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从今天开始一连数晚,衲将会应求而依〈道之三主要〉作释义开示。一般来 说,说法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证量与德量,在戒学、定学及慧学方面都应有一定的 资格。衲完全并无以上所述的资量,所以完全没有说法的资格,但衲的恩师及历 代传承祖却是如佛陀一般的,他们的开示是清净无误的甘露,所以衲就尽力把恩 师及传承祖师的开示为大家重复说一遍。衲虽然才疏学浅,但先师的法语却是完 全正确的,衲的开示纯为复述先师的教诲,并不是个人有甚么学识值得去登座演 说。 在正式说法前,说者及听者应分别在心中发起清净的说法或听法动机。说法 者必须是为令听者得益的心态去讲说,而不是为了名气或弟子的供养;闻法者必 须想着看是为求成佛而来学习成佛之道,不应是为了趁热闹或好奇心而来闻法; 如果上述双方都能有正确的发心,这几座开示才有意义,双方才能真正得到利益。 〈道之三主要〉在传统上,是极为珍贵的教法及论著,因为它是十五世纪的 一代宗师--宗喀巴祖师--所亲着的。这部短短几页的论著,已经涵摄了整个 成佛之道的心要在内,亦即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三者。 这部短论分为七个部份;在序分内包括了礼赞、著者之发愿及策励听闻三部
份;在正宗分内分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这三个章题;结束分是策励闻者在学后
精进修持。此外,在全论结尾有一段跋文。
在传统上,佛法论著都是以礼赞句作为起首的,〈道之三主要〉亦当然不例
外。在礼赞句随后的二偈,分别是著者之发愿及策励听闻,这八句加上起首的礼
赞句,属于本论之序分部份。
〈道之三主要〉全文之首句为礼赞句,即:敬礼诸至尊上师在造论之首先作 礼赞,目的是为了去除着论之障碍及为求能圆满着成。宗喀巴大师在着造这部论 时,以'诸至尊上师'为他礼赞的对像,这里所说的'诸至尊上师',泛指广行 派及深观派之历代传承祖师,但亦暗隐地特别指文殊师利大士,因为文殊乃宗喀 巴大师能真实亲见的本尊,双方就如世间师徒一般的关系。 '至尊上师'之藏文为Jetsun Lama。Lama 这个字梵文Guru的藏译,La的意 思是'上',Ma的意思是'没有';故此,Lama 就是'无上'之意。甚么人才 堪称为'无上'、堪称为Lama 呢?只要完全舍弃自利之心,真正发起誓为其它 众生福乐的人才堪称'无上',所以只有真正证悟了菩提心的人才堪称为Lama。 在现今,很多人把西藏的僧人全称为Lama,此已非此字之原意了。在定义上,只 有已证菩提心者方能堪称Lama。 整个名词Jetsun Lama也可以以菩提道次第的三士道来释义:Je是指对世间 俗乐没有执恋的人,亦即修持下士道的人;Tsun是指不再执恋轮回福报而追求解 脱的人,这是与中士道呼应的;Lama是证悟了菩提心的人,呼应上士道的修持; 整个名词表明了堪称'至尊上师'者必须具足三士道的证悟。故此,这里表明了 一位合格师长应具备之资格。 '敬礼诸至尊上师'这一句,以礼赞的形式出现在论者,意义是表明本论源 自历代祖师及佛陀,亦表明了论中所开示之三个主题--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 --之证悟必须依靠如法地依止明师方能获得。〈道之三主要〉中的礼赞句,其 实是呼应〈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关依止师长的全部教法,例如如何寻找明师、 明师应具之师资、如何依止师长及依止师长之益处等等。 在世俗学问上,我们尚须择明师而依止而学,何况成佛大业呢?在历史上, 单单靠自己看书而成佛者从未有过,在未来也绝对不会有。本师释迦牟尼如来, 在示现成佛前之过往世中,亦曾遍礼明师,甚至牺牲身命为求一偈开示。在现 在,一切为求成就佛境的菩萨亦如法地依师而学。在未来,我们若欲成佛或只是 得到解脱,甚至只是要得到较低的成就,也一样要依止明师而学。当来下生的弥 勒菩萨,头顶上有座小小的佛塔,这塔表义释迦牟尼,菩萨顶佩比塔正是表义他 的师承源自释迦牟尼及表义敬师之道。因为一切成就乃依师而生出,如果没有师 长,我们连佛的名字也许也不能听到,所以修持者必须寻找合格的师长而依止。 最理想的合格师长,是具备经续所述之所有资格的师长。为甚么我们要依止 具有所有师资的明师呢?衲以一个例子解说:如果你要往某个地方,最理想的响 导莫过于一位熟知全程的人。其它的响导若只熟知整条途径的某一段,当然对你 也会有很大帮助,但就肯定比不上一位知全程的响导了。修持的人正在步上成佛 之道,亦即'菩提道',所以最理想的莫过于依止一位能够教授大、小二乘及 显、密全道的明师了。依戒律方面说,戒学的师长必须具十五种德性。〈现观庄 严论〉所述,授共通大乘教法者须具'明师十德'。依续部教法来说,授灌顶及 密法者必须具有另外十种金刚上师之师资。故此,一位能够如法教授整个显密二 乘及大小二乘道路的师长,就必须完全具备以上共三十五种资格。在现今末法时 期,要寻得这样的明师,恐怕是不容易的了!如果我们归纳佛陀所开示的法,不 外乎是三藏佛法,而三藏之中心即戒、定、慧这三种学处。所以,如果并未能寻 得具足完美师资的师长,我们至少也要依止一位对上述三学处有多少证量的师 长。正如在学习世俗学问上,我们要小心决择老师,在成佛之大事上,我们更加 需要审慎地观察一位长辈,必须在完全肯定他具备了我们所要求及经续上所述的 师资后,我们才去依止。 一旦在决定依止后,便要视师为佛了。在〈金刚手灌顶经〉中说:'应见师 德行,非挑师过失;见师德行者,能得诸成就;挑师过失者,悉地不能成。'此 乃佛所亲说。 在寻得明师后,我们必须如法地依止,同时亦应思惟依师之益处及不依之过 患等。有关这些教法,大家可以参阅〈菩提道次第广论〉及〈掌中解脱论〉等巨 着,衲在此就不多说了(注:读者亦可参阅祈竹仁宝哲著作〈心生欢喜〉、〈悉 地本源〉及〈甘露法洋〉等)。 在大部份情况下,着论者一般都以本尊等作为礼赞的对像。但在〈道之三主
要〉中,宗喀巴大师以上师为礼赞对像,这是欲明显地提醒读者,出离心、菩提
心及正见乃至一切佛法成就必须依赖如法地伭止明师才能生起。把对上师之礼赞
放在论首,是表明依止明师乃入修持成佛之道的第一步。
文中的第一偈(四句)为宗喀巴大师造论之誓愿: 佛陀至言心要义 是诸菩萨所赞道
'佛陀至言心要义'是指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三者,亦即论中的主题及成 佛之道上的三个主要章目。本师释迦如来有八万四千法门。他是贤劫的弟四佛, 在释迦示现以前已曾有三位佛陀在人间世界开示佛法,他们亦各有八万四千法 门。这些佛陀所开示的法门虽然如此之多,但其心要不外乎出离心、菩提心及正 见三者,所以此三者之开示正是诸佛一切开示之精华心髓,尤如从如洋之多的牛 奶中所提炼出的酥油一般。 因为三士道心要--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乃诸佛所教之精华心要,而且是 以无误及正确次第地排列出来的,令欲成佛的人可以轻易地通达佛授法要,故此 这种教法乃'诸菩萨所赞道'。 修持的人,必须谨慎地决择所走的修行道路。如果在一开始走入歧途,最终 绝不可能成就佛境或解脱境界,只徒然浪费了自己的一生。在世俗上,我们若欲 到访某村,尚须先行确定面前之路是否方向正确,否则只会白走一趟。在修持 上,若走错了路,则后果更加堪虞!我们不可以为所有修持都能引至佛境。世界 上有很多很多称为'修持'的信仰及宗教,有些人甚至认为杀生祭神是成就的方 法,这些正是欲证佛境的人要避免的歧途。这些方法,只会导引我们到达三恶 道,断不可能带我们至佛境。即使被称为'佛法'的众多法门中,有一些也不见 得见完全清净的无误之道。总之,凡是并不引至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者,就不 会成佛之道。上述三者,是诸佛之心要教授,故此是'欲求解脱'者及欲求成佛 者的'大路'。 最后一句'我今随力而宣说'有两种传承释义。'我'是着论者宗喀巴大师 之自称。'随力而宣说'是指:'我当尽自己有限的所能地讲解'或'我尽管尝 试讲解一下'之意,此乃宗喀巴大师自谦之词。另一种传承释义是:'随力而宣 说'乃指大师尽力以最简略的篇幅,把整个成佛之道教授圆满的意思。 如果把全偈视为一体地释义,这四句是说:'诸佛所教的法门之心要精华, 是所有菩萨所称赞及欲求能解脱者的唯一道路,让我尝试来讲说一下吧!'。此 及着论者立誓发愿着造此论的誓句。 如果把以上四句分开地释义,则其中亦分别表义了道之三要:究竟出离心乃
一切佛法之最基本心要,所以第一句'佛陀至言心要义'是指出离心;菩提心为
成佛之基及大乘佛子所必须生起的中心证悟,所以'是诸菩萨所赞道';因为成
佛或解脱都必须证空,所以空性正见乃'郄求解脱之大路'。
于三有乐不贪着 为暇满义而精进
以上这四句为宗喀巴大师鼓励读者学习的语句。它的意思是:'如果你对轮 回中的凡俗福乐并不执恋,愿意善用这个充满十八种有暇及圆满的身命而精进地 走上令佛陀欢喜的道路,你便是有法缘的人,请你好好地听着我的解说!' '具法缘音'泛指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在狭义上却指雅弘竹巴祖师,因为此 论本来正是宗喀巴应他的请求而为他着造的。雅弘竹巴祖师是川北嘉绒地区的 人,后赴拉萨等地区依随宗喀巴大师学法,成为了大师之'早期四弟子'之一。 在后来,雅弘竹巴回到了他的家乡,发愿于川北广弘宗喀巴大师之教法,并建立 了多间寺院,其中最大及最后的一座为衲所隶属的大藏寺。〈道之三主要〉是宗 喀巴大师特别为这位心子所著造的论著。 为甚么宗喀巴大师鼓励'于三有乐不贪着'的人学习呢?因为修行的人必须 离弃对世俗欲乐之执恋。不论发心是欲求解脱或欲达佛果,如果未对轮回福乐厌 离,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三有乐'是指轮回三界六道内的福乐,这些福乐的 本质只是痛苦,并不是恒久的真正福乐。 垃圾桶附近有许多苍蝇。它们是为何而来的呢?它们是被垃圾的气味吸引而 来的。对你我来说,垃圾的臭味是令人掩鼻的,但苍蝇却视之天下美味,宁可冒 险也要来享用这些发出臭气的垃圾,它们的一生就是这样地渡过的。在佛的眼 中,我们何尝不是如此。世间上的欲乐,只不过是短暂的福报,并无实质可言, 但我们却对它穷追不舍,乃至心中生起极为肮脏的意念及造出极肮脏的事。由这 个角度去看,我们或许此苍蝇更糟!苍蝇所追求的只有一种执着,而且只以一种 方法追求;我们却有无穷尽的执恋,更用五花百门的方法为达目的。 贪欲有多个种类,但可被归纳为五根对五境之执贪,它们正是令众生被缚于 生死苦海中的五条枷锁。我们的眼根对外在的'色'生起乐、苦及不乐不苦的感 受,以致欲看美丽的景物及厌恶丑陋的东西。我们喜听美妙的说话及声音,例如 各种音乐等,正如印度的蛇被弄蛇者的笛声催眠一样。我们亦执恋他人的赞美及 厌恶他人的批评。事实上,你是美是丑,并不由一句话而决定,但我们却会因为 他人说 一句:'你今天真美!'而乐上整天,这其实是十分无聊的。对鼻、舌 及身之嗅觉、味觉及触觉,我们一样有执爱及厌离的反应,例如喜闻香气、欲得 美食及想穿柔软华衣等。为着这些欲求及为了避免遇上所不欲的境物,我们便作 种种不善业,所以就周而复始地受生受死,不断地体验着所造恶业之果报。 '对三有乐不贪着'是适合听闻〈道之三主要〉的'具法缘者'之首个条 件,也就是说欲证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的人,先要放下对世俗福乐的贪欲。 '为暇满义而精进'是指要令宝贵的人身转生过得有意义。为何说人身是宝 贵的呢?因为在六道轮回中,是极难得到人间的转生的,必须是在过往积聚清净 的布施及持戒功德才能得获。我们现在的人道转生,乃过往世不断努力地布施及 持戒之结果,绝对不易得来,要再得到多一次亦是不容易的。要得到具足十八种 有利于修行的'暇满'则更加难了,所以我们必须善用这个黄金机会,要想再得 到多一次这些条件是几乎不可能的了。'暇满'是八种'有暇'及十种'圆满' 的意思。 八种'有暇'是指: (一)不生地狱中;
十种'圆满'为:
以上这十八种条件,是最有利于修持佛境的,但要碰上它们却不容易。我们 在六道苦海中,因着烦恼及业力而由一恶道转至另一恶道,双眼尤如被无明所 盖,只偶尔一次因过往业力而遇上人身。佛法是视众生之因缘而在不同世界偶尔 示现的,要碰上亦绝不轻易,必须有很大的因缘。要生为人身,又恰巧碰上生于 有佛法之地区而得闻正法,又再具有一切修持的其它有利条件,是千载一遇之机 会。佛经上有一个譬喻:在无边巨大的海洋上有一个小小的金环,它随浪飘荡不 定。海底有一只盲眼海龟,它每一百年才浮上水面一次。如果这乌龟浮上来时, 恰巧把头穿过了金环,这可能性有多大呢?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同时得遇人 身、得闻佛法而又有诸修持条件,其希有性与这只盲龟恰巧碰到金环差不多。在 这譬喻中,海洋表义六道生死,盲眼表义我们的无明,一百年一次浮上水面表义 我们偶遇人身之希有,金环表义于各世界随众生因缘而偶尔才出现于世的佛法。 所以,我们要知道现在我们的处境是过往辛苦经营而得的,不易再遇上,所以必 须好好珍惜此'暇满'人身,令其有意义及为我们带来益处,否则只是白白浪费 了这个难求再遇的良机。 这个暇满人生有何用处呢?它可以为我们带来任何世间与出世间之成就。如 果你要成佛,以这个人身修持可以得成;如果你要解脱生死,也可以利用人身修 持得成;如果你只想不堕三恶道,也可以依赖这个人身修得。最有意义者莫过于 善用人身而修达佛境;次者,利用人身作解脱之修持亦是善用人身之定义;最低 限度上,我们起码要在这宝贵而短暂的一生中作多少修持,令死亡时不生悔,也 令未来生能得一些起码的利益。如果连第三点也做不来,我们的'有暇'及'圆 满'可说是白白浪费了,就如入宝山而空手回一般。这样的机会,不知要等多少 万劫才可以再次遇上了。'为暇满义而精进',是说善用此难得的人身及各种条 件而精进于上述三种方面之一,例如用人生作成佛之修持等。如果得到了人身及 和种'有暇'及'圆满',却只把一生花在世俗的生活上,只是浪费了'暇满' 之意义。 '佛陀所喜道'是指一切佛法之道路,狭义一点说的话,即指一切佛法之心 要--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为甚么这些是'佛陀所喜'的呢?因为诸佛乃依同 一道路而达至佛果,诸菩萨依同一道路而正步向同一果境,而所有刚步上及将步 上这同一条道路的众生,最终亦必定去到同一个目的地--佛境。此外,依卡登派 耳传开示说,众生的心念恒常被贪、嗔、痴所充斥,其身、语、意所作皆为不善 业,所以绝大部份时间是不令佛陀等欣慰的,但在众生偶尔作少许善业时,即使 只少至在半分钟内生起了丁点的慈悲心,也令诸佛欢喜安慰。有很多人即使9修 持,却偏执佛法之一小部份,例如只修禅定或只修密咒等。如果有众生对整个成 佛之道次第生信而奉行的话,是令诸佛生喜的,因为这才是正确的成佛之道路。 偏执一部份法门而忽略整个道路的话,是不可能成佛的,所以亦不会令诸佛生 喜。必须是致力于整个成佛之道次第,亦即致力于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 才能成佛,才能令诸佛生喜。 '净意听'这三个字说明学法者必须具备的态度,这些亦即〈菩提道次第广 论〉中所述的'三器'及'六想'。这三个字呼应〈广论〉中的'如何听闻佛 法'部份。 '三器'是指学法者必须专心地闻学佛法、在意念中记着开示而不忘失及以 正确的听法态度闻学。'六想'是指要想自己是病者、佛法如妙药、说法者为医 师、奉行所闻开示为服药、说法者如同如来及愿佛法能久住弘扬。这些是为令闻 法能生起真正益处的态度。'净意听'这三个字正是开示学法的人,尤指欲学习 〈道之三主要〉乃至整个成之道次第的人,在学习时必须具备的正确态度。 全偈的四句是说:'如果你愿放下对世俗的执恋,欲善用这难遇的人身及修 持之良机,愿走上令佛陀生喜的成佛之道的话,你就具备了学习成佛之道的基本 条件了。那么的话,请你以利于学习吸收的正确态度来听受成佛之道的开示 吧!'。 偈中的四句亦可以另一种传承释义来解说:首句'于三有乐贪着'是指出离 心;第二句'为暇满义而精进'乃指欲求最上佛境之菩提心;'忘依佛陀所喜 道'是指空性正见,因为空性正见乃诸佛之究竟教义;整个偈是说:'如果你对 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有信心及兴趣的话,你就是适合修持成佛之道的人,请你 以利于学习吸收的正确态度来听取成佛之道的开示吧!'。 以上已为序分的三小部份作释义,跟着下来是正宗分的开示。 |
上一页 | 下一页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