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年輕比丘尼的建議

19956月講於福建崇福寺

 

    衲比較少來漢地,沒有想到在福建這個地方,漢傳佛教這麼興旺,比丘尼們都很年青。衲真的很高興能看到學習佛法的年青一輩人才輩出。

    今天衲講英語,由譯者進行翻譯,但是譯者的漢語很有限,表達的也不好。年青一輩的法師們,修佛學的根底都很不錯,因為大家都已懂得很深的道理了,我們就講一些修行的小事,同時也因為譯者的漢語程度不是很高,所以就講一些小事,大家交流一下。

    我 們出家人,都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是釋迦牟尼的後人,是釋迦牟尼的子孫。對於我們出家人而言,甚麼都不懂也不要緊,最重要的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出 家的生活應該是甚麼樣子、應該注意甚麼、比丘應該怎樣做、比丘尼應該怎樣做,這是最起碼、最重要的一件事。我們大家現在都沒有辦法見到本師釋迦牟尼佛、見 不到佛的莊嚴身相,可是我們有出家人的戒條,這個戒條和本師釋迦牟尼佛本身是沒有甚麼區別的,我們持戒和見到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同樣的意義。在一個國家、一 個地區、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佛法存在、有沒有佛法在弘揚,該如何去定義?定義的標準不取決於有沒有人講經、在開示佛法,不是這樣定義的。佛法在不在一個地 方,在於比丘、比丘尼的戒是否存在、有沒有被守持。沒有的話,即使有人講經開示,在佛教的定義上,這也不算一個有佛法弘揚的地方。所以,有沒有佛法,就在 於比丘、比丘尼的戒還在不在這裏存在。

    佛 法到底是甚麼一回事呢?簡單來講,本師也是發願脫離生死六道輪迴、救度所有的眾生,結果衪成就了、達到了成佛的目的,衪成就了無上正覺。所以,佛法是甚麼 呢?就是本師向我們所做的示範。我們也是六道輪迴的眾生,但是我們還沒有經過這樣的修行,所以尚未達到這樣的修為。如果哪一位也想達到與祂同樣的成就,比 如說從六道輪迴中解脫,或有更深一層的大乘發心,要成就佛境、救度眾生,那麼你一步一步走過佛陀曾經走過的路,你也能成就。簡單來講,佛法就是這麼一回 事。

    本 師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說:「你們要成佛就必須馬上出家,成為比丘、比丘尼!」,而是講比丘戒、比丘尼戒、居士戒有甚麼好處、對修行有甚麼利益。對我們而言, 接觸了佛教,生信而發願出家,這是最自然、最好的情況。可是,真正的出家是甚麼意思呢?就是我們心裏面想著,六道輪迴裏面就是不斷的生死、不斷的輪迴,我 們不希望再經歷這樣的生死輪迴,所以就希望從生死輪迴裏面解脫出來,就出家修行以求達到脫離生死輪迴的目的。所以,出家就是這樣的一回事。

    然 後,是我們的意念和在家時的意念不同了。我們的意念不同了,然後才去剃度、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從此,無論是外表和內心都發生了改變、都和在家的世俗人完全 不同了。比丘、比丘尼受了多少條戒,每一條戒都講了甚麼,我們最好都能夠背下來。特別是現在,我們叫作「末法時期」,在末法的情況下,我們出家人特別要注 意這些戒條、要背誦戒條、常常關照自心:自己是不是符合這些戒條的要求,這是我們出家人最重要的事情。當心裏發現不對,就應該馬上憶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在 本師面前懺罪、淨化自己的罪業,這是必須的。

    在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出家人很多,男眾有一個個修行精舍,女眾也有一個個的修行精舍。佛教的長老,會到男眾、女眾住的地方去開示。順便就講一個故事:在以前有一個叫作「那爛陀」(Nalanda) 的佛教大學,裏面有很多的佛學大師。修行好的法師,會代表那爛陀寺去比丘尼的道場開示。有一次有一個比丘,他其實是一個修行很高的修行人,但他在那爛陀寺 表現的很不像一個修行人。他整天都是吃飯、睡覺、上廁所。那爛陀寺有很多大師,很多人認為寺院的面子都給這位和尚丟光了,因為他每天只是吃喝、睡覺、上廁 所,他既不像通達佛法,也不修習禪定,把那爛陀寺的面子都丟光了。通常那爛陀寺派往比丘尼道場開示佛法的,都是學問很好的方丈或大德去,方丈會派最有資格 的長老去女眾的道場開示。但是有一天,方丈故意對這位比丘要求:「明天就派你到比丘尼的道場去開示佛法。」當時那爛陀寺閒話很多,不只是在那爛陀寺有閒 話,那些比丘尼也聽說此僧是個只懂吃飯、睡覺、上茅廁無所事事的一個人,名氣不是很好。方丈決定派寂天祖師去的消息傳到比丘尼哪兒去了,比丘尼聽到明天要 派一個只會吃飯、睡覺、上茅廁的和尚來,就很不高興,所以她們決定第二天要作弄一下這個和尚。她們決定做一個法座,很高很高,有一、兩層樓那麼高。僧人到 了之後,發現法座很高,也沒有梯子,他就以神通力觀察了一下,知道這是在作弄他,於是就以神通力把手伸得很長,然後把法座壓下來,他的人就坐上去了。接著 他就開始開示大乘佛法,開示的就是後來被稱為【入菩薩行論】的殊勝內容。他一直在開示,身體在法座上慢慢的飛起來,一直飛到空中,在場的普通出家人就聽不 到他的開示了,只有境界高的比丘尼、阿羅漢才能聽到;在他升到很高的時候,天道的眾生也聽得到。大師後來沒有回到法座上,而是飛到了其他地方去。聽得到開 示的聽眾,就把當時開示的內容記了下來。這就是【入菩薩行論】的來源。這位僧人在後世被稱為「寂天菩薩」(Shantideva)。【入菩薩行論】現在已經有漢譯本,在座的諸位可能也讀過。

    在 大乘佛法裏,發菩提心有兩支傳承,一支是彌勒菩薩傳下來,另外一支是文殊菩薩傳下來的。寂天祖師的傳承是文殊菩薩這一支。一般來講,修菩提心的人,根器鈍 的可以依彌勒菩薩這一支傳承修習菩提心,而根器好的則依文殊菩薩這一支傳承修習菩提心。這部論當時有這個因緣,所以對於比丘尼而言就有特別的意義。【入菩 薩行論】既然已有了漢譯本,其因緣也是祖師特別為女眾說的開示,在座的女眾應該好好學習。修菩提心的大乘人,無論是跟從文殊菩薩,還是彌勒菩薩,反正我們 必須依靠其中一支來修行,但是我們修習菩提心以前,首先要發出離心。不是基於出離心的菩提心,不是真正的菩提心。這一點宗喀巴祖師在他的【菩提道次第廣 論】裏講得比較詳細,大家可以研究一下,不要只是去讀誦,也要去修,要在心裏想其意思。

    修 佛法,裏面的意思不是容易理解的。首先我們應該去學習。那麼,我們學習佛法的方法是怎樣的呢?它的大綱、主題、枝幹一定要知道,否則很難有成就。第一,我 們要掌握主題,但混在一起看,則很難真正明白,想大徹大悟也很難。我們要把章節分清楚,學到某一部份,我們就要停下來思維。我們不論走到哪裏,吃飯、睡 覺、走路都要反覆思維這個章節。

    如 果還要進一步去修,而不只是研究這個章節,在見到自己的師父時,這個題目,在道理上我們已經研究了一陣子,大概也明白了,此時師父會教導下一步怎樣去修、 應該怎樣去想、如何一步一步去做。如果這樣去做,研究和學習才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這樣去做的話,我們的意念可以得到提升、向前、向上。

    另外,我們出家人來講,大家在同一個地方修行,各人的境界不同,我們是不知道的。現在男眾修行的地方也好,女眾修行的地方也好,都免不了接觸在家人,這應與接觸出家人時是兩種不同的心態,要分清楚。

 

上一頁

返回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