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要略
第三点是我们既然皈依了僧宝,就不应该常与恶知识在一起。僧宝可分为胜义僧宝及世俗义僧宝两种,前者包括菩萨、辟支佛、声闻、罗汉及出世间护法等,后者乃
指四位或以上之具戒凡夫比丘团体。既然已经皈依了僧宝,依戒条来说,我们不应该常与恶知识在一起。依传统的规矩衲必须这样说,但现在这样的年代,这一点可
能无法避免。我们不能坏了传统,所以衲必须如此讲,但实际操作上可能比较难。甚么叫「恶知识」呢?比如说不信因果、不信三宝,只知道吃喝玩乐的损友就是恶
知识,他们是对我们有不良影响的一些人。为甚么皈依后要遵守这一点呢?因为新皈依的佛教徒,跟恶知识或恶友在一起,很容易受他们的不良影响,结果自己也变
得退失皈依心,不再皈依三宝了。这一点的原意是为了杜绝这样的情况,所以并不是说皈依后就绝对不能和恶知识在一起,等到你对三宝有足够的信心和依止的量,
不再能被任何人所影响时,跟恶知识在一起是没有问题的,并不违犯这一点。怎样才算有依止的量呢?举例来说,如果有一个伊斯兰教的国王把你抓去了,他知道你
是依止三宝的佛教徒,他说:「如果你继续依止三宝,我就判你死刑。如果你愿意放弃依止三宝,就不用被处死。」如果这时你选择放弃依止,那你就没有依止的
量。如果你这时想都不想就回答:「死就死吧!」,也就是说放弃对三宝的依止根本不在你的考虑范围之内,这样的情况就可说是有了依止的量。有了这样的依止的
量,你自然不会受别人的影响以致不信三宝。有了这样的资格,你跟谁在一起都行。为甚么要小心不良的影响呢?因为我们是新的佛教徒、新的三宝弟子,我们对三
宝的依止心好像纸一样薄,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会因为怕死而不加思索地选择放弃依止。别说放弃生命了,如果你现在失业了,没有钱,生活非常贫苦,这时有个
不信佛教的老板说:「我不喜欢佛教徒,只要你不当佛教徒,我就给你钱和工作。」,你想都不想就会答:「好!我就放弃佛教,没甚么大不了的!」我们的依止心
就只是这样的程度,所以这一点才是关键的问题。 第四点,既然已经皈依了佛宝,我们不能以世俗的价值来看待佛像。比如说我们有一些佛像,有镶了钻石的,有金造的,有泥造的,有木头造的,我们不能说:「这是金佛像,应该放在佛坛上比较好的地方;这是泥的,要搁在次要的地方......」
这样想是把佛像看成世俗的财物,这就违犯了第四点。我们不能这样想。哪怕我们有一尊钻石雕成的释迦牟尼佛像,非常值钱,我们也不能把它卖掉。我们也不能把
佛像放在地上,或放在门口、跟鞋子放在一起等等。这样不恰当的情况有很多很多,不能一一列举。简单来说,我们对佛像要视为真佛,不能如前面所说的方法对
待。
第五点,既然皈依了法宝,我们必须视佛经等为法宝。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的法宝,这只是一本书,但我们必须要把它视为真正的法宝。佛经是很殊胜的,就算用
它压在佛像的头上,也没有犯甚么错误;而把佛像压在佛经上却是不对的。跟佛像相比,佛经更殊胜。我们念完经后必须很尊敬地用干净的布包起来,重新放回佛坛
上,不能像对待报纸那样把它随便搁在一边。如果佛经太残旧,实在无法看了,我们又有了新的,也不能把它当垃圾扔掉,但可以去高山等干净的地方很恭敬地烧掉
它。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对待任何经书都必须如此。佛经或佛的本生故事、传记等,我们都应以这样的心来尊敬。我们尊重的话,得益的是我们自己,这是很重要
的。 既然皈依了僧宝,我们要视僧、尼为真正的僧宝,乃至于他们的袈裟上有一块破布掉在地上,我们看到后都要恭敬地捡起来,视为是真正的僧宝的衣服,很恭敬地把它收好。我们看到僧、尼要视为真正的僧宝。能这样想,得益的是我们自己,对他们并没甚么好处。 这六点到此就说完了。这六点是比较重要的,必须很谨慎,同时也必须避免十恶业。不论对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来说,行十善业及戒除十恶业,是最低的标准。同
时,早晚各念皈依文三次并礼佛,是必须保持的习惯。有机会的话,我们可以用饮食等等作供养。如果家里有佛坛,我们可以把供品放在佛坛上;没有佛坛的话,在
吃东西前心里想着佛法僧三宝而供养,这样供养也行,不一定要放在佛坛上才算是供养,因为三宝并不只存在于佛像里面,你起念的时候祂就在面前了。佛陀不需要
我们的饮食,祂是从定中得到滋养的,不存在肚子饿的情况,所以我们不是为了佛陀而做供养的。供养三宝是为了我们自己得到功德,我们不要以为佛陀像世间的神
灵一样会肚子饿。 关于皈依今天就说到此为此。希望大家从此好好地皈依三宝。
|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