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法洋》-- 《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菩提道次第教法之殊勝
著《廣論》者雖明顯地是宗喀巴祖師,但其實亦是文殊大士。宗喀巴大師的一生與文殊就如師徒或父子之關係,同時大師本人也就是文殊大士之化身。在著《廣論》時,其實就等於是大智文殊大士親自在造論。由於以菩提道次第之濃縮及依修學先後次序排列來造論之模式乃由阿底峽祖師所創始,《廣論》之造者又可說是阿底峽祖師。如果再延伸出去,又因一切佛法無非道次第教授,而並非由阿底峽憑空創造,故《廣論》之造者又可說是本師釋迦牟尼。 有些人誤以為,大乘佛法並非由佛所說,這是一種錯誤的見解。釋迦牟尼佛當年,曾多次宣說大乘法。在佛入滅後,上座部信眾十分抗拒大乘法,主流便變成上座部派別,但這並非說大乘法不存在,它只是式微了而已,其行者都隱于山林,無法公開弘揚大乘法門。有些“學者”認為當時無大乘法,故此斷定說佛從未開示大乘,這是不正確的。至後來,有一婆羅門種姓的女人,她對大乘式微十分痛心,便發願:“願我生子以弘大乘佛法!”後來她分別與兩個男人生下了兩個小孩,這兩個小孩便是後來的無著祖師及世親祖師,他們是弘揚廣行派的先鋒。至於深觀派,則以龍樹祖師為先鋒。依以上原因,宗喀巴大師之《廣論》一開首,便禮敬文殊大士及本師釋迦牟尼佛之身、語、意三者。在禮敬句中,亦說明了傳承乃來自龍樹、無著及阿底峽等歷代傳承祖師。佛教之論著一貫都把皈依句放在首位,這是表達敬師及敬重傳承之意義。在現今末法年代,很多人都不關心傳承,亦不敬師,殊不知一切成就皆端賴于歷代之師父傳承。 在《廣論》之論首也略述了菩提道次第教法之殊勝。在末法年代,大部份人並不願聽聞佛法,願聽聞佛法者又未必真的願修持,欲修者又因五部大論等浩如煙海而望而卻步,不知從何處入手。在末法年代,不少人把佛教學問與佛教的修持視為兩碼事,不懂把二者合一。菩提道次第教法之基本目的,便是教授如何把學與修合而為一,把深觀派、廣行派等一切佛法的見解呈現于讀者面前,並教授如何把它們變為修持內容。此教法涵攝一切佛法義理在內,不論大乘、小乘、無著、龍樹、阿底峽等之法理,無不包括在內。對修行人來說,這相當於八萬四千法門、三藏一切法要的精華呈現於面前,故此它是一條完整無誤的成佛之道。 菩提道次第教法四主幹 現在我們開始正式進入開示。衲知道大家可能都迷於菩提道次第教法後面的深妙章題,但試問若前面之覺受未生,後面的修持哪有可能得到成就呢?故此,衲將會著重講前面的部份。 在佛教傳統上,開大座說法時,有一定的規矩。這種規矩有兩種主流,一出自印度那蘭陀佛教大學(Nalanda),另一乃印度超戒寺(Vikramashila)傳統,這兩種說論規矩都是正確的。今天,我們依超戒寺傳統來講論。 超戒寺說法的規矩,是要在說正題前,先說造論者之權威性、所說之教法本身之特點及講演說法與聞法者該依的規矩。前二者是為了令聽眾知道將說之法的來源清淨和有依據,以令聽眾生出敬信心;後者是為了令教授過程最具效益。
|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