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法洋》-- 《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由今天开始,一连十四天,衲将应求授予宗喀巴大师(Jetsun TsongKhapa1357-1419)所著之《菩提道次第广论》(Lam RimChenmo)的口传传承,衲爲此感到十分高兴。佛教本师释迦牟尼曾亲口说,五台山是文殊大士的净土圣地。衲所属的宗派——格律派——的初祖宗喀巴大师,亦即今天所传论著之著者,是文殊的化身,大师在西藏示寂后,亦继续化现于五台山。早在格律派刚开始在西藏发展时,我派的大慈法王(JamchenChoje1354-1435),已来到五台山弘法了。大慈法王是拉萨色拉寺的创寺祖师,衲便是受学于色拉寺的。我派中的大师章嘉国师(ChangyaRolpaiDorje1717-1786),与五台山也有极爲密切因缘,其纪念塔建在镇海寺,衲两天前才刚去朝礼过。衲有一位现已圆寂的好朋友赤巴仁宝哲(TripaRinpoche),其先世亦曾在此处大弘正法,现今尚有至少一为在世的汉人老比丘尼当年曾在他座下受法。据说该世的赤巴仁宝哲圆寂后,在五台山有一个纪念塔,但衲问了许多这里的人,仍无法找到。衲知道汉地的能海上师,在五台山有不少道场,影响很大。几年前衲首次来到五台山,便曾在某座依能海上师传承之寺院殿外「偷听」寺中汉僧共修的念诵。这念诵与西藏的传统基本上一模一样,令衲当时很有他乡遇故知的的强烈感动。此外,衲亦听说当年把《菩提道次第广论》译爲汉文的法尊译师,也有一个纪念塔建在五台山。能海上师与法尊译师两位,曾到拉萨依柏綳喀大师及康萨仁宝哲等学法。柏綳喀大师是衲的师祖,而且又是色拉寺昧院嘉绒僧堂大藏寺僧人所属僧舍的成员,衲正是同一僧舍的大藏寺僧人。大师的再下一次转世,与衲是同班同学,但他不幸地英年早逝。他再下来的转世,依衲的教授师色拉寺昧院老方丈堪萨仁宝哲学法,他前阵子也来过五台山朝圣。总之,五台山是佛教圣地,而且特别是格律派的圣地,我们格律派与五台山有很特别的感情。这是衲今天感到高兴之原因之一。

衲听说五台山地区因时局变幻等原因,已五十多年未有举行过《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口传仪式了。几天前,一位汉族方丈告诉衲,说能海上师的弟子曾在五台山讲解此论,但可惜未能讲毕便圆寂了。所以,衲今天适逢此机会在此圣地,恢复这个一度中断了五十年的传统,对衲来说是一项功德。这是令衲感到激动的第二个原因。在座各位都是佛学院的学生,以后会爲许多人说法讲经,成爲佛法的弘扬使者。衲能爲你们授予传承及作讲解,以后由大家再把宗喀巴大师的论著传弘下去至再下一代,这对衲来说意义亦十分重大。

衲虽然只是个很普通的和尚,但因着以上所说的原因,衲一定会尽所能地在这两周内好好地授予口传,希望大家亦提起精神接受这殊胜的口传传承。只要大家好好地听,衲也努力地作口传,这就将会是极爲有意义的两星期。能在这样殊胜的圣地恢复一个中断了五十年的传承,把佛法传予下一代,以后或许在座中各位又会把这教法再传予下一代,这样的话,衲的这平庸的一生中,也总算爲佛教做过一件说得上是有意义的事情,亦总算是对得起这穿了一辈子的神圣袈裟了。

授予口传,一般是把原经或原论仔细地、一字不漏地诵一遍。但衲心想,如果单只这样念诵口传,大家的得益幷不会最大,所以衲会在传每一小段后,停下来略作少许讲解。依宗喀巴大师的传统,讲菩提道次第有好几种形式,其中一种是把菩提道次第的诸论或论释,如菩提道次第的「八大引导」(注:即《菩提道次第广论》及《菩提道次第略论》等三部宗喀巴大师著作及其后之《纯金》、《文殊口授》、《乐道》、《速道》及《善说精髓》)等,对其文字详细讲解。第二种不对文字上作太学术性的讲解,而由讲者依自己之体验,直接地引导弟子契入论中心要。另一种是「经验引导」,弟子必须住在上师附近的山洞或茅房等,由上师爲弟子开示一个章节,然后弟子便回到自己的修行山洞或关房内参,到有了觉受才再回上师处,要到上师认可弟子的领纳及觉受了,才会讲授下一个章题及禅参内容。如果大家日后有缘,应该争取接受所有「八大引导」的各种传承,而且也要接受上述的这几种教授方式,但现在这个年代,要得到这样的机缘恐怕不易,所以我们应庆幸,现在能得到《广论》的口传及衲将作之简略讲说。这种讲说,只是在口传的段落间略加补充,但在末法时期,这也算是很好的机缘。

除了师徒皆应心生欢喜外,讲者及听者都应有规有矩,这是十分重要的。在座中的各位法师,以后都会爲别人说法,所以衲趁现在亦略说一下讲经的规矩。这样做有两重意义,一是令在座各位每座见到衲在做这些事时,起码知道这个老藏僧到底在干什麽,二是日后大家爲别人讲经时,如果也能依这种古老而如法的传统去做,对佛教正确的流传、对讲者自己及对听者都会有利益。

在法师上座前,早应穿上整洁的法衣。在来到法座前时,应在心中观想法座上空有历代传承祖师。这些祖师由上而下地排列,本师释迦牟尼在最高、最顶的地方,他的下面是历代祖师,在最接近法座的上空位置,是讲经者自己的师父。讲者应作如上观想,然后恭敬地对空的法座顶礼三拜,以示敬法及敬师。在上座后,讲者观想法座上方最顶的释迦本师下降融入下一位祖师,这祖师又下降融入再对下的一位祖师……最后讲者顶上只余自己的师父,这师父代表了始自释迦本师的所有历代传承祖师,然后师父亦下降融入讲者自己身中,讲者要心想自己代表着佛教中历代传承所有先辈来讲述佛法。然后,讲者应诵《金刚经》中的偈文

 

一切有爲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同时弹指一下,这样做是讲者爲了提醒自己:「现在自己虽坐在高座上,下面虽有许多弟子、听衆,但这只不过是一刹那的事,这一切不外乎是空性,我千万不可执以爲这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在高座上说法,目的是弘扬正法,而不是爲了吸引弟子及名利等。坐在高座上,爲的是师徒双方表示尊重佛陀的尊贵正法,而幷非我自己有值得感尊贵之特点!千万不要生起我慢心呀!」然后讲者及听者同诵去除讲法障碍的咒语或以念诵《般若心经》的方式除障,所要去除的是外障及不利听者摄受吸收正法之内障等。再下来,听法者应依加行法,爲表敬法而对讲者敬献曼达及诵求法偈等以作求法之供养,然后讲法者恭敬地把将说之经论捧至头顶以额轻触以示敬法。这样做之后,师徒同诵皈依发心偈。共通及任何情形都可以念诵的偈文是: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觉佛陀正法以及圣僧衆

因作布施等诸修持故愿证佛境利普有情生

但在讲经时,我们亦可用另一个略作改良的版本,讲者诵: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觉   佛陀正法以及圣僧衆

因作讲说等诸修持故   愿证佛境利普有情生

 

而听者则诵: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觉   佛陀正法以及圣僧衆

因作闻学等诸修持故   愿证佛境利普有情生

 

然后讲经者作说法手印,幷在心中允许来闻法的天界衆生坐在虚空中听讲。我们在讲经时,或许会有天界衆生想来听法。天界衆生生性极有洁癖,所以他们忍受不了与污臭的人类同坐在地上,但是一般来说坐在虚空中听法却又是不太合规矩的。故此,我们既不知有否天界衆生来临,衲亦没有这种「神眼」能看到天界衆生,但依传统故,我们假设他们或会来临,所以便依传统这样地在心中开许他们在虚空中听法。

以上说完了讲法的规矩。这部分原应在讲解《广论》说至讲者及听者规矩时才说的,现在提前讲述了。在座的僧衆在日后爲别人讲述《广论》及任何佛陀的教法时,若能依这个传统地做,,将会是很有利益的一件事。这幷非格律派发明的规矩,亦非藏传佛教的仪式,而是佛教的一种优良历史传统。

现在衲略说一下听法的规矩。出家衆闻法应该披上祖衣、穿着整洁。在对讲法的上师恭敬顶礼三拜后,要端严地坐好,在心中生起正确及清净、纯正的听法发心:「爲具能力令有情衆生得乐离苦,我必须成佛!要成佛,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故此,我现在必须提起精神,专注地吸收这些佛陀的妙法!」这就是大乘的发心。要详说发心,恐怕说上七天七夜也尚未尽言。但以上的几句内容,如能认真地生起动机,便会很有利益,对闻法的帮助亦很大。反过来说,若发心不清净,即使说法者是佛陀,说的法最爲胜妙,闻法人仍然不会得到太多利益。

现在衲先讲一讲有关传承的资料。大家或许也知道,在西藏主要有格律派、萨迦派、宁玛派及噶举派这四大主派藏传佛教宗派。因爲格律派继承阿底峡祖师所立之噶登派(Kadampa)宗风,所以格律派亦叫做「新噶登派」。这些不同派别,都是佛陀的教法,这一点我们毋庸置疑。今天所要口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我们格律派之「宝贝」。

想修学或听讲一个法门的人,首先要弄清楚它的名字及其传承来源。如果是学一部论,有一些问题我们必须弄清 ——这是谁着的论?传承依据是什麽?是否继承印度诸宗大师之思想与传承?抑或是著者自己的「创作」?如果传承及依据不能确定清净及可靠,则所学到的不一定是佛法!若依之修持,所得之「证悟」极可能是连佛教本师释迦牟尼也没听过的「证悟」。

本师释迦牟尼,由初发心,后经净罪及积聚功德等资粮,最后便成就了佛境。在成佛后,佛陀作了许多开示,其开示分爲两支传承,一爲广行派,另一爲深观派。广行派主要是侧重方便种种的教法;深观派则主要是有关智慧种种的教法;这两支传承,都是切断轮回及成佛之道。佛陀把广行派传承托付予弥勒大士(Maitreya),而把深观派传承付托予文殊大士(Manjusri)。弥勒大士把广行传承及其《大乘经庄严论》及《现观庄严论》等五论授予无着祖师(Asanga),无着祖师又着《瑜伽师地论》,自此广行派便辗转流传下去至金洲祖师(Suvarmadvipi)。深观派则由文殊大士传予龙树祖师(Nagarjuna),再经月称祖师(Chandrakirti)等历代传至小智鹃祖师(Vidyakokila)。阿底峡祖师(Atisha982-1054)师承小智鹃祖师而得深观派传承,又依金洲祖师学得广行派传承,自此二支传承合流。阿底峡祖师把这一切佛法浓缩其精华,依修学之正确先后次序排列,着成了只有短短数页之《菩提道灯论》。这部短论是一部成佛的手册,读者依着它所说的次序,便可一步一步地走向佛境。在此论以前,虽幷无「菩提道次第」之名,但广义上的菩提道次第便是深观及广行等佛法,亦即包含全部三藏佛法,如上述之弥勒的五论、无着之《瑜伽师地论》、龙树之《中观根本论》等等。三藏佛法,全爲令成佛之道,所以它们全都是菩提道次第的内容。但是,在阿底峡着成《菩提道灯论》以前,幷无「菩提道次第」之名,亦未曾有一部涵摄一切法要、依次第排列的方式所著之论作。故此,我们应知道一切佛法经论皆爲菩提道次第,阿底峡祖师是把它们依次第排列的始创者,亦即菩提道次第著作在狭义上的始祖,但他幷非发明了甚麽佛法,而是完全依据深观及广行二派佛法而着论的。

在阿底峡着《菩提道灯论》后,传承传至仲顿巴祖师(Dromtonpa1005-1064),此后因其传承有广、中、略三种,而分爲三支流。到后来,宗喀巴祖师依虚空幢(NamkhaGyaltsen1326-1401)学得三支流派之二,又依法依怙贤(ChoekyabZangpo)学得第三支,三流又复合汇一支。宗喀巴祖师依《菩提道灯论》之模式,着成《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普善德根本论》及《道之三主要论》等等,从此格律派便算成形,辗转流传至近代的一代宗师柏綳喀大师(PabongkhaDechen Nyingpo1878-1941),再由大师传予格律派第九十七任甘丹座主铃仁宝哲(Kyabje LingRinpoche1903-1983)及赤江仁宝哲(Kyabje TrijangRinpoche1900-1981)等大师。衲的根本上师是赤江仁宝哲,从上师处衲得受了许多道次第的教授,但衲的《广论》口传传承,则得自铃仁宝哲口传必须是口耳相传,历代不断。很多人以爲自己看看经文就行,其实传承是十分重要的,传承之加持亦是十分重要的。以上简单地说了《广论》之前身乃由本师释迦传下来之历史背景,亦述及《广论》成形后传至衲的历代源流。今天衲在五台山这个殊胜圣地,把《广论》传承传予在座各位比丘、比丘尼等法师,大家必须保持不要令此传承变质、歪曲或受到污染。这传承,由本师释迦历代传至衲再至在座的各位,其间从无间断,所以这是十分殊胜而珍贵的。今天大家得到了《广论》之口传,亦即可说是相当于得到了深观及广行二派一切法要之传承,但若诸位日后有缘,不妨亦努力求取《略论》等其余之「八大引导」,乃至整套《甘珠尔》及《丹珠尔》的口传。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