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法洋》-- 《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利益未来生之方法 在共下士道里面,培养出欲利益未来生之心愿后,便要学习及成就能利未来生之方法。这方法有两部份,一为修皈依,次为知因果。
皈依 什么叫做“皈依”呢?许多汉人一听到“皈依”这个名词,便以为是指一个仪式,其实这是指依止之心态。“皈依”就是把我们的命根至心托付、一心依止的意思。在世俗上,有些人托赖钱势及名位等。在宗教上,有些人皈依三宝,但也有人皈依世间天神,乃至龙族或饿鬼道众生等。在这里,我们所说之皈依是指以正确的皈依态度而皈依正确的皈依对象。正确的依止是入佛教之门的门坎,所以它极为重要。 要说皈依,必须分四支讲解,首先讲正确的皈依动机,次说正确的皈依对象,再说修持皈依的方法,最后讲皈依后应注意的事项。
正确之皈依动机 现在所说的部份极为重要,大家必须提起精神来听闻。 判别是否真正佛教徒,要看有否真正的皈依心,而真正的皈依,端赖有否生出正确的皈依动机。若缺了动机或缺了清净而正确之动机,我们的皈依便非如法的皈依。在《广论》中,单单讲皈依的部份就有十多页,足见其重要性。 合格皈依的因有三重,分别呼应下、中及上士道。下士发心者,知道人死不如灯灭,而经观察又知来世处境不妙,便思虑:“谁能救我?”他们明白到唯有三宝能救助他们于三恶道厄运之能力,以此心寻求庇荫,这是下士之皈依因。中士者,因见苦谛及集谛与十二因缘等,便明白到就算能生于三善道,仍然并不算彻底及安全,所以他们欲求究竟解脱。谁有能力令他们脱出六道呢?唯有三宝可以!故此,他们以这动机作为皈依因。最利根者,见众生苦而心生不忍,欲求最上之智慧、悲心及能力来救助度生,为着这目的,他们必须依赖三宝而求成佛,这是大乘或上士之皈依心。以上三重皈依心的依止对象不变,只有依止动机上的不同而已。修持皈依的人,依自己根器及心量大小,而有不同的皈依因。 此外有些人,只是为了求财、求子女或求健康的心去皈依三宝,甚至有强盗为求抢劫行动成功而礼拜、上供及皈依三宝的,这些都非正确或合格的皈依动机。只有前说三种皈依因之任何一种,方为合格的皈依因。
正确之皈依对象 刚才讲过,皈依的因有分为合格及不合格,被依止之物件亦然。如果我们有正确及坚定的皈依因,却依止了没有资格或能力的对象,仍然不可能得益。因此,我们可以排出四种可能性,一为以正确的皈依因依止正确的对象,二为有正确的皈依因但依止对象不合格,三为依止之对象合格但自己皈依之因不对,四为以不合格的皈依因依止不具格之对象。我们已说过了三重合格的皈依因,现在要说的是堪作我们的依止之对象。有关这一点,衲分为两角度讲说,首先讲我们当依止之对象是什么,然后讲这对象值得我们安心地至心托付的原因。
值得依止之对象 许多人喜欢见庙便拜,以为这样便会多福无难,这是十分笨的做法。天神等虽然福报很大,而且也有少许赐福的能力,但他们并不能救助我们的未来生,而且也不见得一定愿意为我们的现世赐福。这些天神与人一样有烦恼,如果我们刚好能讨得天神之欢心,或许的确能得到少许有限的好处。明天他们不愿意赐福了,便可能随意地加害。再者,天神连自己的未来生也照顾不来,如何救助我们呢?至于龙王等,牠们本属畜牲道众生,其能力十分有限,所以亦不堪作至心依止之对象。至于恶鬼类等,衲就更加不必多讲了。对于旁门左道的事物,我们宜少接触为妙。至心依止鬼道众生的人,在今生能得多少利益是说不定的,但却种下了因缘,在死后沦为鬼道中之小喽啰众。此外有些人,虽不依止上述对象,但他们只依止三宝中的一宝或其中一员,譬如说有许多信奉民间信仰的汉人便一心依止观音大士或弥陀,却连三宝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这样做亦能得到许多利益,但却不能得到最圆满的好处,因为单单皈依三宝中的其中一宝或其中一员,虽足以令我们脱离现世中之劫难,但却并不足以令我们离三恶道、解脱乃至成佛。值得我们至心生生世世托付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这并非说我们单单皈依三者之一,而是必须对他们全都依止,缺一不可。 有许多人自称皈依三宝,但却搞不清楚三宝是什么和不是什么,所以现在我们讨论一下三宝到底是指什么。 佛陀的梵文是Buddha,意为“觉悟者”。佛陀是断一切过及具一切德的完美导师,他具有圆满的智慧、悲心及能力。本师释迦牟尼佛曾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弘传了我们现今所信奉的佛教,所以他是我们佛教的创始人。可是,皈依佛宝并不狭指皈依释迦牟尼佛,而是指依止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陀。佛有法身、报身及应化身,这些都包括在我们的依止对象范围内。世间的佛像虽非真佛,但代表了佛宝。 法的梵文是Dharma,乃指一切教法,包括三士道教法及证法,乃至短短的一句观音六字咒等。佛经虽非真正意义上的法宝,但它们代表了法宝,而且令我们最终证得法宝,所以它们是住持法宝。法宝是三宝中最主要的依止对象。 僧伽的梵文是Sangha。僧宝可分为胜义僧宝及世俗义僧宝两种,前者包括菩萨、辟支弗、声闻、罗汉及出世间护法等,后者乃指四位或以上之具戒凡夫比丘团体。
值得依止之原因 在世俗上,如果我们寻找某人求助,首先必须认定他有能力和愿望救助我们。对方若根本无能力或者有能力但不愿施助,便不是我们求助的理想对象。刚才讲述了应当依止之对象,现在衲讲解他们值得我们信赖的原因。 在三宝中,法宝是佛所教及所证之法,僧宝是修持法宝的道侣。所以,如要确定三宝是否堪以信赖依止,主要必须看佛陀是否真的有能力及是否有伟大过人之处。
(1) 自身亦难保者,肯定并无能力救助别人,但佛陀却是断除一切怖畏之自在者。 (2) 佛陀不单自己已离怖畏,而且有圆满能力引导我们亦脱离怖畏。 (3) 佛陀不单已得自在及有能力引导我们,而且亦愿意引导我们。 (4) 佛陀不但愿意引导我们,而且绝不偏心。对乞丐、妓女、屠夫及大罪人等,佛陀都一视同仁地巧作教导。
由于上述这四原因,我们知佛陀有能力及愿意帮助我们,所以其指引之道路—— 法宝,及同走此路的僧宝,都值得我们一心信赖。
修持皈依之方法 这一支分四点来讲,一为忆知其功德,二为忆知其差别,三为誓愿一生皈依,四为不对其他对象依止。
忆知三宝功德 我们应常常念三宝之功德,现在衲只粗略地说一说,大家应于日后自己参考《广论》等之有关部份。 我们把三宝之功德分开说,首先说佛宝之功德。
佛宝之功德 佛陀之功德可由其身、语、意及其事业这些不同角度阐释。
(1) 佛陀之身功德 佛陀的圆满身相有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共一百一十二种特征,例如无见顶及眉间白毫等。我们并非只因这些身相奇妙而赞叹,而是因为它们之中的任何一项,皆必须经许多劫之修持方能获得。 (2) 佛陀之语功德 今天衲在此法座上讲经,由于语言障碍而必须有翻译员协助,又由于声量之薄弱而令坐远处的人听不清楚,佛陀说法可不是这样的。在佛说法时,其声美妙动听,不论远近皆可听清,听众听到佛陀以听众各所熟识的方言说法,而且所说的更是适合个别根机之恰当教法。如果今天佛陀在这里说法,便不需翻译员及扩音器,四川人会听到佛陀以四川话开示,北京人会听到佛在说北京话,不论坐得远或近,佛的话音一样清晰。此外,下根的人会听到佛在讲适合下根理解及修学的法,中根者听到中根之法,上根者则听到佛在说上乘之法。这就是佛陀与凡夫的分别。 (3) 佛陀之意功德 佛陀的意充满悲心,不分亲疏。此外,佛陀的意是遍知智,譬如说我们在五台山、北京、上海、成都及四川各取少许砂土混在一起让佛陀看,佛能把它们分开,并说出:“这颗砂是五台山的中台一树下所取的,那颗砂是北京雍和宫前马路边上取的……”等等而作辨别。没有什么是佛陀不知道的。 (4) 佛陀之事业功德 佛陀的身、语、意,不断地为众生而作利益,而且这都是自然而发生的。
法宝之功德 因着正法,众生才赖以断除一切过失、修足一切功德,最终成佛。佛陀之伟大及圆满,全赖法宝所赐。所以,法宝之功德恐怕不必多作解释了。
僧宝之功德 菩萨、罗汉等的功德不可言尽,譬如说他们能化身千万而利益众生等。在佛经中,常常会读到佛陀之罗汉弟子如何在一座讲法中便令几万人同时见道的例子。
忆知三宝差别 我们修持皈依三宝,必须认知其分别。 (1) 从定义上的分别来说,佛宝是圆满证悟者,法宝是佛陀出现之结果,僧宝是修行佛法者。 (2) 从作用上的分别来说,佛是开示正法者,法是断除烦恼者,僧是其它众生的模范。 (3) 从对三宝分别之态度上来说,我们应视佛宝为供养之对象、对法宝视为自己应当努力证悟的内容、把僧宝视为同行的伴侣。 (4) 从修持上的分别来讲,对佛宝应供养承事,对法宝应如理修学,对僧宝应恭敬。 (5) 从忆念三宝的各别方法来说,应依前述之三宝各别功德而作忆念。 (6) 依佛宝及僧宝得益方法是以承事供养之心皈依等,依法宝的得益方法是以令自心生起法宝的心修学。
誓愿一心皈依 我们一心认定及依止佛宝为开示导师、法宝为主要的皈依对象、僧宝为修持之助伴。
不依止其它对象 如今的人,常常会说一些例如“我既皈依三宝,但我亦皈依道教。它们都是同样导人向善的宗教嘛!”一类的话。作为三宝弟子,当然应该尊重别人的信仰,但若同时亦依止别的宗教或对象,则有违本来对三宝之依止。
以上说完皈依之方法。自此时起,我们应当知道,修皈依并非单指一次性的参加皈依仪式,亦不单指口头上之念诵皈依偈而已。我们已依次讲完皈依动机、对象及方法了。跟着下来,我们要学习皈依后必须注意的事项。
皈依后应注意的事项 皈依学处散见于不同经论中,《广论》把它分为两组而归纳教授,第一依《瑜伽师地论》教法所说,第二依历代师承所说。
《瑜伽师地论》中有关皈依学处之教授 在皈依后,应认定佛陀为堪依止之大师,并认定法为主要之依止对象,对烦恼应努力灭除,更应如法地作闻、思、修。此外,行者应戒除放逸、培养悲心、常作供养及避免伤害众生。
历代师承有关皈依学处之教授 在皈依三宝后,有些事是我们应作的,有些事是我们不应作的,这些称为“皈依学处”。 皈依学处分为三宝共同的学处及不共的学处。共同学处是皈依三宝后该守的行持,普遍适用于三宝之总体的教授;不共的学处是指因为皈依了三宝中的某一宝而该作或该忌的事行,是针对三宝中的某一者而讲的。
皈依三宝后之不共学处
在不共学处中,分为该戒除避免的事行及该奉持的事行两种。皈依三宝中之其一后不应作的事称为“不共遮止学处”,该奉持的事行称为“不共成办学处”。
皈依三宝后之不共遮止学处 遮止学处有三条,分别与佛宝、法宝和僧宝有关。
(1)皈依佛宝后之不共遮止学处 因为皈依了佛,我们不再依止世间各种天神、土地公及龙族等等。这些生命形式,不过是与我们一样的凡夫而已,他们并未超脱生死,所以他们根本无能力利益我们的来生,亦不堪作我们的依止对象。这些凡夫众生确有少许能力,但却并无像佛陀般的德行及悲心。在我们供养这类众生时,他们或许会给我们少许世俗上的好处,但一旦忘了供养,他们可能像人类一样小器,马上便会反脸、施害我们。作为佛教徒,我们亦不宜与父母及家人不协调。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传统,我们亦可以参与供养。在供养时,我们应以同辈友人的心态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请他们给予世间顺缘或起码不要加害,但我们不可以由心依止,否则便积下了因缘,于未来生成为他们的下属,而且亦违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学处。 (2)皈依法宝后之不共遮止学处 既皈依了正法,我们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应作与佛法相违的事。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础便是不可伤害其它性命,包括昆虫等,所以我们至少要做到不杀生。在人生中,我们当然少不免会在无意中踩死昆虫等。在我们小心爱护生命之余,若无意地踩死了昆虫等,并不算违犯了皈依法宝的遮止学处,但如果我们有心地杀生,便马上违犯了这学处了,譬如说我们去餐厅时,亲手指着一尾鱼,叫餐厅为我们杀死及烹调,吃时觉得十分满意,这便是圆满的杀业。自己不杀而叫人代杀,果报比自己亲手杀更重。汉人喜欢去海鲜餐馆用膳,所以大家尤其要小心,决不可直接参与杀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为自己杀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单把动物杀死,更要以残忍的方法杀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牠们晒干或活蒸等,由于这种杀法令众生受的痛苦更大,此杀生的业力及果报亦更大。如果我们不单自己戒杀,而且更教人戒杀,对自己、该人及其它众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会令自己长寿。 (3)皈依僧宝后之不共遮止学处 既皈依了僧宝,我们便要避免与不善友来往,这一点在现今社会极难做到,但衲身为师长,便有责任这样地教授。什么是“不善友呢”?“不善友”并非什么三头六臂、头上长角的魔鬼,而是那些教导及引诱我们伤害众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时,由于我们自己对三宝的依止未为坚定,很易受人唆摆,所以必须小心保护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后,我们就不怕别人的不良影响了,甚至以后还要以悲心去引导他们向善。“有了真正的依止心”之定义是什么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兰陀佛教大学,学校内有很多学僧。有一次,伊斯兰教军队攻占了该地,包围了大学,军人守在门外,命学僧一个一个挨着排队走出来。在门口,学僧被给予选择权,要命的便要发誓放弃依止三宝,坚持三宝弟子身份的便马上处死。在这情况下,如果你宁舍命亦不舍依止,这便是“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不可真的放弃依止,甚至在开玩笑中说说亦不恰当。
以上为三条遮止学处。
皈依三宝后之不共成办学处 成办学处也有三条,亦分别与佛宝、法宝和僧宝有关。
(1) 皈依佛宝后之不共成办学处 既依止了佛陀,应对任何佛的形相视为真正的佛,不论其为金的、银的、泥的或纸上印的。我们不应把佛像当货物般售卖或典当,亦不可视之为世间财宝般而把金佛像的放在坛中央,却把泥佛像随便地乱搁。既然我们把这些佛像都视为真佛,便不分金的或泥的了。此外,我们不可不礼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画等,亦不可把佛像或佛画等放地上。在评论佛像或佛画时,我们应小心自己的用词,只可说:“我觉得这弥陀佛像的雕工不太高明!”等话,而不应在不留意间说出:“这弥陀真丑!”一类的话。 (2)皈依法宝后之不共成办学处 法宝乃三宝中的正依止对象,所以它在定义上地位比佛宝及僧宝还要高。既依止了正法,当视一切经论为真正的法宝,不可把它们放地上或在其上跨过,亦不可卖经书以糊口。在现今年代,很多寺院也以售卖经书作为僧众的生计,这是很大的错误。在西藏曾有一富户延请一高僧到家中作法事,并对高僧供养饮食。在晚上,高僧突然全身疼痛难当,他自觉此并非寻常病痛,便以神通观察,竟见无数佛经咒字在肚中穿插!高僧向他的本尊观音祈请,观音现身向他说:“你今天应供时所吃东西,乃富户卖大藏经所得,幸好你业障轻,此业马上显现为轻微之果报,如果换了是业重者,此不善业不马上轻报,而会在来生招致极重之果!”由此可见,即使只在无意中犯了这类业,后果亦很严重。 如果我们住在售卖经书或佛像维生的寺院中,吃用了由售卖经书或佛像所得盈利买来的食品,即使本人并没参与售卖经书或佛像,也或多或少会沾上一点业,所以必须忏业净化。此外,有些汉人习惯用经书将佛像垫高,这也是不正确的。法宝乃正依止对象,所以它在定义上比佛宝还高。把经书放在佛像顶上是没错的,但把经书用来垫佛像却会违犯学处。 (3)皈依僧宝后之不共成办学处 既依止了僧宝,必须对其尊重。若有四位凡夫僧聚在一起,我们就必须视其为住持僧宝,我们不但不可不敬僧众,就连地上的一角破袈裟亦不应跨过。
以上说完三条不共成办学处。
皈依三宝后之共通学处 除了以上六条不共学处,我们也要依止共同的学处。共通学处共有六条∶
(1) 皈依后,我们应不断地每天想念三宝功德。 (2) 在每次饮食时,我们应在心中首先供养三宝,然后方进食。这是为我们自己积累功德及为表尊敬而作的,并非佛陀等需要饮食或稀罕我们的讨好。 (3) 在日后,我们应随自己的能力引导他人学法。 (4) 皈依后,我们应每天日三次、夜三次想念三宝功德而诵念皈依文。皈依文有许多版本,最简单的版本莫过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三句了。如法地修任何本尊法前行或日修道次第的人,其实在日常功课中已经包括了诵念皈依在内。 (5) 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至心依赖三宝。 (6) 上至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至在随便开玩笑的戏言中,我们都不能放弃对三宝的皈依。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违犯了上述学处,便应至心忏悔,在三宝前重新依止。 皈依的利益十分广大,我们虽然不能把它们尽说,但衲分八点来略说一下。
(1) 在皈依后,我们正式成为了三宝弟子。 (2) 受戒及持戒是功德的基础,但皈依为受戒之基础。在皈依后,我们才有资格进一步求受能持守的戒,藉以积聚功德。 (3) 因为依止了三宝,尤其是正法,我们便会依因果等教法而戒恶行善,所以罪障便会消退。 (4) 罪障与功德及福报就如跷跷板般,此增则彼弱,此弱则彼增。在皈依后,由于罪障消退了,功德及福报便会随而增长。 (5) 只要有决定性的依止,尤其是在死前一刹忆及三宝,我们便不可能在下生落入三恶道。 (6) 我们一生中,常会有地、水、火、风的灾害及野兽、非人、盗贼等之加害,亦会受种种烦恼等痛苦所煎熬,但在至心皈依三宝后,这些违缘皆不能加害我们。 (7) 由于罪障少了而功德增长了,我们一切所愿便会自然成办。 (8) 一旦依止了三宝,我们便踏上了成佛之路,最终决定成佛。
以上乃八大利益之略说。
|
上一页 | 返回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