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法洋》-- 《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共中士道

現在講至共中士道部份。正中士的動機是欲求由六道中解脫出來,所以中士道的內容主要分為培養欲求解脫之心及解脫之具體方法這兩大部份。在講說時,我們分四支來講,一為培養出離心,二為判斷其生起與否之準則,三為破除有關此教法之常見誤解,最後教授成就解脫之方法。

現在先講第一支 —— 出離心。

 

出離心

如果我們根本不明確知道要培養的是什麼,便很難指望能生出它了。故此,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出離心的定義及好處,然後才學習培養它的正確方式。

 

出離心之重要性

出離心便是欲求解脫的動機、求解脫的心。什麼是“解脫”呢?“解脫”就是自由、自在及不再受到束縛的意思。如果我們被綁起來了,或者我們被拘禁在一個密牢,然後我們逃走了出來,這便稱為“解脫”。不論我們是否意識到,但我們現在的處境像被束縛在監獄之中,六道輪回是我們所處的監獄,煩惱及業力正是我們的枷鎖。自無始以往至今,我們的身心被煩惱及業力所主宰,輪不到我們自主,所以我們被迫、無選擇地在六道中轉來轉去、迷途轉向,毫無自由或自主可言。我們的心長期以來被煩惱充斥,就似油滴在紙上一樣,很難再把油從紙張上清除。因著這些煩惱,我們造作了許多業,譬如說我們因為貪吃而宰殺海鮮,或者我們因瞋恨心而傷害別人等等。這些基於煩惱而生的業,就像蜘蛛網般把我們纏住,令我們無法離開及無法自由。如果我們一天未能把煩惱及業與心的主僕關係反過來,便一天不得真真正正的自在或解脫。衲舉一個例子:在監獄內的人,由於長期被拘禁,慢慢地便習慣及認命了,不再會想及出逃之可能性。如果要達到自由的狀態,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他們必須先有逃走的心,二是他們必須懂得逃走之方法。如果根本沒有欲逃之動機,就不可能成功逃出。同樣道理,如果我們以為六道十分美好及舒適,並不想離去,是不可能解脫的。若欲達到解脫六道之境界,必須懂得如何觀察及分析現在處境,見到現況並不安樂,先有欲解脫之強烈心願,然後再實行解脫的方法,此二者缺一不可。在分析時,我們應觀察自己是如何地被煩惱及業力所控制,同時也要見六道之本質為苦。此二方面,我們必須通過參思而生出覺受,基於這些覺受所生出的欲求脫苦之心,便正是出離心了。

 

培養出離心之方法

剛才已說明了出離心的定義及重要性,但到底怎樣才能培養出強烈的出離心呢?修出離心有兩種方法,一為透過參思四諦教法中之苦諦及集諦,另一為透過參思十二因緣流轉的方法。

現在先講第一種方法 —— 參思苦諦及集諦。

苦諦及集諦

在佛法中,四諦教法十分重要,而苦諦及集諦便是四諦中的前二者。

我們先為在座中對佛法不太熟悉的人講解一下四諦。“諦”的意思是“真理”或“真相”。四諦是佛陀所開示的四種真理。在佛陀示現成佛之經過後,他在鹿野苑首度說法時,所說內容便包括了四諦教法,故此可知這部份之教法多麼有代表性。在後世之小乘宗派中,四諦更是主要之研修內容。

四諦分別是苦諦、集諦、滅諦及道諦。苦諦講述六道之苦的情況;集諦解釋苦之來源,亦即煩惱及業力。滅諦描述無苦的境界。道諦是達至滅苦的方法,亦即戒、定、慧三學。打個比方苦是描述病況,集是講病因,滅是描述健康的理想狀態,亦即病況之相反情況,道是對症下藥的治療方法,所以它是集的相反。這四諦是兩套相反的關係,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道是滅的因,滅是道的果,滅是苦的相反情況,而道諦是集諦的對治。

平常我們在談及因果關係時,慣例是先說因而後說果,為什麼在教授四諦時,卻把苦諦列在集諦之前呢?這是為了修持的目的。我們凡夫為無明所蒙蔽,誤執苦為樂境,所以必須先見苦,才會去究其因。若不自知苦,根本不會想去研究其成因。佛在開示時,便先讓人看到苦,令其明白自己處境十分不美好,然後方解釋苦的來源 —— 集諦。在參思菩提道次第時,我們亦依這個順序而修。

 

上一頁

返回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