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地本源》--【事师五十颂】释义开示
今晚开讲【事师五十颂】这部论著。衲曾在根本上师赤江仁宝哲座前听受这部论的完整讲解及得到其口传传承。如果依传统方法来讲解这部论,起码要用上十天时间,故今天我们依宗喀巴祖师之注疏简单讲述其重点,这样会比较简洁及易于明白。 【事师五十颂】的著者为巴布拉大师(注:梵文Aryasura,藏文Babula,汉传佛教中称为「马鸣」)。藏文【大藏经】中的密续部共有二十至三十卷左右,【事师五十颂】被收于此部中。西藏的佛学典籍有一个传统,凡是由梵文翻译成藏文的经论,皆会标明原本梵文书名,然后才列出其藏文译名;西藏本土之论著,则只有藏名,而并无梵文名称。【事师五十颂】的藏名是Bla-ma Inga-bcu-pa,但在藏文版【事师五十颂】的首页,却写着Gurupancasika,这就是本论的梵文原名。在藏文版的起先印论的梵名,是为了标示藏文版【事师五十颂】乃由梵文翻译而来,而并非西藏祖师之著作。 佛经和宗喀巴祖师都说过:「一切世间与佛法上之成就,无不出于师长之恩德及开示,故依止师长乃修行及成就之根源!」依止师长分不同层次,此亦即说小乘对修行者如何敬师有其要求,大乘显宗的要求又比小乘者严格一点,大乘密宗对敬师的要求则最高。【事师五十颂】的内容,全是有关依止上师的教授。这些教授本来出自【大藏经】里的显宗经典及诸密续中,并非本论著者自创,但著者把它们从许多经续中抽取了出来,浓缩地结集为此五十颂偈。本论主要讲授修行者如何依止金刚上师,所以这是对密法修行者的要求,而并非对显乘或小乘修行者的要求。衲并非指小乘或显宗行者不必敬师,这里只是说佛教对他们的敬师要求比较低,并不似本论中最为严格的要求而已。【事师五十颂】虽然属于密法中的教法部份,但从未学习密法的佛教弟子,仍可学习其内容,这是宗喀巴大师之注疏中所说,其依据在注疏中有详述,大家可以自行参考其汉文译本。假设有一个人首先依止某师长学显乘菩提道次第多年,后来他学得差不多了,心欲向同一位师长求学密法,便应先学【事师五十颂】,看看自己能否做到论中之要求。虽然他先后面对的是同一位师长,但由于师长的身份将从显宗上师进一步变为兼具密法金刚上师之身份,弟子的敬师程度便有必要提升至密法中对敬师之要求程度了,所以他必须在学密前预早学习【事师五十颂】的内容。 现在开始讲本论内容。刚才衲已经提过,我们将依宗喀巴祖师之注疏来释义,但在原注疏中,宗喀巴大师引用了许多佛经中之依据以作补充,我们今天由于时间有限,衲就不会深入地把这些较学术性的佛经引句一一解释了。 现在我们开始一句一句地解说。 得具贵胜金刚萨垛上位因 上师足莲如实恭敬为作礼 清净续说依止彼 今总集说其敬听 这四句包含了着论者对师长之敬礼及其着论的原因和依据。此四句的意思是说:「在已证得空乐不二智慧境界的上师足前,我如法地恭敬作礼。由于许多经论都说我们应当依止师长,我现今把这些散见于诸经续中的开示结集起来,听者及读者应恭敬地学习它们!」文中的「贵胜金刚萨垛」是指已得空乐不二智的具德师长。后二句说明著者并非自己发明了什么新创的开示,而只不过是有所依据地把这些众多散见于各经典中的有关开示,浓缩地汇集在一起成论而已。这里说明了两点:第一,论中所教内容全部有根有据的,并非著者自创,所以堪作指引;第二,着论之原因是由于依止师长的开示散见于极广大的佛学典籍中,故有必要把它们汇集在一起,以便学习。 已能获得胜灌顶 如是金刚轨范师 十方所住诸如来 三时现前为作礼 这一偈解说了为何弟子应对自己的金刚上师礼敬及承侍。 在未求灌顶前,弟子应已具备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见此三主要道(注:有关三主要道开示,见法师著作【甘露心华】)之觉受。未能及此资格者,若对此三者通达、明白,亦可勉强说是及格。以上乃指过往的年代,现今许多事及许多传统都变了,但大家应起码对菩提道次第教法有所认识及学习,方有受灌顶之资格。若连这起码要求也达不到,受灌顶亦只不过是浪费时间而已,别无太多利益可言,亦难望可得到什么实在的成就。衲在这里所说的灌顶,是指正式的、包含宝瓶灌顶等环节之大灌顶一类,而并非指大部份公开法会中所授之随许类(注:藏文Jenang,在汉地时亦称作「结缘灌顶」)。给予我们这类正式灌顶的师长,我们称之为「金刚上师」、「金刚阿阇黎」或「金刚规范师」等,即梵文中的Vajracharya。金刚上师的定义便是如此,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之上师。衲有时见到有些人随便称别人为「金刚上师」,这是不太正确的称呼。我们对任何师长固然皆应恭敬而尊称,但如果他们并非传授密法的师长,便不称为「金刚上师」,这是定义上的分别,而与恭敬或否并无关系。 现在说及的此偈内容说:「对受过其灌顶的师长,十方如来皆于三时现于其前年恭敬作礼!」文中的「十方」是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及下十个方向,实即指一切虚空。一切佛尚且对赐其灌顶之金刚上师三时作礼,何况我们这些凡夫弟子呢!所以这里是说,金刚上师是堪受我们礼敬的,我们理应对赐予密法灌顶之师长礼敬。 以最胜信日三时 献花中围而合掌 头顶接足为作礼 开演上师当敬事 这一偈是说,在每日的三种时段中,我们应对金刚上师合掌、献花、供养曼达(注:梵文Mandala,汉文亦译作「中围」)及顶礼等,以表示尊敬。偈中所说的三时,是指日及夜的初、中、后三个时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非日夜皆坐在自己的金刚上师面前,所以我们不可能每天向他们的真实肉身作礼。受过摩诃无上瑜伽密部灌顶的弟子,有誓言每天必须修六次或广或略的其中一种上师相应仪轨,这种仪轨的内容包括了对师长之供养、顶礼及献曼达等。每天修这类仪轨六次,便正好符合了诸经续及此偈中于「日三时」对师长供养、顶礼及献曼达等的要求。 师或在家新出家 为避世间讥毁故 以持禁戒心作礼 面前所置正法等 若献座位若起立 作事业等诸敬事 有禁戒者普应作 唯离拜及非妙业 这二偈说及对师作礼之例外情况,其内容是说:「如果弟子是出家人而为师者是在家人或比弟子受戒晚的僧人,为了避免世俗上之非议,弟子于顶礼时应面向师前的佛像或佛经,而只在心中顶礼师长便可。对师献座、站立迎师及为师长办事等其他事,并无例外情况,唯身顶礼及为师父洗脚此类事业,在必要时可以开许。」偈中的「有禁戒者」是指沙弥、比丘、沙弥尼及比丘尼;「非妙业」一词是指在世俗上被视为低下的工作,例如为他人洗脚等事。 从密法的角度来说,一个人是否具备当金刚上师的资格,与他是否一位僧人并无必然关系。许多具资格的金刚上师是出家比丘或沙弥,但也有些金刚上师是在家的居士。一位合格的金刚上师必须具备各种资格,譬如说他必须具足德行、曾得传承、曾完成密法闭关及熟谙布设灌顶坛城的学问等等,但却并不要求金刚上师必须是出家的比丘。假设有一位比丘对一个现在家相的金刚上师生起信心,向他求得了灌顶,从此他便成为了这个现居士身份的上师之弟子。前面已经说过,作为一个弟子,恭敬顶礼及供养师父,从密法的师徒关系来说这是恰当的。可是,在不懂密法传统的人眼里,如果有比丘向居士顶礼,他们便会认为不合理,甚至造作不善口业而非议比丘的传统,这样便不太好了。再举例说另一种情况,譬如授灌顶的金刚上师是一位刚出家的比丘,弟子却是僧腊较长的比丘,若依密法传统来说,弟子顶礼上师固然理所当然,但若依比丘传统来说,早出家的比丘不应向新出家比丘顶礼。在以上这类情况中,为了避免别人非议,弟子可以对上师面前的佛像或佛经顶礼,而只在心中顶礼上师。这只是指在可能导致别人造作口业之必要情况下方可开许。在其他情况下,譬如说根本没有第三者在场或第三者理解密法传统的情况下,弟子则仍应作礼。至于其他弟子应作的事,例如站立迎师、供养上师、为师办事及让座等,即使自己身份是比丘弟子而上师现居士相或僧腊较短,仍然应当如法进行。总言之,十方诸佛尚且对其金刚上师顶礼,作为比丘弟子向现在家身或僧腊较短的金刚上师顶礼等,本来并无错误,然而为了避免损害比丘传统及避免不懂密法的人非议,在上述之特殊情况下,弟子可以不用身体顶礼及不必作为师洗脚等事,但其余承侍诸事仍然必须照办。 刚才解释了敬师之理及讲解了恭敬师长之例外情况。以下由第六至第九偈,是有关挑选金刚上师而依止的教授。 第六偈是: 上师及与其弟子 同等失坏于誓句 勤勇轨范及弟子 最初应互相观察 在修持显道有一定基础后,若心欲入于密乘,便应重新寻找合资格传授密法的上师。传密法的上师,既可以是以前已成立了师徙法缘者,亦可以另外寻找而依止。假设我们以前只有能传显乘法义的师长,此时我们便需别觅金刚上师。如果在教我们显乘法义的师长中,有具密法传承者,师徙间在传密法前仍然需要重新互相观察,这是因为一旦传了密法,师徙关系将会提升至另一层次的原故。 在古印度的传统中,准弟子会对准金刚上师观察多年,至认为有信心了,方提出灌顶之要求,此时准上师不会马上答应,他亦要观察弟子多年,确认准弟子是学密之根器,方正式传予密法。为什么我们对传授及接受密法这么谨慎呢?经中有说,正如雪狮子的奶必须用琉璃宝皿才能装载,如果倒在泥皿中,皿便会破裂,根本无法盛载这么宝贵的东西;同道理,非根器者根本无法承受密法。如果师徒间未经观察,随便地传授和接受密法,一旦传了法而弟子失坏誓言,对双方都不利,根本没有任何利益可言,反而只会带来害处。 在衲年青时的年代,寻找合格之金刚上师并不难。当年有宗座达赖喇嘛尊者的正、副经师铃仁宝哲及赤江仁宝哲住世,他们两位是藏地公认的大师,所以不必太多观察便可以放心依止。当年在青海、甘孜及日喀则等地区,亦皆各有当地之传承代表性人,这些都是被公认的宗师,所以求法者可放心地依止学法。对这类派内各大寺院公认的大师,我们可以几乎不加观察便依止,但这只属例外的情况,对其他人我们仍应善加观察,切不可随便拜师学法。准弟子观察准密法上师,先不看上师是否嘴巴上说得天花乱坠,而首先必须查看传承。无清净传承者,即使说法如何精彩动听,也都是没用的。上师观察密法弟子,则主要看其有否一定的智力、信心与诚心。 具慧弟子不应从 无有悲愍而忿毒 贡高贪着不守护 自矜而伐为上师 以上第七偈说明了哪种上师不堪依止。它的大意是说,有智慧的人,不应该依止无悲心、具嗔心、具我慢、具贪心及喜欢自夸者。所谓「无有悲憨」者,是指无心解救众生之苦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悲心,便无当金刚上师之资格。对自己喜爱的人比较好,这不叫悲心,这只是世俗上的执爱而已。这里所要求的悲心,是指平等对待一切众生的悲心,而并非指世俗的执爱心态。一个无悲心的人,连显乘师长之资格也未具备,所以他当然亦无当金刚上师之师资。有嗔心、傲慢心、贪心及自夸等过失者,当然亦不是理想的金刚上师,这一点相信不必多解释了。此外,无密法传承者,若自己声称可传授密法,这些便是彻头彻尾的骗子,大家亦不可以依止。 坚牢调伏具足慧 具忍正直无谄曲 了知咒与续加行 具足悲愍解诸论 毕竟晓了十真性 善巧绘造中围业 了知宣说咒加行 其心专一根调伏 前面第七偈说明了哪种是不堪依止的准密法师长,现在说及之第八及第九偈,正说明了堪作金刚上师者的资格。 理想的金刚上师,应该时时刻刻能管好自己的身、语、意。文中的首二句 --- 「坚牢…无谄曲」,正是指能调伏自己的身、语、意。其余的要求,包括了对戒、定、慧三学及三藏、五明通达,自己亦在努力实践这些佛法,更要通晓密法。有关通晓密法,这里的定义分为内及外各十种资格,亦即偈文中所说及的「十真性」。这些资格,大概包括了能授四部灌顶、通晓各种念诵及供养、擅长布设坛城及懂得结印及火供事业等等,在此无必要一一细述,大家若有兴趣可自行参考市面上的佛学书籍。 总之,若具备上述条件者,我们经谨慎观察而生信心后,方可依止学密。密法层面上之师徒关系至为重要,大家千万不可轻视。在拜师前,我们必须善加观察。在一旦受灌顶后,师徒关系便告成立,我们便不可以让这关系有任何破损,否则修行便难有所成。 于彼等同怙主想 既为弟子若轻毁 即名轻毁一切佛 是故恒常当得苦 在现今末法年代,师徒间互相观察不多,许多人随便拜师受灌顶,甚至有些人在刚受了灌顶、离开道场时便已开始在背后骂师长:「刚才那个喇嘛话太多了。害得我这么晚才能回家吃饭!」,这样的情况十分可悲。我们要明白,金刚上师传于我们的,是令我们可以在一生中便成就佛果的法门,而成就佛果,原本是需要无量劫才可以达到的,所以这种恩德尤为深重。若谤自己的密法师长,便等同谤一切佛,其果报极为可怕。 若有轻毁轨范师 便由疫气伤害病 鬼魅炽然或诸毒 增上愚痴而命终 王法火难或毒蛇 水或空行或盗贼 鬼魅邪引所杀害 从此堕入那落迦 普于一切轨范师 何时不应恼触心 若由愚痴而现行 那落迦中受煎逼 诸所示现极可怖 若无间等那落迦 一切轻毁轨范者 正说应住于彼处 是故一切勤勇者 预其金刚轨范师 大慧自善不矜伐 何时不应起轻毁 若对自己的金刚上师轻慢或生起邪见,其业报十分深重,而且来得极快。十恶业乃至五无间重罪之罪业,我们尚可依师所教地去忏净,但若连恩师亦轻慢了,其业报难以净化,在今生我们便可能遇上如同【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说之早夭十八种死因;在死后,我们会被此极重业力牵引而坠入三恶道中投生。 以上数偈,说明了轻慢金刚上师之现世及未来世果报,并劝喻我们千万勿作这种后果严重的恶业。现今许多人根本不知密法上之师徒关系的严重性、不懂敬师,只勤劳于到处拜师以求更高、更深的密法,于得法后却不恭敬自己师长,甚至随便批评及至漫?,其后果极为可怕。若已曾作此等恶业者,千万不可拖延,而应马上在师长面前忏悔。如果师长已不在世,我们亦应在其身像、照片或遗物前,心想面对着活生生的师长,以至诚的心忏罪。 以上第十至第十五偈,教导我们远离不敬金刚上师。由第十六至第四十三偈,则全是有关如何敬师的教授。 诸有恭敬供上师 随顺师故而奉施 从此炽然等侵害 当来亦令不出生 这说明了了恭敬地供养上师所喜之物等敬事,能净化不敬师之过失。 于自誓句轨范师 以非可施妻与子 及以自命常承事 况复变动诸财物 正如本师释迦尼佛前生身燃千灯为求一偈开示,我们亦应把自己的身、命、心及一切所有供养师长,甚至连自己最为执爱的女儿或妻子献于师长为奴为仆也心甘情愿。文中的「非可施」一词,正指极难舍离的对象,譬如妻子、儿女乃至自己的生命等。对这种要求,在座大家不见得能办到,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也无比必要,但我们应至少知道经论上对敬师之要求程度,而祈祷我们有一天能达及这层次的恭敬心态。 是故无数俱胝劫 极难获得大觉位 若有具足勤精进 亦于现生能赐予 第十八偈说明了供养师长的理据。依显乘来说,成佛必须经过三大无量劫方能成功,但金刚上师却赐予了我们一生中便可能成就佛境的胜妙法门,这种大恩如何能报呢?对这么深恩的师长,我们当然应以一切所拥有的恭敬供养,而且这些供养对比其大恩,亦只不过是聊表寸心,并不足以报其深恩。 恒常守护自誓句 恒常供养诸如来 亦恒奉献其上师 此与一切佛同等 欲得无尽真实者 以其少分堪悦意 变成至极殊胜者 若彼若此献上师 若能于此恒施供 即是恒施一切佛 此施名为福资粮 资粮令得胜悉地 此三偈颂说明供养师长如同供养一切诸佛,所以我们应以自己所喜悦的物品供养师长,以迅速地集聚成佛之功德。由于师长之恩德深重,他们是我们积集功德的最胜功德田。大家不必对此感到惊讶。业力极为深妙的一回事,因应对像之不同,同等事业之果报亦不同,譬如说我们若杀害自己的亲父母,由于其对我们恩重之故,其业报比杀害一个陌生人重得多;同道理,由于其恩重之缘故,即使一位师长客观上只是个凡夫,他仍然是弟子的最胜资粮田,供养他便等同供养诸佛。 在古印度,历代祖师皆不惜身及命供养师长,这些典故我们可以在祖师传记中读到。在供养时,我们必须注意,应当供养上师喜爱的东西及自己珍爱的物品,而不是把低劣的财物供养。在供养时,我们也应注意供品之缘起是否吉祥。一般来说,供养空心的东西不太吉祥。在供养时,我们切不可心想正在利益师长或对其有施恩,而应心想这是为了自己聚累功德而作的。作为师长者,为了让弟子积德及忏净,则应慈悲地接受供养。 密法誓戒要求弟子日三次、夜三次向师长供养,所以我们必须小心遵守这些密戒。在修诵六节上师相应仪轨时,我们象征式地每天六次在观想中供养师长,这可说符合了这一条密戒要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常常供养,以令自己得益。 是故弟子应具足 悲舍戒忍诸功德 轨范师与金刚持 不应观为有别异 作为弟子,我们应该具备文中要求的「悲」、「舍」、「戒」及「忍」。「悲」是指悲心;「舍」是指供施身、语、意及一切所有;「戒」是指持戒;「忍」是指身、语、意皆堪受痛苦。此外,我们必须视师为佛。 可畏等同坏塔罪 不应践踏上师影 况复更所不应踏 若鞋若垫若乘等 在显法层面上,弟子必须视师如同佛陀;在密法上层面上,弟子则更要视师长及佛陀无所分别。上述两种心态,在程度上有深浅之别。在四部密续中皆有说到,弟子必须视金刚上师为佛陀,二者并无分别。譬如说你拜了一位僧人为金刚上师,他对你传了密法灌顶,你就必须视他为佛。即使他在客观上只是一个凡夫,你仍要视他为佛,否则修行便难有成就。视师长为佛,得益的并非师长,而是弟子自己。 既然我们视师为佛,他的影子、坐垫及衣袍等,我们皆不应跨越,他的坐骑我们也不可以使用。如果上师对我们说:「你骑我的马去买点东西回来。」,或者上师示意我们用他的坐垫,这是例外开许的情况,并无过失可言,但在一般情况下,若无师长授权,我们不应当这样做。 跨越师影、佛影和塔影等,大家或许看似是小事,其实其业报极重。在显宗的经典上,屡有提及不可脚踏塔影或佛像之影子等。我们既然皈依了,便应该依皈依学处所要求,而视一切佛陀代表为真正的佛陀。在尼泊尔及印度尼西亚等地,由于以往佛法兴旺,所以有许多佛塔及露天佛像等文物,许多附近居民把它们当作晾衣服的地方,衲见到了每每感到十分痛心。如果脚踏佛或塔,便违反了皈依学处。在现今世界各地,衲常见到游客爬到户外佛像或佛塔上拍照,这是很不好的。如果是佛教徒这样做,则更加不可接受。 大觉慧者以欢心 精勤听受上师命 若如理事无力能 其所不能婉言谢 依师当得诸悉地 若增上生若安乐 是故一切精勤者 不应违越上师命 此二偈说弟子应如命成办上师所吩咐的事。然而,这其中亦有例外情况,譬如说在自己有病而无能为力时,如果实时说明理由,这便没有过失。又或师长命弟子杀人,我们当然知道这是不如法的事,作为弟子的便应实时婉言回答无法成辨办。这里的关键是,上师吩咐的我们应尽力办成,但在真实无能力时或在该命令不合理时,我们便应当场婉言说明,这便不会有过失。如果我们没有当时婉言推辞,却含含糊糊地接受了任命,后来却办不到或者没有进行,这便存在过失了。 上师诸物如自命 上师所爱亦如师 上师眷属如亲属 依于等住恒思惟 对于与师长有关的人与物,我们亦当谨慎而恭敬,譬如说师长所养的狗或马,我们出于师长之尊敬,亦不可打骂或轻视,其他如师长之亲戚等亦同理。对于师长之财物乃至遗物,除非上师曾说明赠予,否则绝不可随便取来自己使用,而且更应以性命保护它们。如果我们妄取一位修行极高的师长之财物,由于他在心中对财物无所执爱而施予三宝及一切众生,此偷业便等同偷取一切佛及一切有情众生财物之业力,其果报很重,并不同于其他偷业,所以大家千万要谨慎。 止憩床座或前行 或作束缚其顶髻 置足于垫手置腰 上师面前皆不应 在与上师同行时,我们不应走在他的前面。在上师面前,也不应以手叉腰或躺着。在上师坐下时,我们也不应该抢先坐下。至于偈中说不应作的「束缚其顶髻」,乃指印度的文化传统,和大家无关;一般来说,我们注意勿在见师长时戴帽或奇装异服便可。 上师安住或起立 不应偃卧或端坐 恒常于彼诸事业 善巧兴作令圆满 在上师站立时,弟子不应坐着。在上师坐着时,弟子则不应躺着。 除遣口唾液沫等 伸展其足于坐垫 往来经行或诤论 上师面前皆不应 在师长面前,弟子不应吐痰、无故来回走动或争执,亦不可伸展腿部,特别是不可把脚底指向师长而坐。 摩擦支体或舞跃 歌咏伎乐皆不应 加行众多杂言论 能闻近处不应作 此偈是说弟子不应在上师面前多说废话、闲谈无聊的事、摩擦肢体及兴歌作舞等。 鞠躬从座而起立 当大恭敬而端坐 黑夜渡水道可怖 得教令已能前行 在上师起座时,我们要马上起立示敬。前面说过弟子不应走在师长前面,但这里列出了开许之情况。在黑夜、引路时或在陌生地方时,我们可以在师长的同意下走在其前方引路。 轨范所能现见前 具慧不应旋扭身 不应以背倚柱等 不应牵曳其指节 在师长在场的时候,弟子不应候着墙壁或柱子懒洋地倚坐,也不应屈曲指节发出声响。 总之,以上几偈所说的都是基本礼貌,与汉地对待长辈的礼节大致相同。 或濯其足或浴身 拂拭及与抚摩等 皆应先行为作礼 礼已后当随所喜 在替师长洗脚或作推拿、按摩医疗等事前,应先对师长恭敬顶礼,在事后亦应以顶礼作为结束,而且应视这种事情为净化自己罪业之修行机会。 若当称说上师名 名后随行面前文 为令所余起恭敬 故先称说胜敬词 在有必要提及师长名字时,弟子必须加上恰当的尊称,绝不可以直呼其名。如果师长是一位具转世者身份的人,我们称呼为「某某仁宝哲」便没问题,因为「仁宝哲」一词本身便是一种尊称。假设师长并无转世者身份和名号,我们不可以对别人说:「我老师名叫『慧海』」,而应该说:「家师是尊贵的慧海法师」一类的恭敬语。 若于上师请教令 即应说云如命行 双手合掌勿散乱 当善听受上师教 发笑及与唾痰等 当善以手遮其口 作所命事究竟已 当以柔顺语启白 在师长有所吩咐时,弟子应合掌而认真地听令,然后回答说:「弟子会如命照办!」。在办完事后,又应向师长报告:「师父交代的事已经办妥了!」 在上师面前,不应吐痰及应避免咳嗽。实在有必要咳嗽时,则应以手或手帕遮口。在离开上师时,应后退而行,不可用背对着上师。 师前调顺而端坐 善护所著衣等相 以膝着地而合掌 为求闻等三启白 在求上师开示或灌顶时,弟子应合掌而启请三次。在闻法或接受灌顶时,我们应穿着整齐,比丘应披上法衣,在家人则穿干净衣服,而且依传统最好不要穿黑衣。在坐着听法的时候,应该用心听,身体也应端正及安静。 于作敬事一切行 其心应离于我慢 惭羞怖畏善防护 住于初适嫁女相 一切轻佻等所作 开演师前应远离 所余类此诸所作 自内观察应遣除 这两偈是说,弟子应远离傲慢之心及切戒轻佻,而应像新嫁入门的媳妇般规规矩矩,做事及说话小心翼翼。如果我们以前曾经犯猎,则应当改正!。 以下由第四十至第四十二偈,主要针对具备当别人上师之资格的弟子而说,与今天在座的众居士没有太大关系。 善住中围及护摩 摄收弟子及讲说 其处若与师同住 未得许可不应作 第四十偈是说,如果我们与师父同住或师徒在同一地区,在有人要求我们为佛像开光、传授灌顶、说法、收徒或举行火供法会时,我们必须先求得师长同意方可进行。若师长不同意,我们便不应进行。偈中的「善住」一词是指为佛像开光;「中围」是指启建本尊坛城而授灌顶;「护摩」便是指火供仪式。 这一偈的前提是弟子已具备作这些事的资格。若自己无资格,当然就根本不存在问师长同不同意及进不进行的问题了。 若开眼等随所得 一切皆当献上师 师于所献取受已 有所余者随所喜 在为利益他人而作开光、说法、灌顶或火供等事后,若得供养,应先供奉自己的师长。如果师长推辞,我们才可自己留起。偈中的「开眼」一词,是第四十偈中「善住」一词的另称而已,此亦即汉人称为「开光」的佛事。 上师弟子非弟子 弟子亦非上师前 随行所有诸敬事 及作礼等当屏退 第四十二偈是说,在自己师长面前,不应接受自己弟子的顶礼或供养等。此亦即指在师徒共三代同时在场时,作为自己师长之徒而又是自己弟子之师的人,不应在自己师长面前接受自己弟子的顶礼或供养等。如果在自己的弟子中有同时亦是自己师长之弟子的人,我们固然不可在师长前受其顶礼等、为其说法或以师长的身份自居;如果在场的全是自己的弟子,我们同样亦不可在自己师父面前接受顶礼等。 今天在座的听众全是在家人,恐怕不太可能在未来收徒传法,所以前面数偈的内容与大家关系并不大。 随于轨范有所献 或轨范师有所赐 具慧于彼应鞠躬 以其二手而持取 在师长赐予东西或在把东西呈予上师时,弟子应当恭敬地以双手接受或奉上。 能以正念无忘失 自遍行皆精进 同 法违越自所行 以欢喜心相劝阻 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及心态应小心规范,不令出错。如果有同门犯了错误,我们则应好好提醒及劝说他。 有病恭敬师事业 亦未得师赐许可 于诸遮制虽现行 具善心故不成罪 第四十五偈讲授例外的开许情况。如果我们患了重病,师长来时我们无法坐起或无法顶礼,或者我们因病而无法办到师父要求的事,这是没有过失的。在情况许可下,即使在这种情况,我们也应尽力求得师长开许,但若实在无法进行敬事又未得开许,只要心里存着善心及敬心,亦不存在过失。 此中多说何所用 令师欢悦所应作 令师不悦皆远离 于彼于此当精进 悉地随顺轨范师 大金刚持所亲说 既晓了巳以诸事 一切为令上师悦 前面说了许多如何敬师及如何遮止不敬的教授,而第四十六及第四十七偈则把它们归纳了起来。 此二偈是说,总之一切能令师长悦意的事都应积极进行,而任何会令师长不高兴的事切勿做,这便是依止师长的关健。如果能做到这两点。任何成就皆轻易能得。 本论说至第四十七偈,已讲完依止金刚上师的要诀。 意乐清净诸弟子 已正归依于三宝 随顺上师而转者 便应施与令记诵 第四十八偈说明应该对什么人宣示上述教法。一般来说,如果有人已皈依三宝及进入大乘,且对修学密法有兴趣,我们便可宣说此论,以对其说明欲修学密法必须注意的事项,令其不犯过失。有些人误以为本论涉及密法,所以不应公开讲授,但宗喀巴大师却曾解释:「此论虽与密法关连,但并未真正谈及密法不共内容,而为了让准密乘弟子有所准备,对其宣说本论并无不妥!」 次乃施与咒乘等 令得成为正法器 一十有四根本堕 正所应诵及受持 这一偈是说,在弟子对显学有了一定基础后,应对其说示本论中之依止金刚上师教法,然后授予正式的大灌顶,再令其学习并守持十四根本等密戒,令其不至犯错。 如是弟子随师转 生无余利无过患 集此我积无边善 愿诸有情速成佛 最后一偈是着本论者之回向及圆满文。 以上已说完五十偈内容。大家在对显学有了基础后,若又欲学密,则应先学此论,看看自己能否达到这些要求。如果肯定自己能做到这里所说之标准,我们便可依论中所说准则寻找堪作依止的金刚上师。 拜师不是一件可轻率进行的事。现在有不少人看报纸宣传后,便盲目地拜师求法,这是十分危险的事。如果我们阅读过往祖师之传记,便会明白应该如何谨慎地挑选上师。对宗座等大师,由于其特殊身份,我们可以尽管参加其传法。此外,如遇上藏地公认为大德之铃仁宝哲及赤江仁宝哲等宗师大型传法时,我们亦可少作观察便决定依止,但仍然需要预先象征性式地向其侍者说明:「我想接受大师之灌顶传法!」,然后才能正式成立师徒关系,否则不能算作师徒,也不见得能真正得到灌顶。在受法后,我们便应如论中所教地依止上师。 修密法并不是容易的事。如果离开了本论所教内容,不论你如何在山洞中苦修,也不可能有任何成就。 至此,衲已说完【事师五十颂】,希望这些开示对大家的修行有所帮助,也祝愿大家吉祥如意。
|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