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普善德根本》论释义

 

上士道

在具备了共下士道及共中士道的基础后,行者便可进入大乘的修持范围,亦即上士道教法。

 上士道分为两部份,一为培养菩提心的方法,二为生菩提心后的修持内容。此二支分别对应【广论】中的「如何发生此道理」及「既发心已学行道理」。现在先讲第一支。

  菩提心

 菩提心是甚么呢?许多人以为菩提心便是慈悲,其实不然。菩提心建基于慈悲,但并不只等于慈悲。菩提心其实指为利益众生而求成佛的大愿心。我们为求有最高的能力、悲心及智慧来利益众生,所以我们欲成为佛陀。

 一颗小小的钻石,其价值亦远超大颗的其它宝石。同道理,一个有菩提心的人,即使他并无其它功德或很高的学问,他仍在本质上高于有大神通的阿罗汉等。有菩提心的人,堪作人天的功德田及礼敬境,他亦可说是众生的父母。许多人希求罗汉的飞天能力等神通,但其实那并不难求,菩提心却更珍贵、更难得。如果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发了菩提心,另一个并没发菩提心,此二人同时各上一根香,前者之功德得以增大无量倍,后者之供养功德则十分有限。为甚么有这么大分别呢?这是因为众生之数无量,前者供养是为了这无量众生而作,所以其功德得以增长无量倍之多。同道理,若以菩提心作一礼拜,或只供一朵花,或对一只小蚂蚁布施一丁点糖粉,功德亦远超于不具菩提心而作万拜、供万花或作大布施。总之,能发大心者,小善亦可得大功德。以狭窄、单为个人利益的心作善者,则功德有限,其功效亦低。一个发了心的人,不但堪作人天之皈依,而且宇宙的天王也会主动来护持,不必他去修法召请。有关菩提心的其它种种利益,佛陀教过不少,大家可以自己阅读。

甚么人可以生菩提心呢?一般来说,曾作杀父或杀母等无间罪的人,由于其恶业太重,恐怕难在今生成就菩提心。除此之外,六道众生在理论上均有可能成就此心。人类是六道中比较具优秀条件修成菩提心的,但地狱的众生也可能成就此心。有一位过去的佛,祂曾在成佛前的某一生转生于地狱中,当时因见其中一位地狱同伴受苦,生起了很大的悲心,最后便圆满生出了菩提心。这是地狱道众生成功地发心的一例,亦是单单靠对一位众生之悲心而发生菩提心的成功案例。以此推论,饿鬼及畜牲亦有成功发心之可能性。

以上说了因不忍见同伴之苦而发心的一例。另一情况是,行者因愿利一切众生而发心。还有第三种情况是,行者因随喜菩萨们布施、平等、无瞋及无妒忌等之功德,而最后修成此心。此外,菩提心的发出尚有四因、四缘及四力等不同取决因素,但我们知道以上内容就可说有一定足够的理解了。

到底如何发菩提心呢?这不是我们在嘴巴上说一说就会有的,而必须知其方法,这方法必须是佛陀教的,而且历代以来有人靠它而成功修成。佛陀教过两种菩提心法,一为自他多换法,另一为七重因果发心法。前者由佛陀付托予文殊大士,后者则由弥勒大士继承了。此二法历代分开地辗转相传,至约一千年前,印度太子阿底峡祖师学得这两种法,从此它们便二流归一地传下来,至今未中断过。自他多换法固然极佳,但却比较适合利根的人。对一般人来说,依七重因果而修心比较容易掌握。

现在衲把这两种法门说一说,以作介绍。今天我们连出离心也无,对菩提心说多深也无意义,所以只作介绍。较详尽的开示,可见于【广论】及【掌中解脱论】中(注:亦见于法师著作【甘露法洋】中),大家在有了基础以后可以自行参考。

在修七重因果前必须先具平等心。平等心与我们平常的心态完全相反。我们一贯对亲爱的人贪爱,对仇家瞋恨,面对陌生人则漠然。如果有这种不平等的心,便不可能修出遍盖一切众生的真慈悲,所以亦无法修出菩提心。为甚么呢?因为贪及瞋等念正好是慈悲的相反状态。到底如何修平等心呢?我们应观察自己为何对某些人贪爱,又为何对另一些人瞋恨等等。为甚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分别呢?这有许多可能性,譬如说某人曾有一次伤害我们,或者某人一向对我们不错。可是,在亲边的轮回及过去生中,这仇人必定曾无数次利益过我们,而亲人亦必定曾伤害过我们。这一生中的陌生人,在过去生中亦必定曾与我们有关系。在如是地修后,我们便会生出平等心。过去生曾修行者,可能用一两个月便可修好这部份,但普通人或许要好几年才能修成。

有了平等心后,我们开始修第一重 —— 知母。甚么叫「知母」呢?我们有无限次的过去生。在这些生中,在生为人、某些畜牲及饿鬼等的时候,我们都有母亲。因为有不可计算的过去生次数,所以每一位众生在某一生或某几生中曾是我们的母亲。修知母便是要令自己深深相信这一点,而做到能视一切及任何一位众生为母亲。这一点是道次第上比较难做到的一点。

达到知母的觉受后,我们看今生的母亲之恩。有些人,尤其是东方人,一向知道母亲对自己有恩,在此时便比较容易修了。有另一些人却不以为母亲有恩,他们问:「父母只是一起睡觉,后来便有我了,哪来恩德可言呢?」对!可是他们大可以堕胎或把你丢弃,但他们却并没那么做,他们把你哺育成人了,为了你的任何一件小事而操心,这全是很大的恩典。即使父母没有照顾过你,但你现在具备了人身,又遇上了佛法,有了修行成佛的机会,若无父母,你会有这个机会吗?如果没有父母,现在你就不会在这听法。所以,就算他们没有给予照顾,单单把你生下来而你现在遇上了佛法,这个恩已经很大了。这不是小小的恩惠,而是极大的恩典。总之,今生父母对我们恩典极深,所以我们必须念其恩。前面说过众生是我们过去的母亲。在过去生中,作为人时,这些众生曾与我们今生母亲一样,对我们有大恩,甚至似乎是为了子女而活,完全没有自己,眼中只有子女的幸福。在生为畜牲时,他们亦同样地对我们有大恩。只要我们观察一下小动物,便能明白母恩之伟大了。如果我们以看娱乐电视的心态去看动物纪录片,这只是一种自然界奇观而已。但若以念母恩的心去看,我们往往会看得泪如雨下。猫、狗等动物,每下雨时便把子女一只、一只地移至干处,弄得自己疲累不堪。小鸟整天不停抓小虫来喂自己的子女,连晚上也不睡觉。那么,既然今生母恩极大,而众生又全曾是我们的母亲,我们不应该念众生之母恩吗?有些人或会说:「那是过去生的事了!」可是,一个恩人便是一个恩人,不论他是去年对我们有恩,或是今天对我们有恩,他仍然是个恩人,所以这论点并不成立。又可能有人说:「过去生的事谁记得呢?我可记不起来了!」可是,既然我们信有过去生,又承认今生之母有恩,便可推论一切众生均有恩德。一个恩人对我们曾施恩,虽然我们记不起当时情景了,但他仍然对我们有恩,并不能说因为记不起便等于没有恩。

我们先应修知母,再看今生之母恩而修念今生之母恩,进而把念恩伸展至一切众生,这个次第十分合理。若不承认今生之母恩,不可能承认众生之母恩。若只知母而不念其恩,并无太大意义。若不信众生为母,则对一切众生念恩之心不可能生起。修知母及念恩,必须修至有所感动,譬如说自然地一思及众生之恩便下泪及激动、感动不已的程度。若如法地修了很久亦无成功或进步之迹象,便应先搁下来,改修净化罪障及积集功德的法一段日子,例如念诵宗喀巴祈请文等,至有多多少少的吉祥征兆后,又回到原来之知母及念恩的禅修上。

单单知道一个人对己有恩、单单念他的恩,却甚么都不做,这是没有意义的。在既知母又念恩后,我们下一步必须修欲报恩的心。这个法称为「七重因果」,正是说每一环扣下一环。修知母及念恩后,下一步自然便是思报恩。若不修知母及念恩,必无法生出欲报恩之心。现在,我们的母亲有了贪、瞋及痴病,像是发了疯般,我们应思及报恩,把他们的困境解决。

然后,我们在心中训练愿一切众生得福乐的心,这便是修慈心。上至对自己今生父母,下至路上看到的一条虫,我们也必须对其生出平等的慈心,愿其得乐。这是七重中的第四重。

许多人把慈与悲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有分别。「慈」是愿众生得乐,「悲」是不忍见他们受苦。先修成真正的慈心后,我们便修不忍见众生受苦之悲心。

以上所说的,是真正的慈悲心。世俗上说的「慈悲」,其实只是执爱亲友的心或顶多只是有局限性的慈与悲。这要求的慈悲心,是普遍而平等地覆盖下至一虫的一切众生的一种慈悲心。

接下来,我们要修增上心。增上心是指一种肩负责任及大业的承担心。举个例:在一场大饥荒中,如果你是家中的父亲,你不会指望小孩或妻子,而会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养家活儿的责任,对不对?同样地,增上心便是视众生之得乐及离苦为自己理所当然的责任。若前面的悲心有好基础,修增上心并不难。

如何令众生得乐离苦呢?若我们把所有财产变卖,全用来送给众生,这是不够派的。就算这钱足以请一切众生吃一顿,哪明天他们饿时又怎么办呢?又就算我们能永久养活众生,又如何解除他们的其它痛苦呢?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能真正而永远利益一切众生的方法,最彻底的方法是令他们成佛。可是,我们必须自己先成佛了,才有最高的能力、智慧及悲心带领众生成佛。所以,求证佛境是真正而究竟地利益众生之方法。这种大愿有三种形式,一为愿自己先成佛以带领众生,二为愿与众生一同成佛,三为愿众生先成佛而自己后一步成佛。此三种发心均为如法的菩提心,所以我们不必担心哪一种才正确。在这种心生起的同一剎那,我们成为了菩萨、真正入了大乘之门、成为佛之子女及继承者,并正式登入了大乘五道中之资粮道的第一层次。虽然一位凡夫发心者未必有圣者菩萨们的学问或神通等,但他的确已成为一位合乎真正定义的菩萨。

刚才说了发愿成佛等于最彻底利益众生之方法,许多人或许会有误解而说:「佛教就是自己躲起来修行,这还比不上赠医施药的普通人!」这是他们不信或不明佛法所产生的误解。赠医施药等慈善,全是利益众生的方法之一,我们佛教徒也要做,圣者及菩萨们更无时无刻不在这样地利生。可是,这并不究竟。喂饱了一个人,他仍可能生病。把他医好了,他却始终会面对死亡。在死后,他会面对三恶道之苦。所以,我们以不究竟的方法,连一个众生亦无法彻底地利益,何况所有众生呢!我们必须积极做社会慈善,能在此层面上帮多少众生便帮多少,但我们要知道其局限性及短暂性,而同时发愿永久而彻底地利益众生。

以上讲了七重因果发心法。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心及菩提心七者,有因果关系,后者为前者之果,前者为后者之因,故称「七重因果发心法」。

现在简单讲一讲自他交换发心法。从无始轮回以来,我们向来以自我为中心,只懂珍爱自己,为自己谋福,从不会以利他为中心。有些人会说:「不是的!我很为我的家人想呀!」为家人、亲友及自己的圈子「想」,其实也只是珍爱自己和自利的另一种方式而已。所谓「自他交换」,并非指换甚么别的东西,而是指把利他心取代了自己固有的自利心,成为只顾众生而不顾自己的人。这种修持的重点在于打垮自利心。

在平常情况下,我们执着于「我」及「我的」这二概念。可是我们分析一下,从无始以往以来,是甚么令我们跌入三恶道呢?是甚么令我们作恶业呢?正是这个自利的心害我们的。所以,自利心并不利益到自己,反而是一直害我们的一种「坏东西」。若不除之,我们的所有未来生只可能遇上更多的苦。自利心令我们受害,利他心却令我们成佛。所以,自利是众苦之门,而利他心却是福乐及成佛之门。

我们先修四无量心,然后修授受法。授受法对生出菩提心十分有利。这个方法说来简单,我们在心中把自己一切福乐、财产及美好的东西皆赠予众生,而自愿接受众生的一切苦难及痛楚等。我们在意念中,以慈心为基础,观想把众生一切所需都赠予他们,包括衣服、食物、药物及房舍等,总之是对渴者施水、对饿者施食、对贫者施财、对病者施药等等,心中愿他们得乐及乐因。我们应慢慢仔细地观想及禅思。然后,我们观想他们的痛苦、罪障、病难及我执等全化为黑烟,黑烟入了我们鼻子而进入体内,触及我们心中的我执,我们的我执便炸至粉碎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亦以自他多换法训练自己的心。修自他交换者,即使遇上被盗、饥荒或绝症,他们也愿意欢喜地接受困境。如果这样地去修,不断地打击自己的自利心,它便有一天会消失。这方法说来不难,但若无悲心,便很难真正做得好。此外,传承上有不共的授受修心法及分开对六道众生各别修授受的方法。前者乃专门供利根行者所修,一般居士及出家人也做不来,所以没必要深入教授。后者现在教亦太早了,大家连出离心亦没有,去修这观想法亦只会沦为一种观想游戏而已,并无真正大利。

以上方法,大家在有一定程度时,请好好地修持。虽说七重因果修心法已足以修得菩提心,但若二者合修,会有更佳效果。二者合修的方法是在修七重因果修至悲心时,加入自他交换法而修。

现在我们看偈文:

 正如自身沉没有海中 一切慈母众生亦如是

 见已荷负救度众生担 胜菩提心纯熟求加持

  偈文说「正如自身沉没有海中」,所以推论众生「亦如是」。菩提心建基于悲心,悲心建基于见众生受苦,而见众生受苦建基于首先见到自己正在受苦。如果不觉自己正在受苦,如何能见众生「亦如是」呢?所以,见苦及出离心是修菩提心的先决条件。出离心及苦谛是小乘部份教法,但没有了它的基础便没有菩提心,亦即没有大乘可言了!有许多人自诩为「大乘」而不屑修小乘的教法,这是极为可笑的。

 这偈的内义不难明白。我们祈求祖师加持我们能修、愿修及最终能修成菩提心。有关甘露如何加持我们的观想,前已说多次了,没必要再次重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