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吼棒喝--大藏寺祈竹仁波切问答选录○修持一定要依从师长吗?不可以自学吗?释迦牟尼不就是无师而自证吗? ◎从师而修学是唯一成就之道。单单自己看看书、打坐一下,当然也有一定的利 益,但绝对不足以得到真正的成就。修持佛法的人,不但需要佛学上的智慧,还 需要传承历代祖师不断之加持,才能生出如法的证悟。由入门皈依三宝起,乃至 受戒等都需要有师长之传授才能得到清净之传承。即使佛学上的智慧,也要有足 够福德资粮才能得证,而师长正是一个有力量的福田,我们借着供养师长、承事 师长及奉行师长的教法,可以积累无量功德。佛陀曾说:'对诸佛供养可生功 德,但不一定令诸佛生喜。在一位众生对其师长恭敬承事时,则又能生供养之功 德,亦同时能生令三世十方诸佛欢喜之功德。在一位众生对师长承事供养时,十 方三世诸佛皆欢喜垂视!'。再者,佛学上的智慧,亦非可单靠自己揣摩就能正 确地理解,还需师长依历代祖师之传承开示去释义,方能得见佛语之密义真髓。 师长的口诀及心要就似是开启佛法成就宝库的钥匙,不用钥匙而盲目地自己乱摸 的话,是不可能开启宝库的。释迦牟尼本师并非没有师长。如果你读〈佛陀本生 经〉,就会知道佛陀在过去生曾遍访明师修学,甚至牺牲身命为求一偈佛法。在 历史上,从来没有单靠买一本书自己读一读就成佛的先例!以上所说的并不限于 藏传佛教,在原始佛教中,从师而学是一向的学修方法。在今天,各派佛教中不 乏明师,你不要只因为不愿谦虚拜师而断送慧命。即使世间的学问,也必须从善 师而学,何况出世间的妙法真义? ○甚么是'根本上师'?一个人可以有多于一位'根本上师'吗? ◎'根本上师'的藏文是Tsawai Lama,他是我们成就无上佛境的因。所有佛法 的成就,无不源自依止根本上师。依止上师就似是一棵大树的树干,一切佛法成 就与证悟好比支干及树叶、果子等,它们都依靠树干而生出,全部源自大树的主 干。如果缺少了主干,就不可能有支干、树叶及果实了。'根本上师'并不是西 藏独有的新概念。不论南传佛教、汉传佛教或藏传佛教,都源出于传统印度佛教, 而'根本上师'及依止师长的概念正是佛教的基础概念。初修持的人,不需刻意 寻找根本上师,应先行好好学习皈依及因果法门等,并尊敬依止所有你曾向其学 习的师长。'根本上师'就是最能令我们的心得益与进步的一位师长。谁是你的 '根本上师',不需要你刻意决定,而往往是到时你自然知道的。你可以有多位 师长,有些师长可能很有名气,但有些或许只是默默无名的僧人。在师长之中, 哪一位的教法对你最有益处,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师。你的根本上师未必有名气, 也不一定说法善巧,甚至可能是从未正式登座说法的一位普通僧人。一旦你心中 生起觉受,感到这个人就是你的根本上师,他就成为了你心中的根本上师,这过 程并没有任何仪式,你也毋需向这位师长请求或表白,即使他不知道你视他为根 本上师也不要紧。自己的根本上师是哪一位,你要视为秘密,并无需要向人宣传。 事实上,'根本上师'似像是一个概念多于一个人物。如果你视某人为根本上师, 你就要视他为你所有师长的总体,你所有的师长你都视为是他的化现;你应想着 所有师长的体性是一体,也就是你的根本上师。透过供养承侍根本上师,你想着 是正在承侍所有你的师长。你只需一位根本上师,而你要视自己的其它师长是他 的化现,所以毋需多于一位根本上师,反正其它师长你一样要去尊敬侍奉。一旦 认定了根本上师,我们最好不要改变心意,否则利益不太。 ○一个人可以有两个师父吗? ◎有一个具资格的师长就可以是足够了,但遍礼依止一百位师长也一样没有不对 之处。师徒关系不一定是有特别仪式才建立的。如果你向一个人求法,他亦应求 教了你,即使他所教的少至只是经上的一个字,你与他的师徒关系也就建立了, 你必须终生视他为师长和视他与佛无异。如果在建立了师徒关系后对师长不尊重, 就成为了修行成就上的障碍。如果你有一百位师长,而你对其中一位不尊重,在 其它九十九位师长处所学的都难以成就。一般来说,虽然你也可以依止多位师长 而修学,但师长太多时反而有可能令你对修持之道的理解混淆,倒不如好好依止 一至数位具德师长,老老实实地去承侍及修学。如果只是去听佛法开示,而自己 并非求法的人,心中亦未生出:'他是我的师长!'之念,则不一定要视讲者为 自己师长,但当然仍要对说法者生起如佛想之正确听法心态。如果参与灌顶或自 己求法,则师徒关系肯定是建立了,必须视授者为自己的其中一位师长。在一些 较多人参与的灌顶或授戒法会中,授者不一定记得所有得法或得戒者,但这不代 表师徒关系就不成立。 ○如果发现自己之师长所作所为与佛法背道而驰,怎么办好呢? ◎我们必须在依止一位师长前详加观察,不是看到报纸宣传便一窝蜂地前去依 止。世间上的学问,我们尚须择明师而依止而学,何况生死成就大事?如果已经 依止了一位师长,我们就应该看他的功德,而不是去挑他的过失。如果他有甚么 过失,你应该早在观察期中决定不去依止。一旦已经在心中生起了依止心,再反 悔就已太迟了。没有人逼你去依止一位师长,这纯粹是你个人的决择。如果并未 好好去观察便盲目依止,只可怪自己了。如果我们以批评及狭窄的心胸去看,世 上全都是有过失的人。即使佛陀再世,在你眼中也一样会是充满过失的。佛陀在 世时的俗家亲戚提婆达多便是一个好例子:他眼中的佛陀不但并非圆满的圣人, 反而是他的敌人,所以他还处处陷害佛陀。若透过智慧的眼光去看,你会发现原 来每一个凡夫都有值得你去学习及尊重的特质,何况自己的师长呢?你眼中的师 长之过失,极可能是你内心的反映而已,并不一定是师长真的有过失。如果你真 的肯定师长在客观上有过失或根本没有真正之不断传承等情况,最好是悄悄地疏 远而另寻师长,但绝不可批评已依止之原来师长,心中仍要视他为自己的师长中 之一位。在传统中,一个修行人可以有多位师长,所以再依止其它大德是没有过 失的,但谤批自己之任何一位师长则是不如法的。如果你已与某人建立了师徒关 系(即使只是在心中依止而并无告知师长),就不要再批评他。你尽管可再依止 其它师长,但不要评谤原来的师父。其它人如果与他并无师徒关系,这个人又的 确真的有很大的根本过失,或许还可出言以维护正信佛教的形像,但作为徒弟的 你就不要插嘴了。总而言之,依止一个师长前要观察入微,依止后就要视师如佛 了。 ○修禅定的作用是甚么?它可以令我成佛吗?要多久才能成就禅定? ◎如果没有禅定成就,显乘上的大证悟是无法生起的,密乘上的生起与圆满次第 之证悟亦无法成就。禅定就好比一个容器,可以受持所有佛法于内。如果要得到 解脱,我们需要成就出离心及空性的证悟,但要证空就必须配合禅定及观察修二 者。只修禅定并不能令你成佛。禅定只是有助于我们成就佛境的一项工具,并非 单靠它就足以成佛。要成就佛境,最重要的是具备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三者 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出离心,则所修禅定并不堪称为修持佛法,哪里会令我们成 就解脱或成就佛地呢?外道与内道所修的禅定方法大致上原理一样,但内道弟子 以出离心为动机去修它,就令它成为了解脱之因;如果以菩提心为动机去修定, 则成为了成佛之因。只修禅定而不修菩提心,并不能令你成佛,也不属于大乘的 修持。如果你连出离心也未有,则你的禅定修持根本未能算入佛法之修持之中, 所以你的禅定既不会令你成佛,也不能令你解脱六道生死。要成就禅定,必须先 具备六个先决修件:(一)住于有利修定之地方;(二)不执恋世间华衣美食等; (三)心常满足;(四)完全离弃世间俗事;(五)戒行清净;及(六)离弃欲 求。依经论述及历代祖师之经历,若能具备上述修件而于静处精进闭关专修,半 年内可以成就禅定。这是指真正的全心全意投入闭关专修,并非说一天修上一、 二小时就可以在半年成就。在闭关中,除晚上作少许休息及日常食饭的时间外, 整天都在修定。 ○禅定是怎么修的呢?世界上有太多教授禅定的法门了,我应该如何去抉择? ◎世上有很多教授禅定的法门,其中有些是其它宗教的,例如印度教及道教的法 门等,也有些是称为佛法的,其中又包括了正确的修法、误解的修法及挂着佛法 招牌而实为外道的修法。真正要学佛教禅定的人,要谨慎选择,不要随便乱学。 如果你能够依经典所述、佛陀所教的方法去修,这是最为理想的。但经典中的任 何一句偈文,往往已包含了很多内义,一般的人并不容易通达其深义,所以我们 可以依靠印度的论著权威,例如无着大师、寂天大师及弥勒等的论著,大乘的禅 定修持依这些古代印度论著就肯定不会有错。你又可以依南传上座部的主流而修 学,这也是肯定为清净无误的传承开示。外道的禅定我们不适宜修学;即使是自 称为佛陀教法的禅定开示我们也未必能肯定其必定为无误,所以最好依上座部或 古印度论著所说地去修,才能肯定所修的方法的确是佛陀所开示的正确方法。 ○如果修持禅定,入了定出不了来怎么办? ◎世界上有很多修持的方法,衲不可能全部都听过。外道的法门衲不太清楚,佛 法中就没有这样的可能。在正信佛法的禅定修持中,只怕你无能力入于定境,绝 对不存在出不了定的顾虑。禅定的定境不是'昏迷',哪会有入于定中不能出定 的可能性!修定的人有可能自主地入于定中很长的一段时期,甚至有能力入定以 '劫'计算之长时间(注:'劫'是一种时间度量,谓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 极长时间),但却没有不能自主出定的可能。人只有昏迷或死了才会不能得出, 禅定可不是这样的!衲顺带提一提:有些人在修定时入于细微昏沈的情况,却沾 沾自喜以为自己已经入于定境。宗喀巴大士之〈菩提道次第广论〉详述了修定及 对治昏沈与掉举的法门,你可以去读一下。很多人连禅定是甚么也不知道,却开 始修定,这是毫无益处的。 ○佛法教导安忍,但如果我们处处忍让,岂不是更成为他人欺侮的对像? ◎安忍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一环。要达到面对遇上任何人、任何困境都能以安忍心 处待,的确不是一朝一夕能达致的境界。安忍必须与悲心并行才能成功。我们佛 法中所说的'忍',并非指畏惧停缩不前的弱者心态。菩萨的安忍与凡夫见到恶 人时的懦弱是两码子事,不可混淆不清。在遇到蛮不讲理的人时,我们应施以悲 心,心想对方与自己一样,不过是想得乐离苦而已。把自己代入对方的角度去想 一想,自然容易生起悲心,从而生起安忍心。我们也可视对方为中毒发疯的亲母; 如果你母亲中毒发狂,威胁着要杀你打你,你肯定不会以嗔心先把她毒打一顿吧? 你的心自然会以悲心对待,处处忍让她。由此可见,能否行忍只取决于你与对方 的关系观念。六道的众生都曾是我们的慈母。自无始生死轮回以来,在无数的转 生中,每一位众生都曾成为我们的母亲。众生的心中充满着贪、嗔、痴这三毒, 所以我们不单不应以嗔心回报,还要同情他们,以忍心对待他们的无理,就像是 对待中毒发狂的亲母一般。由自己的角度看,嗔心并不利于解决问题及人际不和, 反而只会为自己带来痛苦。被别人以恶意伤害固然是你的不幸,但如果你选择以 嗔心报复,那就更加增深了你的不幸。他人是否对你伤害,并不由你决定,但你 是否以嗔心报复,却完全操纵在你的手里。如果你也以嗔心回报,受伤害的不只 是对方,你自己也在伤害自己。事实上,来自他人的言行并不可能对你造成伤害, 你之所以感到委屈只因你对这些言行介怀。有人说过:'如果你是对的一方,你 没需要发脾气;如果你是错的一方,你没资格去发脾气。',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配合上深知嗔心的过失及安忍的优点之智慧时,你的安忍亦会较容易生出。每一 个人都是你的导师:慈悲的人教你慈悲之道;凶恶的人正在教你忍辱之道。在碰 上穷凶极恶、蛮不讲理的人时,你反而应该以欢喜心对待,你可不是每天都有机 会碰上学习考验忍耐的良机!他们是你修持安忍、成就功德的福田!或许你仍会 怀疑安忍就会被人欺侮,或视它为懦弱的表现。安忍其实是世界上的一股大力量。 几十年前,印度的圣人甘地就单单以'安忍'打败了整个英国帝国。你看:几十 万个精英军人及世界上的一股大力量,最终也要屈服于这个矮小的印度人足下。 是军力及帝国的力大呢?还是安忍的力大? ○如果业力是不会消失的,忏罪又有何用处呢? ◎在佛陀开示因果教法时,为了确立大众对因果之信念,并未开示忏罪之法门, 只说业力固定及有因必有果报。在佛陀开示大乘教法时,才教示了忏罪之法门。 要忏罪净障,必须具足四力:(一)境力 -- 靠依止境而忏罪。我们以三业作 不善,其对像不外乎圣众与凡俗众生,所以在忏罪时,亦依赖圣众及众生,例如 供养三宝及为有情众生作利益事业等;(二)追悔力 -- 畏怕所作不善之果报 而生追悔曾造不善业因的真切心;(三)对治力 -- 以忏罪为动机所作之修持; 及(四)誓愿力 -- 决心不再作同类之不善业。若四者具足,就等于把业因种子 烧坏了及把它与好比水份及养份的烦恼外缘隔绝了,令其不得成果。这并非说 '种子'消失了,而是说我们令它不得成长及成熟。所以,大乘之忏罪概念与小 乘之因果业力概念毫无矛盾。 ○佛教人士常常放生,但既然在放生后动物一样会死,放生又有何意义呢? ◎你的推论如果成立的话,你生病时也就不用服药了,反正迟早你也是要死的。 世间上的众生,当然最终也必会经历死亡,而且还会再有转生。被放生的小动物, 最终当然也会面对死亡。但我们修悲心的人,本着尽力施予无畏的精神,若能令 众生少一点痛苦、多一点福乐,这也是很有意义的。最终来说,我们要发愿成佛, 才可以最究竟地协助众生得乐而离苦,但在未有这种究竟地利益众生的能力前, 我们并不是就甚么也不做。能救助一个众生少至一次,也一样是一种善行,对被 放的一方及放生的一方都有益处。施予众生寿命,也就是自己在积聚长寿无病之 因。放生时,我们也不是只是买动物回来放走那么简单。我们为它们诵经持咒, 令它们得闻佛号及佛咒,在心识中种下一个种子,将来必会成果。我们也回向祈 愿它们能于未来转生善道而得遇佛法,最终能得成佛境。这些是对它们更长远及 实际的利益,也可视为是'法布施'。此外,有些人也会为它们授予三皈依。一 般畜牲听不懂我们所念的内容,所以也无从生起真正的皈依心。如果严格地说, 并不能说它们真的得到了正受皈依,但念诵皈依之过程却肯定在它们的心识中种 下了皈依的善种子,所以仍然是很有意义的事。藏传佛教人士则会把甘露丸放水 中让它们喝用或洒在它们身上,这也会为它们带来很大的未来生利益。放生也必 须运用一些智慧,只有悲心而没有智慧,是不能对众生带来大利益的。有些人竟 把淡水鱼放在海中,或把海鱼放淡水河中,又或把外国鸟类放本地林中,这并不 会令它们寿命延长,反而令它们更快死亡。有些生物本来就不是被售作食用的, 例如观赏鱼及观赏鸟等,把它们放走并不是真正的'无畏布施'。还有些人预先 向屠夫及猎户定货,他们便刻意多捉一些生物以供放生,这也就失去了放生的意 义了。 ○佛珠的意义是甚么?市面上有多种佛珠,应选哪一种才为适合呢? ◎佛珠或念珠梵语为'玛那'(Mala),是用作诵佛号或诵咒等之计算用法器。证 量与境界高的大行者,不需要这些外在的法器工具。对凡夫佛子而言,如果对所 作修持次数有个计算,对生起精进心会有帮助,所以可以用这些法器。佛珠的珠 头代表佛宝,贯串整串珠的绳子表义法宝,小珠表义僧宝,所以一串佛珠就表义 了三宝。珠头(即较大的一颗)代表佛之色身,它上面有一个锥形的珠顶,代表 佛的法身,珠穗则是并无特别表义的加饰。佛珠以108粒为宜,但也有110粒等的 组合。在传统上,有多种佛珠质料之要求,例如修息灾法用白檀香珠、修摄怀法 用紫檀木珠等,其形状也有不同,数目也有不同的要求,持珠的手指也有不同要 求,甚至串珠的绳之质料也有不同的要求,但以上这些繁复的细节,我们初学者 不需全跟着去做。一般来说,用108珠之菩提珠就可以了。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成 道的,菩提珠本身的坚硬特质又有吉祥的表义,所以菩提珠适合作任何法门的修 持。一般人有一串菩提珠就很足够了,不需刻意购买几十条不同质料的念珠。佛 珠是用来修持的,如果有几十条佛珠却不修持,又有何意义呢?格律派的僧人, 一般都用原始的原木佛珠,尤其喜欢用代表文殊的六把慧剑之五台山六道木佛珠。 这种珠十分平宜朴实,但又表义了大智文殊之加持,所以特别受学僧之欢迎。对 修持观音法门的俗家人来说,用石英水晶珠或莲子制珠则也是特别适合的。有些 人的佛珠配上间珠或一对小数珠串,这并无不妥之处,但格律派大寺的僧众是不 容许在佛珠上加上这些额外饰物的,也不可以用宝石制的佛珠。只有年资久的寺 僧,才可以在自己的佛珠上加上间珠及数珠等。此外,佛珠不是一种世俗的饰物, 所以不需用贵重质料的珠串,也不需把它挂在颈上装饰。在古印度传统中,并没 有把佛珠挂在颈上的习惯。 ○既然'心诚则灵',为甚么要为佛像开光呢? ◎诸佛的法身是遍布一切时处,住于每粒微尘之中的。对境界及证量高的行者来 说,诸佛是常常在前的,所以这些大行者不需要佛像。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并 未到达同等境界,所以还是需要依循佛说的事相而作,尤其是示忿怒相的本尊及 护法像等,一定要依法装脏及启请胜住。一个新的佛像内里应该是空的,供奉者 必须请有资格的人装脏及启请圣众胜住。'启请胜住'是祈请诸佛圣众来临而入 于佛像中的意思,汉人称此为'开光',其实是从顺世俗的称法。常常有人带来 佛像向衲说:'请法师"加持"这个佛。',衲总觉得啼笑皆非;佛是圆满的觉 者,我们只是六道中的凡夫,凡夫怎么可能'加持'佛呢!在'开光'仪式中, 法师所念诵的内容是启请诸佛胜住于像中,并非'加持'佛像。'装脏'是把如 法的物品装填入佛像内部之意,所填入的物品包括舍利、经咒、珍宝、药材及香 料等有吉祥意义的东西,装甚么、怎样装及先后次序都要依佛经所述地去做。如 果一时并未找到有资格的人代为装脏,可以自行在像的内部写上梵文'唵'、 '阿'、'吽'三字,然后以碎宝石或檀香粉填满而暂时代替装脏,心内要生起 '此乃佛陀'之真佛想。 ○佛像与菩萨像可以供在一起吗? ◎这是可以的。一个完整的佛坛,应该起码有一尊本师释迦牟尼像、一本佛经及 一座舍利塔,分别表义佛陀之身、语、意。在此以外,可以也供奉其它佛像及菩 萨像,但其它佛像应放在本师释迦牟尼像(或图片)之旁位或略低一点的位置, 菩萨像再放旁一点或低一点,如果也供奉出世间护法,则再要放低一点。只要如 以上所述次第地排,可以把佛、菩萨及出世间护法在一起供。世间的神明、祖先、 龙族及地神等,我们三宝弟子不应依止。如要略事供养,亦不可放在佛坛上,只 可分开其它地方而供奉,而且不应生起依止信皈的念头。对已死的祖先供奉,其 实并不能为他们带来真正益处,倒不如以利益他们的心而代为供养三宝,把功德 回向予他们。祭祀祖先是汉地民间传统,并不是佛教的。 ○为甚么要在佛坛上供水呢? ◎我们对诸佛所作的供养,可以有很多种,例如水、花、燃香、涂香、食品、明 灯等等,但就重要是供品的来源之清净及供养时的心清净。'供养之清净'是说 不要在供养时生悭吝心或在供上贵重供品后又后悔。'供养来源清净'是指不可 以是经由杀生、邪淫、妄语等不善业而换取的供品供养,僧众又不能以由妄言有 大神通等不正的方法吸引施主而得来之物品作供。清水是不须辛苦得取的东西, 在世俗上而言又没有甚么贵重的价值,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供水时供者必定 不会生悭吝后悔的心,也不须以各种不善方法而得取,所以清水就成为了最佳的 供品之一种。水有八种功德,分别有八种表义,所以缘起亦十分吉祥:(一)清 凉 - 表义戒德清净;(二)味甘 - 表义得享百味食;(三)性轻 - 表义身心壮健;(四)质软 - 表义意念柔顺;(五)清澈 - 表义意念清 明;(六)无臭 - 表义障碍消除;(七)益喉 - 表义成就妙语;及 (八)养胃 - 表义健康无病。供水之时,供一杯也可以,供七杯也可以。先 在杯中放少许水才放坛上排列,然后才倒添至近满,这样做是因为供空杯之缘起 不太吉祥,所以宜避免放空杯在供坛上。添水时不要满溢,亦不要太少,加至距 杯缘一颗米之粗度为宜。杯与杯之间之距离勿过窄或过阔,亦以一颗米粗度之距 为宜。在放下杯时,要恭敬轻轻放下,勿粗鲁地掷投。在添水时,要以双手持壸, 似是对皇帝供茶那般恭敬。我们一般会在早上供水,傍晚把水倒去,把杯抹干另 放。以上细节是为自己积聚功德而做的,不是为诸佛而做的。大家不要以为这些 小节是多余的执着,对凡夫来说,小节正是很重要的成就关键。 ○在佛坛上烧很多香是不是能得更大的庇佑呢? ◎供燃香的意义在于供上香气,并不是在于供黑烟。如果是上好的香枝,多供一、 两枝还可以。如果是极劣的化学制品,就最好避免了,宁可用有限的钱买少一点 但好的香,也比供上一大束劣质化学香为适宜。既然供香的意义在于香气,你毋 需把大束大束的香堆在佛像面前熏烧,只要在佛坛前手持香枝供养及祈愿,然后 把香枝插在较远的香炉中即可。香炉最好不要采用印上佛经及咒语的那种。经咒 是用来念诵及领会的,不是用作装饰法器的图案。如果炉上没有印上经咒,可以 把香炉及香枝放地上,不需一定放在佛像正前方,免把佛坛熏黑。我们供香的对 像是诸佛等圣众,不是面前的铜像。诸佛不同凡夫,所以你不需把香堆在他们面 前才能令他们嗅到香气。事实上,供香乃为我们自己积聚功德而做的,诸佛等根 本也并不需要我们之供养。如果把整束香枝放在佛像前熏,会令佛像很快就被熏 至乌黑肮脏,这样反而不好。因为众生的数目是无量的,在我们为众生之利益而 供养诸佛时,功德就会增大同等的倍数,我们也是众生的一份子,所以也自然会 得到利益。只要以清净及正确的发心去供奉,即使只供上短短的一截香枝,也已 能积无量功德。反过来说,如果只以为自己求福的狭窄心态去供养,因着发心的 浅小,功德也自然一样地浅小,供上更多的香枝也不会带来太大的利益。在供香 时,心要想着是在供养三世十方一切佛与菩萨等,对面前圣像生真佛想。如果只 认为是在对着面前之铜铁像供养,并不会生起甚么功德。此外,供香如果用电力 的假香,就没有供香气的意义了。供灯是在供养光明,所以绝对可以用电灯代替; 供香却是供香味,并不能以电香代替,而且电香的闪烁微弱之闪光并没有吉祥的 缘起。 ○供了佛的食物应如何处置?如果有一天忘了供养怎么办? ◎如果仍然是新鲜的食品,可以自己受用或送予别人;如果供品已经变坏或过期 了,则只好丢弃吧!供在佛坛上的食物,不需要放太久时间,即使只放一分钟而 在心中供养,也已足够了。佛经并未开示必须供多久的时间,但诸佛根本不需要 凡俗的食品,所以你不需要放很久去等圣众受用完毕才撤供,略供一会儿即可以 了。供养饮食的时候,不应把好的自己留起而供劣质的。连你自己也不会受用的 劣质饮食品,当然不宜作为供佛之用途。虽然诸佛并不会真的受用这些供品,但 为了吉祥缘起及积集功德,你仍须供上合适的供品,否则就宁可不作供。忘了供 养并无问题。诸佛不同于凡俗的众生,你毋须担心他们会生气或报复,他们也不 会因你忘记供养而要捱饿。供养只为了自己之积聚功德,并不是圣众有此需要。 不过修持之要诀在于恒久不辍,每天的修持及供养等最好不要中断,这才能生出 因恒心而得之成就。尤其是过在家生活的行者,反正每天都要买菜购物,只要把 买回的食品或未食用之菜式作供即可。这样的话,既方便又易行,只要你不忘记 每天吃饭,就不会忘记作供。 ○我不再需要的佛经及佛像应如何弃置呢? ◎已皈依三宝的人,必须视佛像为真正的佛陀,不可以世俗之价值及新、旧观念 待之。旧的佛像,绝不可以因为有了新的或更漂亮的佛像而把旧的丢弃或送走。 新皈依的三宝弟子,最好先勿过度兴奋地购置过多佛像。多供奉佛陀形相当然是 好事,但若后来没有足够地方供置而要丢弃岂不是糟糕?一个完整的佛坛,只要 有一尊释迦牟尼像、一本佛经及一个舍利塔就已完备,此外可加供一尊祖师像及 一尊本尊像。如果能如法供奉供养,一尊如来已能令你藉而长养功德。若不如法 供奉及供养,越多佛像反而令你积累越多不善业。佛经虽非究竟义的法宝,但却 代表了法宝,所以我们不能胡乱丢弃。如果实在未用得上,又不能转赠他人,你 可以观经上的字全部合融为一个梵文'阿'字入于自己心中,心想经典之法已尽 入自心,又想着现在面前的典籍只是白纸,然后恭敬焚毁,把灰烬放入干净的江 河中。此外,佛经不要放在地上或在上面跨过,以免积集不敬法宝的缘起。以上 所述乃出自佛经及历代开示,并非衲个人之观点。作为三宝弟子,就必须依循皈 依之各别学处及共通学处而行。 ○有人说净土修持只为一己往生,所以是小乘的修持,这见解有何错处? ◎净土修持属于大乘佛法,并非小乘的修持。以为修持净土是小乘佛法,只源出 于未通达净土修持法门的发心。 大乘修持者的发心,是为求无上佛境而利益众生。修持净土的人,知道六道中烦 恼极多,不利于修持,所以发愿往生净土之中,以期精进修持直至成佛。净土并 非大乘修持之最终目的,而只是像个中途站一样。在净土中,我们可以直接地依 佛陀学法,而且该土并无令我们生起烦恼及痛苦的外缘,所以更适合于修持。在 净土中修至较高境界时,我们还是会自愿地回到六道之中救度众生,或者变出化 身在六道之中利益众生。 修持净土的人,如果是如法地发起大乘的菩提心,以此作为动机而修证净土,就 符合了大乘的修持。如果并不持这样的发心,则不能算作大乘的修持,但这并非 说净土法门本身不是大乘法门,只能说个别修持者之发心不符合大乘精神而已。 真正的净土法门行者,是应以大乘的菩提心作为动机地去修持的。 佛法上的任何修持,大都取决于发心而定夺是否佛法或是否大乘,并不取决于修 持的内容。例如持咒,如果以小乘心去持诵,就是小乘的修持,成为解脱生死之 因;如果以大乘心去持诵,则成大乘之修持,成为成就佛境之因;如果以求寿求 福的心去修诵,虽然也会有成效,但就说不上是佛法的修持了。 ○有些人认为并须消尽了业障才能往生净土,有些人却主张可以带业往生,到底 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 ◎净土又分为三种,即法身佛净土、报身佛净土及应化身佛净土。法身佛净土只 有成就佛境时才能说是达到了;报身佛净土只有大菩萨才能达到;但应化身佛净 土的性质不同,凡俗的众生是可以倚靠五力而往生于其中的。我们平时所说的弥 陀如来之极乐净土,其实是指弥陀的应化身佛净土,并非指衪的报身净土或法身 净土。三种净土的性质完全不同,如果我们把三者混为一谈,就不易弄明白往生 其中的条件了。 极乐净土乃由弥陀的福慧及悲心所变化生出,所以我们一辈凡俗的众生可以依靠 五力的力量而往生其中。药师佛的琉璃净土及弥勒的兜率净土的本质,也是类似 极乐净土的,只要具备五力资粮便可以顺利往生,并不限于已完全忏净业障的大 圣者才可以达到。 要往生极乐净土之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对六道轮回的出离心及对弥陀的信心。依 传说开示,往生净土必须具备五力,即白籽力、熟习力、决定力、祈愿力及断绝 力。忏净罪障固然是佛子必须致力于进行的方向,但五力才是往生极乐净土的资 粮,可说是我们上路所需的盘川。对弥供养、塑造弥陀的圣像、持诵衪的名号或 真言及念诵与阿弥陀佛及极乐净土有关的经典都是在积集于其净土的因。同时, 对极乐净土生起希求,发愿往生彼土而得脱六道生死,及对阿弥陀如来的信心, 这些都是往生于极乐净土的关键因素。 话说回头,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罪障一点也不生悔,又完全不作任何忏罪的修持, 则很难奢望能具足五力而往生矣!所以,忏罪的确是有利于往生极乐净的,但却 不能说必须要达到完全没有罪障的境地才可以顺利往生! (注:有关净土法门,读者可参考祈竹仁宝哲著作〈心生欢喜〉及〈生死自在〉) ○佛陀开示了多个净土法门,到底哪一个净土是最好呢? ◎每一个净土法门都是好的,否 则佛就不会开示它们了。但因应个别众生之根 器及因缘,我们与各净土之因缘是有深浅之分别的。我们会较易往生于某些净 土,较难冀望能成就另一些净土,这并非净土或诸佛之分别,只是我们与各净土 及各佛之不同因缘而已。 弥陀的西方极乐净与汉人及藏人很有密切的因缘。衲有时与西洋弟子说笑:'极 乐净土虽说是"西方"的净土,却老早被东方人占满了地方,你们还是改修其它 没那么挤迫的净土吧!'这当然只是无聊说笑笑而已,净土是没有人满之患的。 但极乐净的确是与汉地有特别因缘。观音之普陀净土与极乐净土是一而非二,所 以也与我们有极深的因缘。故此,汉地的人修这两个净土或许较有因缘。 在末法期后,弥勒佛会在人间化生及示现成道及说法等事业,所以弥勒现在所处 的兜率净土与我们也特别有因缘。我们格律派的历代祖师中,有很多部往生兜率 净土之中。因为这传承加持的因缘,我们与兜率法门也特别有深缘。 此外,药师佛对末法众生是其垂佑的,所以药师的东方琉璃净土与我们末法众生 又有这特别的因缘。 我们千万不要说只有某净土是最好的,或者某法门是唯一殊胜的法门。如果有某 个净土是最好的,佛陀却开示了这么多的其它净土法门,岂不是说佛陀在说废 话?佛陀既开示了多个净土法门,当然是说它们都是好的及能成就往生的,并不 能说某净土是最殊胜的。 ○有人说兜率净土较近我们的世界,所以较西方极乐净土较易往生,也有人认为 兜率天只是天界,并非佛土,所以不应求往生于其中。这些观点哪一个才对呢? ◎净土与我们的距离并不成为易证或难去的因素。要达至净土,需要的是出离 心、五力及积集往生之因,并不需要交通工具。事实上,佛经上所述之净土所 在,乃权宜为凡夫理解而说的。 兜率净土的确较接近我们的世界,我们也与它有密切的因缘。但地理上之接近不 一定代表较易往生。佛陀亦极力提倡极乐净土法门,所以众生要往生于其中也是 较有因缘的,并不能说因为兜率较近而就会较易往生其中。 兜率天的确是天界的一部份,亦即六道中的天道转生。这不是三宝弟子所应视为 往生目标的地方。兜率天上有一个内院,是弥勒住持的地方,也称为兜率内院及 弥勒内院,它是一个佛化的净土,与兜率天完全不同。兜率天是凡俗的六道之中, 兜率内院则为净土,二者不可混为一谈。我们可以发愿往生于兜率净土之中,却 不应发愿生于兜率天中。 要生于兜率内院,必须积集往生之因。共通的因包括出离心、依止三宝的心及五 力等;不共的因包括弥勒像、对弥勒像绕行或顶礼供养、持弥勒及宗喀巴名号及、 诵念与弥勒有关之经典及修持弥勒仪轨或〈兜率百尊仪轨〉(注:参阅法师著作 〈心生欢喜〉)等等。 ○我又向往极乐净土,又想修持药师佛的琉璃净土,怎么办呢? ◎一般来说,我们修持以专心月功为有效力;如果三心两意,结果或许两个法门 没一个能成就。 我们最好视自己之因缘喜好,选择决定一个法门,然后终生不变地去勤修,这样 才容易得到相应、加持及成就。 修持就好比掘井,如果水源在地底下五十呎 ,你今天在东边掘十呎 ,明天才要 边掘十呎 ,一年后你或许已经掘了近四千呎 的总深度,但总找不到水源。其它 的人,或许老早就找到水了。修行是同一回事。如果你又修这个,又修那个,最 终一事无成,这是诸佛的错吗?难道你就可以作出勤修无一点作用的结论吗?这 是你本人的错误,不是诸佛、师长或法门的过失!如果一门专修,成就是指日可 待的。 ○如果我又修极乐净土法门,又修药师佛土法门,死后会往生那里呢? ◎这不是一个要去忧虑的问题。你不需担心弥陀及药师佛净着要抢你去他的净 土,也不用担心其中一位会因为你不专一而把你拒绝门外。 如果你成就了其中一个法门,自然会往生于该净土。如果你成就了这两个法门, 就视乎临终之念紧于哪一个净土及看与哪一佛土的因缘较深了,甚至可能会有选 择的机会。 只要你达到了一个净土,其它净土是起念即达的,并不似人间的国土疆界那样要 签证及坐飞机才能到访。 但你也要考虑另一方面:如果你又修这个净土,又修那个净土,临终时是否有把 握专注紧念呢?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修持以专注于一个法门为上佳。 上述的两个法门及本尊,你择一而修可能会更有保证。如果修弥陀净土的人,同 时也修观音或度母法门则不算是另修另一个法门,因为观音、度母与弥陀是同一 净土、同一坛城的、观音之普陀净土实与弥陀的极乐净土并无分别。 ○我既想修念佛净土法门,又想修持弥陀心咒及仪轨,又想修'破瓦'法,怎么 选择才好呢? ◎这个问题要分开几点来说。我们先后一下念佛净土法门;很多汉人都几乎视弥 陀净土法门为唯一的净土法,其实诸佛有无量应化净土,例如东方琉璃净土是药 师佛的化现,弥勒佛有兜率内院净土等。 即使专说弥陀的极乐净土法门,也并非只狭指念佛法门。持咒、弥陀'破瓦'法 等也都是弥陀极乐净土法门。'破瓦'法本身有不同传承,也有分不同本尊的法 门,弥陀极乐净土的'破瓦'法只是众多迁识法门中的一种而已。 我们修持的人,贵乎专注于一个法门而专修,不宜今天修这个,明天改那个。每 一个佛示的法门都是殊胜的,也都各有其成就,但如三心两意地去修的话,或许 全部法门都修也没一点成就!然而,如果你修念弥陀及其弟子(注:即观音、大 势至等八大菩萨)之名号,又持弥陀心咒及修其仪轨,又修弥陀的'破瓦'法, 那你实际上都是在专修同一个本尊、同一个净土及同一个法门,并不算是在修多 个法门,所以并真的不存在取舍的问题。 ○修'破瓦'法与念佛往生之间,何者较易成就净土? ◎很多人追求西藏宗派的神秘感,便误以为'破瓦'法一定比念佛、持咒更为有效。 '破瓦'法门并非如很多对藏传佛教认识不深的人所想的神奇。它只是一种净土 法门,并不一定比持咒及念佛号的修持更容易成就。 要证达净土,关键是出离心、对净土及本尊之信心与五力。具备了它们修'破瓦' 法固然很易得成就而往生,若修念佛、持咒等法门也一样可以顺利往生。如果不 具备它们,不理你修什么大法门,也断不可能得生净土。 |
上一页 | 下一页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