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悲淚--乘龍白財尊水供儀軌及導修
在儀軌念誦早段時曾觀想出白珍巴拉主尊及四空行母(「三昧耶尊」,亦稱作「誓尊」),然後召請「智慧尊」融入;現在到修法結尾時,我們觀想「智慧尊」融入所供置之白珍巴拉像中,或若未置此像者則觀「智慧尊」返回原地十方諸佛之處,而剩下來之「三昧耶尊」則融入自己心間;再以右手拇指及無名指沾所供之淨水,向四方彈灑少許(見圖),並又沾少許置於自己舌上受取;然後誦百字明三次,念的仍是前面所述之蓮華部百字明,同時響鈸一聲一聲地慢敲;誦畢再念以下儀軌中沒列出的補缺偈文: 修法不精不得法圓滿 禪定不堅供養欠清淨
這偈文在修誦不同儀軌中常重復見到,作用是填補修法上種種未能圓滿如法之過失。 最後取起小像抹幹,小碟的水朝自己方向倒出於大盤中(見圖),盤中的水又倒於其他皿器中存好;小碟及大盤都要馬上抹乾淨放好,不可延誤。一般來說,在修法除障時我們會把供品向外方倒去;而修法祈求有所進益時則應向內、向己方倒;在修財尊法時,主旨是祈求增益,所以小碟中的水必須注意要向內傾倒,以生吉祥的緣起。倒出存好的水可以直接飲用、或煮沸沖茶、又或用作煮飯用途,總之必須自己與家人享用,不可倒去或給其他人飲用。 最後要作如法的回向。我們修持中所生之功德,若不馬上回向的話,就很容易會失去,譬如我們修法後,因爲日常瑣事而生出瞋心,即使只是一刹那的一個小小瞋念,也會把如山的大功德彈指間燒光,但是如果功德已經回向的話,則不論如何也不會消失,只會愈積愈多。除非我們已完全息滅了瞋心,否則一旦作了任何小小的善行或佛法上之修持,都宜即時回向,才不會失去修持的功德。修法或其他善行就似我們辛勞地去工作,在一天工作後得到的工資若不馬上存進銀行戶口的話,很易丟失去或被人劫去,一旦存妥了就十分安全,磆還會生長利息。所謂「回向」,即是指修法中所生之功德,我們在心中指明要用在什麽目的上;我們應該在心中回向令衆生能消除貧苦、衣食豐足;再要回向以令成爲于來生不墮三惡道,而得往生淨土的因。有些人很精進地修持,但忽視了修持前之發心,也忽視了修法後之回向,所以他們之修持並不能圓滿地生起最大的效用。修持前之發心是指確定自己將作之善行或修持是爲了什麽目的;我們是大乘佛子,修持的目的是要成就無上佛境,去救度有情衆生,這一點要在修持前在內心確立生起;修持後之回向等於是指定修持所生之功德應作何種用途,我們可以發願令這功德成爲成佛之因、或往生淨土之因、或願恩師長住世間、或願正法弘揚不息等等,總之這些不同種類之回向最終目的都是要去利益衆生。有些人知道回向之效用,卻只回向予一己之世間福報,不明白世間福報紙是極爲短暫之利益,不值得去執戀。我們回向時,不論作什麽回向都應以衆生之利益爲前提,因爲衆生數目無量,功德也就變得無量;我們也是衆生之一份子,自然也會受惠。這功德不會因爲分予無量衆生而變少,反而會變得無量之多;反之,若只回向予自己或自己親友能得益的話,因爲心量狹小,功德也不會太大。所以說:有些人在佛前上一支香,配合好的發心與回向則已能生如海功德;有些人廣作供養,卻因不知或不擅回向而得不到什麽利益。另外有些人生起了誤解,以爲修持要做到無所求才是好,他們之見解是錯誤的,修持的正確目的是爲了積聚功德與智慧,因爲要成佛就需要圓滿的功德與智慧,否則如何救度衆生呢? 這個法門十分深妙,大家請好好的去修。此法門由我之具恩師父--知真仁寶哲傳授予我,現已依傳承如是開示完畢,大家必須具信心及清淨發心地去修才有用處。若果沒有內心上的修持,而單懂得依樣畫葫蘆地去倒一倒水、比幾個手印的話,只是像一種腕力運動,在佛法上而言是沒有意義的。 |
下一頁 | 上一頁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