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珠蔓》—— 菩提道次第禪修手冊
13. 平等心 平等心是七重因果修心法的前行。作為凡夫,由於有貪、嗔、癡此三煩惱,我們分別會對親友、敵人及陌生人持執愛、嗔恨及漠然的態度。在修平等心時,我們致力於培養出對一切眾生,不論其親疏,均生出平等的舍心。 本章題的禪參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調心後,依教授而修誦前行,然後向頂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禪修覺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於自己頂上的觀想,再觀自己面前有一位陌生人,心中思維: 這位有情雖在今生中與我非親非故,但他可能於前世是我至親,所以這種漠不關心的態度是沒道理的! 在生出強烈感受時,盡力把心專注於此念中。然後改觀自己面前有一位自己對其貪愛的人,心中思維: 我對這位有情極為貪愛,不生平等之心,可是他在過去生中或許正是我的仇敵,所以此種貪愛是沒道理的! 在生出強烈感受時,盡力把心專注於此念中。然後改觀自己面前有一位自己對其仇恨的人,心中思維: 我對這位有情極為嗔恨,不生平等之心,可是他在過去生中卻可能曾是我的至親恩人,所以此種嗔恨是沒道理的! 在生出強烈感受時,把心專注於此念中。最後思維: 我應該視一切眾生包括下至一條小蟲,也都以平等心待之! 在生出強烈感受時,盡力把心專注於此念中。 結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頂上佛陀祈禱及發願,並作誦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眾生之觀想等,最後念誦回向文。 于座下時間,應多閱讀開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關典籍。 14. 知母 菩提心是成佛之必需品,它的培養分為兩種同樣有效的方法,一為七重因果修心法,二為自他交換修心法。 由此章題至第二十章題,屬於依七重因果修心法而培養菩提心的內容。 七重因果修心法以平等心為基礎,順序修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及增上心,最終便成就菩提心。 知母是七重因果修心法中的第一步,亦是比較難生出覺受的一個環節,但在此重生起後,其餘之六重因果相對來說並不太難成就。 本章題的禪參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調心後,依教授而修誦前行,然後向頂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禪修覺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於自己頂上的觀想,心中思維: 我在今生中的母親對我恩德極深。她不但辛苦地懷胎、生產,並把我養育成人,而且更因她的賦予這個人身,我現在才有機會成就無上佛境。 在無始以往的輪回中,我曾經歷的胎生無數,在每一次胎生中,我都有一位母親。由於過往生之次數無量,所以每一位有情都曾經不止一次當過我的母親,其恩與我今生中的母親一樣深重。 由現在起,我必須平等地視一切眾生為我的母親! 在生出強烈感受時,盡力把心專注於此念中。 結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頂上佛陀祈禱及發願,並作誦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眾生之觀想等,最後念誦回向文。 于座下時間,應多閱讀開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關典籍。 15. 念恩 在禪修知母後,我們下一步便修念恩,亦即念一切如母眾生對己之恩德。如果前面章題之覺受堅固,對現章題的禪修一般不會太難。 本章題的禪參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調心後,依教授而修誦前行,然後向頂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禪修覺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於自己頂上的觀想,心中思維: 我的今世母親恩德極大。在我生病時,她情願代我受苦;在我生命受到威脅時,她情願以自己生命交換我的安全。為了我,她什麼都願意做、什麼苦也甘願承受,完全沒有自我。 既然眾生皆曾是我的母親,而我今世母親之恩德極深重,每一位眾生對我的恩德必然亦相同。在過去生中,這些眾生曾似我今世母親般,為我犧牲一切,深深地疼愛我、照顧我。雖然我現在已不記得過去生的事,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對我的恩典不復存在。雖然這些是過去的事,但這亦不代表他們不再對我有恩。所以,我必須對每一位眾生平等地念恩,猶如我念今世母親之恩一樣! 在生出強烈感受時,盡力把心專注於此念中。 結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頂上佛陀祈禱及發願,並作誦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眾生之觀想等,最後念誦回向文。 于座下時間,應多閱讀開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關典籍。 16. 報恩 在有了知母及念恩的基礎後,我們進而禪修七重因果中的第三重—— 報恩。 本章題的禪參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調心後,依教授而修誦前行,然後向頂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禪修覺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於自己頂上的觀想,心中思維: 單單思維如母眾生的恩德深重,卻什麼都不做,便似是同情母親患病,但卻不為其治病般愚笨。現在眾生被煩惱所主,身不由己,猶如發了瘋般不斷造作不利於自己的惡業,因而種下了惡因,故此受著種種痛苦的果報。我必須把他們從痛苦中救度出來,令其安樂,以報答他們對我的深恩! 在生出感受時,盡力把心專注於此念中。 結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頂上佛陀祈禱及發願,並作誦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眾生之觀想等,最後念誦回向文。 于座下時間,應多閱讀開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關典籍。 17. 慈心 慈心是七重因果中的第四重。如果缺乏了知母、念恩及報恩此三重前因作為基礎,慈心是不可能生出的。 許多人把慈心與悲心混為一談,其實此二者有所分別,慈心是指願眾生得樂,悲心則指不忍見眾生受苦。此處所指之慈及悲,又不同於世俗上所說之慈悲。世俗上所說的慈悲,通常乃指對自己親友的貪愛,而並非普遍地不分親疏,對上至親友而下至一條毛蟲的慈悲之心。 本章題的禪參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調心後,依教授而修誦前行,然後向頂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禪修覺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於自己頂上的觀想,心中思維: 一切眾生正如我的今生親母。如母有情誤以為輪回中的有漏樂為真正的福樂,為此而拼命地做諸種惡業,卻不知其實質為苦。他們一直受著無比痛苦,就連世俗上的福樂也得不到,何況究竟的福樂呢!我當願他們得到福樂與福樂之因! 在生出感受時,盡力把心專注於此念中。 結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頂上佛陀祈禱及發願,並作誦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眾生之觀想等,最後念誦回向文。 于座下時間,應多閱讀開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關典籍。 18. 悲心 在修完慈心後,我們進而修悲心。 悲心的定義是不忍見眾生受苦,所以我們必須認真地觀想三惡道的苦等,猶如在共下士道及共中士道中所修,唯一不同的是,在修共下士道與共中士道時,我們觀苦而對自己之受苦生悲心,現在我們觀苦而用此培養對眾生的悲心。 本章題的禪參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調心後,依教授而修誦前行,然後向頂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禪修覺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於自己頂上的觀想,心中思維: 沒有眾生願意受苦,可是他們不但長期承受著地獄、餓鬼、畜牲及其它道之痛苦,屢屢像牛、羊般被屠夫活活宰殺,而且他們只懂得忙於世俗瑣事,以致無法由痛苦的因果迴圈中出脫。我當願他們遠離痛苦及苦因! 在生出感受時,盡力把心專注於此念中。 結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頂上佛陀祈禱及發願,並作誦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眾生之觀想等,最後念誦回向文。 于座下時間,應多閱讀開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關典籍。 19. 增上心 七重因果的第六重是增上心,此乃慈心與悲心之延伸。增上心是指由自己一己承擔令如母眾生得樂離苦的重任之決心。在第十六章題中,我們曾修習與本章題內容相似的報恩心,但二者並不相同。此二者之分別是,報恩心屬於一種願望,而增上心則較似一種承擔性的決斷心。 本章題的禪參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調心後,依教授而修誦前行,然後向頂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禪修覺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於自己頂上的觀想,心中思維: 如母眾生被痛苦所逼,亳無福樂可言,我應當承擔令他們得樂離苦的事業,令他們得到快樂與樂因,也令他們遠離痛苦與苦因! 在生出強烈感受時,盡力把心專注於此念中。 結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頂上佛陀祈禱及發願,並作誦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眾生之觀想等,最後念誦回向文。 于座下時間,應多閱讀開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關典籍。 20. 菩提心 七重因果修心法之命名,乃因其先後因果的關係,譬如知母是念恩的基礎,而念恩是知母的結果。前面由知母開始,直至增上心之禪修,為菩提心打好了根基。 菩提心是指為利益如母眾生而發願成佛的心。這種發心是大乘、上士之發心,亦是成就佛境之必需,所以傳統上把它尊稱為“諸佛之父”。有了菩提心者,哪怕他沒有什麼別的成就,也堪受人、天之頂禮及尊敬,而且名為“佛子”。如果生出了真正的菩提心,我們的任何修行將會變得事半功倍,其力量亦增長得更大。同樣的一件善業,若以菩提心為動機而作,其力量會變得不可思量,其果報亦會增長許多倍。這就是菩提心的力量。 本章題的禪參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調心後,依教授而修誦前行,然後向頂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禪修覺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於自己頂上的觀想,心中思維: 雖然我決心令如母眾生得樂離苦,但我現在有這種能力嗎?沒有!我現在連自己也未得樂離苦,何況引導其他眾生呢?世上只有佛陀才具足一切功德與能力,並斷除了一切過失,且又以平等的悲心對待眾生,所以只有佛陀才有最高的悲心、智慧與能力救度眾生。我必須儘快成就佛陀之境界,以利益眾生! 在生出強烈感受時,盡力把心專注於此念中。 結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頂上佛陀祈禱及發願,並作誦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眾生之觀想等,最後念誦回向文。 于座下時間,應多閱讀開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關典籍。 21. 自他交換 培養菩提心有兩種方法與傳承,一為七重因果修心法(第十四至第二十章題),另一為本章題之自他交換修心法。 自他交換的主旨,是以利他的心完全取替我們一貫所持的自利心。 本章題的禪參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調心後,依教授而修誦前行,然後向頂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禪修覺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於自己頂上的觀想,心中思維: 從無始以往輪回以來,我都緊緊抱著自利的心,可是這種心為我帶來什麼利益了嗎?沒有!我至今仍在輪回中受苦!反過來說,佛陀捨棄自利心,而只利他,結果他卻成就了無上佛境。由此可知,自利心其實令我吃苦,利他心反而才對己、對人都有大利益。 正如我自己只想要快樂而不想受苦,眾生也都一樣。利他能令眾生滿足,又令功德增長,且又令諸佛歡喜,所以我必須以利他心完全取替自利的心。從今開始,我捨棄自己,只以眾生之利益為首。我把自己的福樂與善業佈施予眾生。他們的痛苦及罪業,便由我一人承受吧!我必須承擔令眾生得樂離苦的大任,所以我必須成就無上佛境! 在生出強烈感受時,盡力把心專注於此念中。 結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頂上佛陀祈禱及發願,並作誦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眾生之觀想等,最後念誦回向文。 于座下時間,應多閱讀開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關典籍。 22. 誓發菩提心儀式 在對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及菩提心有所體驗後,我們便可以依儀軌而受持菩提心。在第一次受戒時,必須依止具此傳承的師長而受。在此之後,我們可以挑任何日子,在佛像面前重受此律儀。 發心律儀的自受方式是: 前行 在上座調心後,依教授而修誦前行,然後向頂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禪修覺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於自己頂上的觀想,心中思維: 為了利益一切如母眾生,我必須迅速成就佛境,為了這目的,從現在至成佛為止,我願受持菩薩戒,並修習佛子行,以令成就佛境! 在如此思維後,三遍念誦: 諸佛菩薩眾 懇祈垂念我 如昔諸善逝 先發菩提心 複之循序住 菩薩諸學處 我今為利生 發起菩提心 複于諸學處 次第勤修學 於生起已得戒之信心後,以欣喜心念誦: 今生我具果 善獲此人身 今日生佛族 是為諸佛子 自今我當為 宜乎佛族業 無過最勝種 不會有染汙 結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頂上佛陀祈禱及發願,並作誦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眾生之觀想等,最後念誦回向文。 于座下時間,應多閱讀開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關典籍。 23. 發誓後之學處 在依儀式受持了菩提心後,為了守護令菩提心不退失,我們必須學習並遵守菩提心的學處。 本章題的禪參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調心後,依教授而修誦前行,然後向頂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禪修覺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於自己頂上的觀想,心中思維: 菩提心的利益極大。在發心後,我成為大乘行者,從此堪稱“佛子”而勝於羅漢,更因此而成為人、天禮敬的功德田。由於菩提心的力量,我積集功德之修持變得容易,極大罪障亦可以在短時間中懺淨,而且所願皆成、不受侵害、修行迅速成就,最後更會達到佛境。由於菩提心的大利益,我必須日夜六次發此大心,永不捨棄任何一位有情眾生,並精進地積集功德與智慧之成佛資糧!我必須斷除欺誑師長、令行善業者生悔、誹謗菩薩及欺騙有情此四黑法,並奉行不妄語、引領眾生入於大乘、視一切有情為佛及持正直心此四白法! 在生出強烈感受時,盡力把心專注於此念中。 結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頂上佛陀祈禱及發願,並作誦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眾生之觀想等,最後念誦回向文。 于座下時間,應多閱讀開示菩提心學處等戒律之相關典籍,並致力於日夜守護這些學處。
|
下一頁 | 上一頁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