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法洋》-- 《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修止

我们首先说修止之前提,然后教修止之方法,最后说明修止之成就标准。

 

修止之前提

 欲修定者,首先必须具备适合的条件。有利禅定之条件有六种:

 

(1)    住处

修禅定必须住在安静无人之地,在闹市中修是不易有成的。关房最好是有圣者住过的地方,否则至少不可以是曾有破和合僧、轻犯师长或大规模杀生之地。此地必须容易得到必需品的补给,而且是个安全的地方,例如没有盗贼、毒蛇或猛兽出没的威胁等,并且利于健康,譬如说不太过潮湿等。闭关必须有护关者协助,护关者最好是师兄弟或见解相同者。

(2)    少欲

闭关时带必需之衣物及食品等入关即够,不应该带过多东西。

(3)    知足

对闭关中之物质条件,我们不应诸多要求。

(4)    断诸杂务

凡世俗之事务,我们在闭关中应当放下。

(5)    戒行清净

定乃由戒而生。若于修定前或关期中对戒有所违犯,马上即当忏除。

(6)    断除贪欲

我们应常思无常及苦,以防止贪欲生起。

 

修止之方法

此处分为前行和正行来讲解。

 

修止之前行

欲修定者,首先必须具备前行条件,亦即必须对三士道有所修持,而且应久修菩提心。此外,我们必须预先学好这里所教授的有关开示,对修定之方法有全盘的理解。

修定在座垫方面有严格要求。我们在讲前行法时,早已教过禅坐之座垫细节了。在有关戒律之经典中,另有提及一种特别为修定而设计的禅座规格。这种禅座离地半臂之高度,下面通风,四边向上突出少许,以利腿部的保温。这种禅座是出家人所用的,但在家者亦可使用。

 

修止之正行

首先我们要有正确的姿势,然后以这姿势修定。现在我们把两者分开教。

 

修止之姿势

在身相方面,应依毗卢七支坐法,这亦在说前行法时教过了。这种双跏趺坐姿有利于得到禅定轻安、对健康不损、不共于外道及令人见而对佛教生敬,而且它更是佛陀亲自教授的。双跏趺颇需要一点时间来训练,对初级行者来说较难,所以在初修时单盘亦可。外道修定时,分开眼及闭眼两种,各有其弊端,故此佛教修定者依毗卢七支法而眼睛半开半合。在教授前行时,我们曾讲过调息方法。调息法其实并无硬性规定,我们若用别种佛教调息法亦可。修自他相换者,更可配合授受呼吸修心法而调息。

 

修止之次第

修定的次第,简单来说,便是用八种方法而断五种修定之过失,配合六力和四种用心的方法,渐次经历九个定的成就阶段。现在这样说,大家当然不会明白衲在说些什么,但在听了教授后,大家便会明白。

这里又分为两部份教授,一为修定的训练方法,二为定的进展阶段。

 

定之训练方法

衲分三个单元来讲解,一为引发修定兴趣之方法, 二为专注之对象和方法,三为专注之障碍及其对治方法。

 

引发修定兴趣

  我们必须首先对修定有兴趣,方能发起对其精进的心。如何能培养对修定的兴趣呢?我们必须参思它的利益。定的利益有很多,衲在前面也已说过不少了,在这里再说一遍:正定能令我们得到身心的轻安,又能令心如欲转而不颠倒散乱,所以恶行便不能生出。修观的人,又必须有定的基础,从而才能断生死轮回或成就佛境。我们透过常常参思这些好处,自然便会对修定生出兴趣了。

 

专注之对象和方法

在这部份有两方面必须学习,一为修定所需要的专注对象之选择,二为令心专注的方法。

 

专注之对象

修定必须有一专注之对象。专注对象五花八门,并无一定。

 

略说各种专注之物件

有些人采用外在的一件对象作为修定之对象,也有人选择内在的概念或形像,例如呼吸、五蕴、四谛、十二因缘或自己的身体等等,衲没必要在此把所有名单列出。在《广论》中,分别开示了不同的人相应之适合专注对象,例如瞋心重者宜专注于慈念修定等等,我们对这些暂时亦不必深究。总之,我们挑选一种合意的对象,以作专注之所缘。

 

建议选用之专注对象

刚才说过专注之对象有许多种选择,究竟何种是最适合的呢?依历代祖师之经验,以佛相作为修定之对象是最好的。观呼吸等法虽亦可修定,但观佛却既能修定,且有额外之观佛功德。

首先我们要找一尊比例合宜及令自己心生欢喜的佛画或佛像,反复观察,令自己熟悉其形像。在正式修定时,我们却应把形像作真佛想,而不应把它观想为死的、无生气的铜像等。我们在修前行时,早已观想有一尊佛坐在顶上了,此时观想他另化一身来到我们眉心对开的虚空中,其形像我们已经因反复观察而熟悉了的形像,我们依此为修定对象即可。

一旦决定了专注之对象,我们便不可中途改变,譬如说今天观佛、明天改观呼吸等,又或今天观坐佛、明天改观立佛等。

 

依对象修专注

在修时,我们首先在心里生出这个映射,然后便练习把心系在这个心中的映射上,训练自己一心不乱地把意念停留在它的上面。

 

正确之训练方法

在专注时有几个要求,一为应令像明显清楚,二为令心能住于其上而不散失。在开始修时,我们不可能马上便观得出清晰之形像,所以必须假以时日、耐心地去修。在初修时,但求有个大概的形像轮廓,也就可以开始练习修定了。另一方面,在刚修时,我们不可能做到一心不乱,反而会妄念纷飞,根本无法把心停在所观映射上,但我们耐心地训练,慢慢便能把心固定下来。这个把心由野性练至固定的过程分九个进阶,衲在后面会讲到。

在修定过程中,共有五种过失必须对治,其对治之方法有八种。若能对治此五过失,便能成就定。

 

(1)    懈怠

“懈怠”是指懒散、不欲修定之心理状态。这是在修定前的过失。要对治它,必须用信心、愿力、精进及轻安力。前三者不难理解,“轻安力”则指由修定而生之一种美妙感觉。以这四种力量,便能驱散懒惰而勤于修定。

(2)    忘教授

“忘教授”是指不记得有关禅定之教授。若不记得修定方法,当然是无法修定的。“忘教授”亦指忘失了所专注之对象。要对治此问题,必须以正念使内心专注不散。

(3)    沉没与掉举

“沉没”是指心暗不明之状态,“掉举”是指分心的状态。若沉没便不能令对象明显,若掉举则心不能安住其上。在正式修定时,尤其在初修之阶段,自然会有沉没及掉举之情况出现,这是我们将遇到的最主要障碍,故此我们必须懂得分辨此二情况,以正念观察。有关分辨此二情况及其对治方法,衲会在后面教授。

(4)    不对治

“不对治”是指我们对细微之沉没或掉举,虽已觉知,但却不加以对治。这种错误的改正方法是用心地把即使最细微的沉没或掉举亦决心铲除。

(5)    在无必要时施以对治

这一点亦不难明白。前面第三及第四点,是指在有问题出现时,我们应察之而对治。可是,如果我们在没问题的时候,却多余地分心施出对治的方法,这也是一种过失。

 

以上说明了五种过失。“八种对治”是指对第一种过失以信心等四者对治,第二以正念对治,第三用正知察觉,第四由用心促使对治之方法应付。我们在不必要时,便不多余地施对治,便是应付第五种过失。

 

不正确的训练方法

有些修定的人,以为越能放松,便越易修定,这是一种错误。也有些人把微细之昏沉说为定,这亦错误。总之,我们应以历代祖师之见解为依据。

 

每座训练的长度

在教前行时,衲说过道次第禅修每天宜分四座而修,但在修定时,我们则不可采用该标准,而应视乎自己之耐力。新修者不妨以多座、每座较短时间的方式练习,乃至把一天分为十多短座修定亦可,务求保证每一座中之质量。

 

专注之障碍及其对治方法

这一支分为面对沉没或掉举时的修法,和无沉没或掉举时的修法来讲说。

 

有沉没或掉举时的修法

面对沉没或掉举时有两种可能性,第一是我们不察觉有这情况,所以无从对治,第二是我们明知有沉没或掉举但不去解决。我们分开讲这两种情况的应付方法。

 

察觉沉没或掉举

  这里分为两支而说:

 

分辨沉没或掉举

前面说过修定有两种障碍,一为沉没,二为掉举。如果我们不懂辨别沉没与掉举,便不能加以对治了。“沉没”是指心暗不明之状态,“掉举”是指因贪而心念流荡离于所专注之对象。若沉没便不能令对象明显,若掉举则心不能安住其上,我们必须懂得分辨此二情况,以正念观察。

 

                察觉沉没或掉举之方法

如何能辨别有无沉没或掉举呢?这必须靠正知。这并不止指以正知观察沉没等已生,而应察之于其未生将生之时。如何能有正知呢?在修专注时,我们心中分出一份心念以作观察,这就好比警察巡更的功用。

 

对治沉没或掉举

衲先讲对治沉没或掉举之方法,然后再解释导致沉没或掉举的因。

 

对治沉没或掉举之方法

刚才教过察知有沉没及掉举之方法了,但有些人却察知而不加以对治,又或不懂对治的方法,此乃修定之大过。若有所察知,又懂对治,必须实时加以对治。所以,我们必须在心里先有准备,若有沉没或掉举时当马上对治。

对治此二情况的方法有不同的程度,一为稍微用心调整而并不放下专注,二为暂时放下所专注之对象,改修别的内容以作对治,在最严重的情况时,我们则不单放下专注之对象,更索性下座稍停。

在沉没之情况出现时,若不能经过稍微用心调整而把它扭转过来,我们可暂时放下专注,改为观想日、月或光明而令心重新清醒过来,然后再回来修定上。我们亦可用参思人身难得及生死无常的方法,令自己提起精神。若仍然无效,则应下座设法消除问题,譬如说用冷水洗脸或稍作散步等。

对付粗的掉举,亦即失去了专注对象之情况,我们思生死无常及三恶道苦等,令兴奋的心安静下来。若仍无效,应略停下来改作数息。若仍不奏效,则应下座稍修息片刻才再次上座修。对付细的掉举,亦即尚未完全失去专注对象,但心有所散乱时,我们略为放松心念即可改善问题。

 

导致沉没或掉举的因

沉没或掉举有四种因:

 

(1)    不守根门

纵容根与贪境合,便是“不守根门”。

(2)    食不知量

食过少易生掉举,过多则易生沉没,故应食而知量。

(3)    不勤睡窹

此即于睡眠中不警觉之过失。

(4)    不住正知

不用正知之力量察觉,便不懂得适时对治。

 

此乃最主要之四因。其它因还包括心太放松、对专注之对象不感兴趣、厌离心不够强及用心过猛等等,不胜枚举。

 

无沉没或掉举时的修法

在有沉没及掉举之时,固然应适以对治,但在根本没有此等过失之时,若我们仍然盲目地施行对治法,则亦为修定之障碍。

 

修定之进展阶段

修定有九个阶段。这九阶段中,我们用上面所教的方法,依靠六种力而进步,我们的用功方法亦因不同阶段而有所不同。

 

l        修定之九个进阶

修定有九种阶段,称为“九住心”。在未修定前,我们必须了解它们,方能监察自己的进度。这九阶段为:

 

(1)    内住心

这是最初听闻了有关教授后,尝试练习禅定时之初步阶段。此时妄念纷飞,根本不太受控制。

(2)    续住心

经过反复练习用功,到我们开始能于极短时间内专注不失时,便是此阶段。

(3)    安住心

在此阶段中,住定时间较前为长,心散时能很快重新令心专注。

(4)    近住心

在此阶段中,开始能摄念令心不散失,但在遇到外界干扰时,我们仍会失去专注。

(5)    调伏心

在粗沉没及掉举不生时,行者便算是到了此层次。

(6)    寂静心

到达此境界时,细微之沉没亦不生,但仍有细微之掉举。

(7)    最极寂静心

在此层次中,细微之沉没及掉举皆不易生,或即使它们生起亦能被迅速地对治。

(8)    一趣心

此时心能持续地住于定中,不再有任何粗或细微的沉没及掉举。

(9)    等持住心

由于长久之练习,此时不必依靠正知、正念之力,不必刻意用功,亦能有定。它与第八层次的一趣心之分别是,修至一趣心境界时需要用功,但在修至等持住心的阶段时不必用功便能达到禅定。

 

九阶段与六力之关系

以上所说之九个阶段,乃依靠六力达成。

 

(1)    听闻力

听闻佛法中之有关开示,是令我们入于第一阶段的因素。

(2)    思维力

透过思维力,我们才修完第一阶段而能步上续住心之层次。

(3)    念力

念力是成办安住心及近住心之主要因素。

(4)    正知力

正知力能了知分别,令心不散,这是在调伏心及寂静心阶段中主要依靠的力量。

(5)    精进力

至最极寂静心及一趣心时,我们依赖精进力,把最细微之沉没或掉举对治或令其不生。

(6)    串习力

透过串习力,我们便由必须用功之一趣心进入不必用功之等持住心境界。

 

九阶段与四作意之关系

在第一及第二阶段时,我们必须励力用功方能达到目的。在第三至第七阶段,只需间歇性地用功。在第八阶段,我们在开始时需略为用功,但一入定后便不必运转用功了。至第九阶段时,我们不必用功,便能自然地专注于定中。

 

判断生起了止之准则

在修至等住持心时,我们可长期地持定,但这仍未算达到了止之境界。在于等持住心之阶段再修没多久后,我们便获得身心轻安,这是一种超越世俗上之任何欲乐的境界。在此时,我们便算达到了止之标准。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