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吼棒喝--大藏寺祈竹仁波切問答選錄○修持一定要依從師長嗎?不可以自學嗎?釋迦牟尼不就是無師而自證嗎? ◎從師而修學是唯一成就之道。單單自己看看書、打坐一下,當然也有一定的利 益,但絕對不足以得到真正的成就。修持佛法的人,不但需要佛學上的智慧,還 需要傳承歷代祖師不斷之加持,才能生出如法的證悟。由入門皈依三寶起,乃至 受戒等都需要有師長之傳授才能得到清淨之傳承。即使佛學上的智慧,也要有足 夠福德資糧才能得證,而師長正是一個有力量的福田,我們藉著供養師長、承事 師長及奉行師長的教法,可以積累無量功德。佛陀曾說:'對諸佛供養可生功 德,但不一定令諸佛生喜。在一位衆生對其師長恭敬承事時,則又能生供養之功 德,亦同時能生令三世十方諸佛歡喜之功德。在一位衆生對師長承事供養時,十 方三世諸佛皆歡喜垂視!'。再者,佛學上的智慧,亦非可單靠自己揣摩就能正 確地理解,還需師長依歷代祖師之傳承開示去釋義,方能得見佛語之密義真髓。 師長的口訣及心要就似是開啓佛法成就寶庫的鑰匙,不用鑰匙而盲目地自己亂摸 的話,是不可能開啓寶庫的。釋迦牟尼本師並非沒有師長。如果你讀〈佛陀本生 經〉,就會知道佛陀在過去生曾遍訪明師修學,甚至犧牲身命爲求一偈佛法。在 歷史上,從來沒有單靠買一本書自己讀一讀就成佛的先例!以上所說的並不限於 藏傳佛教,在原始佛教中,從師而學是一向的學修方法。在今天,各派佛教中不 乏明師,你不要只因爲不願謙虛拜師而斷送慧命。即使世間的學問,也必須從善 師而學,何況出世間的妙法真義? ○甚麽是'根本上師'?一個人可以有多於一位'根本上師'嗎? ◎'根本上師'的藏文是Tsawai Lama,他是我們成就無上佛境的因。所有佛法 的成就,無不源自依止根本上師。依止上師就似是一棵大樹的樹幹,一切佛法成 就與證悟好比支幹及樹葉、果子等,它們都依靠樹幹而生出,全部源自大樹的主 幹。如果缺少了主幹,就不可能有支幹、樹葉及果實了。'根本上師'並不是西 藏獨有的新概念。不論南傳佛教、漢傳佛教或藏傳佛教,都源出於傳統印度佛教, 而'根本上師'及依止師長的概念正是佛教的基礎概念。初修持的人,不需刻意 尋找根本上師,應先行好好學習皈依及因果法門等,並尊敬依止所有你曾向其學 習的師長。'根本上師'就是最能令我們的心得益與進步的一位師長。誰是你的 '根本上師',不需要你刻意決定,而往往是到時你自然知道的。你可以有多位 師長,有些師長可能很有名氣,但有些或許只是默默無名的僧人。在師長之中, 哪一位的教法對你最有益處,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師。你的根本上師未必有名氣, 也不一定說法善巧,甚至可能是從未正式登座說法的一位普通僧人。一旦你心中 生起覺受,感到這個人就是你的根本上師,他就成爲了你心中的根本上師,這過 程並沒有任何儀式,你也毋需向這位師長請求或表白,即使他不知道你視他爲根 本上師也不要緊。自己的根本上師是哪一位,你要視爲秘密,並無需要向人宣傳。 事實上,'根本上師'似像是一個概念多於一個人物。如果你視某人爲根本上師, 你就要視他爲你所有師長的總體,你所有的師長你都視爲是他的化現;你應想著 所有師長的體性是一體,也就是你的根本上師。透過供養承侍根本上師,你想著 是正在承侍所有你的師長。你只需一位根本上師,而你要視自己的其他師長是他 的化現,所以毋需多於一位根本上師,反正其他師長你一樣要去尊敬侍奉。一旦 認定了根本上師,我們最好不要改變心意,否則利益不太。 ○一個人可以有兩個師父嗎? ◎有一個具資格的師長就可以是足夠了,但遍禮依止一百位師長也一樣沒有不對 之處。師徒關係不一定是有特別儀式才建立的。如果你向一個人求法,他亦應求 教了你,即使他所教的少至只是經上的一個字,你與他的師徒關係也就建立了, 你必須終生視他爲師長和視他與佛無異。如果在建立了師徒關係後對師長不尊重, 就成爲了修行成就上的障礙。如果你有一百位師長,而你對其中一位不尊重,在 其他九十九位師長處所學的都難以成就。一般來說,雖然你也可以依止多位師長 而修學,但師長太多時反而有可能令你對修持之道的理解混淆,倒不如好好依止 一至數位具德師長,老老實實地去承侍及修學。如果只是去聽佛法開示,而自己 並非求法的人,心中亦未生出:'他是我的師長!'之念,則不一定要視講者爲 自己師長,但當然仍要對說法者生起如佛想之正確聽法心態。如果參與灌頂或自 己求法,則師徒關係肯定是建立了,必須視授者爲自己的其中一位師長。在一些 較多人參與的灌頂或授戒法會中,授者不一定記得所有得法或得戒者,但這不代 表師徒關係就不成立。 ○如果發現自己之師長所作所爲與佛法背道而馳,怎麽辦好呢? ◎我們必須在依止一位師長前詳加觀察,不是看到報紙宣傳便一窩蜂地前去依 止。世間上的學問,我們尚須擇明師而依止而學,何況生死成就大事?如果已經 依止了一位師長,我們就應該看他的功德,而不是去挑他的過失。如果他有甚麽 過失,你應該早在觀察期中決定不去依止。一旦已經在心中生起了依止心,再反 悔就已太遲了。沒有人逼你去依止一位師長,這純粹是你個人的決擇。如果並未 好好去觀察便盲目依止,只可怪自己了。如果我們以批評及狹窄的心胸去看,世 上全都是有過失的人。即使佛陀再世,在你眼中也一樣會是充滿過失的。佛陀在 世時的俗家親戚提婆達多便是一個好例子:他眼中的佛陀不但並非圓滿的聖人, 反而是他的敵人,所以他還處處陷害佛陀。若透過智慧的眼光去看,你會發現原 來每一個凡夫都有值得你去學習及尊重的特質,何況自己的師長呢?你眼中的師 長之過失,極可能是你內心的反映而已,並不一定是師長真的有過失。如果你真 的肯定師長在客觀上有過失或根本沒有真正之不斷傳承等情況,最好是悄悄地疏 遠而另尋師長,但絕不可批評已依止之原來師長,心中仍要視他爲自己的師長中 之一位。在傳統中,一個修行人可以有多位師長,所以再依止其他大德是沒有過 失的,但謗批自己之任何一位師長則是不如法的。如果你已與某人建立了師徒關 系(即使只是在心中依止而並無告知師長),就不要再批評他。你儘管可再依止 其他師長,但不要評謗原來的師父。其他人如果與他並無師徒關係,這個人又的 確真的有很大的根本過失,或許還可出言以維護正信佛教的形像,但作爲徒弟的 你就不要插嘴了。總而言之,依止一個師長前要觀察入微,依止後就要視師如佛 了。 ○修禪定的作用是甚麽?它可以令我成佛嗎?要多久才能成就禪定? ◎如果沒有禪定成就,顯乘上的大證悟是無法生起的,密乘上的生起與圓滿次第 之證悟亦無法成就。禪定就好比一個容器,可以受持所有佛法於內。如果要得到 解脫,我們需要成就出離心及空性的證悟,但要證空就必須配合禪定及觀察修二 者。只修禪定並不能令你成佛。禪定只是有助於我們成就佛境的一項工具,並非 單靠它就足以成佛。要成就佛境,最重要的是具備出離心、菩提心及正見,三者 缺一不可。如果沒有出離心,則所修禪定並不堪稱爲修持佛法,哪里會令我們成 就解脫或成就佛地呢?外道與內道所修的禪定方法大致上原理一樣,但內道弟子 以出離心爲動機去修它,就令它成爲瞭解脫之因;如果以菩提心爲動機去修定, 則成爲了成佛之因。只修禪定而不修菩提心,並不能令你成佛,也不屬於大乘的 修持。如果你連出離心也未有,則你的禪定修持根本未能算入佛法之修持之中, 所以你的禪定既不會令你成佛,也不能令你解脫六道生死。要成就禪定,必須先 具備六個先決修件:(一)住于有利修定之地方;(二)不執戀世間華衣美食等; (三)心常滿足;(四)完全離棄世間俗事;(五)戒行清淨;及(六)離棄欲 求。依經論述及歷代祖師之經歷,若能具備上述修件而於靜處精進閉關專修,半 年內可以成就禪定。這是指真正的全心全意投入閉關專修,並非說一天修上一、 二小時就可以在半年成就。在閉關中,除晚上作少許休息及日常食飯的時間外, 整天都在修定。 ○禪定是怎麽修的呢?世界上有太多教授禪定的法門了,我應該如何去抉擇? ◎世上有很多教授禪定的法門,其中有些是其他宗教的,例如印度教及道教的法 門等,也有些是稱爲佛法的,其中又包括了正確的修法、誤解的修法及挂著佛法 招牌而實爲外道的修法。真正要學佛教禪定的人,要謹慎選擇,不要隨便亂學。 如果你能夠依經典所述、佛陀所教的方法去修,這是最爲理想的。但經典中的任 何一句偈文,往往已包含了很多內義,一般的人並不容易通達其深義,所以我們 可以依靠印度的論著權威,例如無著大師、寂天大師及彌勒等的論著,大乘的禪 定修持依這些古代印度論著就肯定不會有錯。你又可以依南傳上座部的主流而修 學,這也是肯定爲清淨無誤的傳承開示。外道的禪定我們不適宜修學;即使是自 稱爲佛陀教法的禪定開示我們也未必能肯定其必定爲無誤,所以最好依上座部或 古印度論著所說地去修,才能肯定所修的方法的確是佛陀所開示的正確方法。 ○如果修持禪定,入了定出不了來怎麽辦? ◎世界上有很多修持的方法,衲不可能全部都聽過。外道的法門衲不太清楚,佛 法中就沒有這樣的可能。在正信佛法的禪定修持中,只怕你無能力入於定境,絕 對不存在出不了定的顧慮。禪定的定境不是'昏迷',哪會有入於定中不能出定 的可能性!修定的人有可能自主地入於定中很長的一段時期,甚至有能力入定以 '劫'計算之長時間(注:'劫'是一種時間度量,謂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 極長時間),但卻沒有不能自主出定的可能。人只有昏迷或死了才會不能得出, 禪定可不是這樣的!衲順帶提一提:有些人在修定時入於細微昏沈的情況,卻沾 沾自喜以爲自己已經入於定境。宗喀巴大士之〈菩提道次第廣論〉詳述了修定及 對治昏沈與掉舉的法門,你可以去讀一下。很多人連禪定是甚麽也不知道,卻開 始修定,這是毫無益處的。 ○佛法教導安忍,但如果我們處處忍讓,豈不是更成爲他人欺侮的對像? ◎安忍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一環。要達到面對遇上任何人、任何困境都能以安忍心 處待,的確不是一朝一夕能達致的境界。安忍必須與悲心並行才能成功。我們佛 法中所說的'忍',並非指畏懼停縮不前的弱者心態。菩薩的安忍與凡夫見到惡 人時的懦弱是兩碼子事,不可混淆不清。在遇到蠻不講理的人時,我們應施以悲 心,心想對方與自己一樣,不過是想得樂離苦而已。把自己代入對方的角度去想 一想,自然容易生起悲心,從而生起安忍心。我們也可視對方爲中毒發瘋的親母; 如果你母親中毒發狂,威脅著要殺你打你,你肯定不會以嗔心先把她毒打一頓吧? 你的心自然會以悲心對待,處處忍讓她。由此可見,能否行忍只取決於你與對方 的關係觀念。六道的衆生都曾是我們的慈母。自無始生死輪回以來,在無數的轉 生中,每一位衆生都曾成爲我們的母親。衆生的心中充滿著貪、嗔、癡這三毒, 所以我們不單不應以嗔心回報,還要同情他們,以忍心對待他們的無理,就像是 對待中毒發狂的親母一般。由自己的角度看,嗔心並不利於解決問題及人際不和, 反而只會爲自己帶來痛苦。被別人以惡意傷害固然是你的不幸,但如果你選擇以 嗔心報復,那就更加增深了你的不幸。他人是否對你傷害,並不由你決定,但你 是否以嗔心報復,卻完全操縱在你的手裏。如果你也以嗔心回報,受傷害的不只 是對方,你自己也在傷害自己。事實上,來自他人的言行並不可能對你造成傷害, 你之所以感到委屈只因你對這些言行介懷。有人說過:'如果你是對的一方,你 沒需要發脾氣;如果你是錯的一方,你沒資格去發脾氣。',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配合上深知嗔心的過失及安忍的優點之智慧時,你的安忍亦會較容易生出。每一 個人都是你的導師:慈悲的人教你慈悲之道;兇惡的人正在教你忍辱之道。在碰 上窮兇極惡、蠻不講理的人時,你反而應該以歡喜心對待,你可不是每天都有機 會碰上學習考驗忍耐的良機!他們是你修持安忍、成就功德的福田!或許你仍會 懷疑安忍就會被人欺侮,或視它爲懦弱的表現。安忍其實是世界上的一股大力量。 幾十年前,印度的聖人甘地就單單以'安忍'打敗了整個英國帝國。你看:幾十 萬個精英軍人及世界上的一股大力量,最終也要屈服於這個矮小的印度人足下。 是軍力及帝國的力大呢?還是安忍的力大? ○如果業力是不會消失的,懺罪又有何用處呢? ◎在佛陀開示因果教法時,爲了確立大衆對因果之信念,並未開示懺罪之法門, 只說業力固定及有因必有果報。在佛陀開示大乘教法時,才教示了懺罪之法門。 要懺罪淨障,必須具足四力:(一)境力 -- 靠依止境而懺罪。我們以三業作 不善,其對像不外乎聖衆與凡俗衆生,所以在懺罪時,亦依賴聖衆及衆生,例如 供養三寶及爲有情衆生作利益事業等;(二)追悔力 -- 畏怕所作不善之果報 而生追悔曾造不善業因的真切心;(三)對治力 -- 以懺罪爲動機所作之修持; 及(四)誓願力 -- 決心不再作同類之不善業。若四者具足,就等於把業因種子 燒壞了及把它與好比水份及養份的煩惱外緣隔絕了,令其不得成果。這並非說 '種子'消失了,而是說我們令它不得成長及成熟。所以,大乘之懺罪概念與小 乘之因果業力概念毫無矛盾。 ○佛教人士常常放生,但既然在放生後動物一樣會死,放生又有何意義呢? ◎你的推論如果成立的話,你生病時也就不用服藥了,反正遲早你也是要死的。 世間上的衆生,當然最終也必會經歷死亡,而且還會再有轉生。被放生的小動物, 最終當然也會面對死亡。但我們修悲心的人,本著盡力施予無畏的精神,若能令 衆生少一點痛苦、多一點福樂,這也是很有意義的。最終來說,我們要發願成佛, 才可以最究竟地協助衆生得樂而離苦,但在未有這種究竟地利益衆生的能力前, 我們並不是就甚麽也不做。能救助一個衆生少至一次,也一樣是一種善行,對被 放的一方及放生的一方都有益處。施予衆生壽命,也就是自己在積聚長壽無病之 因。放生時,我們也不是只是買動物回來放走那麽簡單。我們爲它們誦經持咒, 令它們得聞佛號及佛咒,在心識中種下一個種子,將來必會成果。我們也回向祈 願它們能於未來轉生善道而得遇佛法,最終能得成佛境。這些是對它們更長遠及 實際的利益,也可視爲是'法佈施'。此外,有些人也會爲它們授予三皈依。一 般畜牲聽不懂我們所念的內容,所以也無從生起真正的皈依心。如果嚴格地說, 並不能說它們真的得到了正受皈依,但念誦皈依之過程卻肯定在它們的心識中種 下了皈依的善種子,所以仍然是很有意義的事。藏傳佛教人士則會把甘露丸放水 中讓它們喝用或灑在它們身上,這也會爲它們帶來很大的未來生利益。放生也必 須運用一些智慧,只有悲心而沒有智慧,是不能對衆生帶來大利益的。有些人竟 把淡水魚放在海中,或把海魚放淡水河中,又或把外國鳥類放本地林中,這並不 會令它們壽命延長,反而令它們更快死亡。有些生物本來就不是被售作食用的, 例如觀賞魚及觀賞鳥等,把它們放走並不是真正的'無畏佈施'。還有些人預先 向屠夫及獵戶定貨,他們便刻意多捉一些生物以供放生,這也就失去了放生的意 義了。 ○佛珠的意義是甚麽?市面上有多種佛珠,應選哪一種才爲適合呢? ◎佛珠或念珠梵語爲'瑪那'(Mala),是用作誦佛號或誦咒等之計算用法器。證 量與境界高的大行者,不需要這些外在的法器工具。對凡夫佛子而言,如果對所 作修持次數有個計算,對生起精進心會有幫助,所以可以用這些法器。佛珠的珠 頭代表佛寶,貫串整串珠的繩子表義法寶,小珠表義僧寶,所以一串佛珠就表義 了三寶。珠頭(即較大的一顆)代表佛之色身,它上面有一個錐形的珠頂,代表 佛的法身,珠穗則是並無特別表義的加飾。佛珠以108粒爲宜,但也有110粒等的 組合。在傳統上,有多種佛珠質料之要求,例如修息災法用白檀香珠、修攝懷法 用紫檀木珠等,其形狀也有不同,數目也有不同的要求,持珠的手指也有不同要 求,甚至串珠的繩之質料也有不同的要求,但以上這些繁複的細節,我們初學者 不需全跟著去做。一般來說,用108珠之菩提珠就可以了。佛陀是在菩提樹下成 道的,菩提珠本身的堅硬特質又有吉祥的表義,所以菩提珠適合作任何法門的修 持。一般人有一串菩提珠就很足夠了,不需刻意購買幾十條不同質料的念珠。佛 珠是用來修持的,如果有幾十條佛珠卻不修持,又有何意義呢?格律派的僧人, 一般都用原始的原木佛珠,尤其喜歡用代表文殊的六把慧劍之五臺山六道木佛珠。 這種珠十分平宜樸實,但又表義了大智文殊之加持,所以特別受學僧之歡迎。對 修持觀音法門的俗家人來說,用石英水晶珠或蓮子制珠則也是特別適合的。有些 人的佛珠配上間珠或一對小數珠串,這並無不妥之處,但格律派大寺的僧衆是不 容許在佛珠上加上這些額外飾物的,也不可以用寶石制的佛珠。只有年資久的寺 僧,才可以在自己的佛珠上加上間珠及數珠等。此外,佛珠不是一種世俗的飾物, 所以不需用貴重質料的珠串,也不需把它挂在頸上裝飾。在古印度傳統中,並沒 有把佛珠挂在頸上的習慣。 ○既然'心誠則靈',爲甚麽要爲佛像開光呢? ◎諸佛的法身是遍佈一切時處,住於每粒微塵之中的。對境界及證量高的行者來 說,諸佛是常常在前的,所以這些大行者不需要佛像。對我們凡夫來說,我們並 未到達同等境界,所以還是需要依循佛說的事相而作,尤其是示忿怒相的本尊及 護法像等,一定要依法裝髒及啓請勝住。一個新的佛像內裏應該是空的,供奉者 必須請有資格的人裝髒及啓請聖衆勝住。'啓請勝住'是祈請諸佛聖衆來臨而入 於佛像中的意思,漢人稱此爲'開光',其實是從順世俗的稱法。常常有人帶來 佛像向衲說:'請法師"加持"這個佛。',衲總覺得啼笑皆非;佛是圓滿的覺 者,我們只是六道中的凡夫,凡夫怎麽可能'加持'佛呢!在'開光'儀式中, 法師所念誦的內容是啓請諸佛勝住於像中,並非'加持'佛像。'裝髒'是把如 法的物品裝填入佛像內部之意,所填入的物品包括舍利、經咒、珍寶、藥材及香 料等有吉祥意義的東西,裝甚麽、怎樣裝及先後次序都要依佛經所述地去做。如 果一時並未找到有資格的人代爲裝髒,可以自行在像的內部寫上梵文'唵'、 '阿'、'吽'三字,然後以碎寶石或檀香粉填滿而暫時代替裝髒,心內要生起 '此乃佛陀'之真佛想。 ○佛像與菩薩像可以供在一起嗎? ◎這是可以的。一個完整的佛壇,應該起碼有一尊本師釋迦牟尼像、一本佛經及 一座舍利塔,分別表義佛陀之身、語、意。在此以外,可以也供奉其他佛像及菩 薩像,但其他佛像應放在本師釋迦牟尼像(或圖片)之旁位元或略低一點的位置, 菩薩像再放旁一點或低一點,如果也供奉出世間護法,則再要放低一點。只要如 以上所述次第地排,可以把佛、菩薩及出世間護法在一起供。世間的神明、祖先、 龍族及地神等,我們三寶弟子不應依止。如要略事供養,亦不可放在佛壇上,只 可分開其他地方而供奉,而且不應生起依止信皈的念頭。對已死的祖先供奉,其 實並不能爲他們帶來真正益處,倒不如以利益他們的心而代爲供養三寶,把功德 回向予他們。祭祀祖先是漢地民間傳統,並不是佛教的。 ○爲甚麽要在佛壇上供水呢? ◎我們對諸佛所作的供養,可以有很多種,例如水、花、燃香、塗香、食品、明 燈等等,但就重要是供品的來源之清淨及供養時的心清淨。'供養之清淨'是說 不要在供養時生慳吝心或在供上貴重供品後又後悔。'供養來源清淨'是指不可 以是經由殺生、邪淫、妄語等不善業而換取的供品供養,僧衆又不能以由妄言有 大神通等不正的方法吸引施主而得來之物品作供。清水是不須辛苦得取的東西, 在世俗上而言又沒有甚麽貴重的價值,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供水時供者必定 不會生慳吝後悔的心,也不須以各種不善方法而得取,所以清水就成爲了最佳的 供品之一種。水有八種功德,分別有八種表義,所以緣起亦十分吉祥:(一)清 涼 - 表義戒德清淨;(二)味甘 - 表義得享百味食;(三)性輕 - 表義身心壯健;(四)質軟 - 表義意念柔順;(五)清澈 - 表義意念清 明;(六)無臭 - 表義障礙消除;(七)益喉 - 表義成就妙語;及 (八)養胃 - 表義健康無病。供水之時,供一杯也可以,供七杯也可以。先 在杯中放少許水才放壇上排列,然後才倒添至近滿,這樣做是因爲供空杯之緣起 不太吉祥,所以宜避免放空杯在供壇上。添水時不要滿溢,亦不要太少,加至距 杯緣一顆米之粗度爲宜。杯與杯之間之距離勿過窄或過闊,亦以一顆米粗度之距 爲宜。在放下杯時,要恭敬輕輕放下,勿粗魯地擲投。在添水時,要以雙手持壼, 似是對皇帝供茶那般恭敬。我們一般會在早上供水,傍晚把水倒去,把杯抹幹另 放。以上細節是爲自己積聚功德而做的,不是爲諸佛而做的。大家不要以爲這些 小節是多餘的執著,對凡夫來說,小節正是很重要的成就關鍵。 ○在佛壇上燒很多香是不是能得更大的庇祐呢? ◎供燃香的意義在於供上香氣,並不是在於供黑煙。如果是上好的香枝,多供一、 兩枝還可以。如果是極劣的化學製品,就最好避免了,寧可用有限的錢買少一點 但好的香,也比供上一大束劣質化學香爲適宜。既然供香的意義在於香氣,你毋 需把大束大束的香堆在佛像面前薰燒,只要在佛壇前手持香枝供養及祈願,然後 把香枝插在較遠的香爐中即可。香爐最好不要採用印上佛經及咒語的那種。經咒 是用來念誦及領會的,不是用作裝飾法器的圖案。如果爐上沒有印上經咒,可以 把香爐及香枝放地上,不需一定放在佛像正前方,免把佛壇薰黑。我們供香的對 像是諸佛等聖衆,不是面前的銅像。諸佛不同凡夫,所以你不需把香堆在他們面 前才能令他們嗅到香氣。事實上,供香乃爲我們自己積聚功德而做的,諸佛等根 本也並不需要我們之供養。如果把整束香枝放在佛像前薰,會令佛像很快就被薰 至烏黑肮髒,這樣反而不好。因爲衆生的數目是無量的,在我們爲衆生之利益而 供養諸佛時,功德就會增大同等的倍數,我們也是衆生的一份子,所以也自然會 得到利益。只要以清淨及正確的發心去供奉,即使只供上短短的一截香枝,也已 能積無量功德。反過來說,如果只以爲自己求福的狹窄心態去供養,因著發心的 淺小,功德也自然一樣地淺小,供上更多的香枝也不會帶來太大的利益。在供香 時,心要想著是在供養三世十方一切佛與菩薩等,對面前聖像生真佛想。如果只 認爲是在對著面前之銅鐵像供養,並不會生起甚麽功德。此外,供香如果用電力 的假香,就沒有供香氣的意義了。供燈是在供養光明,所以絕對可以用電燈代替; 供香卻是供香味,並不能以電香代替,而且電香的閃爍微弱之閃光並沒有吉祥的 緣起。 ○供了佛的食物應如何處置?如果有一天忘了供養怎麽辦? ◎如果仍然是新鮮的食品,可以自己受用或送予別人;如果供品已經變壞或過期 了,則只好丟棄吧!供在佛壇上的食物,不需要放太久時間,即使只放一分鐘而 在心中供養,也已足夠了。佛經並未開示必須供多久的時間,但諸佛根本不需要 凡俗的食品,所以你不需要放很久去等聖衆受用完畢才撤供,略供一會兒即可以 了。供養飲食的時候,不應把好的自己留起而供劣質的。連你自己也不會受用的 劣質飲食品,當然不宜作爲供佛之用途。雖然諸佛並不會真的受用這些供品,但 爲了吉祥緣起及積集功德,你仍須供上合適的供品,否則就寧可不作供。忘了供 養並無問題。諸佛不同於凡俗的衆生,你毋須擔心他們會生氣或報復,他們也不 會因你忘記供養而要捱餓。供養只爲了自己之積聚功德,並不是聖衆有此需要。 不過修持之要訣在於恒久不輟,每天的修持及供養等最好不要中斷,這才能生出 因恒心而得之成就。尤其是過在家生活的行者,反正每天都要買菜購物,只要把 買回的食品或未食用之菜式作供即可。這樣的話,既方便又易行,只要你不忘記 每天吃飯,就不會忘記作供。 ○我不再需要的佛經及佛像應如何棄置呢? ◎已皈依三寶的人,必須視佛像爲真正的佛陀,不可以世俗之價值及新、舊觀念 待之。舊的佛像,絕不可以因爲有了新的或更漂亮的佛像而把舊的丟棄或送走。 新皈依的三寶弟子,最好先勿過度興奮地購置過多佛像。多供奉佛陀形相當然是 好事,但若後來沒有足夠地方供置而要丟棄豈不是糟糕?一個完整的佛壇,只要 有一尊釋迦牟尼像、一本佛經及一個舍利塔就已完備,此外可加供一尊祖師像及 一尊本尊像。如果能如法供奉供養,一尊如來已能令你藉而長養功德。若不如法 供奉及供養,越多佛像反而令你積累越多不善業。佛經雖非究竟義的法寶,但卻 代表了法寶,所以我們不能胡亂丟棄。如果實在未用得上,又不能轉贈他人,你 可以觀經上的字全部合融爲一個梵文'阿'字入於自己心中,心想經典之法已盡 入自心,又想著現在面前的典籍只是白紙,然後恭敬焚毀,把灰燼放入乾淨的江 河中。此外,佛經不要放在地上或在上面跨過,以免積集不敬法寶的緣起。以上 所述乃出自佛經及歷代開示,並非衲個人之觀點。作爲三寶弟子,就必須依循皈 依之各別學處及共通學處而行。 ○有人說淨土修持只爲一己往生,所以是小乘的修持,這見解有何錯處? ◎淨土修持屬於大乘佛法,並非小乘的修持。以爲修持淨土是小乘佛法,只源出 于未通達淨土修持法門的發心。 大乘修持者的發心,是爲求無上佛境而利益衆生。修持淨土的人,知道六道中煩 惱極多,不利於修持,所以發願往生淨土之中,以期精進修持直至成佛。淨土並 非大乘修持之最終目的,而只是像個中途站一樣。在淨土中,我們可以直接地依 佛陀學法,而且該土並無令我們生起煩惱及痛苦的外緣,所以更適合於修持。在 淨土中修至較高境界時,我們還是會自願地回到六道之中救度衆生,或者變出化 身在六道之中利益衆生。 修持淨土的人,如果是如法地發起大乘的菩提心,以此作爲動機而修證淨土,就 符合了大乘的修持。如果並不持這樣的發心,則不能算作大乘的修持,但這並非 說淨土法門本身不是大乘法門,只能說個別修持者之發心不符合大乘精神而已。 真正的淨土法門行者,是應以大乘的菩提心作爲動機地去修持的。 佛法上的任何修持,大都取決於發心而定奪是否佛法或是否大乘,並不取決於修 持的內容。例如持咒,如果以小乘心去持誦,就是小乘的修持,成爲解脫生死之 因;如果以大乘心去持誦,則成大乘之修持,成爲成就佛境之因;如果以求壽求 福的心去修誦,雖然也會有成效,但就說不上是佛法的修持了。 ○有些人認爲並須消盡了業障才能往生淨土,有些人卻主張可以帶業往生,到底 哪一種說法才是正確的? ◎淨土又分爲三種,即法身佛淨土、報身佛淨土及應化身佛淨土。法身佛淨土只 有成就佛境時才能說是達到了;報身佛淨土只有大菩薩才能達到;但應化身佛淨 土的性質不同,凡俗的衆生是可以倚靠五力而往生於其中的。我們平時所說的彌 陀如來之極樂淨土,其實是指彌陀的應化身佛淨土,並非指衪的報身淨土或法身 淨土。三種淨土的性質完全不同,如果我們把三者混爲一談,就不易弄明白往生 其中的條件了。 極樂淨土乃由彌陀的福慧及悲心所變化生出,所以我們一輩凡俗的衆生可以依靠 五力的力量而往生其中。藥師佛的琉璃淨土及彌勒的兜率淨土的本質,也是類似 極樂淨土的,只要具備五力資糧便可以順利往生,並不限於已完全懺淨業障的大 聖者才可以達到。 要往生極樂淨土之中,最重要的條件是對六道輪回的出離心及對彌陀的信心。依 傳說開示,往生淨土必須具備五力,即白籽力、熟習力、決定力、祈願力及斷絕 力。懺淨罪障固然是佛子必須致力於進行的方向,但五力才是往生極樂淨土的資 糧,可說是我們上路所需的盤川。對彌供養、塑造彌陀的聖像、持誦衪的名號或 真言及念誦與阿彌陀佛及極樂淨土有關的經典都是在積集於其淨土的因。同時, 對極樂淨土生起希求,發願往生彼土而得脫六道生死,及對阿彌陀如來的信心, 這些都是往生於極樂淨土的關鍵因素。 話說回頭,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罪障一點也不生悔,又完全不作任何懺罪的修持, 則很難奢望能具足五力而往生矣!所以,懺罪的確是有利於往生極樂淨的,但卻 不能說必須要達到完全沒有罪障的境地才可以順利往生! (注:有關淨土法門,讀者可參考祈竹仁寶哲著作〈心生歡喜〉及〈生死自在〉) ○佛陀開示了多個淨土法門,到底哪一個淨土是最好呢? ◎每一個淨土法門都是好的,否 則佛就不會開示它們了。但因應個別衆生之根 器及因緣,我們與各淨土之因緣是有深淺之分別的。我們會較易往生於某些淨 土,較難冀望能成就另一些淨土,這並非淨土或諸佛之分別,只是我們與各淨土 及各佛之不同因緣而已。 彌陀的西方極樂淨與漢人及藏人很有密切的因緣。衲有時與西洋弟子說笑:'極 樂淨土雖說是"西方"的淨土,卻老早被東方人占滿了地方,你們還是改修其他 沒那麽擠迫的淨土吧!'這當然只是無聊說笑笑而已,淨土是沒有人滿之患的。 但極樂淨的確是與漢地有特別因緣。觀音之普陀淨土與極樂淨土是一而非二,所 以也與我們有極深的因緣。故此,漢地的人修這兩個淨土或許較有因緣。 在末法期後,彌勒佛會在人間化生及示現成道及說法等事業,所以彌勒現在所處 的兜率淨土與我們也特別有因緣。我們格律派的歷代祖師中,有很多部往生兜率 淨土之中。因爲這傳承加持的因緣,我們與兜率法門也特別有深緣。 此外,藥師佛對末法衆生是其垂祐的,所以藥師的東方琉璃淨土與我們末法衆生 又有這特別的因緣。 我們千萬不要說只有某淨土是最好的,或者某法門是唯一殊勝的法門。如果有某 個淨土是最好的,佛陀卻開示了這麽多的其他淨土法門,豈不是說佛陀在說廢 話?佛陀既開示了多個淨土法門,當然是說它們都是好的及能成就往生的,並不 能說某淨土是最殊勝的。 ○有人說兜率淨土較近我們的世界,所以較西方極樂淨土較易往生,也有人認爲 兜率天只是天界,並非佛土,所以不應求往生於其中。這些觀點哪一個才對呢? ◎淨土與我們的距離並不成爲易證或難去的因素。要達至淨土,需要的是出離 心、五力及積集往生之因,並不需要交通工具。事實上,佛經上所述之淨土所 在,乃權宜爲凡夫理解而說的。 兜率淨土的確較接近我們的世界,我們也與它有密切的因緣。但地理上之接近不 一定代表較易往生。佛陀亦極力提倡極樂淨土法門,所以衆生要往生於其中也是 較有因緣的,並不能說因爲兜率較近而就會較易往生其中。 兜率天的確是天界的一部份,亦即六道中的天道轉生。這不是三寶弟子所應視爲 往生目標的地方。兜率天上有一個內院,是彌勒住持的地方,也稱爲兜率內院及 彌勒內院,它是一個佛化的淨土,與兜率天完全不同。兜率天是凡俗的六道之中, 兜率內院則爲淨土,二者不可混爲一談。我們可以發願往生於兜率淨土之中,卻 不應發願生於兜率天中。 要生於兜率內院,必須積集往生之因。共通的因包括出離心、依止三寶的心及五 力等;不共的因包括彌勒像、對彌勒像繞行或頂禮供養、持彌勒及宗喀巴名號及、 誦念與彌勒有關之經典及修持彌勒儀軌或〈兜率百尊儀軌〉(注:參閱法師著作 〈心生歡喜〉)等等。 ○我又向往極樂淨土,又想修持藥師佛的琉璃淨土,怎麽辦呢? ◎一般來說,我們修持以專心月功爲有效力;如果三心兩意,結果或許兩個法門 沒一個能成就。 我們最好視自己之因緣喜好,選擇決定一個法門,然後終生不變地去勤修,這樣 才容易得到相應、加持及成就。 修持就好比掘井,如果水源在地底下五十呎 ,你今天在東邊掘十呎 ,明天才要 邊掘十呎 ,一年後你或許已經掘了近四千呎 的總深度,但總找不到水源。其他 的人,或許老早就找到水了。修行是同一回事。如果你又修這個,又修那個,最 終一事無成,這是諸佛的錯嗎?難道你就可以作出勤修無一點作用的結論嗎?這 是你本人的錯誤,不是諸佛、師長或法門的過失!如果一門專修,成就是指日可 待的。 ○如果我又修極樂淨土法門,又修藥師佛土法門,死後會往生那裏呢? ◎這不是一個要去憂慮的問題。你不需擔心彌陀及藥師佛淨著要搶你去他的淨 土,也不用擔心其中一位會因爲你不專一而把你拒絕門外。 如果你成就了其中一個法門,自然會往生於該淨土。如果你成就了這兩個法門, 就視乎臨終之念緊於哪一個淨土及看與哪一佛土的因緣較深了,甚至可能會有選 擇的機會。 只要你達到了一個淨土,其他淨土是起念即達的,並不似人間的國土疆界那樣要 簽證及坐飛機才能到訪。 但你也要考慮另一方面:如果你又修這個淨土,又修那個淨土,臨終時是否有把 握專注緊念呢?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一般來說,修持以專注於一個法門爲上佳。 上述的兩個法門及本尊,你擇一而修可能會更有保證。如果修彌陀淨土的人,同 時也修觀音或度母法門則不算是另修另一個法門,因爲觀音、度母與彌陀是同一 淨土、同一壇城的、觀音之普陀淨土實與彌陀的極樂淨土並無分別。 ○我既想修念佛淨土法門,又想修持彌陀心咒及儀軌,又想修'破瓦'法,怎麽 選擇才好呢? ◎這個問題要分開幾點來說。我們先後一下念佛淨土法門;很多漢人都幾乎視彌 陀淨土法門爲唯一的淨土法,其實諸佛有無量應化淨土,例如東方琉璃淨土是藥 師佛的化現,彌勒佛有兜率內院淨土等。 即使專說彌陀的極樂淨土法門,也並非只狹指念佛法門。持咒、彌陀'破瓦'法 等也都是彌陀極樂淨土法門。'破瓦'法本身有不同傳承,也有分不同本尊的法 門,彌陀極樂淨土的'破瓦'法只是衆多遷識法門中的一種而已。 我們修持的人,貴乎專注於一個法門而專修,不宜今天修這個,明天改那個。每 一個佛示的法門都是殊勝的,也都各有其成就,但如三心兩意地去修的話,或許 全部法門都修也沒一點成就!然而,如果你修念彌陀及其弟子(注:即觀音、大 勢至等八大菩薩)之名號,又持彌陀心咒及修其儀軌,又修彌陀的'破瓦'法, 那你實際上都是在專修同一個本尊、同一個淨土及同一個法門,並不算是在修多 個法門,所以並真的不存在取捨的問題。 ○修'破瓦'法與念佛往生之間,何者較易成就淨土? ◎很多人追求西藏宗派的神秘感,便誤以爲'破瓦'法一定比念佛、持咒更爲有效。 '破瓦'法門並非如很多對藏傳佛教認識不深的人所想的神奇。它只是一種淨土 法門,並不一定比持咒及念佛號的修持更容易成就。 要證達淨土,關鍵是出離心、對淨土及本尊之信心與五力。具備了它們修'破瓦' 法固然很易得成就而往生,若修念佛、持咒等法門也一樣可以順利往生。如果不 具備它們,不理你修什麽大法門,也斷不可能得生淨土。 |
上一页 | 下一页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