单观自身为本尊及身处净土,又有何用处呢?反 过来说,如果好好地观身处地狱及其它恶道中,若修至生起觉受,肯定会怕因果 及三恶道,这自然会成为清净而努力地修持之原动力,而且更是极为有力的推动。

  我们再要禅思:'在饿鬼道中,点滴饮食皆不能得,即使见到食物,也因一 己业力而不得进食,这样的痛苦要忍忍受很多劫之长时间。现在生于人间的我, 即使一天不食而不能忍受,在饥渴时更从不会思念修持佛法。如果我生于饿鬼道 中,肯定是更加不可能修持佛法的了,只会日夜在疯狂寻找饮食品。我现在生而 为人,是由于过往的善因,这是何其大幸!'。大家如果禁食一两天,便会领会 饥渴之痛苦,但这与饿鬼道的痛苦是完全及不上的。事实上,有些鬼道众生并不 是饥渴的,而且还有些财力及神通,但一般的绝大部份饿鬼道众生是如上述般悲 惨的。

  有关畜牲道,我们禅参:'畜牲连一句咒语也不明白,连最小的善行也不会 作,如何会有得脱恶道的机会呢?可幸我因过往业力而并不身处畜牲道中!'。

  有关以上三恶道,大家不是以看另一个众生的角度去研究,要的确在心中观 想自己便是在体验它们的处境,否则你的禅参是没有效用的。

  天界的众生福乐极大,并没有明显的痛苦,但却没有修持佛法的机会,又因 福乐极大而不易生出出离心及悲心等,所以其道并不利于修行。以世俗福乐的角 度说,天界众生比人间众生更为享受;但由修持的角度看,人间远比天界更为利 于修持及成就,所以我们并不发愿生于天界。大家都读过〈般若心经〉,经里面 提及一位名叫'舍利子'的圣者,他是佛陀的一位大弟子。舍利子有一个俗家弟 子,这弟子对佛法及对其师父舍利子是极为尊敬的。这弟子位高权重,出入都坐 在大象上,但若在路上碰到他的师父,他却会不顾仪态地连跌带滚地马上下地顶 礼,所以大家都说他的敬师及敬法态度是最上乘的。在他死后,他生于三十三天 中,舍利子便以神通往天界找他,本想为他开示佛法的。但天界的欲乐实在太大 了,这个弟子见到了他曾至为敬重的恩师时,只在一刹那间停止享乐,向恩师举 起一个指头致敬,然后便又专注于正在享受的玩乐中了。这样的一个好弟子,在 生于天界后却变得如此不堪,如果是你我一辈,则更加不可能面对这些天界欲乐 而仍能记得修持了。即使若有天界众生有少许修持的心,他们仍不易真正精进修 持,因为他们缺乏了修持的推动力--出离心。要生出出离心,必须先得见苦而生 厌,但天界众生并不见苦,所以不易生出厌离轮回的心。在他们见到苦时,也已 太迟了。由于天界转生耗尽了福报及过往善因,绝大部份的天界众生在命终后都 直下三恶道中,久久不得生于善道。以上乃欲界天的情况。在无色界天中,则更 加不利于修持。在众生生于无色界天时,他们在受生时生起一念:'现在我生于 无色界天中。',在福报尽时,他们又生一念:'现在我跌出无色界天了。', 在此二念之间的无量劫中,他们是不起一念地住于定中的。很多外道所修禅定, 便是生于无色界天的因,仅此而已!但他们却以为这种禅乐定境是最高境界,以 为这就是恒久的解脱无苦之境。在达到目的后,这些外道修定者就以为已达最究 竟的境界,在住定无量劫后,在福报用尽而离开无色界定的一刹,他们会心生怨 恨,认为'解脱'是假的,误以为世上根本没有'解脱'这一回事,然后便生于 三恶道中去了。因于曾在无量劫中住于苂念定中,更因临转生前的生起'解脱为 假说'之邪见,他们会在无量生中生为愚痴。所以,生于无色界天的众生亦无修 持之机会,而且未来生多是悲惨的。偶尔会有诸佛以神通力化出天乐等,令他们 出定而为他们说法,除了这些特别情况外,他们并无修持或学法之机会。我们要 心想:'可幸地,我因着过往善因之力,现在并非生于天界。'。

  即使生于人间,若我们生在原始的地方,则只会懂得维生,哪里会有修学佛 法的机会呢?所以我们要禅思:'可幸地我因迥往的善因之力,现在并非生于边 地。'。

  即使生于人间,若我们有眼盲、耳聋等缺陷,则仍然是不可能修学佛法的, 所以我们又参想:'可幸地我因过往善因,现在并非如此!'。

  有些人是天生具有邪见的,这是因为过往的不善业所致。他们不易生出对因 果、三宝等的敬信心。我们参思:'可幸地我并非生为邪见的人!'。

  即使具备了上述七种'有暇',但若未值佛陀示现于世,则仍然不会遇上佛 法。我们现已遇上佛法,所以才有修持之机会,所以也要思惟:'能遇上佛出生 于世,是何其大幸呢!'。

  以上为思惟禅参八种'有暇'之方法,现在讲述如何思惟十种'圆满':

  如果没有人身,我们不可能作修持,所以我们先要禅思生为人身的可贵性。 有关这一种圆满,事实上在八'有暇'中已同时涵括了。

  我们再想,若得人身而没有智力,则亦不能修持,所以具有智力是十分可贵 的修持条件。

  即使生于人间又具有智力,但若并不生于有佛法的地方,则仍是不可能修 持,所以我们要庆幸能生于有佛法之地方。所谓'有佛法的地方',是指有四众 弟子之国土,它有一定的定义。

  我们也要禅思自己未曾作五无间罪之可幸,否则就不易修持了。曾自作或叫 他人作五无间罪的人,是很难得到佛法上的成就的,因为其罪业力实在太重了。 '五无间罪'是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及破和合僧,衲估计大家恐 怕未至于在此生中曾造下这些极重罪业吧?

  我们又要禅思自己现在对佛法生信之可幸。如果并未对佛法生信,是不可能 修持的。有关这一个'圆满',有些论著认为是狭义地指对戒律生信,但一般上 这是指对整个三藏佛法生起信心。

  第六点是要参思我们幸而生于佛已出世之时代。诸佛是恒常存在的,但因着 众生各别之因缘,佛会示现出世及入灭的情况。严格地说,我们并不完全具有这 一种'圆满',但世上仍有很多明师住世,所以我们尚可说是近乎具备了'佛已 出世'之'圆满'。

  第七是禅参思惟遇上了佛已说法的时代之可幸。大家不要以为所有示现的佛 都会说法,这可是要看当时众生之因缘的,但我们世界中的释迦如来在二千多年 前已说法。虽然我们未真正遇上佛陀说法之年代,但我们有师长的开示,所以勉 强地也可算是具有这一种'圆满'。

  第八种'圆满'是'法乃住世',这是指世上仍有佛法正弘扬。单只有佛经 或有人说法,并不就是'法仍住世'的定义。必须是清净、无变质及完整的教法 及证法仍然弘扬,才可算是符合了'法仍住世'的定义。我们要思惟自己遇上了 这一种'圆满'的希有及可幸,这并非指在意念中想一想而止,必须禅参至心中 的确生起庆幸自己遇上了如此希有的机缘才可说是'如法'。

  第九'圆满'是值遇世上仍有修持佛法的人之机遇,这是指仍然有人靠修持佛法得成就之意。这些行者是我们榜样,如果他们能做到的事,我们必定也做得 来。所以,有这些榜样是修持的人的一个好助缘,我们要思惟自己可幸地生于世 上仍有依法修持而得成就之例子的年代。

  最后,我们在念中思惟:'我生于世上仍有慈心的人,否则修行人就难以得 到修持之助缘了,我是何等的幸运呢!'。这里所说的'慈心的人',是指施主 及任何支持我们修持的人,例如在泰国等地,俗家人每天为僧人备饭,令僧人可 以专注于修持生活。如果世上没有这些善人,修行人的日常生活就要位去一定时 间了,所以他们是修行人的顺缘,尤其是出家人的修持缘条件。我们要思惟自己 生逢世上仍有这些善人的存在之可幸性。

  以上所说的八'有暇'及十'圆满',严格地依定义去说的话,我们其实并 不完全具足,但也可说是几乎具足的。在这里(注:法师开示时身在澳洲,当时 说法之对像主要为西方僧侣),其实并不可说是'中土'(即'有佛法之地方')。 单单有几个和尚和几间小寺院,并不足以符合'中土'的严格定义。但基本上, 大部份的'有暇'及'圆满'我们是具备的。在禅参时,我们必须真的去在心内 深深思惟这些章题,而不是单单止于明白这些内容。如果心中对'有暇'及'圆 满'并未生出珍惜难遇之觉受,单单会背诵它们是毫无意义的。

  如果我对'暇满'人身的难求生出觉受,便会懂得要善用它。我们还要细 思:'怎样才能得到这些条件呢?我们必须做圆满的布施及持戒修行,再配合极 强烈的愿力,才能得到这十八种条件。这些因是不容易修成的,所以我现在的有 利条件并不是易得的。',如上述地由其因而禅参其难得,从而生起珍惜之心。 再由譬喻去细思其希有:'瞎眼的龟在一百年一次的浮上海面时,恰巧碰到在无 边海洋上飘浮的金环,这是何等小的渺茫机会!如果想再过一次,是绝对不可能 的!但我现在具有的修行条件,却是比这种机会更加难求!',从而培养珍惜 '暇满'人身的心。最后,还要禅思:'六道之中,生于三恶道的众生多,生善 道的少,生于人界的则更少。在人间,能遇佛法及有齐十八种条件的人是更少 的。'。总而言之,我们必须详参十八种因缘之可贵之处,并由其成因难作、其 本质为希有及其希有性之譬喻,达至对其珍惜之觉受。

  我们在过往生中,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去制造善因,才能令我们今天得到'暇 满'人身。如果我们在却不善用它,就似是辛苦赚来的钱现在却白白花费,日后 若要再做生意时就没有资本了!思惟'暇满'是对治懒散的良法。只要真的生出 觉受,自然便不敢浪费人生于世俗的事业上,所以它是一个很有推动力量的法 门。在成佛之道路上,除了先要依止明师之外,禅参'暇满'是修持的首步。如 果没有对'暇满'生起觉受,就没有甚么修持可言了。

  在对'暇满'生起觉受后,我们应进而禅参'死无常'的教法。世上的人都 不喜欢谈及死亡,为甚么修行人要念死呢?因为它是极有力量的,能够令行者真 正入于修行之门及推动我们修持至全终成佛。

  我们现在已知道了'暇满'人身之难求及其益处了,所以生起了欲善用人身 的愿望,但却未必会迫切地急欲修持。但这个人身不是恒久的,这个美好的修持 良机随时都可以失去,谁知道自己明天是在人间还是已转入地狱呢?如果你对 '死无常'没有生出真的觉受,你根本不会真真正正地念及修行;即使你念及修 行,却不会付诸实行;即使你尝试付诸实行,却不会有纯真的修行心;就算你也 有纯真的修行心,却不会痛下苦功地认真决绝地修持。再者,如果你不念及死 亡,所做的事就必定是与世俗的欲求有关,在最终死亡之际,你会追悔莫及。反 过来说,如果你能常念死亡,你自然会致力于修持,烦恼自然会消退。''念死 对初修的人是一种很有力的带动,对正在修持的人是一种推动,对快要成就人来 说则是一种策励,所以它是一个对修持始、中及后期都一样重要的念头。佛经中 有云:'兽的足印中以象印为最大;证悟之中以"死无常"之证悟为最有力量!'。 如果你念念不忘'无常',又怎会再拖延修持呢?如果你念念不忘'无常',又 怎会再费心于世俗琐事呢?你只会自然地精进于修持,连一秒钟也不会放过!由 此可见,'念死'是极有力的修持动力。有些弟子误以为'念死'是消极的,这 只是一种误见。'念死'不但不消极,反而是令我们积极地善用余生的最佳推动! '念死'并非为了令自己畏惧,而是为了要生起痛下苦功,不再拖延的决心及恒 常的修持动力。

  单单知道自己最终会死亡,并不是'念死'。'念死'是指透过禅参'死无 常'而生起对它的觉受,令致自己无时无刻如同心中有一声音在提醒:'你随时 都可能失去这个"暇满"人身,一失去了最不可能修持,你要赶紧用功呀!时间 无多了!'。

  怎样生起'死无常'的觉受呢?我们必须采用'三根九支'的'念死'法 门,以令生出'三决定'。

  我们先参思第一根,即'死亡是必定会来临的'。有些人或许会奇怪,这一 点连三岁小孩也知道,为甚么还需要去禅参呢?三岁小童的确也懂这个道理,但 却没有这种觉受,所以世俗上的人都忙碌终生,仿佛自己是会永生不死似的。

  (一)我们先想想,不论你如何逃避,不论你身体如何健康,死神最终必定会 来临。世上的帝皇,乃至佛法上的大师,有谁能逃避死神呢?

  (二)自出娘始以来,我们其实是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死期,尤如一只被牵往 屠房的山羊。时间是不会停下来的,我们的寿元现在就正在一秒一秒地减少,每 一呼吸都等于又向死亡迈进了一步。

  (三)假设你有六十岁寿元,一生中的三份之一是孩提,并不会想及修行;中 间的二十年要忙于生计及维持家庭,所以又不会有空修持;最后的二十年你已经 年老,想精进地修持也未必应付得来。再由另一种方法计算:一生中的三份之一 用作睡眠,其余时间还要上班、食饭、聊天及如厕、你剩下多少时间修持呢?如 果比较今生及未来生,今生只是几十年的时间,未来生却是无穷无尽的,你想何 者比较重要呢?明显地应该是暂时放下眼前的几十年之安乐,致力于所有未来世 之福乐,但你却没有多少时间去做这样的事!如果要先忙世俗的事,慢慢才去修 持佛法,这是不实际的。世俗的事,只要你仍有一息,就永不会休止。纳有一徊 徒弟已经八十岁了,他还在说:'让我先把这最后一单生意做完,然后我就会退 休!'。衲见过很多有计划修持的人,他们都常常在说:'等我忙完后就会好好 修持!',这些人大多还没有等到'忙完'的一天就死了!如果你真正有心修 持,必须马上就开始,能多少就修多少,就像是与死神竞赛斗快一样。

  透过禅参以上的三支,我们修至生起'我的确会迟早面对死亡'的觉受,这 不是说领会其道理即止,必须在心中的确生起震憾才有意义。

  然后我们参思第二根,即'死期是不定的'。

  (一)我们如果能够断定死期,尚可以计划一下,先做好世俗的事,然后才慢 慢修持。但死期却是不同的,没有人能预知死期。很多比你年青的人早已死了。 在医院,每天都有年青人死去,他们在昨天还是与你一样的满胸壮志,准备做这 个做那个事,今天却已不在人世了。有些人在烧饭期间死去,连一顿饭的时间也 没有!有些人在床上计划着未来的二十年,第二天却没有醒过来,就这样死去 了。一百个死去的人中,有多少是准备好了的?我们今天有缘坐在一起,在两年后的今天,或许就有些人已不在人世了,是你先去还是衲先去呢?这谁能预知 呢!

  (二)利于我们继续活着的顺缘并不多,但有可能致死的因素就比目皆是。任 何一种小病都可以致命,乃至外在的天灾人祸无一不能轻易地取去我们的生命。

  (三)我们甚至可能在碰上最微的病痛或意外时死去,或许是一口气转不过来 就马上命亡,因为我们的肉身是脆弱的,就好比大海上的一个微不足道之水泡沫 一般。

  透过禅参以上三支,我们会生起第二种觉受,即'我必须马上就修持,抓紧 时间!',就像是你明知有人会来杀害你,但你不知道杀手何时会来,你自然会 抓紧时间把最重要的事马上尽力办一样的道理。如果能生起这种觉受,一切世俗 琐事都会变得微不足道,你自然会精进于佛法修持。我们常常都在想:'明天开 始我会好好修行。'然后就一天复一天地拖延。事实上,我们根本不知道会先遇 上'明天'还是'死神',在'明天'未到以前,或许我们已遇上了死亡。

  最后,我们禅参'死时除佛法外无一可以有助于自己',这是第三根。

  (一)我们穷一生去积集财产,但在死时,这些对我们有甚么作用呢?在命终 时,甚么也带不走。即使你现在有吃不完的谷粮,在下一生若投入饿鬼道中,还 不是滴水不能得?即使你成为世上最有权富的君皇,在命终时,最大的财富及名 利也帮不上忙,随着你上路的只有业力。

  (二)即使你现在有很多亲友,他们亦帮不上忙。在最后关头,你能依报的只 有你自己的修持。

  (三)我们穷一生悉心照料自己的肉身,对它作最佳的保护,但在最后关头, 心是否能帮助我们呢?在命终时,连我们珍爱的身体也要放下,上路的只有自己 的心及所伴随的业力。

  我们必须致力于禅参以上三支,直至生起觉受:'我在世上的几十年只不过 如浮云,随时可能消散,这不过是一个中途站,还有很长的旅程在前面,我必须 好好准备上路的行装及盘川!'。

  除以上的'三根九支'禅参外,我们亦可禅思死亡及中阴的细节,例如参考 柏绷喀大师所著之〈心匙·策励痛念生死无常歌〉(注:载于法师著作〈人死自 在〉一书中)等。我们透过这样地'念死',要修至对死亡念念不忘,把十化为 精进修持不执现世欲乐之策励。如果我们能好好地'念死',自然会在日常生活 中得到很多开示,例如花开花落、日出日落等无一不是对我们修持的策励,无一 不在提醒我们生死无常的道理。

  '念死'是一种最有力的禅参。衲建议你们每天在早上至少想一想'无 常',临睡也如此。卡当派祖师云:'早不念死,早上就浪费了;午不念死,下 午就浪费了;晚不念死,晚上就浪费了;一天不念死,那一天就没有真正的修持 可言!'

  如果没'有暇满'及'死无常'的觉受,我们任何的修持都肯定不会是清净 的,很多人修持佛法,为的是求财、求寿、求名、求利。佛法中当然也有这些法 门,但如果只修持这些,则完全谈不上依随佛陀的道路了。佛陀在位居太子时, 早已拥有这一切,亦看透了这一切并无实质。作为俗家弟子的,大家至少要一边 修持出离一边忙于世俗上之事。作为出家众或欲真真正正地依随佛陀足迹的人, 则必须好好思及'暇满'及'无常',这样才会断除对现世欲乐之希求,真真正 正地入于清净的修持。只要我们一天未痛切时现世欲乐之希求执爱,就一天不可 算入真正修行之伍。即使你天天打坐,甚至讲经说法而引导成千上万的人依止三 宝,如果你未有'暇满'及'死无常'的觉受,你所做的不过是世间八法而已, 并非完全清净之修持。只要你仍有对现世的一丝欲求,就不可能完全真正地入于 清净修持。修持净土的人,如果单单发愿及念佛,心中郄无对心间的出离心,就 如一双爪被缚着的小鸟,怎么飞也飞不到净土。所以,'暇满'及'死无常'之 觉受是真正的修持的门坎,生起了它们才可说真正走上了修持之路。如果没有这 些证悟,不论作甚么修持,亦只不过是在修持之门外徘徊张望而已。以上所说的 是对今生福乐出离之方法。今天有几位洋弟子准备受戒剃度,所以衲亦想再谈一 下卡登派的十秘财开示。这十秘财对俗家人或一般的三宝弟子来说,未必能做得 到。但对出家人及真正一心修持的行者而言,它们是最有力及最殊胜的十种财 富。大部份俗家人,乃至很多僧尼都未必能具备这十种秘财,但能够者必定能成 大器,所以今天大家能听一下这些开示也是很好的。

  我们修行的人,必须致力于得到十秘财,这样才能坚决地修持佛法,不受世 间八法所染污。'十秘财'是卡登派的教法,其目的是令行者舍弃现世安乐,它 包括了'四依止'、'三金刚'及'出、入、得三事'。'四依止'是:心极法 依止、法极穷依止、穷极死依止及死极荒沟依止。'心极法依止'是把心转向正 法,行者要思惟'暇满'及'死无常',并想着在死时除佛法外一切并无帮助, 故此而生一心依止正法的决心。'法极穷依止'是指即使因为修行而要沦为乞 丐,亦在所不惜。行者必须培养这样的决心。'穷极死依止'是指为了修持,即 使要牺牲身命亦在所不计,决断地只一心修持而不理会世间福乐。这是第二点要 培养及禅修的态。'死极荒沟依止'是指为了修持,即使面对死后就像荒山中的 野狗死时一般地无尊严的情况,我们仍一心修持,绝不有一丝为其它顾虑的心。 '三金刚'是:事前无牵累金刚、事后无愧金刚及同行智慧金刚。在这里,'金 刚'一词乃指坚固不能摧的决心。在我们发心放下一切而入于修持时,亲友必会 不般悲伤地阻挠,但我们必须坚决地走上修持之路,这种毅然的决心是'事前无 牵累金刚'。在我们修行时,可能会被世人视为穷僧人或者是流浪的乞丐(注: 法师指过着流浪生活的云游僧及瑜伽士等),甚至会百般厌恶我们,但我们都不 理会世间的谩骂或讥讽,这就是'事后无愧悔金刚'我们要想着:'我的目标是 要成佛,并不是要得到世俗上之面子。不理他们怎么说或怎么对我,都是没有分 别的。'。'同行智慧金刚'是指决绝地厌离俗世贪乐,坚决地修持之意。'出、 入、得三事'是指为着修持而变得与世俗的人格格不入--'出于人群'、甚至 像野狗般无衣无食--'入于狗伍'及一切舍弃俗务而为求成佛--'得到圣位'。

  在西方,很多洋僧尼连穿上僧衣在市集上走动也不敢,觉得被人以奇怪的眼 光看着很不是味道。为甚么他们连这最基本的僧戒亦做不到呢?正因为他们的心 仍有我见,仍被世间人法所染,所以才会介怀他人的奇异目光。如果具足十秘 财,不要说被他人讥笑,即使为了坚持修行及僧戒及被人打死,行者也不会动摇 修持的心。在西藏及亚洲,人们都习惯见到僧尼,所以并无甚么大问题存在。在 西方,不少人对僧尼投以厌恶或奇异的目光,有很多洋僧尼就因此不敢穿着袈 裟,甚至于因此而还俗。衲在西方生活了许多年了,却从未因他人的态度而改穿 俗家人的服装。有一次,衲去到全澳洲治安最差的地区,那里有着很多侹视黄种 人的份子,还有一批穿皮衣、半个头剃光了、半边头却似是鸡冠、鼻上穿上鼻环 的街头青年,他们手拿着刀子看着衲,衲也忍不住好奇地看着他们的头,大概大 家都认为对方是奇装异服邑吧!结果大家都笑起来了,最后他们中有好几个还成 为了衲的朋友。如果能在心中生出这十秘财,行者是迟早能成就的。西藏有一位 称为'密勒日巴'的大师,他正是舍弃现世福乐的一个典范。大师于年青时曾作 大恶业行,后生起了出离心,毕生在山洞中苦修,长年吃的只是荨麻草,以致身 体变成草绿色,最后大师得到了即身成佛之大成就。大师在快将成就时,有一位 商人遇上了身泛绿色的大师,还以为大师是鬼魔!这位商人见到大师衣不蔽体, 又没有粮食,所以对大师十分同情,但大师却反而认为商人才是可怜的一方!大 师的生活正是'出于人群'、'入于狗伍'及'得到圣位'之写照。

  业果不虚轮回苦 思维能除后世欲

  以上二句是相应〈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中士道之教法。下士道主要是开示 舍离今生欲乐之方法,中士道则教示舍离未来生及轮回之方法。

  这两句的意思是'借着思惟因果业之定律及生死轮回之苦,行者便能培养出 舍离轮回之决心。'换句话说,在参修完'暇满'及'死无常'后,我们必须禅 参'因果'及'轮回之苦',以培养真正的出离心。

  因果教法是一个极为广大的范筹,我们今天只能略为浅述一下而已,大家可 以在日后再参阅〈菩提道次第广论〉(注:法师着有〈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释 义〉一书)及有关'四圣谛'及'十二因缘'之教法。我们必须透过思惟因果而 会对其生信,并调整自己之身、语、意行为。思惟因果可以依四种方面去参想:

  (一)业力决定--此即是说有因必定有果。如果你种下了橙的种子,便会 长生橙的果实,断不可能生出一个梨。同样地,善的业因不可能生长不善之苦 果,苦的因并不可能长生福乐之果。这就是'业力决定'之意思。如果你已种了 辣椒的种子,纵管你在它的周围种遍甜菜的种子,最后的收成仍会是辣椒,这辣 椒决定不会因你另种甜菜而却辣性。我们在无始以往轮回以来,已种下不能收量 之业因,即使自今晨起床以来,我们亦已种下数不清的业因,每一个业因都终将 结果,这是不能避免或改变的。每一次你生起嗔心,每一次你生起妒忌心,都是 种了一个一个的苦因,它们终将结为苦果。我们当然也种了一些善因,但它们却 是廖瘳可数的。在种下苦因以后,即使我们另作一些新的善因,亦不能会免受苦 果。善因会另行令我们得受乐果,并不会改变已作之苦因,这就正如种甜菜不会 改变辣椒树的辣性一样。

  (二)业增长广大--这是说业力会迅速地变大,一个小小的苦因会带来报来极 大的苦报。如困你杀死了一只蚂蚁,又不会'四力'忏净,这小小的苦因在几十 天后就变成杀害一个人之恶业力。所以,我们必须戒除了至最微小的恶业,并要 修集乃至最微不足道的善业。如果你每天都以利益众生之心去喂半匙糖粉予蚂蚁 的话,这看来只是一件小事,却可以带来无量的善果。

  (三)所未作业不会遇--在大型的战争中或天灾人祸中,有些人却大难不死, 在无可能幸免的情况下活过来了,这是因为他们在当时并没有因此致死之业因。 有些人把这些情形视为'运气',其实这正是业力之定律,未作业因不可能带来 业果。

  (四)已作之业不失坏--不论隔了多久,不论你逃至多远,己已作之业因始终 会成果,即使死亡亦不是一种逃避,你在未来生必定会受到所作之业的果报。

  透过参思上之四点及十白业、十黑业及业力轻重与先后报之教法,我们自然 会对因果业力之教法生出敬信,并懂得何者应舍,何者应作等。

  至于轮回之苦,应由六道共通之苦及六道各别之苦这两方面去禅参。

  在禅参六道共通之苦时,我们应细心思惟轮回中之不定的苦、六道众生永不 能得到满足之苦、屡屡受生之苦、屡屡受死之苦、不断在六道中浮沈之苦及无人 能对自己施助之苦(注:此为'六苦')。

  在禅思三恶道之苦时,要对地狱道之刑苦、寒冷及酷热之苦等、饿鬼道之饥 渴痛苦及畜牲道众生之受劳役、惶恐终日、遭人宰杀及相互敢食之种种痛苦感同 身受,否则并不会对修持出离心有效用。

  在禅思人间痛苦时,要逐一对生苦、死苦、老苦、病苦、求不得苦等等作深 入禅参。

  在禅思修罗道苦时,应细想其被妒忌心煎熬之苦、与天界众生打仗时之恐惧 及在战争中被重创之痛苦。

  在禅思天界之苦时,分为思惟郄界天苦及色与无色界天之苦。欲界天的众生 虽然福报极大,但在福报尽时,他们能预知死亡及下生去处,所以感到极大的恐 惧。由于生于天界的众生大多尽情享受,从不作丝毫善业,福报又因受尽享乐而 耗尽了,所以多会在死后生于三恶道中。我们在临终时不知将会生于善道或恶 道,尚且恐惧不安,何况预知自己将堕恶道的天界众生呢?所以他们临终之苦是 十分大的。此外,他们又有与修罗道打仗时受伤之苦及被更有福报之天界众生欺 压之苦等等。色界与无色界天并没有以上的这些痛苦,但仍受着'行苦'的影 响。在福报尽时,这些天中的众生便会堕入三恶道中,而且由于其于多劫中思考 分别之心识活动中断了,于未来多生中亦多会愚痴,难以遇上或摄受佛法。

  我们透过禅参六道之共苦及各别之苦处,便会明白到六道之中上至有顶,下 至地狱最深之处皆无究竟安乐可言。只要一天还有个身体,就必定仍在受苦。

生起了出离心之准则

  要判断是否成就了真正的出离心,我们要依宗喀巴大师所说之准则去观察。 宗喀巴大师所说的准则是以下的四句:

  修己于轮回盛事 不生刹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 起时是出离心生

  这四句是说:'如果你在如以上述地好好禅参后,即使对六道中最大福报的 享受,你也完全不生希求之心,日夜心中所要得到唯有能解脱自在之境,这就可 说是成就了出离心!'。这也即是说,我们不但对恶道庂苦要厌离,对最大福报 的诸天界之享乐亦一样要舍弃,甚至整个宇宙变成黄金,我们亦不屑一顾,只一 心地要成就解脱自在,这样才能说是有了真正的出离心。如果未达到这个标准, 就未能说是有了出离心。偈中提及'昼夜'二字,有些人会感到疑问:'在日间 有解脱心尚且可能,如何可能在夜间睡时亦有这样的心呢?这是不可能做到 的!'。依一代宗师柏绷喀大师之开示,这是指尤如心中有极大忧虑的人,即使 在梦中亦梦到同一件事,在夜间乍醒时亦马上想思及同一件事,此为偈中的'' 昼夜唯求解脱数位之意思。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对这一方面之准则有另一种描述。在该论中,提 及一个典故:有一个小孩喜欢食青稞。在饥荒时,其母没有青稞供小孩食用,便 给他一些生萝卜,小孩坚拒不食,嚷着要吃青稞,母亲便又用炒萝卜给他吃,小 孩仍不肯吃,母亲又再改试煮萝卜、炸萝卜、煎萝卜和萝卜面喂食,小孩仍坚决 不肯吃,还说:'妈妈把食物换来换去,但骗不了我,不论你怎么烹饪,我是怎 也不会吃萝卜的了!'。同样地,行者对六道之乐苦,上至最高之享受,下至最 惨之痛苦,都一律不感丝毫爱恋,而知其本质无非为苦,就像是小孩面对不同煮 法之萝卜一样,这就是生出了出离心的描述。   大家对以上所说的内容,必须真正地禅参,以令生起觉受。单单明白它们并 不足够,必须生起觉受才有效用。有关八有暇、十圆满、死无常、八苦、六苦及 因果等,或许大家十年前早已明白,但你有这样的觉受与证悟吗?你的出离心能 达到以上四句所说的准则吗?由此可见,单单懂得其意思,甚至能对他人演说其 内义,是不是够的。如果你不去禅参其内容至生起证悟与觉受,纵管你能演说三 藏十二部佛法,到头来亦只是一事无成,成就还比不上一个痛念生死无常而勤念 佛号的文盲老婆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