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法洋》-- 《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善用此身命的方法 在体悟到必须珍惜人身后,我们便自然会想令人生过得有意义,令未来生可以得益,故此我们便要学习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有许多支,百花八门,我们有必要首先对佛法之全部有一个轮廓性的理解,然后才正式进入逐一法门的详细修学阶段。若在一开始时缺乏了整条道路之轮廓性理解,修行便极易有错乱了。故此,善用此身命的方法这支,首先讲授成佛之道的概况,次说成佛之道详细开示。
成佛之道概说 这一支分两部份讲述,首为佛法与三士道的关系,次介绍以三士道作骨干的修学模式。
佛法与三士道之关系 本师释迦牟尼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曾经在我们的世界中开示佛法。这些为利益众生而说的佛法虽然有极多卷,但其实不外乎三种层次,亦即下士、中士及上士道。有些人并不见得马上希求超出轮回或成佛,而只满足于下一世不堕入地狱、饿鬼或畜牲道受苦,这些人我们称为“下士”。为利益这类根器的众生,佛陀教授了包括十善业等法义。此外有些人,并不满足于转生在天、人或修罗道,而希望究竟地从六道轮回中解脱出来、永久性地离苦,这些人被称为“中士”。为利益这类众生,佛陀教授了戒、定、慧这三学处等法义。再有另一些人,不单为求自己脱苦,更进一步希望所有众生皆得乐离苦,这些人我们称之为“上士”。为利益这类人,佛开示了六度及密法等大乘修行法门。 下士修行的起因是因为怕三恶道苦,其修持方法为十善业等,其目的地为三善道。中士的修行起因是厌轮回苦海,其修行方法为戒、定、慧三学与一切下士道的法门,其目标为解脱轮回。上士的修行起因是不忍见其它生命受苦,其修行方法为六度及四摄等法门与一切中士道及下士道的修行法门,其目的地为圆满之佛陀境界。由上述所说的可知,中士发心者亦必须修下士道的法门,上士发心者更必须修完下士及中士二道的所有法门。这样的话,修下士道内容的人,便有三种可能性了,一为以下士的动机修下士道的人,二为以中士发心修下士道的人,三为以上士发心修下士道的人。依此道理,修中士道法门的人亦分两类,一为以中士发心修中士道的人,另一为以上士发心修中士道的人。这里说得似乎十分复杂,其实一点也不难理解。衲打一个比方:我们设想在成都有三个旅客,甲想去拉萨,乙想去昌都,丙则只想去康定。四地是在同一条路线上的,从成都上路,要先经过康定,再经过昌都,最后才能走到拉萨。虽然甲想去拉萨,但他必须由成都出发,先走遍由成都至康定的路,再走由康定至昌都的路,才可以走上由昌都至拉萨的最后一段路。乙虽然想去昌都,但他亦必须由成都出发,先走由成都至康定的路。这三人相约一同上路,三者均由成都出发,但甲以最远的拉萨为目标,乙以中途的昌都为目的地,丙则满足于到达康定。在由成都至康定的路上,三人走着同样的路,但甲却着眼拉萨,乙则心想着昌都。甲好比上士 —— 他虽以佛境为目标,但他必须先与乙及丙走过同样的道路,只有尾程是他孤身上路的。乙好比中士 —— 他不可能直接只走由康定至昌都的路,而必须与大家一起先走丙的整个路程。丙好比下士 —— 他只想到达第一站。所以,下士必须走下士道,但中士及上士也必须先经历下士道的内容。下士发心者,在走下士道的修持道路时,称为“正下士道”。以中士或上士发心,因需要而先走下士也要走的下士道时,称为“共下士道”。“共”字的意思是你并不以此为目标,但你必须先经历它。“共下士道”的意思是,这条路不论你着眼上士或中士之目标,是你都必须先走的第一程。举个实例:上士以成佛为目的,但他亦必须修十善业作为基础。在他修十善业时,这称为“共下士道”。下士以三善道为目标,要修的也同样是十善业,但这称为“正下士道”,因为这正是他主要应修的内容。这亦即是说,第一程依旅客的心中目标,而称为“共下士道”或“正下士道”不等。有关“正中士道”及“共中士道”概念上的分别,也是同一道理,恐怕不必再多说了。今天在座的人大概都自视为大乘弟子,此亦即上士发心。可是,我们仍必须先修与下士共通的法门,然后修与中士共通的法门,否则虽有上士发心,却根本不可能走入上士的道路。在我们修下士道内容时,由于我们并非以下士发心去修,所以我们并非正下士,而是在走共下士道。在修四谛、十二因缘及三学等教法时,我们亦是以上士、大乘的发心去修这与中士共通都必须修的内容,所以这是在走共中士道,并不是说我们变成了真正的中士。 道次第的三士道,其实就是以修行先后次序排列的大乘与小乘的一切教法,其中包含了广行和深观两派教法,也统摄了经、律、论三藏所有法要,无所遗漏。
以三士道作骨干的修学模式 首先我们讲述三士道的内容大纲,然后再说这样地依次教授的原因。听完这部份后,在座各位便会对道次第佛法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在再后来的部份便是依次详细讲授具体细节而已了。
三士道内容大纲 三士道共通的教法,是要首先见人身难得及生死无常,生起对未来去处关心的心,培养出对三恶道苦的畏怕,而对十善业、皈依及业果等作修持,以积福忏罪,这些属于下士道部份。建基于此基础之上,我们思维轮回之苦,从而生出对六道之厌离心,再修持戒、定、慧三学处,这是中士道的部份。在以上基础上,我们再修习生起菩提心,为不忍见众生苦而发愿成佛。这种心必须依赖下士道及中士道部份作为基础,否则无从生起。在这心真实生出的一刹,我们便列入菩萨之列而堪称“佛子”了。然后,我们依仪轨受愿菩提心戒及菩萨行戒等,好好学习这些戒律的修持方法,并视它们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宁死亦护持此等戒律,同时作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及般若空性之修行,更可进一步入密乘之门。密法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及摩诃无上瑜伽部,它们对师徒关系之要求犹胜显部,故必须谨慎而行。如果要修学密法,必须依止金刚上师而如法求得圆满传承灌顶及讲授。此为上士部之大纲。 以上是依三士道的分类而略说成佛之道。在此时候略说,是为了让弟子在心目中犹如有了一张地图,以后再详细逐一讲解每一章题时,大家便不至在茫茫教法大海中迷失方向。大家千万要留意,以上各章题的先后次序是十分重要的关键,环环相扣。所以我们必须对这些法门逐一生起觉受及实行。在座中对佛法理解较浅的人,或许对其中一些章题必会感到陌生,甚至连其相关名词亦未曾听过。在详细讲说时,衲会解释它们的意思及修持方法,所以现时毋需过分担心跟不上衲所说的内容。
按照三士道而依次教授的原因 刚才所说的乃三士道之内容轮廓,现在所要讲的是为什么要用三士道的模式来作教授。原因有二,一为由其利益来说,二为从其意义上来说。
按照三士道而依次教授的利益 上士道的修行内容必须依赖于中、下士道,其菩提心之生出与否亦取决于有否中、下士道之发心为前行。虽然我们最终欲引发的是菩提心,但如没有出离心,便不可能生出菩提心,而出离心又建基于对三恶道之畏惧。有心修上士大乘道者,如缺了中、下士二道之基础,根本发不出真正的菩提心,所以亦当不成上士。在具体行持上,即使有菩提心的人,亦必须修十善业及三学等。虽然大乘上士道最为殊胜,但若缺了中、下士道之基础,根本不可能进入上士道。故此,不但中、下发心者必须修中、下士道,上士发心者亦必须依次进行下士道及中士道之修持范围。把修法者分为三士类别,重在依着正确的先后次序教学。
划分三士道之意义 既然下士及中士道的内容是上士所必修项目,为何不索性把它们统一为上士道呢?划分为三士而非只一上士有两种意义。首先,这是为了防止未真正发起殊胜之菩提心者妄称自己为“上士”、自以为是很了不起的大乘修行人。第二个原因是,如果只讲上士道发心,对中等及下等根器的人便不能应机了。划分为三士道后,下士及中士根器者便各得其所,对上士亦同时利益。故此,以这种划分方式来教学,便可以同时利益不同根器的行者。
|
上一页 | 返回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