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珠蔓》—— 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31.

止与观二者,分别与定学及慧学二者,及禅定度与般若度二者,有直接之关系。定学及慧学是中士、小乘者及上士、大乘者之必需,所以我们必须致力于成就止与观。

止观二者之利益无穷。若配合出离心而修,它们便可令行者解脱。若进而配合菩提心而修,它们便可令行者成佛。若成就了止,我们便能把心固定于善法上安住不散,所以这是十分有利于修行的一种成就。观则指依赖于定力之上、善观察事物之本质。止观二者相辅相承,观好比一盏明亮的灯,止则好比稳稳地持此灯的手,二者配合便可令我们看到空性,犹如在黑暗中持灯看画。若缺乏了观,就如灯光不明而无法看画;若缺了止,则如持灯之手不定,令明灯之光影摇晃飘忽,以致仍然无法看画。

若无止之力,观是无法深入进行的,所以在止观二者间,我们必须先修止。修止有许多种方法,而本章题挑选了以本师释迦牟尼形相为专注所缘境之方法。在依照章题的教授而禅修时,我们应对佛陀之莲座、月座、袈裟、手印等一一细节尽力观清,把心定于其上使不散失,越久越好。这其中有两个要求,一是要令显像明显、清楚,二为令心能住于其上。在开始修时,我们既不能观得清晰形相,也无法令心安住其上,所以我们只求有个大概轮廓即可,并要耐心地坚持训练。在渐渐进步后,我们便可以把佛相之细节观清,而且住定之时间亦会延长。有关这些,传统上有极多开示,但它们可被概括为以八种方法断除五种过失、依六力及四作意而经历九个成就阶段等教授,读者宜依《菩提道次第广论》及《掌中解脱论》研学(注:亦见于法师著作《甘露法洋》中)。

在修定时,我们虽亦可以日常禅修之方式进行,但较有效之方法是闭关专修。在闭关时,我们必须在合宜的地方进行,而且应少欲、知足、断除世间杂务,更应断除贪欲及谨慎地保持戒行清净。在初修时,我们并不采用其它菩提道次第禅修的一天三或四长座的方法修定,而应改以每天分为十多短座而进行,以保证每一座的质量。

禅定的修持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成就禅定。

正行

观想顶上佛陀发放出一尊形相与其相同、大小如一姆指的分身在我们眉心对面之虚空中,在将其身相每一细节均在意念观想中清晰现起后,把心念系于此形相上,令不漂离或散乱。

结行

在修定完毕后,先观面前佛陀融入自己身体,然后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顶上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禅定法门之有关典籍。

32. 人无自性

我们被囚于六道牢狱之中的根本原因乃无明、我执。对治无明、我执之方法是成就般若智。如果具备出离心及菩提心,甚至还成就了止之标准,但缺乏了智慧,则仍然无法成佛。智慧分为许多种,但在这里主要狭指无我空性智慧。由于空性智慧之重要性,它被列为三学中之慧学、六度中之般若度,甚至还被尊称为“诸佛之母”。透过配合止而修持观,我们最终可成就无我慧,这正像一把锋利的剑,足以一剑切断轮回之根。

什么是空性呢?在佛教中常常提到“空”、“无自性”、“无我”这些名词,有些人以为空便是指什么都没有,但这却是一种极错误、极可怕的邪见。说一件东西的本质为空,并非指它不存在,而是指它本无自性、它并非以我们平素认为的方式而存在。透过参悟人及现象之空性本质,我们便会从根本上斩断我执,证得般若智慧。

在第三十一章题中,教授了呼应定学及禅定度之止。本章题至第三十六章题,则教授呼应慧学及般若度之观。欲证达空性慧,主要可分为观人之空性及现象之空性,但现象又可分为有为法及无为法,前者又再细分为色、识及不相应行。本章题内容为人之空性;由第三十三至第三十六章题,则为现象之空性,其中前三章题讲述有为法中之色、识及不相应行的空性,最后章题述及无为法之空性。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什么是“我”呢?我平时常常提及这个“我”。在别人批评我时,我会生气地想:“他怎敢侮辱‘我’!”在别人嘉许时,我会自满地认为:“‘我’是很了不起的!”可是,这个仿似很具体、很真实、个别独立、自存的“我”,是否真的存在呢?

如果这个有自性的“我”存在,它只可能有两种存在方式,一为它存在于身心内,二为它存在于身心之外,别无第三种可能性了。

如果“我”存在于身心中,它是在身内、心内或是身心之总和呢?如果“我”等于我的身体,它到底在哪一部位呢?“我”是头吗?是手吗?是脚吗?都不是!“我”并非是身体的某一部份!那么,“我”会不会是身体全部部分之总和呢?不是。如果有三头动物,我们看第一头,认定它是一头牛而不是羊,再看第二及第三头,它们也都不是羊而是牛,既然三只动物都不是羊,它们的总和当然也不可能等于一群羊。同道理,既然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不是“我”,一组“非我”的总和绝不可能等于“我”。所以,“我”既非身体的某部分,又不是它们全部的总和。那么的话,“我”会否等于心呢?不是的。如果“我”等于心,为什么我会担心身体受伤呢?在别人笑我丑时,我又为何这么在意呢?显然,“我”并非与身体无关而单单等于心。现在,“我”既非等于身体,又并非心,而按刚才的推理,“我”必定也不可能等于身与心的总和!

既然“我”并不存在于身心内,它会否存在于身心以外呢?这虽然是不合理的。如果说它存在于身心以外,在减去身与心后,我应该能指着这东西说:“看!这就是‘我’!”,但这显然是不可能办到的。

如果“我”存在,它只可能以前面所说之两种方式中的其中一种而存在,可是它既非身心,又不存在于身心外,可见根本从来没有一个有自性、真实、个别独立的“我”存在。那么的话,难道“我”不存在吗?不是的。“我”的而且确存在,但它只是名言安立于这个身心之基础上,别无自性。这就是“我”的真正存在方式!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空性教法之有关典籍。

33. 色无自性

在前面第三十二章题中,已讲述了人之空性。由本章题至第三十六章题,将讲述法之空性。“法”这个字,在此处并不指佛法,而是指一切现象。现象可被区分成有为法及无为法二者,有为法又包含色、识及不相应行。在本章题中,禅修的内容是色之无自性观,亦即色之空性观。“色”是指外在的大自然界及内身的眼根或耳根等。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我的这个身体,它到底是否像我一贯所想地、独立而自存呢?

“身体”只可能是在身体各部分之内,或在它们以外,除此之外别无第三种可能性了。

如果“身体”等于其各部分,它到底是存在于某一部分中,抑或是各部分的总和呢?如果它存在某部分中,它在头里面吗?它在手臂里面吗?没有!既然身体的每一部分也全都不是“身体”,一堆“非身体”的组合,又怎可能等于是“身体”呢?

但如果说身体存在于其各部分以外,即等于认为我们在减去了身体各部分后,仍然能指出一个东西说:“看!这就是‘身体’!”但这显然是做不到的!

透过观察,“身体”明显地不外乎只是名言安立于身体各部分之基础上而已,别无一个独立而自存的个体存在,其它外在现象等,亦只是以同样方式而存在!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空性教法之有关典籍。

34. 识无自性

本章题的禅修内容,是现象中的有为法类别内的识之空性。在这里,识是指心识的意思。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我常常提及自己的心,可是“心”到底是什么?“心”在哪里?它是以哪种方式存在的呢?

就以我今天的心为例,它到底是我上午的心,抑或我下午的心呢?抑或,“今天的心”是上午的心加上下午的心呢?或者,它是一种独立于上午或下午心的东西呢?

如果“今天的心”是指上午的心,那下午的心算是什么?但如果说下午的心也是“今天的心”,难道有两个“今天的心”吗?如果上午的心不算是“今天的心”,下午的心也不是“今天的心”,两种“非今天的心”相加,又怎可能变成“今天的心”呢?

但如果说“今天的心”独立存在于上午及下午的心外,即等于认为我们在减去了此二心后,仍然可以指出一个东西说:“看!这就是‘今天的心’!”但这显然是做不到的!

透过观察,“今天的心”明显地不外乎只是名言安立于不同时段的心之基础上而已,别无一个独立而自存的个体存在!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空性教法之有关典籍。

35. 不相应行无自性

本章题的禅修内容,是现象中的有为法类别内的不相应行之空性。不相应行是指时间、数量等概念。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我平时常常提及一年、两年这些概念,但“年”到底是什么?到底有没有一个独立而自存的“年”存在呢?

这个“年”可能等于月,但也可能与月的概念无关,别无第三种可能了。

如果“年”等于月,它在哪个月里面呢?抑或它是十二个月的总和呢?它不是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没有一个月等于“年”,所以“年”肯定不存在于任何一个月中。既然每一个月都不是“年”,十二个“非年”加起来,怎可能等于“年”呢?

但如果说“年”存在于月之外,即等于认为我们在减去了月后,仍然可以指出一个东西说:“看!这就是‘年’!”但这显然是做不到的!

透过观察,“年”明显地不外乎只是名言安立于十二个月之基础上而已,别无一个独立而自存的个体存在,其它不相应行,亦只是以同样方式而存在!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空性教法之有关典籍。

36. 无为法无自性

本章题的禅修内容,是现象中的无为法之空性。无为法是指虚空等概念。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虚空”是什么?“虚空”在哪里?“虚空”是独立而自存的一种东西吗?

“虚空”可能是各方空间,也可能与这些无关,除此以外别无第三种可能了。

如果“虚空”等于各方空间,它到底是东方的空间或是西方的空间呢?如果它等于东方的空间,那么其它空间难道不是“虚空”吗?如果它们全等于“虚空”,岂不是说有许多个虚空吗?如果“虚空”不等于某一方位的空间,难道它等于这些多个空间的总和吗?可是既然没有任何一个空间等于“虚空”,许多“非虚空”之总和,又怎可能等于“虚空”呢?

但如果说“虚空”存在于各方空间之外,即等于认为我们在减去了各方空间后,仍然可以指出一个东西说:“看!这个就是‘虚空’!”但这显然是做不到的!

透过观察,“虚空”明显地不外乎只是名言安立于各方空间之基础上而已,根本别无一个独立而自存的个体存在,其它无为法,亦只是以同样方式而存在!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空性教法之有关典籍。

上一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