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法洋》-- 《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禅定与般若度之深入开示

菩提道次第的完整教法,衲基本上已讲完了。在《广论》中,有几乎近半的章节是针对六度中的禅定及般若二度所作的补充。宗喀巴祖师着此大论有几个目的,其中包括要破除当年在西藏盛行的一些错误见解,所以其论便用了很多篇幅在这方面。由于菩提道次第之教法在讲至刚才的一支时已告圆满,宗喀巴祖师在当年便有意在此停笔。论中的后面部份学术性极高,不易令人明白,所以祖师认为再写下去似乎并无太大意义,但当时文殊大士现身向他说:“你应该把最深的额外补充也写出来。它们虽然很深,但对某些有缘的利根,它们仍会有少许利益!”因文殊之劝请,祖师才勉为其难地把最深部份以补充的形式写出。今天衲主要是为了让大家能实修而作教授,并无必要涉入太学术性的方面,所以衲对后面部份只会作很简略的开示。

这一支分为六点,一为修习止观之必要性,二说明止观与一切定的关系,三为止观之定义,四为止与观相辅相成的原理,五为修止观之次第,最后为止与观之修持方法。

 

修习止观之必要性

依靠菩提心而修止观乃成佛之道,若依出离心修止观则为解脱之道。不论任何共与不共、大或小乘之成就,皆可由止观而得。即使我们不说这么高的境界,就以道次第的最基本前行来讲,仍然是需要类似止观的专注修及观察修方能有所觉受。故此,止观的利益无穷无尽。

 

止观与一切定的关系

佛教中有众多法门,单只修定便有许多五花八门的多种方法,可是这些方法不外乎摄于止及观两类。止与观就如两大树干,其它修定之法门就如依附在主干上生长的树枝及树叶等。

 

止观之定义

“止”是一种专注,但专注并不一定是“止”。我们修止而成就出轻安伴随之定境,在这种定中行者可以不出定、不饮食,而住定很长时间。在这种状态中,行者可由定中摄取养份维生,所以不需进食。衲并不是在此谈奇述异,但这种事是十分常见的。本师释迦牟尼在未示现成佛前,便曾住定六年。佛教中的罗汉,亦住于定中千千万万年不出。总之,若成就了止,便能把心固定于某一念上,安住不散。“观”则是指依赖于定力之上、善观察事物之本质,此乃圆满般若度之方法。以菩提心为基础而修的止与观,属六度中的禅定及般若度,但并非说任何止观皆属六度。以出离心修止观,是解脱之道,但不是六度。外道中亦有修定的法门,但它们既非解脱之道,亦非六度。此外,我们以专注及观察修的对象有很多,譬如道次第上的所有章题等,但这里所说之止观乃狭指对空性之修习。

 

止与观相辅相成之原理

如果我们想在黑暗中观赏一幅画,便需要一盏灯来照亮,灯本身必须明亮,但火焰亦必须很稳定,不被风吹动而摇不定,否则必定看不清楚图画。同道理,我们要证见空性便似看画,观好比灯,止就好比火焰。如果火焰稳定但灯不亮,固然看不到画。但如果灯很亮而风把火吹得晃来晃去,仍然看不清画。若无止之力,我们根本无法作细微观察,故此便无法破除无明。故此可见,止与观二者相辅相承,必须双修才能成功。

 

修止观之次第

这一点其实刚才也已说出了。若无止之力,观是无法深入的。故此,我们应先修止。我们既可在真实的菩提心发出之前修止,亦可在发心后才修。

 

止与观

这里分为三部,一为止之修法,二为观之修法,三为止观双运之修法。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