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法洋》-- 《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依止师长之正确方法

在我们经过谨慎的观察后、寻得符合条件的一位或多位师长时,应该如何承事依止呢?这个问题分两方面来讲,一为正确的心中依止态度,另一为在具体行为上的承事方法。

 

在心中依止师长

现在首先讲心中依止的正确态度。这要分为三点来讲,第一为依止态度,次为对师长生信心,三为常念师长恩德。这些开示并非藏传佛教所发明的,而是出自《华严经》等佛经中开示。

 

依止态度

在《华严经》中,说及弟子应以九种心来对待师徒关系。

首先,弟子必须有孝子的心,对师长犹如孝顺父母一般,处处听话顺意,永不忤逆师长。

第二,依止心要似钻石一般坚固,永不能被摧坏。譬如当有人对我们的师长毁谤时,我们的信心亦绝不退减,这就是“似钻石”的心了。

第三,我们要似大地默默承受任何负荷般,对师长的任何事情都默默负起。在约一千年前,西藏有一位密勒日巴(Milarepa)大师。大师在初学法时,其师玛尔巴(Marpa)见他有很大的潜质,但却同时也有极大罪业,便故意叫他建造一座九层大楼。密勒日巴并未因此退缩,反而天天以背扛石上山建屋,以致肉破见骨,最后终于建成了师长所要求的大楼。这座大楼的遗迹,在一千年后的今天仍然屹立不倒。密勒日巴的态度,便是这种“如大地的心”之典范了。

玛尔巴大师                  密勒日巴大师

第四,我们要如群峰拱围须弥山般,始终不变摇。

第五.我们要视自己如仆役,任劳任怨,即使师长命我们做倒粪等低下工作,我们亦应乐于从命。

第六,我们应自视为卑下,不可贡高我慢,甚至以为自己比师长的修行还高。

第七,我们要有《华严经》中所说的“门犬心”。什么叫“门犬心”呢?这个名词其实并非侮辱性的字眼。我们观察小狗被主人打骂时,它们从不会因瞋恨而反咬主人,它们顶多只会暂时逃跑。在被主人发脾气赶走时,它们亦不走远,顶多在附近溜达一会儿,待主人气消了,它们便像没事似地回家,也从不把刚才的事怀恨在心。我们作为弟子,也应有这种态度。师长责駡时,我们不怀恨于心,也不应存有顾全颜面的心理。

第八,我们要像桥梁一般,任何难行的事亦勇于承担。

第九,我们应像船舟载人过河般,来来去去、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事师工作,永不厌累。

 

对师长生信心

在佛法修持中,上师之地位极为重要,故此对师长之信心为一切修持的根本,亦为一切成就的种子及灵魂。如果已建立了师徒关系,却对上师无信心,所作修行便犹如烧坏了的种子,绝不会发芽生长。故此,除了上述的依止态度外,弟子还应对上师生出信心、视师为佛陀。在此处,师长并非只指根本上师或正式的老师,同时亦包括任何对自己传过法或曾作教授的人。譬如说,出家人在受戒时,便有十位老师了。又如我们在年少时,若有长辈曾对我们作佛法之启蒙,我们也必须视他们为如佛师长,无所遗漏。在观察期间,我们仍可审查欲拜之师长有否缺点。可是,一旦在心念中或传承上成立了师徒关系后,弟子便不可再观上师之缺点,而应常想及其优点、功德等,并要视师为佛。师长在客观上或许并无佛之境界,甚至或许只是凡夫境界,但这并不重要,弟子仍要视师若佛。佛陀是真正具一切功德而断一切过失的圣者,但若弟子不以敬信心依止,即使自己的师长是释迦牟尼佛,弟子也一样可能觉得自己的师长满身过失、毫无优点,就似当年提婆达多视其师长释迦牟尼佛般。反过来说,若师长只是凡夫境界,但弟子视其为佛陀,便一样能得到佛陀之加持。所以,若想修持有成,便必须视师为佛。视师为佛,师长并不会因此得益,得益的是弟子自己。若能视师为佛,弟子便会得到佛陀之加持;若只视师为菩萨,则得菩萨之加持;若只视师为凡夫,则即使师长客观上真的是佛,弟子亦不会得到任何加持。衲举一个例子:以前有一个人向其师求法,其师大喝一声“玛里利渣”,这是印度话“滚开!”的意思,但这弟子却以为那是一句密咒,所以他便很有信心地持诵,后来竟然成就了以此“咒”为人治病的神通能力!在古代,有许多即生成就罗汉境界的案例,但在现代却少见这些殊胜的事例,这正是因为现今的人对师长的信心薄弱之缘故。

如何才能达到视师为佛的信心呢?除非我们有宿世的善因缘,否则这就需要长时间努力培养方能达至。弟子必须长时间地观师长之功德、优点,而避免挑剔师长的过失、缺点。这一点的确不易做到完美,少一点功德便难达到,但我们要有耐性地训练自己。阿底峡祖师在世时,以传其修心法门的金洲大师为其主要师父。在客观事实上来说,金洲大师在见地上反而比不上阿底峡祖师。可是,阿底峡祖师却视他为佛,每当提起金洲大师时,他总会合掌于顶恭敬地称其名号,并常常说:“我的任何最小的善心之生起,皆赖师父加持而得!”我们当以阿底峡祖师对其师之敬信为效法的对象。

 

常念师长恩德

在心态上,除了应以九种心事师及视师如佛外,弟子更应常念师长之大恩大德。以衲为例,衲的师长从衲十岁起,为衲传戒、为衲亲手缝造袈裟、照顾饮食、传法及管教,其恩不可言尽。如果说衲还算是有丁点儿的德行及学问,这无一不赖师长所赐而来。

如果从功德的角度来说,佛陀的功德是圆满的,师长功德再高也高不过诸佛,顶多也只是与佛同等,况且师长在客观上也极有可能根本还未超出凡夫的境界。所以,若从功德角度来说,师长之功德既有可能与佛同等,也大有可能比佛陀低。可是,如果从恩德的角度来说,师长对我们的恩却比诸佛的为深。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多年前,虽然曾广弘正法,令许多众生得益,可是我们却未直接得度。在二千多年前,我们或许是在三恶道中,也可能在别的宇宙中,亦可能是生于这个世界但却未遇佛陀,总之我们未有福缘在当年遇上佛陀而得度。现在,直接度我们的是师长,为我们授法的是师长,教我们如何成佛的也是师长。由此角度来说,师长对我们个人的恩德,便可说是比诸佛还要来得深。我们将来得以不堕三恶道,乃拜师长教我们止恶所赐;我们若得以生于人间或天界,乃因师长教予布施之道及授予戒律而得;我们若最终能得佛境,亦因师长之教授及传法之恩而成就。在某些佛教不盛行的地区如果没有师长之教授,别说不可能成就佛境,甚至连“佛境”这个名词都未曾听说过!由于其恩大之故,我们的师长是我们的最上功德田。当然,血缘父母也是我们的功德田。若无父母,我们亦无此肉身赖以修持。所以,父母恩我们固然要常念,师长之恩我们亦应常念。曾经有些不太懂佛理的出家人向衲说:“可是我尚未拜在任何师父门下呀!那我岂不是没有功德田吗?”这问题出于无知。一个出家人,在受具足戒时,便至少有十位师长了。此外,常住道场的方丈,我们亦应依传统视其为师长。

 

在行为上承事师长

除了在心中依止以外,我们亦要在行为上承事师长。

承事师长的行为主要有三种类别,一为以财资供养,二为替师长办事,三为依教而奉行。

师长并不见得需要我们的供养,这样做是为了弟子自己的利益而已。刚才我们说过,师长是最胜功德田。什么是“功德田”呢?世俗上的田地,我们透过悉心照顾、播种、施肥及浇水等,便能有所收成。同样地,经过事师、供养、顶礼师长等行为,我们便得到无量功德。所以,我们称师长为能长出功德的“功德田”。师长并非唯一的功德田,透过供养、顶礼佛像等,也能长出功德,所以佛像等也称作“功德田”。然而,正如刚才所说,师长及父母是最上的功德田。

如果我们为师长办事,例如替师长打水、烧饭或洗衣等,这行为胜于以物资供养。有关这一点,衲必须把例外情况说明一下。如果我们已与某人建立师徒关系,而这位师长叫我们替他做一些明显与佛法背道而驰的事,譬如说他叫我们代偷东西等,弟子便要很谨慎处理这情况了。如果我们能完全肯定师长之要求与佛法不合,而并非只是我们对师长的密意要求误解,我们当然不能照办。可是,为了维系自己的师徒关系之清净性,我们尚该顾全另一方面,故此我们必须十分善巧地避免或推辞,而不应与师长发生冲突。在推辞后,我们仍应视师如佛,不应执此为上师之过失而作批判或毁谤。这一点就是前面说过的、像钻石般坚固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若能两方面都照顾好,便不存在违背上师的业因。一般来说,我们如果在拜师前曾好好地观察,便很少会遇上这等困局。在末法年代,有许多不具格的师父,若不经观察便依止,或许便会常碰上这类的无奈情况,到时就只能如衲所教地一边推辞,另一边同时尽量保全师徒关系之清净性了。

三种承事之中,以依师所教地修持为最上等的承事,所以有名的密勒日巴大师便说过:“坚韧耐苦之修行,是令师喜之侍奉!”说三者中以第三种为最优胜,第二种为次等,第一种为最基本,并非等于我们挑优胜的而进行。以上所说三种承事方式,并非挑一种而做,而应长期地全部奉行。我们在平日的课诵中,固然必须多修如《兜率百尊》或《上师会供》等上师相应仪轨及视本尊与师长为一体,对其在观想中作供养、礼拜及其它各种承事,但在此同时,如果我们与上师在一起生活,或在处于师长跟前时,真实生活中的供养、顶礼及各种承事,亦全都是在修上师相应。

 

依止师长之利益

有关师徒关系的教法,分为六支。第一及第二支是师徒应具的资格,第三支是弟子依止师长的正确方法,现在要讲到的第四支是依止师长的利益。

如法地依止师长的好处有八大点:

(1)    由于实修上师教示故,我们可以趋向佛境。同时,由于上师是无上的功德田,透过供养及承事师长,我们能于短时间内积集极多成佛所必需的功德资粮。

(2)    经论中有云:“如理依止善士时…无余佛陀至心喜!” 诸佛很乐于见到有人对师长恭敬。我们供佛时能得供养之功德,但却说不上令诸佛欢喜。对师恭敬,则既能得敬师之功德,更能得令诸佛欢喜之额外功德。

(3)    由于依止师长之功德力大,一切魔类等皆不能加害如法敬师的人。

(4)    依着师长的教诫而止恶,便不会再积集恶罪因而受到其果报了。

(5)    如法地依止师长,便会容易得到修持上的成就。

(6)    由于如法敬师之业因,我们生生世世皆会有缘常遇明师。

(7)    不堕三恶道。

(8)    任何心愿皆能顺利达成。

 

不依止师长的损失

这是有关师徒关系开示中的第五支。这一支分为两部份:一为没有师长的损失,二为有了师长但并未如法依止的损失。

如果我们不寻找一位或多位师长而依止,便不会得到前述依止师长的八种好处。所以,没有师长的损失,刚好就是失去前述的八种本来可得的利益,亦即是说不能趋向佛境、未能令诸佛欢喜……等等。

如果已有了师长但却并不好好地敬师及事师,损失有八大点:

 

(1)    上师乃诸佛之总体代表,若弟子轻视师长,便感召不尊重诸佛之果报。

(2)    如果对自己的师长生瞋恨心,会毁灭自己曾积之善行。

(3)    不如法敬师及事师的弟子,即使修无上密法,亦难以成就。

(4)    以不敬师之心修持,不但难以有成,更等同修持往生地狱之因。

(5)    不敬师的人,未生之功德及成就绝不会生出,乃至已生出之成就也会消失。衲说一个例:以前有一位修密法而成就了飞行神通的人。有一次,他在上空飞过,见到自己的上师在地面,便心生得意之念:“我有飞行神通,师父却没有!”在这念一生之际,他实时失去了神通,由天上掉了下来。

(6)    不如法依止的人,现世即会感召许多不如意的业报。衲也举一个例:从前有一个名叫“佛智”的大师。这位大师的其中一位老师是养猪的人。有一次,大师受众人拥戴着前往某地,途中遇到他的这位老师。由于他名声极大,一时之间他便生出了师长地位低下之心,所以便假装看不到师父,并未趋前相认或顶礼问安。由于这一念,他的眼珠竟然掉了出来。这并非上天、佛陀或其上师对他所作之责罚,而是自己不敬师所感召之现报。

(7)    冒犯师长的另一果报,是在未来生中生于无间地狱之中,不得脱出。在许多佛经中,佛陀曾很清楚地开示什么业会感召什么地狱之果报,但在《金刚手灌顶经》中,大势至菩萨问佛陀轻慢上师之果报时,佛陀却说:“我不敢说!这种果报的严重程度要说了出来的话,连大菩萨都会吓至昏倒!”由此可见,轻慢上师的业报比其它恶业重很多。

(8)    由于不如法依止之业因,将于未来多生中都不遇明师及正法。

轻慢自己的师长是极严重的不善业。一旦轻慢了其中一位上师,你在其它任何师父处所学得的法,都难以成就。所以,轻慢上师是我们修行路上的一块大路障。在西藏的三大寺,如果有学僧明显地犯了这方面的大过失,多会被驱逐出寺,可见此等行为的严重性。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不易犯这类过失,因为这不单指我们与坐在高法座上传法的上师之关系,而亦包括与平时管教我们的亲教师、皈依师、剃度师、授戒师,乃至任何对我们传过下至一句偈颂佛法的师长之关系。如果我们自问曾犯下这类过失,若师长尚在世,便必须在师长面前忏坦;如果师长已圆寂了,但应于其衣袍、遗物前忏坦,直至在梦中重复梦到罪业已净化之吉祥征兆方休。有关这类征兆,衲在教忏罪时会讲到。

 

有关师徒关系之结论开示

在修行的道路上,师徒关系是其中一项至为重要的修持。若能好好地依止明师,所得利益不可思量。若不好好地依止,则即使所拜的师长是佛,亦不得益,甚至反生无量罪业。在古印度,历代以来的修行人都依这些开示而事师,从而得到成就。我们欲想得到佛法上之任何成就,也必须效法他们敬师及事师的方法。曾经有人问阿底峡祖师:“为什么在印度,许多大师才修行甚短时间,便有所成就,我们西藏人勤修很长的时间,却不见有成呢?”祖师答:“这是因为西藏人视佛为佛,却只把上师视为凡夫,而印度人则视上师和佛并无分别!”由此可见,视师为佛乃修持成就之关键因素。这些有关敬师及事师的开示,是佛经中所教示的,大家可以参考《地藏经》及《华严经》等。

有些人会问:“我应该依止一位或是许多位师长呢?”答案因人而异。如果是懂得如理地依止的人,多拜几位师长,很可能有更大利益。不懂好好地依止的人,宜只拜一位或少数几位师长,因为这样较易确保自己不犯事师方面的过错。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