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歡喜——兜率淨土上師相應法門導修 | |||
前行開示衲由今天開始應大家之請求,開示一個以〈兜率百尊〉 祈請文爲主體之修持儀軌。這個儀軌是我們格魯派的一個重要法門,在今生及未來生都會爲修行者帶來無量之利益。這個儀軌對初修至資深的行者都是很重要的,所以衲很高興有人請求這個法門之講解導修,也很樂意盡自己之知識而開示這個法門。 在未開始講解前,聽者應在心中生起正確而清淨之聽法發心。在每一座開示前,衲都說這同一番話,大家可能覺得很悶,或者心想自己早已聽過了這番教誡了,但大家不要因爲衲常常重復這一番話而輕視了它。若發心不好,則聞法也不會有所得益。作任何修行前,譬如說修法或者聞法前,應該先去發心。我們所做的事情,不論是打坐、聽法、誦經甚至日常的打掃清潔,配合上正確而清淨之發心的話,就是佛法!不配合發心或發心不對時,不論如何精進地去做,都不是佛法!一個人到底是不是在修持佛法,取決於發心,並不取決於主體的修持專案。譬如說古印度之外道也會打坐,你們漢地之宗教(注:上師指道家及道教等外道)也有打坐修持。在打坐時,這打坐的行爲是否佛法呢?這要取決於打坐者之發心了。如果是以健康延壽爲動機而打坐的話,這就不是修持佛法。如因爲了要成佛而修禪定,不論打坐是否有成,這過程就可說是修持佛法。所以,同樣的打坐行爲,可以是佛法,也可能不是佛法。所做的事是否佛法,必須取決於行者之動機。聽法也是一樣,有人爲了好奇,要看看什麽西藏喇嘛的怪模樣而來,有人是追隨友人才跟著來湊熱鬧,有人抱挑戰或挑過失之心態姑且來聽一聽,有認爲了增廣見聞以成爲著名學者之目的而來,也有人爲人求神通或者純粹爲了沒事做才來,所以大家在一起聽法,發心卻各各不同,動機都是不同的。以上所說法心是不好的,聽法時不應以這樣的心態而來,否則不利於學習。我們是大乘的佛教弟子,再聞法前要去想:“我與衆生從無始以往輪回以來,屢曆生死周轉不息,不能脫出生死六道之輪而恒受苦痛。我現在得到了聞法及修法之機會,這機會很快就會消失,因爲我隨時可能死亡,所以要把握這個黃金機會,必須儘快成佛來帶領衆生離苦得樂。但要成佛必須修持,要修持則首先要懂得如何去修,所以我現在就來好好的聽聞修持成佛之方法的開示1這種發心並非今天才要發,在任何聽法場合都要如此,在每一次修法前也要類似那樣地想:“我爲了要成佛來利益衆生,所以現在修成佛之法1。嚴格上來說,作任何的修行前都要把整個菩提道次第先想一遍來發心。如果可以如是發心的話,即使聞法並不完全明白,這聞法的過程本身仍是爲了成佛和爲了衆生而作的一種修持,所以仍然有所得益,也是積了一個成佛之因。反過來說,若不這樣發心,即使你通達三藏,舉世知名,也不算真正在修持佛法。 聞法時,另外還要具‘三器六想’,這些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已有詳述,衲不再在此多言了,大家可以自己去讀去學。講經的人也一樣要發心,要爲了成佛及利生而開示,而不是爲了吸引徒衆和廣收供養而做的,否則開示者就算是弟子千萬,名聞天下,所做的仍然不是佛法上之修持! 〈兜率百尊儀軌〉是一個淨土法門,同時也是一個上師相應法門。 我們先說說有關淨土的方面:衆生從無始以來就不斷在六道中輪回,我們在過往造下了很多的因,有因就必然有果,這因果定律就令我們在六道中轉來轉去,生生死死,周而復始。煩惱與業力是把我們縛於六道中的枷鎖。我們造下之業是一個因,像一個種子那樣,有潛在的能力會結果。這些因有無數之多,每做一個業就積下一個或多個的業因種子。這些因在我們生起貪戀、嗔恨等煩惱惑見時,就等於種子碰上了泥土、水份、陽光及肥料般,就會成熟結果,令我們體驗到這業之果報。因如種子,種種煩惱惑見是外緣,就像水份及陽光等外在之有利條件,二者相遇就會結果。我們早已造下無盡的苦因,如殺生、偷盜等十不善業等等,我們同時也有無數之煩惱或見,所以就回轉生,就回有苦。在每一次轉生中,我們又造下了無盡的新因,這些因在未來也會成熟結果,所以我們就如被困與六道之中不能自拔。 六道之中的三惡道痛苦不堪,在地獄道中之苦大家都聽過了;餓鬼道飽受饑渴寒熱之苦;畜牲道中被人勞役宰殺,互相啖食,也一樣痛苦非常。三善道也並非無苦:人間有生、老、並死及其他痛苦;修羅道有戰爭受傷之苦及嗔心之折磨;天界之衆生福報是最大的了,但最終還是會死亡而掉入三惡道中。所以六道輪回之本質就是苦,即使偶因過往善業現在成熟了而得到少許福樂,也不會恒久。我們就因煩惱與業力而無可奈何地輪轉生死不息。要脫出輪回,首先要知道六道爲苦,要明白苦的來源,然後生起欲脫生死六道之心,這個心叫作‘出離心’。 諸佛之悲心是不可思議的,他們之能力也是不可思議的。因著諸佛之悲心及力量,他們變化出種種淨土。衆生只要有出離心,不執戀六道而一心往生於佛土之中,然後精進地懺罪積德,並作與淨土相應之修持,例如稱誦佛號及持咒、觀想等,在臨終時就可以不再於六道中輪回,得生於淨土之中,可以直接在佛前學修直至成佛爲止。 生於這樣的淨土中之衆生並非成就了佛境,也不一定已有很深之境界,其煩惱與業力皆未完全斷除。但是在淨土中並沒有老、並死等苦,而且淨土中沒有不善之外緣能遇上而産生苦果,所以特別有利於繼續修持直至成佛。生於淨土中的衆生,不會再因業力與煩惱而不自主地掉回六道之中。淨土中修至較高境界的行者,例如一些大菩薩等,會發願回到六道之中或者化出化身於六道之中救度衆生。他們是自主地回到六道中的,並非受業力而迫使掉回六道苦海之中(注:于法師著作〈生死自在〉中,有詳盡之淨土法門開示)。 淨土有不同之境界類別,也有因各別佛之願力及衆生之因緣而顯現之分別。在現在所開示的儀軌中,我們修的是兜率淨土法門,這個淨土與我們有很殊勝之因緣。它的主尊是彌勒佛,他是當來下生之未來佛,所以與我們特別有因緣。我們格魯派中很多祖師都是往生在這淨土之中的,所以我們特別容易與兜率淨土相應而往生。 〈兜率百尊儀軌〉中,主要之觀想對像是宗喀巴大師,但我們要想他的體性是自己之根本上師,也同時是歷代祖師。我們修這儀軌時就是與自己之上師、宗喀巴大師與歷代祖師修相應,對他們供養、禮贊、禮拜及隨喜讚歎等。在這儀軌中,要想上師、歷代祖師及宗喀巴祖師是同一體性的,三者以宗喀巴大師及其兩個弟子統攝代表來觀想。 在修這個〈兜率百尊儀軌〉時,行者視自己之根本上師(又即自己所有的師長之總體化相)與宗喀巴大師無異,向他作供養曼達、七支修持及持誦大師贊等,可以增長各種智慧、延壽、懺罪、增長福德、除災病及來自‘非人’與邪術之加害、得諸佛與祖師、上師們之相應加持,在未來生得生於兜率淨土中,最終得無上之佛境。所有世俗上與佛法上、今生及未來生的利益都能藉這法門而得成。 宗喀巴大師是諸佛之悲、智、力化相,同時是觀音、文殊與金剛手(見圖)的化相,修持他的相應就等於與諸佛及三大士相應。我們觀宗喀巴大師時又觀爲上師與歷代祖師之合一化相,所以又會得到他們之加持。宗喀巴大師主要是大智文殊之化生,所以我們會很易生起佛法之證悟,尤其是〈菩提道次第〉上之證悟和中觀應成派之正見。由於大師也是金剛手與觀世音之化相,所以行者易生起悲心及成就力量。這些都是修這個法門的殊勝利益。 爲甚麽要修上師相應呢?因爲成就之根源就在於敬師。我們能否得到成就及生出證悟,就要靠與上師之相應了。我們會不會迅速成就它們,也是看上師相應方面修得怎樣。 不論我們修的是甚麽法門,目的不外乎是想生出證悟及成就,而得到證悟及成就與否,則建基於聖者之加持。如果上師相應修得好,就會很快地得到成就。如果上師相應修得不好或者根本不修上師相應的話,就不能妄想得到成就了。 上師相應不單只是說要修上師相應儀軌,它也包含了整個師徒關係之維持,行者必須視師若佛,也視上師與自己所專修之本尊爲同一體性。在修法之同時,對師長應以三事供養:(一)以種種資財供養;(二)爲師長作事代勞及(三)依師長教法而奉行。這三種供養都要去做,三者中以依師長教法而奉行爲最佳之供養,第二種又比第一種爲勝。上師相應並不狹指修上師相應之儀軌,它同時也包括了師徒關係,即三事供養及視師如佛。如果只是修儀軌而並不視師如佛,上師相應仍不能說爲修得好,所以就必定不能迅速地生起證悟及得到加持。 衲在西方,尤其對非佛教徒演講的時候,通常不會談到有關上師相應之口耳傳承要訣,以免聽者生出誤解。今天在場的大家都已依止三寶一段時期了,所以不存在這個問題,衲就不妨說一說修持之要訣,這些是口耳傳承之要訣開示。 我們在隨一位法師受灌頂或學法前,要先觀察這位法師是否有爲師之資格,譬如說是否具有由佛陀至歷代祖師之清淨不斷傳承及其他條件。剛才說過,師長有不同之類別,傳戒師有傳戒師應具備之條件,傳灌頂及教授密法之金剛上師應有密師之條件,這些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詳細開示。以開示顯乘佛法的教導師來說,應有十種資格:(一)戒德清嚴;(二)定德深廣;(三)慧德通達;(四)證悟比弟子爲高上;(五)已證法無我性;(六)通達三藏佛法;(七)開示善巧;(八)以悲心待弟子衆生;(九)精勤不倦及(十)身體力行奉持教法。其他類別師資各有不同,有些法師同時具備所有不同定義之師資,有些只具備某部分資格,譬如能說法者未必具資格轉灌頂,開示小乘法者未必具資格授大乘教法,能授灌頂者又未必能受某種戒。總之不論求戒、求開示或求傳承,都要觀察法師是否合資格,如求戒時須觀察該法師有否傳戒之資格等等,不可草率行事。 一旦接受了一位法師爲自己之師父,譬如從師受戒、受灌、受口傳等,師徒關係即已成立,以後就須視他爲佛,不可挑師之過失。如果我們沒有正確的敬師態度,即使跟隨佛陀也可能看不到佛之功德,還可能覺得佛似是有過失的。所以一旦依隨了一位師父,必須看他的德行,不是去看他的過失。大家要在建立師徒關係前仔細觀察,不可在師徒關係建立後才又後悔,這一點要小心注意。在心中一建立了師徒關係後,雖可再依其他師父學修,但不可對任何一位自己之師長不敬,全部師長都要視爲佛之化相。在依止師父前要仔細觀察,在決定依止後要常視師爲佛。這些是有關師徒關係之解述(注:詳見法師著作《悉地本源》)。 修行的人,若要得到成績,必須視師如佛。你的師長是否真的是佛並不重要,也不會有甚麽分別,你必須這樣去想他是佛,那你就會得到佛的加持。客觀上而言,你的上師不一定是佛,但爲了你自己之利益,你必須視他爲佛。成就與否並不在於你師父是否佛,而視乎你是否視他爲佛!能否得到諸佛與歷代祖師之加持,也視乎你是否視師爲佛。如果客觀上你的上師只是一個凡夫,但你視他爲佛,你自然會得到佛之加持。如果你的上師真的是佛,你卻只視他爲凡夫,那你就不會得到佛之加持。簡而言之,視師爲佛,你會得佛之加持!視師爲菩薩,你會得到菩薩之加持!如果你只視自己之師長爲凡夫,你就只會得到凡夫之“加持”,也等於說你並不會得到任何加持! 上師是否佛並不構成分別,只要弟子視師爲佛,就必會得諸佛加持,很快得到成就與證悟。衲現在說一件史實作例:從前有一個西藏老婦,她十分虔誠,很想有機會供養佛祖之舍利。她的兒子常常去印度經商,所以婦人就叫兒子想法請回一顆佛祖之舍利。這兒子去了印度幾次都不記得辦這件事,最後一次在回程中他才記起了這件要求,又不願母親失望,所以就隨便在路邊撿了一顆死狗的牙齒充代舍利牙。在兒子回到家的時候,老婦人十分激動,她完全相信這狗牙是佛陀的遺骨牙齒。她就洗乾淨了這牙,供在佛壇上面,以種種好的供品來供養,天天在狗牙前祈請、禮拜及贊誦。後來有一天,狗牙長出了很多真的舍利子,這就是佛陀的悲心加持了!由於老夫人之敬信心,這個假的舍利牙真的生出了舍利子!所以呢,只要有信心地事師如佛,就會得佛之加持,這點不是衲自己胡說的。如果你有信心及敬念,連狗牙也會生起加持! 諸佛之數目是不可思量的,每一尊佛之加持也是不可思量的,所以三世諸佛的加持更是不可思量之多。但這些無盡之加持必須經由歷代師長爲媒介才能得到。諸佛等於是一個發電廠,弟子就像是家中的電燈泡。雖然有發電廠又有燈泡,但如沒有電線,家中的燈泡還是不會亮起來。歷代祖師與自己之恩師就是一條一條相連之電線,把弟子與佛陀連起來了,這電燈泡才會得到電力而光亮起來。故此,自己之恩師與他以前之歷代師長就是橋梁,把我們與二千多年前之釋迦佛與所有三世諸佛連接起來,我們就得到佛之加持,可以成就佛之證悟。這歷代之清淨不斷的師徒關係是修行之重點,事師如佛本身就是一項最重要的修持,其他修持能否成功都要看事師方面是否做的好。如果之視師爲凡夫,弟子決不可能超越凡夫的境界。以這樣的心去修持,舊像向大海投下一塊小石頭,不會有什麽大反應。 大家可以自己體驗一下,請兩個同等程度的佛教徒一起閉關修持本尊法門,譬如說修金剛薩埵懺法。其中一個要視金剛薩埵與他師長爲同一體性,即視上師是本尊之人間化相及視本尊是上師之化現,以這樣的心態去觀本尊而修;另一人則只視本尊爲本尊去修。兩個人修同樣的咒數,同樣長的時間,在兩、三個月後大家問這兩個人的體驗,會發現有很大的不同。視本尊爲師的人會有很好的成績,譬如說在夢中反復夢到自己之業障正在消退等等吉祥之徵兆;另一人可能也有一點點成績,但就完全比不上視師爲本尊的人之成績了。視師與本尊並無分別正是修任何本尊法之心決。譬如說修極樂淨土的人,要想自己師傅就是阿彌陀佛,在歡想阿彌陀佛的時候,要同時想:“這是恩師化相爲阿彌陀佛1;在見到師傅時,要想:“這是阿彌陀佛化現人間的現相1,這樣才會迅速有所成。 有些人不知道甚麽是 ‘根本上師’,也有人不知道誰是自己的上師。衲在此略爲解釋一下‘師長’及‘根本上師’ 的定義:凡是授戒予我們的師父或授皈依的師父都是我們的上師,譬如出家人在受戒時有三師七證,那就是說已有了十個師父。給予口傳或灌頂的師父也是上師,譬如你向一位法師求法,他又如求教了你,他就成爲了你的師父。哪怕他只教了你一個法偈,你和他的師徒關係一樣是成立的。如果我們去聽一座開示,則可以只視講者爲自己之長輩或善知識,但如果你生起了一個念:‘他是我的老師/,這師徒關係也就即時成立了。如果是參與口傳或灌頂、受戒、皈依等等,則必須要視傳者爲師。所以一個人可能有很多的師長,尤其是比丘或比丘尼等,單只受戒就有十位師傅,日後還有新教師、授法師、依止師等等,我們必須視這些法師爲自己之師長,無一遺漏。有些情況下,授灌頂或口傳的人並非出家人,受者還是要視傳者爲自己的師長。在自己的多位師傅中,你覺得某一位的教法對你特別有用,特別覺得他的開示令你有所進益,這位你覺得與他特別有緣的就視爲根本上師。其他的師傅你都要視爲佛陀,也視他們爲自己之根本上師之化現。“根本上師” 就是統攝了你所有的師長于一身的一個概念。你的根本上師不一定是你所有師父中最有名氣或學問的,可能一位不太有學問的師父之開示對你反而最有作用,那你就視他爲根本上師。你的根本上師也可能有很多弟子,你不一定有機會與他常常見面,甚至他示現爲不太記得你的表現,那也不影響你視他爲根本上師這師徒關係。衲的根本恩師是知真仁波切大師(亦譯作赤江仁波切)。在仁波切傳法講經時,弟子是幾萬幾萬地前來參加的,所以恩師之弟子十分多,視他爲根本上師的修行人不計其數,恩師不一定每一個都認識,這個是不構成問題的。除了大師知真仁波切與爲衲授沙彌及比丘戒的剃度授戒諸師外,在拉薩與印度色拉寺中,衲還有親教師:印度色拉寺昧院之退任老方丈不單爲衲開示佛法,連年青時的生活所需也是老方丈仁波切供施照顧的。衲曾經患重病,入院三年之久,全憑老方丈師父之照顧才活過來了,當時其他長老都以爲衲是捱不過去的,有幾次情況不妙時還有同門開始準備火化用的木材!所以親教師也像父親與慈母那樣,關係就是一種父子關係。此外,還有其他曾經爲衲開示或灌頂傳法的上師,還有入寺時教我看寫語文的師長,這些都是不同之師徒關係。師父有很多種類,但全部都要視爲根本上師之不同化相,再要視根本上師與佛及本尊和歷代祖師是同一心識與體性的不同化現。 從功德上來說,我們必須視上師與佛具有一樣的功德。客觀上,一位法師當然卻並不一定真的有佛之功德、智慧與悲心。但如果從對自己之恩德上來說,則絕對是師恩更大。諸佛悲心無等,度化了無數衆生,可是我們卻未被度化。現在是自己師長來救度我們,來爲我們開示成佛之道的。如果沒有師長,我們無可能得以學法受戒,甚至連佛的名字都不會聽到;所以從對弟子的恩德上來講,師恩比佛恩還大。 在剛才的介紹中,我們已經說過了上師相應之重要性,所有的智慧、功德、悲心及成就都建基於師徒關係上,而修持上師相應之儀軌正是事師之一部份方法。 在我們格魯派傳承中,有不少不同版本之上師相應儀軌,例如〈上師會供儀軌〉等;也有很多本尊法門儀軌中包含了上師相應法於內。事實上,修本尊法也要視本尊體性實爲根本上師,否則不易得成就。在這些上師相應的衆多儀軌中,有些必須先受灌頂方可修持,其中有些還有其他的限制,譬如說若要聽受〈上師會供儀軌〉的傳承釋義開示的話,就必須是無上瑜伽密部之行者方能有資格攝受。但現在我們所講的上師相應儀軌——〈兜率百尊儀軌〉—— 則不論僧、俗、男、女、老、幼、資深或初學者皆可修持,也不需要先受灌頂或有甚麽基礎條件。大家若要專修這法門的話,最好是能聽受起碼一次如我們現在正在舉行之傳承導修及聽受口傳,否則只聽受口傳後修持也可,甚至無口傳傳承而仍一心依止地去修誦也可以,但最好同時找機會求受口傳。儀軌本身並非密法,即使未受口傳也可修誦,一樣會得到效益,但若具有傳承加持,則效果當然更爲殊勝了!這儀軌雖本身也有各種大同小異之版本,單各版本在主體上都是一樣的,都是〈兜率百尊〉正文爲修持核心,只是在前後的支節上有輕微的不同而已,例如融入的部分有幾種不同之誦文。這些或有小異之不同儀軌都屬〈都率百尊儀軌,格律派的僧人每天都要修誦,大家要求受口傳一點也不難! 作爲格魯派的弟子,大家應該每天修誦這儀軌,可以把它視作主修之法門,也可以配合其他法門而修持。 大家不要輕視這個儀軌,它雖不屬於密法,但各行者可依個別之層次修持這同一個儀軌。我們現在是依顯乘之法去講解如何去修持這法門,但摩訶無上瑜伽密部之行者在修同一個儀軌時,就可以作不同之觀想;所以這個儀軌實際上是暗藏了所有密法及顯法在內的,但今天我們不會講到它裏面密修的方法,只講一般的修持方法。日後大家慢慢有進步時,衲會再教授同一個儀軌之不同修觀之方法,乃至以此儀軌修摩訶無上瑜伽密法之妙訣。總而言之:千萬勿輕視這個儀軌,雖然我派內人人都修這個法,但同是一個儀軌,卻有不同之層次的修持方法,包括最上之密法在內; 由最初之成就至最深妙之密法無上成就,都可以經這儀軌法門而修證圓滿。曾經有一次,有一個蒙古官員向班禪大師求法,大師問他欲求甚麽法,他回答說:‘請傳授予我一個簡單的小法,以便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可修持/,班禪大師又再問他心目中有哪一個法門是他屬意要學的,這官員就要求大師傳予兜率法門,班禪大師聽了以後十分震驚地說:‘兜率上師相應法怎可說是簡單的“小法門”?沒有甚麽是比它更廣大的法門了!諸佛之八萬四千法門已盡在其中/。大家從這故事上就可明白到這法門之殊勝。 現在衲會開示日修此法之重點。儀軌雖很精短,內容卻十分深廣,衲只摘要而說示,大家若可掌握重點而修則已很不錯了。大家勿在聽法以後以爲〈兜率百尊儀軌〉就是這麽多的開示而已,這只是略說重點,還有很多地方是可以說的,但在教初學者時不能一一開示。大家修得熟悉了,有了成績以後,在未來還可以學上去! 〈兜率百尊儀軌〉有共通的教法與不共之密義,依據聽法者之身份、程度與需求而有不同的觀想方法,譬如說對大部份人教示依此法而懺罪之觀想,或也可教依此法門增長智慧的方法,又或以無上瑜伽密法配合此儀軌來修‘淨光’、‘幻身’及氣脈等方法。同一個儀軌有不同層面、不同目的、適合不同需要與程度的方法去修。同一個修的方法又有簡、繁的異處及深、淺的不同開示程度。所以說這個法門對初修者、資深者乃至近乎得大成就者都是適合的。衲現在是依共通的觀法之層面而摘要地去講,這樣比較對大家都適合。不共的修觀方法及與無上密法配合的修觀暫不 宜講授。
所有的修持,都可分爲前行、正行與結行三個部份來開示。現在先說這個法門之前行準備功夫:
若作閉關,應選清淨無人、環境詳和優美的地點,這樣比較利於修持,不易生起貪執及嗔恨等煩惱及分心。初修持的人尤要重視修持地點之選擇,在有了一定之境界與定力時,則不需那麽挑剔了,即使身在鬧市也可以心定不動。 若是平時日修,應擇屋中較安靜之房間或屋中比較利於靜修的一角。 以上地點之選擇並非此法門之不共要求,所有的修持都一樣要依以上所說而擇地。
關房或日修的房間或角落要天天打掃,不論是否有塵埃都要打掃一下。打掃時心裏想著是在掃除內在之塵垢,如種種煩惱等,譬如自己的嗔心很重,就特別去想正在掃除自己內心之嗔念,餘此類推。打掃時不單在打掃外塵,配合了發心時,這也同時是在掃除內心之垢。這個打掃過程其實有大學問在裏面,它本身就是一個單獨的修持法門。大家若要發心精修打掃法門,可以研學〈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之有關部份,裏面更詳細地開示了打掃之偈文及打掃時應該參思的內容。有些人不屑做這些前行修持,或者認爲這些是粗淺之功夫,但歷代之大師都是這樣地去修持的。佛經 上記載了小路尊者的故事 (注:即十八羅漢中之注荼半托迦尊者,他的名字義譯爲‘小路’)。這位大羅漢是怎樣成爲羅漢的呢?他天資很笨,連一句偈都背不出來,佛陀就教他打掃的法門,他單單依靠打掃作爲修持,便成就了阿羅漢境界!所以只要能懂得發心,世俗的打掃功夫也可以帶來不簡單的成就。 以上所說之打掃前行對所有法門都適用,屬於共通的前行準備,並非只適用於〈兜率百尊儀軌〉之修持。凡是修行的人都應該天天這樣去做。
我們修法的人,應在關房布設代表佛陀之身、語、意的聖物。若是日常修持,也應於家中整潔乾淨之高處設立聖物。 佛壇代表佛陀之身、語、意,必須依傳統開示而布設,不應隨便亂放。 佛壇中央應供放本師釋迦牟尼之像或畫,因爲他是佛教之本師,所以要放最中央及最高之處。由於我們是格魯派的弟子,所以又要放一尊宗喀巴祖師像或畫相,也是放中央高位。這些是佛陀之身所依。佛像雖不是佛,但卻代表佛寶,籍著供養佛像是能積廣大功德的。若還要供其他如藥師或彌陀等佛像,應放中央釋迦等之旁位,以釋迦及宗喀巴爲中爲主。其他菩薩像,如觀世音及文殊等,可以放再旁側或低一點的地方,主次要分明不亂。中央主位是釋迦本師與宗喀巴祖師,其他佛像在其左右二旁,菩薩放在低一點或最旁之位。 佛壇上不應供奉世間天神。天道之衆生尚未脫生死,也未斷煩惱,所以不堪當我們之依止對像。他們與我們一樣,你供養他們會得到一點好處,得罪他們時他們就會生嗔心而加害我們。供養他們頂多只能得些眼前的小利,並無恒久之利益,所以我們不應依止天道衆生。若必定要供養世間神祇也要分開放,不應與佛像放在一起,也不應對他們生起依止之心。 佛壇上較中央之位還應該放自己專修之本尊的像或圖。對專修〈兜率百尊儀軌〉的行者來說,主尊正是宗喀巴大師,佛壇上已經放了此祖師之像,所以無需另一本尊之所依。 佛像之右面(即我們面對佛壇時之左方)應放一部佛經,可以用〈大品般若經〉或〈菩提道次第廣論〉之梵文、漢文或藏文印本。前者爲諸佛之究竟教義,後者爲一切佛所教之精華。若沒有這些經典的話,以其他佛說經典代替也可。佛經與論著並非佛法,但代表了佛法,故且我們以它來表義佛之語。三寶中以法爲最上依止,因爲我們是透過奉持佛法才能成佛的。嚴格上來說,我們可以把經書放佛像及佛塔上,但不能把佛像放經書上,因爲法寶爲最上依止,尤甚於佛寶。以上並不是說大家要把經書放佛壇的佛像頂上,只是解釋即使這樣做也並無不如法之處而已。我們一 般把代表佛語之經書放佛像之右手面,也有人放佛壇櫃頂上的,這也並無不妥之處。衲見過有人把經書放下面來墊高佛像,這則爲不如法,二者雖同爲聖物,但經書所代表的法在定義上比佛寶更爲神聖。衲見過很多洋弟子對佛像與經書都不生敬信,這是不好的;漢人則普遍很敬佛像,卻常常把經書放地上或者隨便丟棄,或者販賣經書,這些是很嚴重之不善業,更加是違背依止法寶(三皈依中之法皈依)之行徑,大家要切記戒除! 佛像之左手邊要放一個舍利塔,以代表佛的意。佛像與佛塔應該請有資格的人裝髒及迎請勝住,另舍利塔以鈴和杵代替也是可以的。 以上所說的釋迦佛像,加上一本經及一個舍利塔,就構成一個如法之完整佛壇,代表了佛之身、語、意。其他佛像也可供上去,沒有也無妨,但以上三者則不可缺少,否則就說不上是完整的佛壇。 這部份之開示是共通之教法,適用於所有法門和一切修行人,並不只是修〈兜率百尊儀軌〉的行者才須要那樣做,修其他法門的人也一樣要有這個佛壇,而且必須如法,但並不需一定要很大。 修法時不需一定要坐在佛壇前,但每天都應看一下壇上所供的佛像,以生起一個好的因緣。
供品要重質,不一定要重量。燈、水、花、食品等都可以供,多少都可以,但應放得莊嚴整齊,起碼令自己看時覺得莊嚴生喜,不是隨便堆在佛壇前,像是把東西施捨給乞丐或畜牲那樣地堆放的。擺放得莊嚴是爲了自己積聚功德而做的,而不是做給別人看,這是自己的修持專案之一。供品不需很多,有甚麽就可以供甚麽,但不要把壞的或不新鮮的東西去供而留著好的自己吃,應把能力中最好的供上。出家人沒甚麽錢買好供品不要緊,反正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把好的供養就可以了。在家人特別要好好修這供養法門,反正天天要買東西,可以把買回來之水果等先供佛,供 完了才自己吃。對在家人來說,這是很方便的修行,十分易辦。 供養須要謹慎確保供養心清淨及供品來源清淨。 供養心要清淨是說不要有不捨得供養、吝嗇、供了又後悔的心;要歡喜地去供養。 供品來源清淨是說供品不可以是偷來的或經過殺生、偷盜、妄語、邪淫等手段及事業換取來的。對出家人來說,不可以五種 ‘邪命活’得來之供品供養,譬如說自稱有神通來騙人供養而得之物品,或以不善業與五邪命活得來的金錢所買來之供品。 大家供養時要留意不要犯上上述之兩種過失。在西藏,水供是最流行的供品,因爲水本質就代表清淨,它隨處可得,不需作不善業才能買得,所以來源肯定清淨。它在世俗上來說並不值錢,所以供者不會生吝嗇心。生活條件不高的出家衆,供養聖衆時應以水供爲主。作水供應該天天換水,也要注意不要把空杯放佛壇上。 供燈最好是長明燈,不要讓燈熄滅。 供香是供氣味,所以不應以電力的假香代替,如果不方便的話,寧可供其他的東西!此外,供香不需把香爐放於佛像正前面,放遠一點或放地下都可以,放得太近長年下去會把佛像熏得肮髒,沒甚麽利益。供香是供氣味,不是供黑煙,所以無需把整束香堆於佛像前去熏!供時可以先持香在佛壇前祈求及供養,然後把香放略遠或地上之爐中即可以了。香爐不要用有佛經印於上面的。只要是沒佛經、佛號印於爐身之香爐,放地下無妨。有佛經印在上面之香爐最好不買,如已經有了則要小心勿放地下。佛經是用來念誦及領會的,不是一種裝飾品,所以我們最好不要買印有佛經的香爐或其他産品,這些是末法時期商人亂做的商品而已,並不合符傳統。 以上是共通之開示,適用於任何法門和行者。 修這個法門或修〈上師會供〉的行者,可以再加供一套不共之供品。由佛像面對之左方起 (注:面對佛壇時之右方) 爲四杯水、花、燃香、燈、塗香、食品及音樂。第一至第四杯順序分別爲供予飲用、淨足、漱口及淨化之用的水,杯裏都是放清水;花供可以在水杯中放一朵鮮花,也可以在杯內放米,插上一朵塑膠花;燃香供是在杯內放米,插上兩支不點燃之香;燈供以油燈或電燈都可;塗香供可以用藏紅花絲放丁點入水杯中作供,或把小支的香水整瓶插入米杯中也可,又或只以清水代替就可以了;食供可以在杯中放米,米上再放一個水果或一小包餅乾;最後之樂供以一個小鈴代替,不一定要是法器那一種鈴,反正是漂亮而可以發出聲音的裝飾用小鈴就可以了。杯與杯間之距離是一顆米之粗度,水與米在杯內都要近滿,離杯緣也是一米之距,不多不少。四杯水要用能飲用之水,每天要換一次;花如用鮮的,凋謝時就要換,如用膠的則不需換,但要保持乾淨不封塵;香枝不需燃點,隔一段日子才換一次;明燈最好是長期點明的,用電的也可以;塗香如用水代替,就天天要換,如以香水瓶插米杯內則一年才換一次也可以;食物不需天天換,在未變壞前換上新的即可,天天換也可以,放一個水果或少許糖果在放滿了米的杯上即可以了;音樂供如果沒有小鈴,可以用小響螺或小鈸放杯上,杯中放滿米粒,這也是不用換的,保持整潔即可以了。這是〈兜率百尊儀軌〉之不共的供品(見圖)。
修法之座不一定要在佛壇前面,總之在安靜之地方即可以了,如果是閉關的話,關期中是不移動座位的,整個關期都在同一個蒲團及地點上修持。 座墊一般是後高四指橫算之度量,前面是二指,所以後高前低,此爲共通之做法。各人可依自己身體構造而作適當之改良,以坐得舒服及能坐得長久爲宜。修密法及禪定的行者尤其要好好準備座位,否則坐得不舒服則禪修不易專注,身體不端正修氣脈密法則不能成功。一般之念誦則座位要求可以不那麽嚴格,以舒服及能久坐則可以了。座下之地上以粉筆畫上一個卍字及放上吉祥草與百節草,如無亦可。吉祥草即舊式掃帚上之乾草(掃帚有用不同之草類的,其中一種爲吉祥草,十分常見,在山邊也易采得);百節草就是草地上有時候能采到的野草,如果拔起草頭,可以 一直拉整段一節一節的根莖出來的,不一定有一百節,總之越長越好。字要注意方向,不要反向。兩種草及字有很殊勝之意義:卍字代表修持之堅定,因爲這符號表義金剛交杵,即堅固不能摧壞之意,它同時也表義佛陀成道的金剛座;吉祥草表義清淨;百節草表義長壽;這兩種草更是佛陀當年在印度菩提樹下成道時所坐著的,所以這三者一方面有吉祥之表義,同時也是效法佛陀地去修持之意思。如果能具備這三者是最好的,但缺少了它們也可以修持。其實兩種草都不難找到,世界各地隨便哪里都有。這些是座位上之共通開示,不論修甚麽法門都適用。 修〈兜率百尊儀軌〉之不共座位要求是要面向北面,若不方便則上座時想著自己是面對北方的即可。這坐向是此法門之不共的要求,並不是說修其他法門也要向北。修顯乘的法門一般不講究方向,只是爲了吉祥之緣起才有這不十分嚴格之要求,如修西方極樂淨土的行者可坐向西方,修東方琉璃淨土的向東方等等,是爲了積聚生於某一淨土之因而做的。修密法的坐向要求則較嚴格,于修息災時有一個方向,修增益時又有另一個方向。修〈兜率百尊儀軌〉的行者心想向北也是可以的,不像密法般嚴格要求。
在摩訶無上瑜伽密之圓滿次第氣脈修持中,坐姿是十分重要的,但在這兜率淨土法門中,則要求沒那麽嚴格。 ‘毗盧七支坐’ 是諸佛之身代表 —— 大日如來 —— 之身相,也代表佛陀之圓滿身相。身體並無問題的人,最好是作‘毗盧七支’或‘八支坐’,即腳作雙盤跏趺,若不行則單盤或交叉腳坐也可以了,實在也不行才坐椅子;背要垂直令脊骨如一枝箭般;手臂自然下垂,腋下留有空位令空氣流通,右掌放左掌上,兩掌放臍下少許之腳上,兩手的拇指指頭相觸,這個是定印,修法中有時是要合掌的,有時則要持念珠持咒,其他時間就可以作這個姿勢;眼要半開半閉,因爲眼睛全開不易專注,全閉則很易睡著,所以要半開;口部自然閉合,不需緊閉,輕鬆地閉著即可;舌要頂著上顎;頭自然地略爲向下一點點;以上合共是七支要求.然後檢查心念,如果心念柔和而處於中性或善念之中,就可以開始發心及修法了.若是處於嗔心、妒心等狀態中或者是過度激動時,應該先作調息.身體之七支要求爲“毗盧七支坐”,如果需要調息時,加上了調息就叫“八支坐” 調息的方法叫做‘九節調息’,方法十分簡易:先以右手食指輕按右鼻側,由左鼻孔呼氣,要細而長地慢慢自然地呼氣,然後以同一指之指背按左鼻側,由右鼻孔吸氣,也是要細長自然,如是地重復呼吸共做三次,然後放下右手;以左手食指按左鼻側,以右鼻孔呼氣,再以同一指指背按右鼻側,以左鼻孔吸氣,也是重復呼吸三次然後放下手;以兩個鼻孔慢慢呼氣,再慢慢吸氣,重復呼吸共三次;這樣一共是九次之呼吸,爲一個單元之‘九節調息’,反復做幾個單元至心能平伏下來時,馬上就可以作下一步之修持。 以上之坐姿開示是共通之教法,適用於任何法門,並非兜率淨土法門的不共前行。在平時遇上心情激動之時,也可以作‘九節調息’法數次,這種調息法對調伏心情有很佳的作用。
在修法前,要心想:‘爲了要成佛而利益衆生,我必須修持懺淨及積聚福慧,故我現在就馬上要在這個座位上去修行/,最好是可以更詳細地把〈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之三士道的發心全部想一遍。
修誦前之細節準備
所有的修持,都可分爲前行、正行與結行三個部份來開示。現在先說這個法門之前行準備功夫:
如何修誦皈依部份
儀軌的開始部份就是念誦皈依。念誦皈依偈也有分爲觀面前皈依境與不作觀想的兩種方法,但一般的行者應該要觀起面前皈依境才會有大利益。 剛才早已說過有關‘毗盧七支’或‘八支’之坐姿及發心,現在仍保持此坐姿及發心,再想自己並非身處於凡俗之屋子內,而是身處尤如淨土宮殿的環境之中,然後漸次觀出面前之皈依境。皈依境有多種不同之觀想方法,有廣繁的,也有簡略的,有共通的(如以本師釋迦牟尼居中央之觀想),有不共的(以正在修持之法門的主尊居中),我們現在只擇其中一種觀想而講其廣大及簡略的觀法: 在自己眉心前面之虛空,不高不低也不遠不近之處,現起一棵極爲巨大之樹,樹頂部份有一朵盛開之花朵,花朵中央有一個廣大寶座,這寶座下由八頭白身綠毛之雪獅子所承托著,座上有蓮花,蓮心上爲月座(注:即月亮平鋪蓮心如一坐墊般),月座上爲宗喀巴大師。這宗喀巴大師雖現相爲大師,但體性實同時爲自己之根本上師。這中央大寶座之左右二方分別有一個坐墊,宗喀巴大師之右方坐墊(即行者面對面前中央大師時之左方)上坐著賈曹傑祖師,左方坐墊(即行者面對之右方者)上坐著克珠傑祖師。宗喀巴大師與賈曹傑及克珠傑兩位合稱 ‘宗喀巴父子三尊’或‘師徒三尊’,宗喀巴大師是這二位祖師之師父,兩位祖師是宗喀巴大師之心子(注:即盡得其加持及傳承之弟子),故三祖合稱‘父子三尊’或‘師徒三尊’。這‘父子’二字乃以其師徒關係而說的,並非指他們有世俗上之父子血緣關係。三祖師之身相方面,大家可以參考圖片或他們的聖像(見圖),等一會在講到儀軌主體時也會再講解,所以現在先不細述。‘宗喀巴父子三尊’必須觀想爲真正活生生之三祖師,不是觀爲圖片或佛像那樣不動或沒生氣似的樣子。這樣的觀想就是簡略的觀法了。 觀想能力略高的人,又或已能觀出簡略皈依境,又想訓練進一步加強觀想能力的行者,可以去觀廣繁皈依境。這觀法以前述之境爲基礎,再加觀三祖師周圍有所有歷代傳承祖師、四密部所有本尊、三世一切諸佛、菩薩、辟支弗、羅漢、聲聞、緣覺、空行父母及一切出世間護法等無一遺漏,皆重重各依其位而圍繞中央三祖,各各之身前有經典代表其開示及持證之正法等,這是廣大的皈依境觀法。這皈依境之觀想必須盡力觀得廣大無邊,充滿整個虛空。 不能觀想廣繁皈依境的行者,單觀簡略之皈依境而一心依止即可,心內必須生起:‘除此皈依境外,我別無依止之對像!除此之外,別無能令我斷輪回乃至成佛的導引之堅定心念。要心想此面前三祖實乃一切祖師及三寶之統攝,其化相雖爲三祖,其體性卻是所有祖師及上師、所有本尊、所有三寶之總攝持。 觀起皈依境後,我們必須生起皈依之心念。要生起皈依之心念,必須具備皈依之因。皈依之因是指推動我們生起依止之心的因由,正如一個犯了罪的人,會因懼怕受罰而依賴有權勢的人庇護一樣。我們從無始以往之輪回以來不斷以身、語、意作種種惡因,這些業因將令我們墮入三惡道中,故我們依止三寶,因三寶是唯一令我們能免於此後果的依止。我們應如是地去作參想,生出此種依止之心。然後我們再想:即使我們暫不墮於三惡道中,這六道輪回之本質乃苦,就算生於三善道中,也一樣有種種痛苦,所以我們生起爲求斷輪回苦而依止三寶的心念。再下來,我們去思維:每一位衆生皆於無始以往輪回以來曾爲我母親,哪我們如何能忍見諸母繼續於六道苦海中受苦而自己卻不理會呢?所以我們又再生起一種心念:爲令衆生離苦得樂,我必須成就佛境來利益他們,故此我必須依止三寶!第一重之發心爲下士道之皈依發心,第二重者爲中士道之發心,最後一重爲上士道之發心。上士之發心必須先具備中士之發心方能生出,中士之心又建基於下士之發心。所以我們應透過參想三惡道苦,培養出建基於懼三惡道苦的下士皈依發心,再參思六道之苦,生出基於出離心的中士皈依發心,最後才參證悲心等而生起基於菩提心的上士皈依發心。這些是有關皈依之因的開示。沒有皈依之因,就沒有推動我們真正生起依止之心的力量,也就不可能如法地去修持皈依了。 同時,我們也要明白三寶之功德,否則也不會生起對他們的信心及敬意,也就不易生起依止之心了。諸佛爲開示修持之道的先鋒,他們對衆生之悲心是不斷及不分別的;法是修持之道,亦即佛陀所開示的路,諸佛已經經歷了同樣的路而達致佛境,他們開示叫我們也可走這條路而達到他們之圓滿境界;僧伽是同道之善友。皈依三寶不像其他外道之信仰,不是說盲信一個神就會得救。三寶中最主要之皈依乃爲法寶,皈依法寶是指依法而奉行修持,所以才能成佛。佛不能以手加持衆生而令我們成佛,也不能以水淨化我們以令成佛,我們必須依止正法而修持才能斷苦及成佛。這就是我們說依止三寶能令我們免三惡道苦、斷輪回生死、甚至能令我們成佛的原理。我們要參思三寶各別的功德,例如佛之身、語、意功德及法之八大殊勝等等,方能自然地生出依止之心。 在觀出了皈依境及生起依止心後,觀自己之父坐于自己之右方,母于左方,冤敵于前方,親友坐於自己後方,六道一切衆生圍繞而坐,然後準備修誦皈依文。在念誦時,要觀想自己如領誦者般,帶領前、後、左、右及四周之全部衆生同時修誦。觀父親之時,不限指今生之父,而指過去生之父及父親之父等歷代祖先,觀母親時亦一樣道理。觀敵冤時,我們要生起悲心而不生起嗔心。敵冤中也包括了一些我們見不到的‘非人’衆生,他們是我們在今生或過去生中曾與之結怨的‘非人’,現在常常欲加害我們。我們生命中的確有些災苦是由 ‘非人’所加害的,但也不需過份迷信,以爲一切大小問題都是他們的加害。‘非人’也是衆生的一種,可以加害我們,有時也會被我們在有意或無意中傷害。我們在今生或過去生中,或曾有意或在不知情之情況下傷害到他們,現在他們有一點能力,所以可能想加害復仇。‘非人’只不過是衆生之一種,並無值得我們去畏懼的,反而應該以悲心去對待他們。如果我們在今生有‘非人’加害,也肯定是我們自己早已種下了苦因他們才能得逞。我們修法時觀‘非人’與其他六道衆生也在一起修誦、一同懺罪、一同祈請,這樣慢慢地會令他們的嗔心息滅,被我們之悲心降伏,不在想加害我們或者其他衆生.對治“非人”引致之障難有不同的方法,但悲心及對三寶之依止心是最有效的方法.簡而言之:修誦時觀六道一切衆生圍繞自己同時念誦.我們之中有些人喜歡自詡爲大乘弟子,但修法時卻只爲自己之利益而修.在修法時,若我們歡想衆生圍繞同時修誦,也是一種利益衆生之方法,同時也訓練自己的悲心,這樣地去修才堪稱爲大乘行者的修持. 上述的都觀想出來及生起了發心後,便念誦儀軌中的皈依文,要以堅定的依止心去念誦三次或更多的次數。
這是大乘皈依文之一種,前二句是皈依,後二句是發菩提心。若行者想同時加修皈依加行,可以在念誦儀軌中皈依文之後加入皈依加行之修持。若不加修,則順著儀軌誦文次序而念下一部份 —— 四無量心。
皈依加行是各種加行的其中一種,以十萬次爲一個單元。修持佛法的人,若能於一生中至少閉關修完十萬次皈依加行、十萬次禮拜、十萬次曼達供、十萬次金剛薩埵百字明及十萬次上師相應,這是最好的!行者不一定要在一次閉關內完成五項加行,可以分開幾次把它們逐一完成,先完成皈依加行閉關,下一次再閉關完成禮拜加行……等等。這五種加行是很重要的修持。有些人認爲這是初級的修行,這是十分錯誤的想法。即使我們明天就將會成佛,今天仍須積累功德及懺淨罪障,所以就要作各種加行。加行其實有九種主要的類別,剛才所說的五種是較爲重要的,其他還有水供、造佛像、金剛空行火供及三昧耶金剛法等四項,共爲九種加行。在修持大閉關(長達數年之閉關)前,行者一般會先作一個約半年之小閉關,在半年內完成全部九種加行。我們這裏在場的各位或許並無作大閉關的計劃,但也一樣可以找機會作這九種或五種加行之閉關,分開作也可以,一次做完也可以,若能一生中完成好幾次則更好了!有人認爲各種加行各作十萬就算是完成了,這是一種笑話!我們一天未成佛,一天都未能說已經完成了加行之修持!十萬只是一個計算用的單元,不是說做了十萬就已成就或不需再做加行。 加行之修持的遍數計算主要以閉關中所做的才算,但我們平常也可以視加行修持爲一種日修之功課。各種加行有自己的一套儀軌(有各種長、短不一之版本),但也可以與〈兜率百尊儀軌〉合修。在合修時,觀想上與單獨修加行有一點不同,但意義與作用是完全一致的。行者若以各種加行與〈兜率百尊儀軌〉合修,在現在這部份就插入皈依加行之修持。曼達供、禮拜及金剛薩埵百字明則加於儀軌中其他適當的地方,再加上這儀軌本身就是上師相應法門,這樣合起來就可以在一個儀軌中修全五種加行了。若是閉關中依這個儀軌而合修加行時,則在修至該項加行之部份時重復修若干次,至下座前把儀軌其他部份修一次即可,譬如若閉關做皈依加行,則在上座後修至這部份時修誦皈依若干遍,至下座前把整個儀軌未誦的部份也誦完一遍,這就是一座了,一天內分作若干座,一般是四座,到有一天修滿了十萬遍便完成了一個單元的皈依加行。最好是修滿一單元之某項加行才修另一項,比如先修皈依加行十萬,才繼續或另擇日期作另一項加行閉關,這樣比較好。在皈依加行閉關中,其他加行略修一點也是可以的,但主要是集中在修皈依上面。若是日修中依這個儀軌而合修加行,可以在同一座內修各種加行,比如在一座中修一百次皈依加行、一百次禮拜、一百曼達供,一百次百字明及一百次宗喀巴大師贊,也可以在一座中只集中修其中一種加行,其他的加行略修一點或不修也可以(注:唯宗喀巴大師贊是原來儀軌的一部份,即使這一座中只擬專修皈依,在念至大師贊時,也必須隨力念誦若干遍才算是完整的儀軌)。 加修皈依加行的方法是這樣的:皈依境如前所說,在念儀軌中之皈依文後,加誦三皈依或四皈依。三皈依的內容爲:
四皈依則加誦‘皈依上師’一句,成爲:
一般人在這二者中擇其一而誦即可,不需今天誦三皈依,明天誦四皈依,反正選定一個版本念修就可以了。念誦時以漢文、英文、藏文或梵文念都可以。 念誦三皈依或四皈依時,分兩種方法,第一種是一遍一遍地念三皈依或四皈依,第二種是集中念一句,至若干遍後才念下一句,這樣比較容易觀想。我們現在教授分開念之觀想方法,爲了方便大家明白,我們以一座中要念一千次四皈依爲例子而解說: 先誦四皈依數遍,然後集中念‘皈依上師!皈依上師!皈依上師……’ ,同時觀想皈依境中之三祖師心中放白色甘露由自己頂門流入身中,這些甘露淨化了我們無始以往的身、語、意罪障,特別是師徒關係上之罪障,譬如說冒犯師長、批評師長、不生敬師之心、令師長憂心、破三昧耶戒、頂撞師長甚至傷害師長等身、語、意作之罪障;甘露同時也流入我們觀想的周圍圍繞之衆生身中,把我們與衆生之罪障沖出身外,由身體下部沖出化爲黑煙及污水等流走。在如是觀想中,誦‘皈依上師’五百遍。然後仍繼續念‘皈依上師!皈依上師……’ 又五百遍,但改爲觀想黃色之甘露由三祖之心中流入我及衆生身中。黃甘露體性爲歷代祖師與上師之加持、智慧、慈悲及功德等等,盡入我與衆生身中,加持增長我們之壽元、功德、智慧及悲心等,充滿了我們的身體,令我們得到了諸師之加持。在如是觀想中,我們念五百遍‘皈依上師’,念滿時想我們已得上師之加持,自己的身、語、意與上師之身、語、意完全成爲一味了。簡而言之,淨罪之白甘露觀想中念誦五百遍,然後配合加持之黃甘露觀想又念五百遍,加起來就共念了一千遍‘皈依上師’。 然後略誦整個四皈依三數遍,跟著就開始念誦 ‘皈依佛!皈依佛!皈依佛……’,也是分兩階段各念五百遍。觀淨化罪障之白甘露由三祖心中化出,從我與衆生之頂入身時,淨化了無始以來之罪障,尤其是淨化了身、語、意對佛寶所作之罪障,譬如出佛身血、販賣或典當佛像、把佛像放在地下或在其上跨過、破壞佛像等等。佛像雖不是佛,但代表了三寶中的佛寶,所以在不敬佛像之時,就是積了不敬佛寶之因。白甘露把這些罪障沖出身外,化黑煙與污水流走,我們就被淨化了。如是觀想中,我們修誦五百遍‘皈依佛’。然後觀想加持之黃色甘露由三祖心中化出,入我與衆生之身.這黃甘露要想爲是佛寶之加持,能增長壽元、功德、智慧、慈心與悲心等等.這樣觀想時,我們還是誦同樣數目之“皈依佛”,那就完成了一千遍“皈依佛”了。 接著下來,先誦三數次整個四皈依,然後誦‘皈依法!皈依法!皈依法……’ 一千遍,也是分兩個階段之觀想,各念五百遍,合共一千。觀白甘露淨化罪障時,著重觀想甘露正在淨化我們在過往世及今生對法寶之過失,譬如販賣佛法經書營利、把佛經放於地上、胡亂丟棄佛經等等。佛經雖並不是真正的法寶,但代表了法寶,所以必須尊敬它們。白甘露淨化上述的罪障,罪障化污水黑煙等流走了。這觀想與前述的大致一樣,只是著重淨化的罪障類別不同而已。在觀想加持甘露入身時,觀想與前述一致,但著重想這黃甘露是法寶之加持,能生起法之證悟及增長了壽元、智慧、功德、慈心與悲心等等。 完成了一千遍‘皈依法’後,又誦整個四皈依數遍,最後就作‘皈依僧’之念修一千遍,也是作二階段之觀想。觀淨罪白甘露入身時,要著重觀想著甘露正在淨化有關對僧寶之過失及罪障,譬如說破和合僧及妄取僧物等等。真正的僧寶是指已證‘空性’的聖者,但我們因業力之限制,無從分辨誰是聖僧寶,誰不是聖僧寶,所以必須視一切出家人爲僧寶之代表,凡是四個出家人在一起就成爲一個僧伽了。大家不要以爲在家人才會對僧寶生出過失,其實出家人更容易犯這方面之錯誤!譬如說一個比丘在未經大衆同意下,把僧團共同擁有的東西作私人用途,就是妄取僧物的過失!這些是十分易犯的過失,大家要很小心謹慎。在家人最好不要去看僧人之過失,把他們一律視爲僧寶,那樣對自己才會有好處。如果實在爲了有這需要、出於善心,又別無更妥善圓滑的方法而必須指出某僧人之過失時,要小心你的說話,必須指明某某人犯了甚麽過錯,千萬不要籠統地說:‘那些僧人行爲不好等等的話。如果你並不指出所要撿舉指責的對像,一律以 ‘那些僧人’或‘那些和尚’去叫他們,就等於是在說所有的僧寶都有過失,譭謗了天下所有的僧寶,其中包括了真正之聖僧寶,譬如觀音、文殊大士等等!我們不要以爲自己不殺生、不邪淫等就一定十分清淨,單單隨便不經意的一個念頭或一句話,就可以積集很大的罪障了,大家不可不小心!現在這甘露就在淨化這方面之身、語、意罪障。最後作加持之黃甘露觀想,以得到僧寶之加持,增長壽元、功德、智慧、慈心與悲心等等。 我們把四句的皈依分開念,如上述這樣地觀想,最後再念整個四皈依數次,就完成了一千次之四皈依了。念各句之皈依的數目是一樣的,譬如要修一百次皈依,則‘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及‘皈依僧’ 各要念一百次。一般來說,經乘之修法是觀光束的,密乘修法則觀甘露。若從未受過內密灌頂的人最好觀想白與黃光代替甘露,但若要觀甘露亦可以隨許觀想。 這是分開念四皈依之方法,若念三皈依也是一樣的方法。如果要一遍一遍地念誦完整之四皈依或三皈依也可以,但觀想則較不容易了,所以還是分開念較有利。 在合修時,我們修皈依加行是以〈兜率百尊儀軌〉中之皈依境而觀的。剛才所教的是以簡略皈依境而說的開示,所以境中依止之對像只有三祖師,以三祖師之形相統攝三寶在內,這是較易觀的方法。觀時要有依止心,還要著重觀想三祖師實爲歷代一切祖師及現世自己所有師長之統一化相;其身同時爲僧寶,其語與證悟爲法寶,其意爲佛寶;所以這三祖師之形相並非就只是代表了宗喀巴大師與弟子,而包含了所有祖師、上師與三寶在內。我們在修這整個上師相應儀軌時的意念也是一樣,不是只與宗喀巴大師相應。宗喀巴大師與弟子之形相,代表了歷代祖師及自己所有師長在內,與大師相應就是與所有傳承祖師及自己所有依止的恩師相應。如果是修廣大皈依境觀,也可以觀上師之白及黃甘露由中央三祖及歷代祖師所出,佛寶之甘露由本尊及諸佛所出,法寶之甘露由每一尊面前之經函所出,僧寶之甘露由菩薩、辟支弗、聲聞、羅漢、緣覺、空行父母及護法等所出,這也是完全正確的。 有關皈依的開示就說到這裏爲止。皈依之開示其實是無窮無盡的,現在只可略爲摘要地去說,大家可以研修〈菩提道次第廣論〉等著作,裏面有完整之皈依開示。 如果要在同一座中合修〈兜率百尊儀軌〉與皈依加行,就先念儀軌中之皈依文三數遍,然後念心目中要誦的次數之三皈依或四皈依;如果並不合修,只是修〈兜率百尊儀軌〉的話,則只念儀軌中之皈依文即可,並不需修三皈依與四皈依及有關觀想。修完皈依部份後,就到了儀軌中之發四無量心部份:
修四無量心的念誦內容爲:
修四無量心必須在心內生起文中之意念及願心,不是單只在口頭上念一念。念修時有兩種傳承,一種是依上列次序順著念,同時發這樣的心願;另一種是先修第四之舍心(平等心),然後才念第一、二及三句。爲甚麽要這樣念修呢?因爲我們先生起衆生平等之念,才利於生起無有高下之平等對待一切衆生之慈心及悲心等念。這兩種傳承我們擇其一而修即可。 修誦皈依及四無量心並不限於在〈兜率百尊儀軌〉中才修,我們在作任何修行以前,都應該先這樣去修這兩部份作爲前行。 念了四無量心後,我們要生起不共之發心:‘爲了要利益衆生,我必須以最快的方法成就佛境,所以我馬上就要去修這上師相應之法門/,然後觀想收攝皈依境。 收攝皈依境時,如果是觀想廣大之皈依境,應觀樹變爲光融入花,花化光融入上面之最週邊聖衆,聖衆又融入較內的一圍,如此一圈一圈地向內融攝,剩下坐於座上之三祖師,二心子連座等又融入宗喀巴大師,大師之寶座及蓮花等化光融入祖師身中,祖師變小至最後成爲一點光亮,來到我們之頭頂而融入身內,我之身、語、意遂與祖師之身、語、意合一,如水入水,再無分別。如果是觀簡化之皈依境,則觀樹、花等融入三祖,二心子融入宗喀巴大師,大師變孝化光而融入我身。 在修完皈依和四無量心後,儀軌之前行部份可說是已完成了,接著是正行的部份。 |
上一頁 | 下一頁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