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欢喜——兜率净土上师相应法门导修 | ||||||
正行开示
仪轨之正行主要分为〈兜率百尊〉正文、供曼达及持咒三小部份,现在先讲〈兜率百尊〉正文部份:
现在所讲授的仪轨虽然叫作〈兜率百尊仪轨〉,但其实在仪轨中四无量心部份后,至供曼达部份以前的八偈才是〈兜率百尊〉的正文。这正文之八偈分为两部份,第一偈之四句为召请资粮田,余七偈为对资粮田所作之七种修行—— 每偈﹙四句﹚为一支的修持,共有七支。
‘资粮田’是甚么呢?它是一个通过观想及召请而成之圣众境,我们可以籍着对它作供养、礼拜及忏罪等之修持而积聚成佛之资粮,所以称作 ‘资粮田’(注:也译作‘福田’及‘功德田’)。在世俗上的看法,农夫在田地上播种、灌溉及施肥,最后田地生长出谷物,得益的是农夫本人,不是该块土地。圣众是不需要我们之礼拜及供养的,我们对资粮田广作供养及礼拜等,能生出无量功德资粮,得益的是我们自己。不同之仪轨,有不同的资粮田观法。在〈兜率百尊仪轨〉中,这资粮田之观想及生起与兜率净土有关,故此我们必须先了解兜率净土的有关观想: 我们要召请资粮田,就先要知道从哪里召请及召请的对像是谁。在这仪轨中,我们由兜率净土召请宗喀巴大师与二心子前来作我们之资粮田。 佛经中有说:我们所处的时间叫做‘贤劫’,劫中会有一千佛应化出现,他们于人间化现之前,都是先在兜率净土中住持的。二千五百多年前之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未入其人间母胎前,也住于兜率净土。在释迦佛之教法衰落息灭后,弥勒佛将会化现人间成佛而弘扬正法。弥勒佛现在就是兜率净土中的主尊,佛经中对这些早有授记预言了。释迦牟尼是贤劫千佛中第四位化现的,在他之前还有迦叶等三佛应化,在他以后将会是弥勒佛,还有宗喀巴大师在未来会以第十一佛之身份,在人间示现出生及成道等事业。这一千佛并非在应化时方成佛,他们早已成就无上佛境了,在应化之因缘到时,他们在人间示现成佛之相。譬如说本师释迦牟尼也是早已成佛的了,但他在二千多年前,在人间印度地区为众生之利益而示现出生、修持、成佛、开示及入灭等十二事业,在这以前他住于兜率净土为其中之大菩萨众说法。所以,我们世界中的众生是与兜率净土特别有因缘的! 从师承上而言,我们与兜率也有很好的因缘。阿底峡大师就曾经说过:‘我入灭后将生兜率净土,对我生信而修持正法者将于彼土与我相会/。在阿底峡大师入灭后,他往生于兜率净土,化为弥勒佛座前之上首弟子,名字叫做‘无垢虚空’,他同时也在净土对其弟子开示正法,又化现无数之化身在我们的世界中弘扬佛法。阿底峡有一个心子叫做松顿巴,他创立了著名之热振寺。在寺院竣工典礼上,松顿巴祈请当时已不在人世的阿底峡大师加持寺院。这时候,天上掉下很多花朵,落在寺院之屋顶上,这是阿底峡大师从净土洒下之花朵,作为应求加持寺院的表示。在宗喀巴大师示寂后,也往生于兜率净土,化为一个名叫‘妙吉祥心’ 的菩萨,他也一样仍在对他的弟子开示佛法及化现于人间利益众生。他的心子与很多历代行者都发愿往生于兜率净土。我们的派别由宗喀巴大师继承阿底峡大师传承所立,一般叫作‘格鲁派’,但原名其实也叫‘甘丹派’;宗喀巴大师之教法称为‘甘丹教法’;派中的第一间寺院称为‘甘丹寺’,这些都是依兜率净土之藏文名字‘甘丹’﹙Gandan﹚命名的。虽然所有众生与兜率净土都有因缘,但因为师承之加持,宗喀巴大师之后代弟子往生这净土中之殊胜因缘是特别深的! 我们先讲佛教之宇宙观。这宇宙观与西方科学所主张的论点不太相符,但为着修持之方便权宜,我们一样依佛教之宇宙观作观想,二者之不同并不构成修持上的问题。 在佛教宇宙观中,宇宙之中央为一个广大得不可思议之山,叫做‘须弥山’。须弥山的四方各有大小的部洲,在东方是东胜神洲及其左右二旁的小部洲,在南方的是南瞻部洲及两个小部洲,在西方的大部洲叫做西牛贺洲,旁边亦有两个小部洲,北方有北俱卢洲及二个小部洲在它的左右两边。须弥山东面是水晶石质的,南面为琉璃石,西面为红宝石质,北面为黄金质。因为各部洲世界受到须弥山之反映,而各显出有不同色彩的情况:东方是白色的,南方是蓝色的,西方与北方分别为红色及黄色。我们所处身的世界是南瞻部洲,其天空及海洋受须弥山之南面山身的琉璃所反映,所以显出蓝色。须弥山十分巨大高广,在它的山腰不同高度分别是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及无争斗天等等天界众生所住的地方。这些天界仍然是在六道内里的,但其中的众生寿元十分长,譬如说四天王天的众生之一天等于人间的五十年。我们人间众生的一生,在这些转生天界的众生眼中只如朝生夕灭,甚至只是一弹指间之事而已!在六道的分类之中,我们把天界统称为六道其中之一道,其实它又细分为欲界天、色天界与无色界天,其中分别十分大。单只说欲界天,又细分为不同之境界,寿元及福报都不同,各有其国主及子民,但一般来说都比人间的福报大得多。三十三天以上为无争斗天;三十三天及以下之天界是有争斗的,那里的众生虽然很有福报,但也会与六道中之修罗道众生打仗。无争斗天再上面是兜率天。这些天界仍是六道之中,福乐并非恒久。这些天中的众生在福报尽时会死亡,又依过往业力而堕入三恶道或其它道中,周转不息地轮回,所以我们修持不应以生于天界作为目标。人间之寿元及福报比起天界众生来说虽短少,但论修持上来说,人间比天界更为有利于佛法上的修持。 有关宇宙观及诸天之情况,在佛经中有极详细之说明,大家可以去阅读。现在为了了解观想,我们只是摘要地说了一个大概而已。 在兜率天﹙亦译作‘睹史天’)之上方,就是兜率净土,它也称为‘弥勒净土’及‘兜率内院’。兜率净土并非六道中之天界,它是佛陀的净土,而且跟我们有很密切之因缘。兜率天是六道中之天界;兜率净土(兜率内院)是佛土,在六道以外;这二者不可混淆!宗喀巴大师及阿底峡大师现在都是身处这净土中的,他们的历代弟子也多发愿往生同一个净土之中。 兜率净土的大地与人间的毫不相同,它是平坦无砂石的柔软地面,脚踏上去时会柔软下陷,脚举起时又回复本来一样,令在地面行走时生起十分舒服的感觉。净土中有种种山、河、湖、池、水泉、花园、亭阁、宫殿等等,在这里的圣者及众生都无老、病及死之情况,全都化现为年青有活力朝气的青年之相;净土中除了有佛及菩萨开示妙法外,水流声及风吹树叶之声等亦皆作开示正法之音,甚至小鸟也是在鸣唱令证佛法之开示。大家或有怀疑:为何树叶及水流会开示佛法呢?这是因为佛陀之神通加持而致的。净土中的小鸟也都是诸佛之智慧变化出来的,不是六道中之畜牲道众生那种鸟类。 衲常常碰到有汉地弟子问:‘我既发愿往生兜率,却又十分向往弥陀极乐净土,怎么办呢?’,其实只要我们能生于某一净土中,其它净土是起念即达的。譬如说兜率净土中的弟子,若一动念欲往极乐净土,或观音的普陀净土,或者是药师佛之琉璃净土等,一刹那间就已经身处所欲往之佛土了。诸佛的净土大致的风光与上述的兜率净土是一样的,但各土又有其独特之殊胜之处,各别与不同众生之根器因缘相应。 兜率净土中有一个十分庄严的宫殿,殿前有一个花园广场,广场上有一个宝座。这广场是弥勒佛在净土中开示佛法的道场,在说法时他就坐在这广场上的宝座,大众就在广场上听闻开示。 弥勒佛虽显现为一位佛陀,但体性实为三世诸佛之慈心总体合一之化相,弥勒佛也就是所有佛的慈爱的表相。一位众生在成佛时,他就与诸佛之境界合为一味,但从世俗的角度来说,诸佛仍有各别之化相、本誓及别处。弥勒的梵文是Maitreya,意思是‘慈者’。 弥勒佛﹙见图﹚之宝座﹙即殿前广场上之宝座﹚十分广大庄严,下面由八头雪狮子承托着。这些雪狮子不同我们在动物园见到之狮子,这雪狮子是白身绿鬃毛的,样子十分威严。弥勒佛的坐姿不是我们一般常看到的佛祖跏趺的坐姿,而是像西方人坐在椅子上面的姿势。为何我们观弥勒佛这样地坐着呢?这是一个吉祥之缘起,表示他在释迦佛的教法衰灭后,会很快便来到我们的世间救度众生。这坐姿就似是他准备马上站起来化现人间一样。弥勒佛双手放胸前作说法印,两手各拈一枝龙华树的花茎,他的手指拈着花茎,这花茎延伸至他左右肩上,尾端是盛开的龙华花,左肩的花心中央有一个有壶嘴的水瓶,右肩的花心有一个法轮。龙华树的花表义弥勒佛将来在人间会在龙华树下化现成佛之相。本师释迦牟尼在人间示现成佛时,是坐在一棵菩提树下的。他授记说将来弥勒佛会在一棵龙华树下示现成佛之相。在印度,有四级的种性。本师释迦佛在二千多年前化生于印度净饭王之家族中,属于皇族﹙刹帝利﹚身份;他授记说未来弥勒佛将生于婆罗门族中;因为每一个婆罗门祭司都随身常带着一个水瓶,所以这瓶子表义婆罗门族,弥勒佛左肩旁之花中瓶子正表义他将于婆罗门种姓中出生。二千多年前,本师在成佛后应天王之延请,开示了正法。在未来,弥勒佛也会开示正法,他右肩旁花中法轮正表义他将会开示正法来利益众生。我们可能想当然地以为所有示现的佛都会开示佛法,但事实并非如此,贤劫中之千佛并非每一位都会说法,这要看众生之福报与因缘而定。弥勒佛手持的花上面之法轮表义他将会开示佛法。弥勒佛的头顶上有一个小小的舍利塔,这小塔代表本师释迦牟尼佛;弥勒头上顶着这小塔表义他的师承源自释迦如来,这小塔同时也表达‘敬师’的有关法义。师承与敬师对修行人而言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喜欢自己看看书、打打坐就以为会成佛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历代祖师及大菩萨等都是依师而修学的,从来没有人可以单靠买几本书看一看就成佛!本师释迦牟尼也有师承,譬如他过去生从迦叶佛处学法等等;观世音的头上有一尊小小的阿弥陀佛,这也是表义敬师及观世音大士的师承! 弥勒佛头佩宝冠,身上有无数珍宝所造成之饰严,包括耳环、臂环、颈佩、足饰等等,极为庄严华丽。大家应观想这些饰严珍贵非常,即使耳环上最小的一颗宝石也比整个宇宙中的珍宝总值更为贵重千万倍。在这里衲顺带开示一个法门:把弥勒佛之饰严观得特别珍贵,十分仔细地好好去观想,这样就是造下一个吉祥之缘起,令自己的财富增长。这个不是衲随便信口开河而胡作出来的说法,这是历代祖师之传承开示,历代以来很多祖师都曾依这开示而有所增益。这些饰严并非如世间之首饰一般,也不是世间之矿石等宝石,这些全是弥勒佛经多劫以来所积集之功德与其智慧的幻化。弥勒胸间有一无尽结﹙见图﹚如窗饰木雕般,透过这无尽结能见结后面有宗喀巴大师与二心子坐着,尤如我们在房间外边透过窗栅见到房中的人物一般。 在弥勒佛的面前有无数大菩萨众正在听他的开示。我们正在讲的仪轨称作〈兜率百尊仪轨〉,这个‘百’字并非解作‘一百’的意思,而是‘很多’的意思,也就是说兜率净土有很多圣众的意思。我们要观想有很多很多的弟子正在听闻弥勒佛开示佛法。弥勒佛之右边下首有阿底峡大师﹙见图﹚坐着,左边下首有宗喀巴大师坐着。阿底峡大师头佩的是红冠,宗喀巴大师的是黄冠,这些大家可以参考如法制造的传统佛画、佛像与图片。 观想弥勒佛与其它尊众要尽力观成好像看电影那样生动逼真,他们是活生生的,并非不动的静态。衲有时候教人靠参考佛像来学习观想佛陀,但发现他们参考了佛像后,就观想一尊佛像或者观一幅佛画,这是不正确的。我们要观想佛陀如见真佛一般,不是观想佛像、佛画!观弥勒佛时,要观想他正在开示佛法,大众在专心闻法,弥勒佛的身上毛孔不断同时化出无数化身去各世界中利益众生,有些化身在完成了其事业后又返回来融入弥勒身中,整个观想是很生动的,像看电影一般,不是像在看一幅没生命的静态图画那样。 刚才所说的是兜率净土的观想。我们观想时要仔细地去做,好像身历其境一般。如果常常去这样地观想净土,对我们有不可思量之益处。每一次观想自己身处净土时,都是做了一个新的因,令我们未来生决定生于这净土。 净土有三种种类:法身佛土、报身佛土及应化身佛土。法身佛土是唯有诸佛方能体验之境界,报身佛土只有清净的圣菩萨方能去到,这两种净土都非你我能冀望下一生达到的。应化身净土乃诸佛因着悲心而化出之净土,你我等凡夫若肯努力的话,可以在死后往生于这些净土中。兜率、普陀、极乐及琉璃净土等都属于应化身佛土,我们若能多作忏罪及积聚资粮之事业、成就出离心,并于临终时放下对世间之执恋牵挂,则能因着往生之愿与诸佛之悲心接引而生于彼土。法身与报身佛土对我们现在之程度来说,比较遥远了一点,但应化身佛土是我们不难透过努力而达至的。 对修持净土的行者而言,对世间之执恋是最主要的障碍,必须致力于生起出离心来对治。即使我们很精进地观想或持佛名及佛咒,若果在临终之际不能放下牵挂,心识就像一只本来有能力起飞的小鸟,可是脚踝却有绳子缚于石头上那般—— 虽然一方面有佛力接引、多年之修持及少许愿力,但另一方面却又并非专念往生净土而对世间牵挂执恋,最终还是不能往生。所以修出离心对净土行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大家要好好去学﹙注:有关出离心之修持方法见于法师著作〈甘露心华〉及其它历代祖师之菩提道次第著作中;有关死亡与往生之详细开示可参照法师著作〈生死自在〉﹚。 已观想出兜率净土境况时,就要召请资粮田来自己面前。前面我们说过,行者最好面向北方修持此法,若实在无法或不方便的情况下,心想自己正在面向北方也可。但为甚么要面向北方呢?因为我们是南瞻部洲的人,在佛教宇宙观中,须弥山在宇宙之中央,也就是我们的北面,而兜率净土是在须弥山顶上兜率天上面的,面对北方是为了要面对北面宇宙中央山顶上之兜率净土,以生吉祥之缘起。这些方向的说法是为了我们凡夫而说的,为了让凡夫能易于了解,所以权宜说净土的所在。 衲再提醒大家一下:我们从修皈依开始,直到修完仪轨时,都应该一直保持着前述之父母及众生围绕自己同作修持之观想;所以现在要作之召请及后来之七支修持,都是观自己在中央领导大众一起同作的。
以上这一偈是召请祈文。‘兜率尊众怙主’是指弥勒佛,因为他是兜率净土所有尊众之主。弥勒佛其实是所有众生的怙主,并不限于是兜率净土的怙主,但兜率净土的尊众有缘亲自见弥勒佛而受教,故此我们才特别称弥勒为‘兜率尊众怙主’。‘遍智法王’是尊称宗喀巴大师,‘善慧名称’是‘宗喀巴’大师之出家法名,藏文为‘罗笙竹巴’。我们常常称大师为‘宗喀巴’,这是一种正确之尊称,意思是‘来自“宗喀’的人’。‘宗喀’是地方名,即宗喀巴之故乡,现在属于青海省西宁一带,大师生地是现今塔尔寺之所在地。曾经有弟子问:‘为何大师会生于寺院中呢?’,其实宗喀巴并不生于塔尔寺,他生于塔尔寺之所在地,当时根本未有塔尔寺,后来大师的弟子才在大师的出生地建立了塔尔寺来纪念。大师也被尊称为‘至尊仁波切’(Jetsun Rinpoche或Je Rinpoche),是‘至尊宝’的意思。‘善慧名称’﹙注:也简译作‘善慧称’﹚是大师之出家名字。 我们念诵这一偈时,同时观想兜率净土中坐在宝座上之弥勒佛听到了祈请,对我们生起了悲心。在他的心有一个无尽结,像个窗口一样,宗喀巴大师与二弟子坐白云上穿过这无尽结向我们前来,三祖师都是坐在云上面的。前面我们说过,弥勒之左右分别坐着宗喀巴与阿底峡大师,但现在之宗喀巴大师与二心子却是由弥勒佛心所化出,本来坐在弥勒左面之宗喀巴大师化相仍坐在原地。文中之‘酪白云端’是指这云朵好像白色奶酪的模样。有些人可能没见过奶酪,它是西藏人的一种日常食品,没见过的人就观想云朵像白色之冰淇淋吧! 宗喀巴大师坐于由八只雪狮子承托之宝座,座上还有莲花,花中有一月座(注:即月亮平放成坐垫状),祖师坐于月座上面﹙修密法的行者亦可观花中有日座,即太阳平卧着如一蒲团的样子;日座上为月座,即平放如蒲团的月亮;祖师就坐于法座上之莲花中的日及月座上;日座在下,月座迭于其上﹚。大师之两位心子各坐在其庄严的坐垫上,在大师两旁略低一点的地方。三位祖师与其座均在白云朵上,这白云中央及二旁略厚,像中央大而二旁小之三团云连在一般的样子。整个云与其上安坐之三祖师全是由弥勒的心所化出的,尤如燃香的烟穿透窗栅而飘出般,穿越弥勒心中的无尽结而来到我们面前。呈三团状之云朵是弥勒之悲心、智慧及力量三者之化现,云的尾端连着弥勒佛心中之无尽结,必须观想它紧紧连着弥勒的心,十分坚牢,不可分割。 宗喀巴大师与二心子皆头佩黄色桃形冠帽,身穿僧人之三衣(袈裟),作跏趺坐姿。大师双手于胸前作说法印,二手各拈一乌巴拉花之茎,花茎延伸至大师左右二肩旁盛开之乌巴拉花,左肩花中有一部〈般若经〉(〈般若八千偈〉),右肩花中有一把有火焰围绕之慧剑。二心子之左手持经于膝上作定印,右手举于胸前如正在开示佛法之姿态。 宗喀巴大师与心子之黄冠表义他们已证悟圆满智慧;三衣代表戒德圆满;跏趺坐代表已证达无学道佛境;日、月及莲座﹙宗喀巴大师之座﹚分别表义大师圆满的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及身与意之清净;宗喀巴大师座下之八狮子表义四无畏及护持众生免于四魔;两朵花及花中之经文与剑表义大师以遍知智慧(以剑表义)开示中观应成派之正见(以〈般若经〉表义),其开示乃出于慈心及悲心(以二花表义);二心子之手印表义大师之教法弘扬于全世界。 我们虽观宗喀巴大师由弥勒心中化出,但大师并非弥勒佛之下属。大师本来就是弥勒佛之化现!历史上有一个故事:在宗喀巴大师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大修行者名叫南卡坚善,他的成就极高,能面见金刚手菩萨。有一天菩萨跟他说:‘快站起来致敬!弥勒佛来汝处了/,这修行者打开门,见到的是来访的宗喀巴大师,大师的左肩上有文殊师利,右肩上有妙音天女,头顶上是弥勒佛!像这样的情况在宗喀巴在世时发生了好多次。宗喀巴大师显现为戒德清严的比丘相,从不提这些事情,但当时的人及我们后世的人,可以从很多史迹中明白到大师是佛之化现。事实上,大师不仅是弥勒之化现,较普遍之说法是认为他主要为文殊师利之化现,同时也是文殊师利、观世音及金刚手三菩萨的总体合一化现。如果我们去看大师之生平传记,便会知道大师为释迦牟尼佛与莲华生大师等曾授记预言将会化现之圣者,从他的出生前后之征兆也一样可看出大师之真正身份。在他生时滴下一滴脐血之处,后来生出了一棵菩提树,树上每一片叶子皆自然现出狮子吼如来的庄严形相或一些咒字,这棵树现还在青海塔尔寺,大家可以去朝礼。这些树叶若服下能增长智慧,是西藏佛教弟子很尊重的圣物。‘塔尔寺’是汉人的叫法,我们西藏人称此寺为‘宫本’(Kumbum),意思是‘十万佛寺’,这个寺名正出自树上众多的叶子上自然现佛相的典故。然而,大师在世时并不表现种种神通来吸引弟子,他极力倡重戒律,重整佛教制度与风气,以持戒、开示及着论等事业影响了整个西藏,乃至蒙古、汉地等区域,连当时汉地之皇帝也因敬信而欲请大师担当国师之位。大师在世时不但不以神通吸引徒众,也禁止他的弟子无缘由地示现神通。有一次,他的一位弟子在大众上殿举行诵戒法会时迟来了,殿门已经关上,这弟子便穿墙而入。大师不但没有嘉许弟子的神通,反而由大师之上首弟子克珠杰祖师处罚了他,把他逐出寺院,命令他离开寺院而去创立更多之格鲁派寺院。这位弟子名叫雅弘竹巴,衲所主持之大藏寺就是由他所创立的。这个史迹是口耳流传的,并不属于派中的正史。大师虽不愿示现神通,但即使单由上述各方面的迹像而观察,自然可以明白大师实乃佛陀之人间化现。 我们观想三祖师(宗喀巴大师及二心子)身体光芒万丈,耀目庄严,自己心中诚心祈请他们来临的念头,好像盲人求他人带自己过马路那样的心态,也好像渡海的人坚定依止船长来带引一样,一心依止大师与其心子,一心祈请他们到临自己面前,引领我们脱离轮回苦海,去到兜率净土。我们同时要想:宗喀巴大师与自己之根本上师是同一体性的,他也就是我们之根本上师,但现相是化现为宗喀巴大师之德相的,换句话说,即外表为大师而内性实为自己师长。 大家不需怀疑三祖师到底会不会应请而到临。诸佛之悲心无等,力量也无等,只要我们起念迎请,一弹指间他们就已在我们面前,只是我们因业力蒙蔽,无法见到他们而已。诸佛不是凡夫,不需要用轿车接送,只要一起念,他们就临前!即使观想不好,他们也一样会来临!甚至没有召请,诸佛是一样在面前的,因为诸佛其实根本就是同时遍布一切时处的。所以我们不需生疑,也不要担心请不到三祖师来面前。不理观想好不好,只要心念一生起祈请他们到临之念,他们实时就在面前了。有关这一点,衲为大家说一段佛经上载之典故作为依据:在佛陀住世时,有一个国王的女儿天生丑陋无比,令国王十分忧心,不敢让公主出外,又不能把他许配予邻国之王孙贵族,因为公主实在太丑了。后来国王就强迫一个大臣迎娶公主,大臣在没法之下也屈服了,但就把公主锁在一个木柜内,只把食物定时通过柜上之小孔喂食。大臣的友人及同事都十分好奇,大家都以为公主必定国色天香,所以大臣才会不愿被人看到她的美色。有一天大家忍不住好奇了,就借故把大臣灌醉,偷了他的门匙来看一看这公主怎样地美丽。一看之下,大家都吓了一大跳,原来公主的皮肤好像蛤蟆那样,大家都吓跑了,从此大臣就更加严禁公主与外界有任何接触。有一天,佛陀与众弟子来了这国土,所有人都去供养及瞻仰佛容。公主听到消息后很伤心,想着自己不只天生貌丑,还十分福薄,无缘供养佛陀,心中很想要供养佛陀。突然间,她透过小孔看到柜外金光万丈,发现佛陀不知怎地就已经站在柜门外了,光明正是佛陀的袈裟放出来的。原来是释迦如来应她心中之祈请,以神通现化在她面前。公主就对佛陀作了供养及礼拜等,佛陀也加持了公主。这件事发生以后,公主的身体起了奇妙的变化,好像蛇脱皮那样,外面之粗糙皮层裂开脱掉,下面是很美的皮肤。大臣后来当然很以这妻子而自豪,就放了她出来,也允许她出外与国民见面了,这公主之美貌就此成为该国之佳话。这是佛经上的一段记载,从其中可以知道只要众生诚心迎请,佛陀等圣众的确会来临加持。 实际上,诸佛是同时遍布一切时处的,哪为甚么又要迎请他们呢?其实这个迎请之步骤,是为凡夫行者而开示的。诸佛的确无处不在,但为了培养出 ‘佛在面前’ 之尊敬仰止的态度,我们才特别去观想迎请佛来临,然后想着他们已在自己面前,再作供养、礼拜等等修持;如果不做迎佛之部份,我们这些凡夫很难会生‘佛就在面前了/这种尊敬的心态。如果真正能圆满生出‘佛在面前’及‘处处是佛’的心,行者就不太需要常常去寺院拜佛,不论身在何处,一样可以修持,因为佛不只是在寺院的佛像中。只要对佛陀有敬信,那里就有佛!如果没有敬信心,就算身处圣地,甚或亲见佛陀,也不会有甚么得益!佛陀在生时,就有一个叫提婆达多的人,他是佛陀未出家前的亲戚,又是佛陀之亲弟子,但因着他的恶念及业力,他就是看不到佛陀的功德、智慧与悲心,所以也得不到甚么加持与进步,他甚至还处处陷害佛陀!所以,如果我们不生敬信的话,即使佛在面前,我们或许也看不到他的身、语、意功德。 在念诵召请偈时,心中要恳请三祖来临面前,然后观想兜率净土弥勒之心有无尽结,由此化出了三祖师坐白云上,然后这白云一直飘来自己面前,但云的尾端仍牢固地连着弥勒佛之心。应观想这团云好像橡胶那样,一端连着净土中的佛心之无尽结,另一端是呈三团形状的云朵,上面是三祖师。云的中间延伸极长,由净土佛心一直接到身在须弥山脚南瞻部洲的我们面前,中间极幼,像拉长了的橡胶绳,但却十分坚韧,很有弹性,拉得这么长也不会拉断。这云线之观想十分重要,要好好去观! 现在观于面前之宗喀巴大师与二心子,就是修这个仪轨的资粮田了﹙见图﹚。这兜率法门资粮田之生起有两种传承,一种是如前述般召请;另一种传承则先要观面前有三祖师,然后请求净土中之‘智慧身’来临融入自己预先观出之形相(注: ‘誓身’ )中合为一体,这两种传承都是如法的。大家依衲所说的观想去修即可﹙注:即第一种传承﹚,这里只是略提一提,让大家知道也有另一种略异的传承而已。 在观想召请了资粮田后,正文余下之七支及随后的部份,乃行者对资粮田作各种修持以积聚功德及忏净罪障的环节 。正文余下之七偈分别为七支修持,即七个类别之修持。七支修持在佛教中常常要做,不同本尊之仪轨也多包含了七支在内,有些是七句,有些每一支各有很多偈文,所观之资粮田不同,所以礼拜、供养及随喜等之对像也不同。在此仪轨中,每一支修持为一偈四句,资粮田是宗喀巴大师与二心子,所以礼拜的对像是三师,供养之对像也是他们,随喜的内容当然也就是他们之功德。 七支修持一般以礼拜为首支,但在此法门中,为积聚特别之吉祥因缘,以请长住世支为第一支。
正文中之请住支偈文是以下的四句:
刚才所说之三祖师坐于白云上,白云从兜率净土弥勒佛心化出,越拉越近我们,最后到临我们之面前。偈文中之‘面前’是指行者面前 ‘不远不近,不高不低’ 之虚空中。‘不高不低’即以观在眉心间之高度为宜,观得太高易生掉举,令行者心念过度兴奋,不宜修持;太低则易昏沈,令人易睡及疲累。‘不远不近’是说约为眉心对开一臂至两臂长度距离之间为宜。形相之大小方面:应观祖师不大于半臂高度,也不小于半个姆指,这二者之间,大家可以自己找出适合自己观想清楚之大小,又或观为真人之大小亦可以。传统上说不应观为太大﹙大于半臂之高度﹚,否则很易分 心,但也勿观得小于半姆指。对修禅定者而言,观为约半姆指大较好,比较容易专注。这些是传承之开示,大家宜小心记祝尤其修禅定的人,观想之对像之大孝距离及高度都影响了修定的进度,所以必须仔细学懂这些开示。现在并不精修禅定的人,也要好好学懂这些支节,在未来有机会修定时,因为需要知道的要诀早已学齐全了,也就可以信手拈来。这些传承开示十分宝贵,等于是成就之匙!自己看经修持当然也有很多利益,但与依止一位师父而修学是两回事。在书中,很多传承之要诀及心髓并没有写出,必须从师而学才能得到,而且在依师修学时还会得到传承之加持 。传承之加持、历代祖师之体验及自己上师之开示心诀等于是佛法成就的宝库之匙,没有钥匙而只靠自己乱摸的话,是不会开启到宝藏的。 偈文的前二句说大师与心子皆坐其座上来到面前,面露欢欣的笑容。偈文中的‘狮座莲与月’是指宗喀巴大师之座,二心子则只坐在蒲团上,不坐在狮座等上。这些座与三祖师是在云端上的,云端之另一头仍在净土的佛心中,这点不可忘记,要常常保持观想。这时要强烈生出宗喀巴大师即自己上师、自己上师即宗喀巴大师、二者之体性并无不同之意念。 为何要观祖师现笑容呢?单单说这个笑容之因缘,起码可以说上七天七夜才可以言尽!这其中有很广深之妙义在内!现在碍于时间与大家之程度的关系,只可以略为说一下其粗略之意思:诸佛是恒常以悲心观视众生的,但我们所作所为很少令他们欢喜,我们恒常的心态都是贪、嗔、痴、妒忌及傲慢等情况及充满各种烦恼的,然后由这些烦恼惑见与业力之驱使,我们作出种种令自己与众生受苦的因,又说出种种不好的语话,像河川一样不曾息止。在偶尔有人修持的时候,即使他做的可能只是很简单的修行,但因为其希有的缘故,诸佛会心生欢喜。就像一个母亲,她的独子常常做坏事,令母亲天天忧心,有一天这儿子偶尔做了一点象样的事,虽然不是甚么伟大的事业,也会令母亲开怀安慰,在那一刹那,母亲会觉得这忤逆子还有一点的希望。我们观祖师面带欢容也是这样的意思,他看到我们在召请他、在作修行,即使我们观想不好,发心不完全清净,或许也不太专心,但他也会感到高兴,所以露出喜容面对行者。我们的修持虽然不见精深,但在尽能力修行时,我们就造下了一个成佛之因,这小小的因像一个种子,迟早会遇上水份及阳光等外缘而成芽。在修持的几分钟或几小时内,最起码的利益是我们至少在这段时间中没有作恶口、两舌、绮语及妄语等不善语业,所以我们在修持时会令祖师及诸佛心生欢喜。 偈文的后二句是祈请祖师﹙也即自己之上师﹚长住世间,作我们的资粮田,让我们可以籍着供养及礼拜等而积聚功德,也因受持他的教法而积聚福慧。‘祈作弟子信心胜福田’ 的意思是祈请大师长住世间,作为我们之依止对像及资粮田。 诸佛有三身,分别为法身、报身及应身。法身与报身是不会入灭的,但应身则会为众生而化现,又依因缘而示灭。我们祈请长住而不入灭的对像,是指诸佛之应身,尤其指宗喀巴大师之应身。宗喀巴大师虽然在五百多年前圆寂了,但他是诸佛之化相,在其它世界中必然仍有其应身化相的,所以我们祈求这些应化身不入灭而长祝在我们的世界中,我们视自己之上师和历代祖师与宗喀巴大师为同一心识及体性,上师即大师之化现,所以我们在修诵此偈时,同时也是在祈请自己的上师长住世间。我们应视自己之上师为佛,所以他们的寿命并非由他们之业力决定,而是看我们之福报与因缘的。弟子有福报及功德的话,上师就会住世;在没有因缘或因缘尽时,上师就示灭。所以作为弟子的,要不断祈请恩师长住,不断创造这些师徒间之吉祥因缘,这样才会令上师与自己常常有缘在一起及上师可以长住寿固。我们在祈请上师长住时,不要以为是为了师父求寿,像是在利益师父那样;自己之师父长住其实是弟子得益,不是师父之利益。我们要视师如佛,佛之示现无非是为众生之利益而已,长寿与否对他们来说是无分别的,但对弟子来说就很大影响了!衲这样说并非是要你们祈请我长住,这是传承的开示,我们必须视师如佛,常请长住,这都是为了弟子自己的利益而做的,并非说师父会得到甚么好处。衲的恩师曾对我们小辈说:‘我当然不是佛!我只是一个最低下的凡夫,但为了你们的得益及进步,你们要视师为佛/。这些是传统的师徒关系,并非衲自己发明的,也并非西藏人发明的。能够这样去做的话,得益者是自己,不做的话,受损失的也是自己,所以弟子必须视师为佛,师父也是视他们自己之师父为佛,如此一代一代的师徒关系。 在念诵这偈及发起祈请长住之心时,可以同时观想自己把一块绣有金刚交杵﹙见图﹚图案的布供养给大师,挂在宝座之前方。金刚交杵表义坚固的宝座,供养它即表示祈请大师寿固的意思。 修仪轨时,一般是同时念,同时观想的,这需要一段时间的耐心训练,但并非难事。衲常常听到有弟子抱 怨做不到同时观想与念诵,他们却可以天天一面吃饭,一面看电视,还同时讲别人的是非!由此可见,同时观想与念诵是不难的,只要肯耐心恒修,慢慢就可以做到。有经验的修行人,在纵身上马的一刹那中,已经能详细观想整个宇宙之成、注坏的过程了!若实在不能同时观想及念诵,先念偈文,再停下来观,观完了才念下一偈,那也可以。 请长住世这种修行可对治往昔轻慢上师之罪,同时亦令自己积长寿之缘起。
在修诵了请长住世支之偈后,下一偈是七支中之礼拜支:
衲认识很多洋人佛教徒,他们大多都不喜欢作礼拜。其实礼拜是一种很好的修持,得益者是礼拜的人,不是受礼拜之对像。譬如说在作佛法开示前,听法者向开示的法师恭敬礼拜三次,这是为了尊重佛法及让听法者积聚功德及消净业障的修持。即使你不礼拜,法师也不会有甚么损失或者不高兴的;你礼拜了,该法师也不会有甚么得益,得益的是你自己。 礼拜有很多的好处,它是慢心的最有效对治法门,可以迅速去除傲慢之心。在世俗上来说,多作礼拜会令身体健康、气脉畅通。在佛法而言,礼拜可以消除业障、增长功德、息灭病患及积聚未来成就佛之色身的妙因。 我们的肉身乃由父精母血结合而生成,所以可说是父母身体的延续,也是祖宗的身体之延续。在礼拜圣众时,我们以这由父母处得来之肉身恭敬作拜,所以也是间接在利益自己的父母及祖先。这也是尽孝道的一种方法,更可以为父母及祖辈带来很大的利益! 我们有时候会碰到一种人,他们只会推崇禅定及空性等较深层次的修持,却十分不屑于作礼拜及供养等法门,但真正的圣人及大师一辈却十分重视礼拜法门等修持。宗喀巴大师在其中一次闭关中,曾精进地做三千五百万拜。在大师拜了三千五百万遍的地面上,被大师的身体磨出了一个身形的凹印,现在还可以看得到,大家将来可以去朝礼瞻仰。我们想想:宗喀巴是佛陀之智慧化现,但连这样的一位圣者也一样老实地去做礼拜。大师不但不故作高深,反而精进地礼拜而为我们后世的弟子立下一个好的榜样。学者及禅定者中没哪一位是能与大师相比的了,但大师还是每天不倦地去做礼拜,谁还敢说自己的境界高而不屑于作礼佛的修持呢? 我们在修这个仪轨时,礼拜的对像主要是宗喀巴大师之形相。我们必须知道所礼拜之对像的功德,才能生起敬礼的心。如果我们不知道对方的功德,就只会视他为凡夫,所以无从生起敬拜的心。所以大家在修此仪轨之同时,如果不知道大师生平的,应该去读一下大师传记﹙注:汉文本有法王周加巷着、郭和卿所译之〈至尊宗喀巴大师传〉及修慧法师着之〈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等﹚及他的巨着,那样才会真正生起敬礼的心。 宗喀巴大师是诸佛菩萨及历代大祖师之化现,在我们礼拜他的同时,就等于是在礼拜三世诸佛。在 〈妙吉祥根本续〉中,释迦佛曾预言:‘于佛灭后,法将渐衰,文殊师利将于雪山边地受生,建“欢喜寺”,而作佛之事业/,文中之‘雪山’是指西藏,在公元一四零九年,宗喀巴大师建成了甘丹寺,‘甘丹’的意思正是‘欢喜’,可见大师为大智文殊之化现。在〈空行秘密续〉中,佛陀又说:‘文殊将化身名“善慧”,能宏正法,十分希有/,宗喀巴大师七岁出家时,他的剃度师为他起的名正为‘善慧名称’ (藏文为 ‘罗笙竹巴’ )。在释迦佛住世时,有一童子常跟随信解智菩萨,这童子有一天随菩萨谒见佛陀,并供上一串水晶珠串及发大愿心,佛陀便与阿难尊者说:‘现在于我面前之供晶珠童子,能够兴扬正法,在未来浊世中,他将建寺,寺之名称含“甘”字,他届时将名“善慧”/,此出自〈传授教授王经〉。在〈楞伽经〉中也记述:佛陀把龙王所赠白螺交予目犍连,命他把螺藏于‘廓巴日’山中,于未来世,将由‘持戒与善说如莲香’ 之比丘取出,后来在宗喀巴大师建甘丹寺时,寺山名‘廓巴日’,在建寺期间果然找到了一个左旋白螺,这个白螺现在还保存了下来。类似这样的悬记有很多,莲华生、阿底峡及龙树大师等亦曾作悬记,说明宗喀巴大师与阿底峡、龙树及莲华生大师等为同一心识,这些预言散见于〈迦登宝籍〉、〈莲花遗教〉等典籍中。 在大师出生前,他的父亲梦见有来自汉地五台山之僧人持佛经来借宿,然后径自走入屋中之佛堂;另一次,又梦见金刚手菩萨由其净土掷下一光焰炽盛之黄金金刚杵,入于其妻腹中。大师的母亲亦多次有吉祥之梦兆,其中一次她梦见无数手持幢、鼓等之僧俗迎接观世音大士,天上有金身由天子及天女围绕下降,金身渐渐变小而入于她身中,僧俗大众绕着她的身体而礼拜供养。在大师出生前,他的生地之村落及大师之房子附近常常显现天雨瑞花、异香扑鼻、空中传来音乐声及大地震动之情况,也见日、月、星同现之希有景况,这些是当时大众都见到的;有很多乡人又梦见众多相貌非凡的出家人把拉萨的释迦牟尼佛像带来,放于大师父亲的佛堂中。有关这些情况,如果只是一两次的话,不代表什么。在宗喀巴大师出生前,这些吉祥的预兆不断出现。 在大师出生前夕,他的母亲梦见一个白色童子手持水晶钥匙,在她胸口中打开了一扇小门,取出了一个黄金佛像,佛像上面有点灰尘,另一个童女就以净瓶水及孔雀毛小心擦拭,然后以悦耳之声音作种种礼赞,还有很多出家人也来礼拜及向佛像祈祷。在大师之母梦醒时正值黎明,大师就诞生了。 在大师出生后,当地一位修持怖畏金刚﹙文殊大士之忿怒相﹚而得成就的著名大师义成宝仁波切派了一位弟子到访,送上了佛像及金刚结等礼物。这位大成就者于宗喀巴大师出生前的一年,曾梦见怖畏金刚示现而向他说:‘明年此时我将来到这个地方/,所以这大成就者一早就已知道宗喀巴的非凡身份。 以上例子不胜枚举,并非一次两次而已,可见大师实乃文殊、金刚手、观世音、释迦佛及怖畏金刚等之总体化相。此外,从大师之成就与广大弘法利生事业中,也可看出大师实为佛陀之化现。大师虽为诸佛化相,却现出清净比丘之相,以立论、持戒、弘法等等事业来利益众生!从大师之生平传记中,我们可看到大师之身、语、意功德的丁点,从而自然会生起敬拜之心念。如果不知道大师之功德的话,是难以真正生起敬信之念的。 在礼拜的时候,一般之传统是先礼拜圣者之身,例如班禅大师着之释迦赞中述:‘俱胜吉祥圆满身,满足众生祈愿语,遍见一切所知意,恭敬礼赞释迦主/ 。但因大师主要为诸佛及文殊大士之化生,其身、语、意三者中以意功德为最胜,故在偈文中就先礼拜大师之意功德,这与共通的传统有别。 我们凡夫的意是被无明所蒙蔽的,尤如黑暗一般。莫说前世及过去之事,即使昨天我们做了甚么,今天也不一定能记得!但大师与佛之意念并不与凡夫一样,否则我们就不需去礼敬了!大师之意与佛意是一样的,能遍见遍知一切实相于同时,万事万物犹如一颗水晶珠在大师掌中一般,透彻而清楚能见,完全没有障碍,这一点非凡夫所能思议。譬如说我们把世界各地泥土都各取一点来混于一杯中,佛陀能把它们分开,说出这一粒沙来自何处,那一粒沙又来自何处,这是‘遍知慧’的一种功德。佛意之大悲心亦是其另一种之功德。偈文中的第一句是礼拜大师之意,礼赞他的意与佛意一样,念时要想大师之意功德而生敬信之心。 第二句是礼拜大师之语。大师之圣语是有无量功德的,因为大师之语与佛语是一样的。衲现在说话的时候,先要靠译者翻为英语,再由另一位译者把英语译为汉语,否则大家就沟通不了;衲的声音很小又很沙哑,佛语并不是这样的。如果佛语只像衲的语一样,就不值得大家去敬拜顶礼了!佛陀开示时,声音美妙令人不会生厌,不论坐得多远也听得清楚,而且各人随类听到佛陀以个别听者所能明白的语言及程度来开示,所以佛语之功德称为‘六十妙音’。在这偈句中,偈文把宗喀巴大师之语比美贤者之耳饰。世俗的人喜欢以漂亮的耳环来装饰自己的耳朵,但贤士则喜欢耳朵能听到大师之妙音开示,所以偈文把大师之语喻为贤士之耳饰。我们诵这一句时,要同时思忆大师之语功德。 第三句为对大师之身礼拜。大师圣身与佛身无异。佛身之功德是不可言尽的,经上有说佛身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衲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去学。 如果我们看到佛身,会生起不想与之分开之念,即使分开了也会心中自然忆念仰慕佛身之端严美妙。佛陀在世时,不单止有很多弟子,甚至还有小鸟、牛、鹿等各种动物来瞻仰佛身。这些畜牲在看到佛相时是全神贯注的,即使你去打它们,它们也没反应,只懂专注地看着佛陀的圣身,这就是佛身之功德感召之现像! 宗喀巴大师圣身与佛身无异,所以也是具有无量功德的。大师的皮肤白里透红,代表菩提心﹙白色﹚与智慧﹙红色﹚;双手作说法印,表义证世俗谛与胜义谛于同时,两手同时也表义显密兼授;双掌互对表义缘起与性空互相依赖成立;大师手持的月花(注:即‘乌巴拉’花)表义大师之开示基于他的大悲心;花上的经函代表一切佛法,另一朵花上之剑表义断执之慧;大师的黄冠代表已证正知见与圆满智慧及其弘戒之决心;三衣表义大师之戒行清严;我们必须知道这些表义,在观想大师的时候就会懂得忆记大师之功德。 偈文中的第四句‘敬礼见闻思皆胜之尊’,是说不论见到、听到及想到大师之身、语、意功德,都会有很大的利益,所以我们向这样的一位大师顶礼。 在修礼拜时,我们正在礼拜大师之身、语、意,但自己也是以身、语、意来礼拜的!诵念这一偈时是语礼拜,心中忆思大师之功德为意礼拜,同时合掌低头为身礼拜,三者加起来就是同时以自己之身、语、意礼拜大师之身、语、意。礼拜可以分为大礼拜、半礼拜﹙即五体投地﹚及合掌低头三种。在念诵的时候,我们可以合掌恭敬低头,这也是一种礼拜。大家也可以站地来作大礼拜,但一般之习惯是在上座前先作大礼拜,念至仪轨的这一偈时就合掌恭敬。在修礼拜时,也有一些特别的方法去观想。前面我们已说过,要观六道众生围绕自己同时修行。在礼拜时,还可以观 自己有无数化身变化出来,自己以无量化相同时拜佛顶礼。此中的观法有两种: ﹙一﹚观自己身体每一个毛孔化出一个化身,每一个化身之每一个毛孔又化出一个化身,如此观为算不尽之身体,同时顶礼; ﹙二﹚观自己从无始轮回以来之过去世的身体同时化现顶礼,但必须观想自己过去世在畜牲、饿鬼、地狱、天及修罗道转生时之身体现在化为人相。由于过去世是算不尽的,所以这时我们有数不尽之身体同时在一起礼佛。 在礼佛时,还要想着面前之宗喀巴大师与心子为所有佛及圣众、历代祖师、所有本尊及上师之合一化相,要想着向他们﹙注:即三祖师﹚礼拜等同向所有三宝及圣众同时礼拜。 以上这些并非修〈兜率百尊仪轨〉之不共开示。在平时,譬如到佛寺礼佛、朝礼圣地等时,也可以同样地观自己化身无尽,而面前顶礼之对像乃一切圣众与圣物之总摄。这样去礼拜的话,一拜就可以积聚无量之功德,利益十分广妙。 我们曾经说过这仪轨可以与四加行合修。四加行各有独立的仪轨,也有四加行合一之仪轨,作用都是一样的。我们修〈兜率百尊仪轨〉的人,如果同时要修四加行,可以与此仪轨合修,那样就是五加行合一仪轨而修了(因为这仪轨本身是上师相应法,所以本身也是一种修上师相应加行之仪轨)。修加行以十万为一单元,一般是要作闭关修才算是正式的修加行。一个关期中起码要完成一项加行,也可以一关期中把四、五个加行一次修满,甚至在一个关期中修满九种加行(即五加行加上水供、造佛像、金刚空行火供及三昧耶金刚法)。在闭关时,我们可以把这仪轨作为上师相应加行仪轨,诵大师赞十万遍,另外依四加行各别独立仪轨或四者合修仪轨而修持五种加行,也可以把四加行全部并入此仪轨中修。在不是闭关的时候,我们修加行的数目并不能算是正式修十万遍各种加行,但当然也有很大利益与效用。如果要把四加行之礼拜加行并入此仪轨中合修,可以在修到这一偈时加修礼拜加行。在礼拜加行之闭关中,一座上修到这时候就开始礼拜,拜到心目中设定之数目或该座快满时,就把仪轨中剩下来之部份修完。这样一天分几座地去集聚礼拜的次数,以满十万拜为一个单元。如果是日常修诵,也可以加修礼拜加行。如果不欲加修礼拜加行,就在念诵完礼拜支后念诵下一偈继续修下去;如果要加插修礼拜,则要站起来开始礼拜,在拜完自己心目中要做的次数后才继续念下一支之供养偈及其它未诵的部份。如果是修礼拜加行之闭关或日修时加修礼拜加行,就必须作大礼拜或起码作半礼拜。刚才说修仪轨中之礼拜支时,可以合掌恭敬以作身礼拜,这只是限于修〈兜率百尊仪轨〉之礼拜支时可以如此。如果是合修礼拜加行、闭关修礼拜加行或单独依其它仪轨修礼拜的时候,要做十万遍大礼拜或半礼拜,不可以重复合掌十万次就当作修满十万遍礼拜。身体有病或残障的人,可以向自己之师父请求开许及另授方便的拜法,其它有能力的人都应作大礼拜或半礼拜。 修这个法门并不一定要同时加修礼拜加行,但如果能加修倒是很好的。要同时修四加行的人也不一定必须与这仪轨合修。如果要依单独的仪轨来修礼拜加行的话,应依〈菩萨堕忏〉﹙注:即〈三十五佛忏〉,出自〈三蕴经〉﹚,以三十五佛为资粮田而集十万遍礼拜。如果想与〈兜率百尊仪轨〉合修,方法是这样的:
我们先要学懂正确的顶礼姿势:站立时如军人立正般挺直身体,这不是做给他人看的,在自己一个人拜佛时也一样要站得庄严堂正;然后双手合于胸前,拇指屈入掌心内;然后把合掌之双手放头顶上,再碰额头,然后碰口或喉部,再触心部,最后拜下去,双掌分开贴地;如果是作半礼拜,就在拜下时以额碰地,加上双膝与双掌贴地面,这就是五体投地顶礼;如果作大礼拜,则在双掌触地后把全身﹙注:即胸部及面额﹚触地,双臂向前伸出合掌,起来时以手掌缩回贴地支持身体起立,双掌不应以指作拳形或如畜牲之蹄或爪形,免积生为畜牲道之因缘;拜下触地后应马上起立,不可以卧地稍休或如懒牛般懒洋洋地爬起,免作招致生为畜牲之因,同时也因为起身时表义迅速地引领众生离苦,所以宜迅速地起立,不作拖延;起后双掌合于胸前立正,这样是一拜;又把合掌放头、额、喉及心,再拜下去,再起立,就是第二拜。双掌合什表义悲智双运,拇指屈入如掌持宝珠(注:即掌心内空)。触头顶及额是忆记及积因以能成就佛身之无见顶与眉间白毫。这些是佛身之相,代表其内在功德。积因去成就佛身,也即是积集未来成就佛身之意思。触喉或口部是积集成就佛语之因。触胸前是为了积集成就佛意之善因。此外,十指亦表义十种圆满。 在礼拜时,同时应对礼拜之对像生恭敬心,口同时作念诵。开始之三拜可以先念〈增长礼拜功德咒〉,一拜就念一遍咒,共三次。咒文为:
南摩曼珠丝里伊 南摩淑丝里伊 南摩乌他玛丝里伊 疏哈 namo manjusriye namo susriye namo uttamasriye soha
这个咒能令礼拜之功德增十万倍,一拜之功德就成为十万拜之功德!所以前数拜可以先配合诵数遍这个咒,令跟着再做之多次礼拜的功德得以增长。 在前三拜(同时诵咒)以后,这一座中你准备做多少拜就做多少次,譬如说早上第一座拜了五百次,第二座又五百次,下午又作五百次,晚上又拜了五百次,这样就有了二千拜;闭关时就是这样计算,到拜满十万遍就完成了一个单元之礼拜加行。十万只是一个用来作结算之数目,不是说一生中拜满十万就够。我们一天未成佛,还是需要多作礼拜的。如果这次闭关做了十万,未来仍须重复闭关修更多次的十万遍。 我们可以用念珠来计算,也可以放若干颗小石头及一个小杯在地上,在每一次拜下去时,就随手把一颗小石放进杯里,当全部石头都在杯里时,我们就知道已经完成了若干数目的礼拜。 在这样礼拜时,我们格鲁派是诵〈菩萨堕忏〉仪轨的。如果觉得太难的话,也可以每拜一次念一遍〈兜率百尊〉之礼拜支(即‘上师智慧意念遍量知……’等四句偈文),观想面前之宗喀巴师徒三尊于云上和其它细节,心中忆记大师之功德而生敬念,这样重复地把这四句一遍一遍重复地去念,同时一下一下的拜。拜满心目中之次数时就坐下来,继续修诵仪轨中之下一支。 如果要依〈菩萨堕忏〉来修,就要观宗喀巴大师心中‘吽’字(见图﹚化出三十五佛在大师面前,亦即自己与大师的中间虚空。若无能力观三十五佛者,可意想大师即三十五佛之总持,然后依本来已观出之资粮田(即宗喀巴父子三尊)而修诵〈菩萨堕忏〉,同时作礼拜。 观三十五佛者,有多种不同之观法。若依衲之根本师祖柏绷喀大师开示之略观法,应观中央为释迦如来﹙见图﹚,上方有十佛,下方有十佛,释迦如来之右有七佛,左又有七佛。所有如来皆坐于由大象肩托之珍珠宝座上。观想大象座是有特别意义的:因为像是群兽中最堪负重者,观诸如来坐在象座上是喻三十五佛为最能净罪之圣者。三十五佛各有不同身色、法器及手印,但为令方便观想故,我们可把仪轨中之三十五佛分为五组,各七尊如来:首组由释迦如来起至宝焰如来,除释迦观为金身(见图)外,龙尊王如来观作头白而身蓝,二手双握以中指直竖而相触(见图),余皆观为阿门佛身相,身蓝色,作左手定印右手触地印﹙见图﹚;第二组由宝月光如来至清净施如来,全观为毗卢遮那佛身相,身白色,双手作说法印﹙见图﹚;第三组由水天如来至无忧吉祥如来,全观为宝生佛身相,身黄色,作左手定印右手施印﹙见图﹚;第四组由无爱子如来至名称普闻吉祥如来,全观为阿弥陀佛身相,身红色,双手作定印﹙见图﹚;第五组由帝幢幡王如来至宝莲华善住须弥山王如来,全观为不空成就佛身相,身绿色,作左手定印右手说法印﹙见图﹚;三十五佛皆现僧相,披三衣,作跏趺坐,具足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等。这是柏绷喀大师所授之三十五佛简易观法。若依三十五佛各别身相、手印及法器而观当然亦可以,但衲恐怕大家不易做得来!若能清楚观起此五种身相﹙见封面内页彩图﹚的三十五佛﹙除释迦及龙尊王佛观为本来身相外﹚在前,已经十分足够了。 观想及称念三十五佛名号有不可思议之功德: 观释迦如来者能灭过往万劫罪业。 观金刚藏要能摧如来者得灭过往万劫罪业。 观宝光耀如来者得灭过往二万劫罪业。 观龙尊王如来者得灭过往千劫罪业,并得免于龙族加害。 观勇猛军如来者得灭过往口作之恶业。 观吉祥喜如来者得灭过往意作之恶业。 观宝焰如来者得灭过往两舌及破和合僧罪业。 观宝月光如来者得灭过往一劫罪业。 观不空见如来者得灭过往宣说四众过失之恶业。 观宝月如来者得灭过往世杀母之无间重罪。 观无垢如来者得灭过往世杀父之无间重罪。 观吉祥施如来者得灭过往世杀阿罗汉圣人之无间重罪。 观清净如来者得灭过往世出佛身血之无间重罪。 观清净施如来者得灭过往多世之罪业。 观水天如来者得灭过往世驱逐阿罗汉之恶业。 观水天王如来者得灭过往世杀菩萨之五无间重罪。 观吉祥贤如来者得灭过往杀害圣者之罪业。 观旃檀吉祥如来者得灭过往世阻止别人供僧之业。 观无边威德如来者得灭过往世毁塔寺之恶业。 观光吉祥如来者得灭过往世由嗔而起之罪业。 观无忧吉祥如来者得灭过往世由贪而起之罪业。 观无爱子如来者得灭过往万劫罪业。 观华吉祥如来者得灭过往万劫罪业。 观清净光游戏神通如来者得灭过往七劫罪业。 观莲华光游戏神通如来者得灭过往意作之恶业。 观财吉祥如来者得灭过往妄取僧物之恶业。 观念吉祥如来者得灭过往谤僧罪业。 观名称普闻吉祥如来者得灭过往一切嫉妒之不善。 观帝幢幡王如来者得灭过往慢心之不善业。 观善能锁伏吉祥如来者得灭过往世之两舌恶业。 观斗战胜如来者得灭一切烦恼。此尊如来之像极为少见,若大家有缘遇上又能力所及,应恭敬请回珍藏。 观善能镇伏逝吉祥如来者得灭教令他作恶之业。 观普照庄严吉祥如来者得灭随喜他作恶之业。 观宝莲华善能镇伏如来者得灭过往世灭法及谤法罪业。 观宝莲华善住须弥山王如来者得灭过往谤师及破三昧耶誓戒之罪业。 观想三十五佛有以上这些功德,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礼拜三十五佛的忏罪法门,多作礼拜、观想及称诵佛号。 在观出三十五佛后,依〈菩萨堕忏〉﹙已印于附录中﹚诵念首段之皈依文:‘我名﹙某某﹚者恒常皈依上师皈依佛陀皈依法皈依僧’,然后开始拜三十五佛。仪轨在称念三十五佛名号后有忏罪文,我们修这仪轨可以采以下三个方法之一而行: ﹙一﹚假设想拜一百次,就每念一个佛号拜一次,拜完三十五佛就念忏罪文,然后又从释迦如来开始拜三十五佛,又再念忏罪文,如是地做三次就刚刚超过了一百拜; ﹙二﹚从释迦如来到最后一尊如来顺序地拜及称念各别佛号,然后又回到释迦如来名号,这样连续把三十五佛名号顺序拜三遍,以达到百拜之数,最后念忏罪文一次; ﹙三﹚仍假使欲集百拜,则先对释迦如来拜三次,同时称念名号,然后对第二尊佛又顶礼三次……,在对最后一尊佛顶礼称诵三次后,也就完成了刚超于一百拜的次数,最后念忏罪文一次。 第二及第三种方法总共只念了忏罪文各一次。第三种方法比较利于着重观想每一尊佛及祈请他加持,因为我们对同一尊佛连续顶礼了数次。每一座如果要念一千拜,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去做,余此类推。 在有些版本的三十五佛忏仪轨中,在佛名后并无 ‘如来’尊称,但宗喀巴大师开示说必须称念‘如来’这个尊称,所以在格鲁派的忏法中都必定在佛号后加上‘如来’称号。此外,也可增诵药师七佛名号而作额外的礼拜称名,因为这七佛与末法众生特别有因缘。 最后之忏罪文的意思是说:礼拜者忏悔过往世至今所积作之罪业及回向一切善业,诵时应好好地发忏悔心。有关忏罪之修持,我们在说至忏罪支时,会比较深入地开示。 最后我们观三十五佛融回于宗喀巴大师心中,然后继续修〈兜率百尊〉正文的下一支:
这一偈为七支中之供养支。供养是悭吝的对治法门。 供品分为不同之种类,如外、内、秘密及胜义供等。我们凡夫并无能力作内、秘密及胜义供等殊胜之供养,所以必须好好去作外在的供养,包括供养前面已说过的坛前实物供品及观想出来之供品。 实物供品之多少是不太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供品之来源清净及供养心清净。在前行开示中,我们谈到了供品必须是不依恶业而换取的,例如不是由杀生而得来的供品等等。如果你以作杀业、淫业或偷业等而换购的供品来供养佛或自己之师父,却不发露供品之不净来源,这就是不如法的!但如果是心生忏悔之心而供养以作净罪,只要说明供品之来源乃由不善业而来,现生忏罪之心而作供,这是可以开许的。 除了实物以外,也可以观想实物供品变为无穷无尽地供养,也可观想山河大地及宇宙中之花、药等妙品作供。虽然它们不全属于自己,但宇宙大地是众生之共业所生,所以自己是它们的主人之一,故此我们可以观想以整个宇宙作供。自己、众生与圣者的智慧、功德及修持这几类无形相的东西,也可以在意念中供养。 在念诵供养支时,应观坛前供品变大及变多而作供,心内要欢喜地作供,不可生吝啬心,也要想着大师与两位心子欢喜受供而生起乐受。 宗喀巴大师及诸佛并不需要我们所供之凡俗物品,也不需以我们供养之饮食维生。这些供养的行为,是我们为了自己积集资粮功德而做的,不是为了佛之利益而做的。事实上,他们也不会因我们之供品而生乐受,但为着吉祥之缘起,我们仍然必须这样地去想。
忏罪支的偈文也是四句:
这一偈是七支中之忏罪支。前面开示中曾说可以在礼拜支中加进礼拜加行修持,但如果把礼拜加行并入现在这忏罪支中修,也一样是如法的,因为礼拜与忏净二者有密切之关系。 佛教中常常说要忏罪障,到底甚么是‘罪障’呢?如果不知道甚么是罪障,就无从忏净了。我们必须清楚明白‘罪障’这个概念:它是甚么?它从何来?如何能消除它?如果不知道这些的话,就谈不上做甚么忏罪了。 我们在六道中屡历生死轮回,从不止息,所体验的是无尽之痛苦。单只在人道的转生,已经有生苦、老苦、病苦及死苦,此外还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及五阴炽盛苦等等,这些苦大家都正在经历,所以就不需多讲了。人间算是六道中较为少苦的一种转生,在三恶道中的苦更大。即使生于极大福乐之天界,一样还是有苦。肉体的痛苦已经不堪忍受了,但精神上之痛苦则更甚。这些苦由何而来呢?我们一般之看法,都以为是外来的因素导致我们受苦,譬如被虫叮了一下,我们就认为苦由虫而引致;有人对你发脾气,令你不高兴了,你就认为苦乃由这个人而来。我们常常都是这样地想,认为苦报是外来的,尽是他人的错、是虫的错、是世界的错等等。其实这些外在之因素只是一种助缘,我们心识中必定先有苦因,在碰上外缘时才会感招苦果。如果没有苦因,即使碰上适合的外在因素,也肯定不会体验苦果。譬如说你并无因服毒而死之因,即使有人迫你喝下一瓶毒药,你也不会有事!只有缘而没有因,是绝不会成果的,就像你对没有种子的泥土淋水施肥,绝不会有发芽。本师释迦牟尼也曾饮下毒物,但他一点事都没有,因为他已经再无苦因了。 我们生病,甚至死亡,都各有外在之因素,譬如意外、细菌感染等等,但是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有这个能感召苦果的业因在心中。我们有无量的苦因,也有一定的善因,这些业因待遇上适当的外缘时就会结果,像久存之种子现在碰上了泥土、肥料、水份和阳光一样。单单是抱怨有苦是没用的,我们必须知道它的因。所有苦因都是自已从无始以往轮回以来累积的,即种种的不善业。不善之种类无数,但可以用十不善业归纳:杀生、邪淫、偷盗、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悭贪、嗔恨及邪见;又可以进一步归纳为身作、语作及意作这三种不善业;最终可以追溯至无明及我执。因为我们曾作种种能招致苦果的因,所以就不息地轮回,不休止地受痛苦。所以我们需先知苦,再要寻因,这些教法归纳为佛陀的开示中之四圣谛(参阅〈菩提道次第广论〉等大着)。所谓‘罪障’,包括了这些苦因、其果,也包括了心识中这些业之熏染习气及病患与 ‘非人’等之障碍。要想不受苦,就先要戒作新的苦因,奉行十善,还要同时忏罪而净化已积集下来之罪障。 要有效地忏罪净化,必须具备四个因素: ﹙一﹚依止力 —— 在这法门中,我们依止的对像是面前之 ‘宗喀巴师徒三尊’资粮田。在其它法门中也各有其依止之对像。这依止心是第一种忏净业障的力量; ﹙二﹚追悔力 —— 应于心念中生起忏悔惧报之心。我们幻想有两个犯了罪的人,自己是其中一个,另一个正在自己面前受刑,自己的心必定会很畏怕快将临头的刑罚,十分懊悔曾作罪业,心想若可以从头来过,决定不会再作同样的事;我们在忏罪时就如这种心态,要生起如同上述情况下的真切追悔心,尤其要追悔今生与过去生毁犯别解脱戒、菩萨戒及密戒(注:即‘三律仪戒誓’)之罪业; ﹙三﹚对治力 —— 对治的意思是持着忏罪的念与为求净化之动机去做的任何善行,可以分为主要的六种:持如来名号、持咒、诵经、禅修空性、供养及依佛之形相而作之修持,例如观仰、礼拜、绕行及造赠佛像等。我们修〈菩萨堕忏〉时就包含了诵佛号与观想佛陀的元素在内;及 ﹙四﹚遮止力 —— 遮止力是决心以后不再作的意思,与追悔力并不一样。追悔力是指悔懊曾作之业,遮止力是指戒未来再犯同业。例如忏净杀生罪障时,应思日后不再杀生,至低限度要誓愿某段期限内不再造作此业。杀生等业,乃违反皈依法宝之行为,应立戒止。若其它自知易犯之不善业,亦至少应发心遮止一段期限。若拜忏而心中完全并无以后不作恶之决心,则四种力不具足。 修仪轨至忏罪支时,应思业果而真切地生追悔心,一心依止面前资粮田,诵忏罪支偈一、三或多次,再生遮止不再犯之心,这样便四力具足,成为很有效力的忏净了。若依〈菩萨堕忏〉而做,亦一样应具足四力才会有效。 以上为有关四圣谛、忏罪及四力之浅说,这些是十分重要的教法,绝对不可忽视!大家应读 〈菩提道次第广论〉 等等著作而细心修学,刚才所说的只能作为一个概说,并未够深入地讲述。能够明了这些教法而具足四力地去忏罪的话,上者可把一切罪障连根忏除,就似是把欠款连本带利还清那般,下者至少也像是把欠款之利息不断偿还,令债项本金不会天天滚大那样。如果没有具足四力,只是盲目地持咒或礼佛,也会得到一定的利益,但却不成为有效的忏罪净化。 修毕忏罪支,可以增并四加行中之忏罪加行于仪轨中。若不增修,则修诵正文之下一支。若欲增修,则应如以下而作。如欲依单独之仪轨修此项加行,则依金刚萨埵的仪轨而修,其中有分不同密部及化相传承﹙法师著作〈本尊海会〉第一集中载有瑜伽密部〈金刚萨埵忏罪仪轨〉之正文及导修开示﹚。
修忏罪加行者,不论依哪一部仪轨,主要之修持为观想金刚萨埵于自己顶上,持百字明,配合其它三力而忏罪。闭关者于每座中诵若干次百字明,每天积集,至诵满十万遍为一单元之圆满。若非闭关而欲于日修兜率法门时增修忏罪百字明亦可,持咒遍数当然越多越好,少则不少于二十一遍。经云每天若能诵此咒二十一遍,可以令不善业不至增长。我们未忏净的不善业之业力是会自然增长的,今天不忏,明天就变成一倍;譬如昨天杀了一虫,今天就有了杀两只虫之业力,再不去忏净的话,明天就变为杀了四虫之业力,到十五天后这业力就变大至万多倍,等同杀一个人之罪业的业力,所以这果报是很可怕的!每天诵念二十一遍百字明,起码可以不使这些恶业的力增大。所以如果每天可诵至少二十一次百字明的话,是很有好处的。 我们观面前云上宗喀巴大师心轮有一蓝色藏文‘吽’字﹙见礼拜支中之附图﹚,由这字中化出一尊金刚萨埵﹙见封面内页彩图﹚来到自己头顶上之虚空,身色白,一面二臂,作双盘坐,身穿丝绸华衣,带佩宝冠、臂环、耳环、足环等饰严,坐莲中月座,年青朝健之相,右手以前三指持金刚杵于心轮,左手持铃于腰部而铃口向内。他的心轮有另一莲花与月座,月座上中央为白色‘吽’字,字之周围顺时针方向绕着白色之百字明咒句成圈状,皆为光明质相。他的长发束为一层一层的顶髻,法相庄严。有些图片中的莲花及月座之下有宝座承托,但在金刚萨埵与〈兜率百尊仪轨〉 合修的时候,不需观有宝座,只观想大师心中之‘吽’字变出一尊金刚萨埵坐在莲花及月座上,来到自己顶上就可以了。 然后我们开始持百字明,诵时把在这一座中所欲诵满的咒数分为三节,如欲诵二十一遍,则每节七遍,若诵一百零八遍,则每节为三十六遍,余此类推;三节的观想略有不同,以下会讲到。金刚萨埵百字明为:
该注意咒中之‘哈哈哈哈’要念作‘哈哈、哈哈、’,以两个‘哈’音为一单元而诵。咒尾之‘班芝巴华玛哈三玛呀’中的‘班芝’﹙Banjri 或Vajri﹚常常有藏人及汉人都以为是‘班渣’﹙Banjra或Vajra﹚,大家要留意。有些上师习惯把梵文中之Vajra 念作‘班渣’﹙Banjra﹚,这是如法的。很多藏人都这样念,衲本身也惯了这样发音,但梵文本来是Vajra﹙音为‘娃渣’﹚。 以每座修二十一遍为例,分为三节,即每节诵七遍;诵第一节时观顶上金刚萨埵心轮之白色‘吽’字与围绕此字之百字明咒流出甘露,由心下流而出体外,穿过月座与莲花,由自己头顶中脉开孔入自己体内。自己身体观为空心的器皿般,这甘露由上而下,把体内之罪障冲出下体出处。观罪业等化为黑烟及污水等流出;病患等化为脓、血、痰等流走;魔障、‘非人’及他人之邪术加害等化作蜈蚣、蛇、蝎子等毒虫慌忙逃出体外;诵咒七遍一直都做这个观想,最后想自己身体尤如水晶般通明通透,十分清净。这一段中主要集中观想净化自己身体所有罪业、身体上之病患与障碍。 然后修第二节,还是诵同一个咒七遍,但这一次观身体下部密封,甘露流入体内时把上述的罪业、病患及魔障﹙仍观为污水、脓血及毒虫等﹚随着甘露在体内集积而被浮上来,最后由身体上部开孔而被冲出,甘露就充满了全身,观想自己现在净化了。在第二节中主要集中想着正在净化语业上之罪障、病患及魔障。 第一、二节的修观可以加观流出之毒虫都转生去人道中,这样去观可以配合利益众生的修持。另外可加观污物流入座下裂缝中,直流至住在地底深处的‘死主’口中,把‘死主’喂饱满足了,他就没兴趣再加害自己的命寿,然后地面裂缝重新合起紧闭,上面封上金刚交杵﹙注:见请长住世支中附图﹚,自己的寿元就十分坚稳了,这是行者可加观之延寿法门。 最后修第三节,还是诵同一个咒七遍,但这一次观一切罪业、病患及魔障由身体各部份向中央心间聚合,成为一个黑球一般。持咒时本尊流下之甘露入于自身,至触及黑球时,把这黑球引爆了,刹那间灰消湮灭,自己就净化了。在第三节中,主要集中于观想净化自己意念上之罪障、病患与‘非人’、邪术等之魔患。 如上述所说,持咒时渐次作三节之观想,最后就想自己之身、语、意皆已被净化,然后观顶上之金刚萨埵缩小下降,融入自己身体中。 配合上四力中之依止力、追悔力及遮止力,这样去修就四力具足了,成为一种很有效的净化忏罪法门。我们有时生并患上绝症、受到 ‘非人’ 加害及魔障与邪术加害等,虽然看似是由他人、环境及病菌等引致的,实际上这些只不过是有利的外缘,真正的起因是自己曾造下会导致生并受‘非人’加害等不善因。这个忏罪法门及拜三十五佛等法门可以净除罪业,同时也有助于解决病患、‘非人’及魔障等问题。 现在所授的只是十分浅略之金刚萨埵百字明配合〈兜率百尊仪轨〉合修的方法,衲以前曾讲授较详细一点的观想和修持金刚萨埵之独立仪轨,香港的弟子已抄为文字印了出来,大家若欲对金刚萨埵法门进一步学习的话,可以参考那本小册子﹙注:已以〈本尊海会〉为书名出版﹚,大家如没有受过百字明传承也可修,但最好是要找到有传承的导师授予口传或金刚萨埵灌顶,这样就最圆满了!但找师父要慢慢观察,一旦受了口传或灌顶则必须视师为佛,所以事前之观察及查究传承是否完整与清净是十分重要的!在仍未找到合格而令你能生起信心之上师前,也可以先念咒。即使无传承而修诵,以这个咒来说,尚不算是不如法,大家可以放心。 把〈兜率百尊仪轨〉与忏罪加行合修的人,到此就修完了忏罪加行,再下来就是到〈兜率百尊〉正文中的下一支—— 随喜支:
正文中的随喜支也是一偈四句的:
如果我们对他人的善行不生妒忌,反而生出欢喜心,就可以积集很多的功德。曾经有人要求宗喀巴大师教授一个最易行却又最有益的法门,大师就教示了随喜的修持。 随喜是不论行、注坐、卧都可以修的法门,十分易行,利益却很大。我们可以随喜自己曾作之善、或他人之善行,也可以随喜圣者之悲心与事业、凡俗众生之善心与善举,这些都可以去随喜。如果我们见到某人为寺院办事,我们不要去想:‘这个人可能只是为了争取表现,讨好高僧/,我们要想:‘这人做的事对寺院有建树,对弘扬佛法也有利,对他本人也是一件好事!我愿我也可以做一样的善行/,这样就可以积集功德,同时也对治了妒忌心。有人说如果随喜的对像境界比自己高,你可以在随喜时得他这善行之一半功德;如果二者境界一样,随喜者可得同等功德;如果随喜者境界比作善者更高,则甚至可得他所作的这项善行之一倍功德!我们世间上有不少人的善行值得随喜,历史上有更多佛陀、菩萨、圣者、高僧及祖师等之悲心与事业可以供我们去修随喜,所以这随喜是最易修的法门。即使你没去做甚么大善行,但透过至心随喜他人的善行,也可以得到很多功德。诸佛、菩萨与祖师等的功德是不可思量的,即使其中任何一位之功德也已是不可思量的了,我们通过随喜赞叹他们的功德事业,如果能藉此而得到他们其中一位的一丁点功德,那已是十分不得了的事情! 除了想及圣者与凡众之善行外,我们也可以多看历代大师之传记,从而生起敬信及随喜。阅读高僧及大师传记时,要以随喜心恭敬地去看,这样才可以有利益。如果翘着腿、抽着烟,当作是看流行小说那样地去看的话,是不可能生出随喜之功德的。 在这仪轨中,我们随喜的对像主要是宗喀巴大师。偈文是赞大师在末法及当年西藏佛法衰落颠倒的世代,仍然能清净地去勤作闻学及实修,令暇满人生过得有意义,所以我们对大师之事业生随喜之念。偈文中之‘怙主’二字是尊称宗喀巴大师;‘断除八法’指大师之闻学及修持并不受一般凡夫对利、失、毁、誉、称、讥、苦、乐八者之爱与憎的凡俗心态所熏染,而是不为世间利益、名望及快乐等而清净地去做的;‘事业涌’是形容大师之事业如海洋之波涛。 我们必须知道大师之事业,方能真正生起随喜心,所以大家应该要多读大师之史传﹙注:读者可参考法王周加卷着、郭和卿居士译之〈至尊宗喀巴传〉及修慧法师编述之〈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 在随喜偈文中,文义提及大师之闻法、实修、他不受世间八法熏染的净行和广大之事业,我们现在也略说一下大师在这些方面的成就,以令未及读大师传记的人也能生起随喜、赞叹及效法的心愿。 大师之广学与善学是无可比拟的。在大师之童稚三岁时,即随义成宝法王﹙顿珠仁钦﹚学习,一切法典只心略思考便能无碍地念诵;大师随法王学习了很多显密教法;在年居十六岁时,大师辞别了法王,为着广学多闻而前往前后藏地求法,虽长途跋涉而不以此为苦。在十七岁时,大师随止贡派法王京俄仁波切学习了大乘发心法与大手印五法等止贡派法要及金刚鬘与那诺六法等甚深法门,又随名医学习医术,为时不久即成为了精通医学者。在极乐寺中,大师随诸宗师学〈现观庄严论本释〉等慈氏论著,在这段时间中,大师前后只用了十八天就把〈现观庄严论〉之正文、印度及西藏大师之注疏等学得通达并能背诵,令当时之教授与同学赞叹惊讶他的警人慧力,后又在宝尊胜译师﹙仁钦南杰﹚处得受红大威德等密法传承、在堪钦巴处习〈噶当道次第〉。后大师依仁达华听受俱舍句义指授等教法及随译师学〈阿毗达摩集论〉、随智明大师﹙洛色﹚学〈律经根本〉及〈律本释〉与所有支分,同时每日不断背诵〈律经根本广释〉。仁达华大师是一位精通俱舍教法的宗师,在教授宗喀巴大师的时候,宗喀巴大师只需听受一次即完全领悟,并针对疑点而发问,仁达华大师曾欣慰地嘉许:‘对你教授必须很留神呀/,这是指稍不留意,便会被宗喀巴大师之警人智慧问出破绽!在大师二十二岁时,大师又随金刚宝上师﹙多杰仁钦﹚受萨迦派〈喜金刚续〉之讲解等等。总之大师一生中,遍学了各派的显密教法,且能通达无余;对中观、瑜伽、因明、律学、俱舍等经典、论著及印藏大师之注疏等无不透彻了解,且于各寺中立宗答辩,令当时各派学者皆敬佩万分。在密法方面,大师不但具足所有密法之传承,对本续之通达亦是全面的。在成为有众多弟子的上师后,大师仍孜孜不倦地求学。 大师在佛学上固然博学深达,对其他如医学、声明、诗词学及历算学等,大师虽不十分重视,却能在听受后完全领会,成为大小五明之精通者,令当时的人无不惊讶赞叹。在后期,大师在患病时,其弟子延请了十多位名医会诊,但众医对大师之医术都自愧不及,所施药方等判断抉择反而向大师请示。另外也有很多负盛名之医师都到大师之座前学习药方与药性分类,皆从而获得更高之医学造诣。 大师之记忆力亦是过人的。曾经有一次,有三位著名善于记忆的人与大师比试记忆力。从太阳刚升出至阳光照射到寺殿金顶间的短时间内,其中二人能背诵熟记一页经文﹙注:藏式贝叶本经文每页约一箭杆之长度,每面为九行密密排列之小字﹚,另一位背诵了两页半,宗喀巴大师却能熟背四页之多,记忆力尤胜于当时以善于记忆出名的岭聪麦巴等人。 当时藏地的学习方法是:学者在听受与研学了一部经论后,便游学各地著名道场立宗答辩,以求完全通达法义,其中能被公认为某一部论之通达者已能被尊为大善知识。宗喀巴大师却以高超智慧、通达法义及无碍的辩才,在所有的主要道场中依诸论立宗辩经,以正理抉择经论中之深义,令当时的三藏大德等赞叹折服,后学者则战战兢兢乃致不敢与大师辩经。由于大师于立宗时是善巧地以悲心及显明正见的发心去作的,不少当时的大学者后来都成为了他的弟子。 有关大师之修持,大家还是应阅大师之各种传记方能知道他的苦行实修,衲现在只能选其中二、三事略说一下: 大师于幼年随义成宝法王学习时,在修文殊心咒的时候,一心不乱地持诵了很多遍,竟令他居住的室中石墙自然现出了了分明宛如书写的文殊咒字,此即大师恳切修习之灵应一例。这件事发生在大师三岁至七岁之间。你我这一类的凡夫,在那个年纪莫说修行,恐怕就连吃饭也不会专心!这可见大师之修持殊胜非凡。 在大师三十八岁时,曾作精进之闭关忏净修持,由于不断地供曼达,以致指头裂伤,肘部磨穿隐约见骨;在作三十五佛拜忏时,大师在石板上不断礼拜,石地也被他的身体磨出了手脚与头额的凹纹。 从大师的传记中,也可以知道大师每一天都不断地修诵、阅读经论及修持多种密法,同时还要作开示及著作造论等,每一刹那皆在作利益自他的清净修行。 宗喀巴大师头佩黄帽,这个黄帽是有其密意的。在大师在世之年代以前,有一位戒德圆满的大师是带黄帽的,所以宗喀巴大师在受过比丘戒后改带黄帽,以示振兴戒风的心意。大师的一生中,对三律仪的大小制戒于各方面及各时中都不犯染,对所有戒律如保护眼珠般防护。在当时的藏地,戒风极为衰落,一般僧众不但于细微之戒律不顾,甚至于根本戒律亦不太在意,大师却以身作则,即使至微戒律亦不破犯,并重兴戒风,使毗奈耶制戒之大小界限不使废失,妥善建立清净戒规,使令僧众常带三衣、锡杖、钵盂等佛制资具,乃至取水及洒净等事皆无不完全依律制而成办。此外,在大师圆寂之时,身体毫无垢秽之相,还发出了芬芳的香气,这种香气乃由其戒德所示现。 大师在年稚时已常怀离俗世而出家之大愿,使其甫满三岁时即自愿依大宝法王游戏金刚受居士戒,并离家依止义成宝法王学习。年甫七岁,大师即请求法王等师授沙弥戒,取名‘善慧名称’﹙罗笙竹巴﹚。于大师求学时,大师之母亲去信要求大师回乡,大师却生起无比之决心,断除世间情爱,继续修学佛法以利生。 大师于五十二岁时,中国皇帝﹙注:即明成祖永乐皇帝﹚闻大师之盛名,屡次遣使迎请,并愿奉为国师。大师却一心只向着佛法,既不贪皇帝之厚礼、赐名及地位等,也不惧畏地辞拒了皇帝的要求,由这些史事中都能得见大师之净行作风。 由以上这几个例子,可见大师完全不对名望、利益及享乐等生起丝毫的兴趣,所以我们赞叹大师并不受世间八法所染。‘八法’是世俗凡夫的心态的意思。 大师在求学的时期,由于他的善巧及功德引发人们对他的敬信,所以自很年青的时候,大师已经有很多弟子。衲所主持之大藏寺的创寺祖师 —— 三藏法师雅弘竹巴—— 便是大师早期摄受之弟子之一。还有,大师在二十四岁前后便已依四论立宗而被尊称为‘噶希巴’,即‘已学成显法经义的大师’之意思。在大师受比丘戒后不久,被中国皇帝(注:即明太祖)封为‘灌顶国师’之京俄法王在与年青的大师相见之后,便曾泪涕感动地赞叹:‘宗喀巴这么年青便已拥有这样的功德。 大师在年届三十二岁时第一次造论,写成了〈现观庄严论广疏·善说金鬘〉。当时,有一位对大师常作毁谤的达仓译师。他在看过大师著作后,傲慢心顿时消毁,被折服得造偈赞叹。从这些事中,可见大师之胜德。在着此论后,大师与雅弘竹巴同往拉萨大昭寺作许多遍大悲斋戒禁食闭关。有一天师徒二人于大昭寺著名之‘天成五位一体大悲观音’像前祈请观音大士给予梦示,以令知道未来弘法事业之情况。雅弘竹巴梦见两个白螺由天而降,合而为一而跌入他的衣中,他随手取出向东方一吹,螺音震动东方。这个梦兆预示了雅弘竹巴后来在藏东地区(注:即现今之川北)大弘佛法,事业广大。后来发展果然如此,衲所隶属的川北大藏寺就是他所创立的一百零八间寺院中的一间。宗喀巴大师梦见来到一个险山,上有一朵盛开青莲放于白石板上。这是预示大师断轮回而解脱、不为自利心沾染、远离烦恼、观见一切法理及住持正法之宗风,而且亦表义此宗风将能长住世间。 在大师年四十六时,著作了对后世影响最为巨大之〈菩提道次第广论〉。此论统摄整个成佛之次第,令读者能见一切法义之互不相违及先后次第,并能令契入佛祖密意及远离极大恶业,更具备了统摄显密法义、易行及具足深观与广行二大传承教授此三种殊胜。只要能用心略读此论一下,我们自然便会深深感叹大师之著作的殊胜与他的贡献。有关道次第之开示,大师后来又着成了〈菩提道次第略论〉、〈普善德根本〉及〈道之三主要〉等,其中后二论只有短短十多偈之长度,却已涵盖三藏一切法义在内4道之三主要〉乃大师为雅弘竹巴而作之开示著作,文中极慈爱地称雅弘竹巴为‘吾子’ (注:请参考柏绷喀大师之〈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及祈竹仁波切开示著作〈道之三主要释义·甘露心华〉)。 大师于后来着成了对四部密续之法义作详尽述示及肃清邪见的〈密宗道次第广论〉,还有很多其它的著作:在显乘法义上着有〈辨了义不了义嘉言心要〉、〈中观解释广论〉、〈明灯论释注〉、〈事师五十颂注疏〉、〈根本智论释智理海〉、〈庄严论笔记〉等;在律学方面有〈上二部戒律还净法〉、〈菩提心戒解说菩提正道〉、〈戒律类释、圆、净、基三种仪轨别解脱取舍略论〉等;在因明学上有〈因明备忘广录〉;在密法上有诸密续之释义多部及密法修持仪轨极多种;此外还有造佛像之度量比例、历法等著作。已刻板印行之大师著作已有十多大卷,此外还有一些并 未普遍印行的著作。 当年大师事业广大,很多大德由心敬服。也有一些对大师不尊敬者,在后来见到大师之戒行、或听到大师之开示、或阅及大师之著作后,往往追悔不已,供造忏悔或赞叹之偈文,并成为大师之弟子。在我们于〈兜率百尊〉法中所作的观想及平时看到的唐卡(佛画)中,大师的座下有两位弟子,其中大师之右边的弟子是贾曹杰。贾曹杰最初是萨迦派弟子,亲近仁达华等大师,成为仁达华的七大弟子中最善辩经者。在他未遇宗喀巴大师前,贾曹杰已被尊称为‘十难论师’。他最初对宗喀巴大师之名声不以为然,故此找大师辩论。在相会时,大师正在说法,贾曹杰傲慢地不脱帽子来到说法道场,宗喀巴大师见此情况便由法座下来,坐着下面讲授,贾曹杰却傲慢地带帽走上大师法座,坐下来准备在适当的时机破斥大师之论点,但却一直找不出大师教授中有任何破绽,而且大师之开示乃他从未闻学过之嘉言法要,他就慌忙脱下帽子,佩服地下座顶礼而坐入弟子丛中。之后,他放弃了打算与大师辩论的心愿,反而在此后十二年中依随侍奉大师,成为了大师之上首弟子。由这些事中可以看出大师开示之精辟非凡!顺带在现在提一下:大师座下左边的心子是克珠杰,他在未依随大师前也已经是一位有名的大德。当年大师的弟子中,有不少人本来已经是三藏大师或一派宗师,却在遇上宗喀巴大师后完全信服依止,足见大师的确有非凡之学问、戒德与善巧!当年还有一位比丘身份的地方领袖叫做札巴坚参,他本身也是以辩才著名之大师,曾被中国皇帝(注:明太祖) 册封并赐金樱这位领袖后来也成为大师之弟子及施主,大兴格律教法,后被另一位中国皇帝赐玉印及册封(注:明成祖册封其为‘灌顶国师阐化王’ )。大师之感召并不限于藏王及众智者大师,在宗喀巴二十三岁时已有蒙古太子 (注:即帖木儿) 对大师生起敬信而作广大供养;于大师五十二岁时,又有中国皇帝(注:明成祖)以广大敬信遣钦差大臣屡次迎请。 有关大师开示讲经之能力还有一个好的事例:在大师约三十三岁时,他曾应弟子所求,同时开讲十五部大论,在开示期中每天分十五座各说一论,在说论时都各以一部大疏为主,其它疏钞补充,把各家之观点一一提出辨别取舍,以显出真正之密意;如是者大师在三个月内共讲毕十七部大论(因原定之十五部其中两部于期中讲毕而补增另二部),辅以极多有关之注疏,令当时的人都一致认为大师必定已得本尊之加持或是已证得不忘陀罗尼。这一期的开示中,所讲主论有〈释量论〉、〈现观庄严论〉、〈律经根本〉、〈中观五论〉、〈慈氏五论〉之后四论、〈入中论〉、〈般若四百颂〉、〈入菩萨行论〉及〈上下对法〉,全部除两部外皆于同一天开讲,三个月后于同一天讲毕,每天十五座皆演示不同大论,从不混淆。此后,大师亦曾作同时讲二十一部及二十九部论的广大事业,在讲每一部论时又摄取多部疏钞以作补充、对比及取舍决定,成为令大众惊叹的事迹。 在大师的广大事业中,有四件为最重要的:第一者为大师年届三十八时为精奇寺作了无上庄严之重修,在开光法事时,有很多不可思议之端应;第二是大师三十九岁时,在聂区兴办广大法会,开示戒律教法,详说堕罪与忏罪等之教法,又为许多人传戒;第三事乃大师五十二岁时重修拉萨大昭寺,对僧众作广大供养及兴办广愿法会之事迹;第四事业为大师五十九时为甘丹寺建殿开光,亦有许多希有灵应。 大师在世时,他亲自指导建立甘丹寺,一切如戒律所示那样:最初观察地基,再向大众启请,所有房舍尺寸皆依佛律规定而建立,这是大师籍着建寺之事同时弘扬戒风.甘丹’意为‘欢喜’,亦即梵语‘兜率’ (Tushita) 的藏语名称,这应验了佛陀在〈妙吉祥根本续〉中之授记:‘于佛灭后,法将渐衰,文殊师利将于雪山边地受生,建“欢喜寺”,而作佛之事业;又〈传授教授王经〉中亦授记佛在世时一童子将建寺,寺名有‘甘’字,童子名‘善慧’,大师之出家名正是‘善慧’ (Lobsang);〈楞伽经〉中述及佛陀嘱目犍连以神足通往‘廓巴日’山,藏入白螺,待后来之持戒清净比丘取出,甘丹寺之所在地正好叫作‘廓巴日’山,离拉萨并不太远,建寺时挖出一白螺,也应验了授记,这白螺现在还保存了下来。在甘丹寺成立不久后,大师之弟子绛阳初志建成哲蚌寺,释迦也协建成色拉寺。这三间寺院并非你们心目中的那一种寺庙,而是三所佛教大学,教授三藏佛法,要毕业起码要花上二十年!衲是在色拉寺昧院毕业的。这三所寺院僧众加起来近二万,寺中教授 〈俱舍〉、〈中观〉、〈戒律〉、〈释量〉及〈般若〉五部法义,制度十分严格,造就了无数的僧材。这些也是因大师而生出之佛法事业。很多汉人以为西藏佛教就是‘密宗’,这是无知之谈!三大寺中万多位僧人所学习二十多年的,全部是〈中观〉与戒学等显教法义。三大寺是严禁修密法的纯正显法学院。这样大规模及长达二十多年的佛学课程,不仅在西藏以前(注:指宗喀巴大师之年代前) 没有,在今天世界各地恐怕也没一间比得上!在这里不妨说一说色拉寺创寺祖师释迦也协:他正是代宗喀巴大师往北京晋见中国皇帝(注:明成祖)的弟子,被皇帝册封为‘大慈法王’及‘国师’等号,又在五台山大弘格鲁派教法,在汉地也极有名气。 在三大寺建立后,后来又有弟子建成了两间密学院,专门弘传密法。两间密院中之生活十分清苦,教学却十分完善。 当年的大藏寺 (注:祈竹仁波切所属寺院)也是一个教学制度完备的大道常此寺院建成于一四一四年,比色拉寺及哲蚌寺还早,但它与三大寺性质不同,三大寺是纯粹教学之学院,大藏寺是有常住僧众之寺院,但也有整套显密之教育制度。后来我派在各地还建成了拉卜楞寺、扎什伦布寺及塔尔寺等大道常这些弘扬宗风戒律之寺院,都源出于宗喀巴大师之事业。 大师不单建寺弘法,令自宗光大,他的戒德与学问也促令当时其它学派的僧俗纷纷反省改进,所以也间接倡起了全个藏地之戒风及学风,肃清了当时本来很广弘之一些邪见。 在大师在世的时候,他的教法已成为一系,除了叫‘格鲁派’ 以外,也称为‘甘丹派’ (以主寺为名) 及‘黄帽派’等。当时大师之教法已弘扬至蒙古、北京及五台山一带了,乃至后来数百年间,蒙古的国教以甘丹教法为宗。大师之教法亦传至成都及满洲等地,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又有汉人比丘(注: 指能海、法尊、观空等法师) 入藏求法和藏地高僧往内地弘法,章嘉和班禅等大师又在汉地大弘正法,所以令上海、浙江等地现今有很多汉人奉行大师的教法;在六零年代始,大师之教法更传至西方及东南亚,至今在美国、法国、西班牙、瑞士、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苏联、非洲、日本、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等地都有我派之道场,还有很多洋僧、洋尼及黑人比丘等,最近甚至还有一个洋人在色拉寺考得‘格西’学衔,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洋‘格西’,这洋人与衲正是同一僧舍的。这一切无不源自大师之教法与事业! 大师在一四一九年圆寂,临终教示弟子要好好修菩提心,然后大师入于定中,身体显出了如文殊童子之身色及容貌,周围有虹光明耀,在后四十九天中,寺院周围都点起油灯纪念,却从来无风吹灯灭之情况,天上常有音乐传来,又掉下各色花朵如雨降,在寺院四周常有祥云、彩虹及白色之光柱。 大师之肉身被奉安于灵塔中,面向东北,这是为了令大师之教法能于汉、蒙二地大兴而作的缘起;在今世纪二零年代初,为了重建灵塔,几位德高之转世者迎出大师身体放入新塔。他们惊叹大师之身略带柔软,并非干枯僵硬的,头发又长出了许多,故众人又为大师肉身修发。这些剪下来的圣发会自行增长,有许多的瑞应!灵塔后来于变动中被毁,大师肉身亦被破坏了,只有少许留了下来,现在又建了新塔奉置。大师肉身塔五百多年来灵应甚多,现在被破坏了,只可叹说是众生之共业及缺乏福德吧!现在甘丹寺大师灵塔中奉安的,是把以前破坏时所遗下之肉身碎片重新入塔的。当年大师遗体在政治变动中被破坏时。有人冒死保存了一些遗发及大师之骨头碎片送至国外存奉,衲也有幸很到少许。这些大师遗发的确会自行增长,十分殊胜!衲所属的寺院最近开始兴建大师圣像,衲把其中数根放入佛像里面装脏,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去朝礼;衲又送予成都的汉人格鲁派尼院铁像寺及五台山普寿律学院各数根,供这两间道场珍藏供奉,以生起一个令戒风在这些道场得以大弘的缘起。 藏历十月二十五为大师圆寂纪念日,在西藏、蒙古及五台山各地,人们都不论僧俗及不分宗派,在屋顶上燃起很多油灯纪念;近年来在世界很多个国家,在同一天也有很多人纪念大师,白人、黑人都有! 大师本来就是文殊大士乘愿化现的,这一点衲在礼拜支之开示中,已经说明了佛陀等众多之授记。但大师并不以神通等能力来吸引众生,而是以敬师、苦修、开示、着论及持戒等方法来弘教的,这是大师特别令人尊仰的原因。如果没有大师,像〈菩提道次第广论〉这样的巨着是不会出现的,西藏也不会如后来般尊重戒律,更不会有三大寺这些培育极多大学者的学院。这一切均由大师之善巧、戒德及学问生起! 有些无知的人以为大师只懂学问,并无真正之证德,也无能力作出神通等事,这些是他们的无知而已。神通等事,即使有少许共通成就者也能示现一些,何况如大师之境界的圣者!大师只是不愿显示神通,偶尔示现了亦嘱弟子极力隐密,这表示了大师弘戒之决心。依大师传中,可见多次大师自然示现神通之事,如精奇寺开光时,众人见三十五佛入于佛像之中;又有一次天降大雪,大师周围地面却不沾一点白雪;于广愿法会中,有大油灯失火,大师仅入座住于定中,火即告熄灭,由这些史实皆足以见得大师已证得内在心气与四大之自主,故此能控制外在的现像。此外,不少大德皆见大师为文殊,或有本尊住其顶上等等。大师亦自幼屡见圣众,文殊直接向大师教授如同面谈一般,这些事大师只告诉极亲密之弟子,在大师圆寂后方被弟子选录入传记之内。这些例子不胜枚举。还有一次,有一位神变工匠于一日间建造大师像七尊,每尊都酷似大师,大师也十分高兴,便也示现了不可思议的事,一天内理发七次,每一份头发放于一尊大师像内以作装脏。大师在世时显示之神通都极为隐密,但在大师圆寂时,则示现多种妙事。当时天降雨花、大师现文殊相等等情况刚才已说了,在后来大师还真实化现于弟子前五次而作教授,有关这类史迹大家可以参考大师传记。但大师从不以神通吸引徒众,而单以法义与戒行来弘扬正法,这是大师最为令人尊敬的其中一点。 以上只随便依记忆说了一些大师之生平片断,大家宜依大师传记研读,刚才所说的只是大师功德事业中之微尘而已!总之,修至〈兜率百尊〉正文中随喜支的一偈时,要忆记大师之功德,心生随喜赞叹。随喜能有效地对治妒忌,又能轻易地积集功德,所以大家请多用心去修这一方面。
在随喜支后,下一支是请转法轮支。‘请转法轮’的意思就是请求开示正法。 在本师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就佛果后,本师并未马上开示佛法,后来大梵天王及帝释天王联同以法螺及法轮供养,请求如来为众生之利益而开示法要,佛陀应求才开始弘法事业。在佛教传统中,除特别之情况下,一般都在被请求下才开示佛法,例如在所有佛经中,绝大部份都是有弟子问法,本师才会应求而开示的;在后来的传统中,法师也是在应弟子或信众之要求才登座开示教法的,这是一种传统。 因为天王供养法轮及法螺的典故,佛教中以‘转轮’及‘吹螺’来表示开示的意思。 请转法轮支的偈文是:
这一偈是依诗词譬喻式而著作的,以虚空喻大师之法身,以云海喻大师之悲与智德,以雨水喻佛法开示,以大地喻众生。雨水在世间的作用是可以滋润大地,令大地丰收,所以这偈把需求佛法指引的众生喻为大地,把正法喻为能利益大地之雨水。雨水的来源是天上之云,偈文中以云喻大师之智慧与悲心,是指大师之开示源自于其智与悲德。在藏文中,此偈文是十分有意境的文学结晶,在翻译成外文后恐怕就不易保留其意境了。在平时大家参加西藏法师开示时,多会唱这一偈作为求法偈文。 在这一偈文中,请转法轮之对像是谁呢?当然是宗喀巴大师与其弟子。我们视大师为已证佛境的圣尊。佛有法身、报身与化身三种身相,法身是不说法的,亦非我们能见,所以请转法轮其实是在祈请报身与应化身开示的意思。在世俗眼光来说,大师已入灭了几百年,但我们仍请求他的报身在其净土中为诸大菩萨弟子说法,也请求他的化身为有情说法。大师之化身有很多,我们也视自己的上师为佛与大师之化身,所以此偈也同时是在请求自己之上师开示说法的意思。在修法上,成就之要诀是视自己之上师与所修本尊及佛乃同一体性之不同化现,此乃心要。在〈兜率百尊仪轨〉中,我们所修之主尊乃宗喀巴大师,所以要想自己上师与宗喀巴大师为同一体性。在请求宗喀巴大师说法之偈中,我们也是在请求自己的上师说法。在前面已修之礼拜、供养、请长住世等修持中,也一样是同时对宗喀巴大师与自己上师所作的。二者乃同一体之不同化现,不可视为两位或有分别。 我们当然要常常请求诸佛转大法轮,但特别要多请宗喀巴大师转正法轮,因为大师所示教义次第分明、不堕边见,而且非只是弘示一部份之佛法,而是涵盖显密二乘、大小乘兼统摄的,所以最为殊胜希有,要遇上这样的教法是不容易的。在五世班禅大师在世时,曾有一位蒙古人请求大师指示他于未来生中是否能生于人间,大师观察了蒙古人之因缘后,答说:‘可以。’,蒙古人又追问是否能遇上佛法,大师答曰:‘应无问题。’,蒙古人又再追问是否能遇上宗喀巴的教法,大师沈吟了一会,答说:‘这就相当不容易了!大师之教法包含所有佛法心髓,见解、行持、修持都殊胜,见解上不堕边见,行持上大、孝显、密俱全,在修持上不昏沈掉举等。即使有善缘能遇上佛法,也不一定有足够福报能遇上宗喀巴大师所弘扬之佛法/。由此可知大师之清净教法的希有! 顺带一提 : 大家在修这个法门或其它任何法门时,在结尾回向的时候可以加诵 〈值遇三界大法王宗喀巴圣教愿文·摄受悲心之皈依施〉 (见附录)。此乃一代宗师柏绷喀大师所著,愿文内容是祈愿生生世世能值遇宗喀巴大师之教法。柏绷喀大师(见图)乃极为有名之宗师,是衲之恩师知真仁波切(亦译作赤江仁波切)之根本上师,同时也是汉地一些曾往拉萨求法之比丘(注:指能海、观空及法尊法师等)之上师或师公。柏绷喀大师曾为上述愿文讲解,他的口授被笔录为〈值遇三界大法王宗喀巴圣教愿文讲记·大乐上师语甘露妙吉祥藏加持屑〉,大家可以参考。此外,还有一篇称为〈格律圣教增长·原文成就谛宝语〉的祈原回向文(见附录),内容是祈愿宗喀巴大师之教法增长弘扬,这个愿文也是很好的。大家在任何修持之结尾回向时,可以加诵刚才所说之两种愿文,作为一种回向,以祈愿大师教法增长及自己能于未来生中常遇上大师之清净无误教法。 请转法轮是对治今昔谤法及邪见之法门。在念至这一偈时,大家如果有曼达盘 ( 注:见后文曼达供部份),可以手持底盘,在盘面上放八堆谷粒或宝石等,分别放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及西北方向,观为一个八辐或千辐黄金法轮供予大师,心想大师接受供品,但不需观大师以手去接,只是想着大师于心中默许而欣然纳受即可。若无曼达盘,此部份只念偈文及于心中祈请即可。供法轮只是额外可以增做的细节,并非必定要做。
七支中之尾支是回向。虽然整个仪轨并未修毕,但〈兜率百尊〉正文本为一个完整之独立祈愿文,包含了召请支及七支,共八偈,所以在此部份我们以修召请及前六支之功德,乃至过去、现在及未来所积功德,合起来作祈愿回向:
回向功德是对治嗔恨的一种方法。我们作了而未回向及未成熟之善业功德,会在生起嗔恨心之一刹那被毁销。由于我们暂时未能完全降伏嗔心,所以在作善业后必须速作回向,免善业力之功德失去。这情况像得到了一些钱时,若存入银行户口,则十分安全,慢慢越存越多,还会生出利息;若不存妥,钱就会被花去、盗去或失去了。 有人乱说修持不应有所求,这是一种无知而故作高深的说法。修持的确不应是为一己之世间利益而作,但却应为了众生之利益而做,所以我们应回向祈愿佛法能弘扬、或上师寿固长注或自他能迅速成佛。这三种祈愿归根究底都是祈愿众生能得益。 在〈兜率百尊〉正文之回向支偈文中,回向的内容是祈求利益众生及佛法弘扬,尤其愿宗喀巴大师之教法能弘扬明耀。偈文中之‘善慧名称’是宗喀巴大师之出家名,藏音为‘罗笙竹巴’ (Lobsang Drakpa),这一点前面早已说过了。 以上已说毕修持〈兜率百尊仪轨〉中之〈兜率百尊〉正文共八偈之方法。
‘曼达’(亦译作‘曼达拉’及‘曼陀罗’)梵语为mandala,有‘圆圈’、‘取心要’及‘宇宙’的意思。供曼达是一种极为重要、十分迅速地令行者积集功德资粮的修持法门。 有些无知而好高鹜远的人,以为供曼达只是一种显浅的入门法门而不屑于精进供养,这只是他们自己错失了积集巨大功德的良机。在历史上,很多英藏大师都依靠勤作曼达供而得到极大之成绩。例如宗喀巴大师:虽然他本来就是诸佛之化现,但为了给后世弟子立一个好的典范,大师虽贵为一代宗师,也一样勤修四种加行等。在修曼达时,大师以四方盘石面作曼达盘勤供,以致指端裂开,肘部磨至皮破而隐约见骨。他在一次闭关中,修了一百万次曼达供及三千五百万次礼拜诸佛,此是大师三十八岁早已成名后的事史。 在西藏,以前有一位天生丽质的公主。这公主在年青时突然患上了癞病,令致本来络绎不绝之求婚者及亲人都不敢亲近她。公主就遁入雪山中流浪,靠食野草等为生,对观音不断作曼达供养及祈请。这样地精进修持十二年后,有一天她亲见观音现前,获授十一面观音法门,全身感觉清凉而实时病愈了。在回到人群中时,大家都十分讶异。她传授弘扬十一面观音法门,成为这法门之传承祖师,大家都尊称她为‘莲华比丘尼’ (Gelongma Padma)。现今在西藏盛行之观音禁食斋戒法及一些十一面观音修法的传承都是由她而来的。以上这比丘尼的所有功德成就都是由供曼达而来的!在拉萨色拉寺,有一尊由这位比丘尼所供奉之观音像,是寺院最珍贵的圣物之一。衲在一九九七年曾重返衲所求学的母寺(注:即色拉寺,祈竹仁波切是在色拉寺昧院毕业的‘格西’ ),见到这尊佛像仍保存至今。大家若有机会去拉萨朝圣的话,记着要去朝礼这一尊观音像。 有关曼达还有另一个故事:大家都听过阿底峡大师的大名吧?他有一个心子叫松顿巴,是一位大居士。有一天松顿巴探访阿底峡的另一位弟子冈巴华,见冈巴华的曼达盘供器蒙上了灰尘,松顿巴就问他为何没修曼达,冈巴华就回答曰:‘因近日精进地修禅定,无暇修曼达供。’,松顿巴斥曰:‘你我的师长阿底峡大师的证悟比你高得多,禅定也比你深得多,但大师仍每天修三次曼达供!难道你自以为不需修吗?’,冈巴华听了训斥后,就很勤力地修供,同时也作禅修等,后来成为了一位很有成就的法师。 由前述之例子,可见曼达供之重要。即使诸大师皆勤作此供,也有如莲华比丘尼等因修此供而成就而成为一代大师的例子。所以大家不要说这是基本之法门,不要不屑于修曼达,除非你比阿底峡、宗喀巴及莲华比丘尼等大师境界还高!你一天未成佛,一天还是要修积资忏罪的法门! 衲从少至一九八六年间,一直住在高僧及长老们云集的清净道场中,亲近过的大德也不少。在不是上课讲经的时候,常常可以在他们的门外听到这些高僧、大德及最深学问的大善知识在修曼达的声音。所以说,不要以为研究佛教法理的人就不需要依基础而修持,这些派中最深博学问的老学者都在天天修曼达!事实上,佛学上之证悟与智慧不单靠读经、思考及求学而来,同时也需要上师之加持及自己有足够之功德才会顺利得成。即使研究佛学的人,若要真正得到佛学上之成就,也一样要修积资忏罪的法门,以得诸佛及历代上师之加持,才能无碍地成就学问与智慧。 在以前的汉地皇宫内,供曼达是由几个人扛出巨型之供盘,以大颗的宝石等放于其上而作供的,可见功德如皇室成员者也重视曼达法门的修持! 曼达供分为外、内及密供三种,后二种是密法,外供(外曼达供)是显乘之供养法。现在衲开示的是外供法,至于内供与密供,在大家有了一定的根基时自然会个别教授,大家在这阶段只需好好修外曼达供养即很足够了。 简单地说,供曼达就是观想出整个宇宙与其中所有的东西而作供养。这个宇宙的观法是依俱舍部论著所述而观想的,与西方现今之宇宙天文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这并不成问题,反正观想出来后,想着这个就是整个宇宙而作供即可。前面曾经说过,供养时必须确保心不生吝悭之不舍心,供品必须用非由造作恶业而换来的物品。在供曼达时,所供的是观想出之宇宙,所以不易有以上所述之二种过失,故为很清净之一种供养,能积广大资粮。 如果要把曼达加行与〈兜率百尊仪轨〉合修的话,就在修至这部份时,以曼达盘作三十七供、二十五供或七供等若干次,然后再修仪轨接下来之部份。曼达供与其它加行一样是以十万次作为一个单元来计算的。在闭关时,做满十万遍就完成了一个单元。 如果并不修曼达加行,或并不与此仪轨合修,或在某一座中不拟加修曼达的人,在修诵至仪轨的曼达供部份时,仍起码要修供一次,因为这是传统的作法。如果只是依仪轨而每座中只修一、二次曼达,可以用供盘作三十七、二十五或七供其中一种一次即可,也可以作曼达手印作供一次而不用供盘作供。但如果是想合修曼达加行十万次或者专修此曼达供法门者,则一定要用供盘作供才算是如法! 若合修曼达加行十万次或要每座中以供盘作三十七、二十五或七供者,等一会自然会讲到用供盘作供之方法。现在假设以手印作供而教授。 若以手印供,要结曼达手印(见图),中央两根无名指相连着是代表宇宙中央之须弥山,四边互相勾住的四组指头代表四大部洲。意念里想着整个宇宙连同其中一切珍宝等,都供养予面前之资粮田(宗喀巴与二心子),也即是供养予自己师长、诸佛等圣众,同时慢慢唱诵仪轨中之四句短略曼达供偈:
偈文中虽只列出了大地、须弥、四大洲、日与月等,但在观想中则应包括宇宙中所有其它的东西,如每大部洲二旁之小部洲、各种珍宝、山、河等等。 在西藏,一般传统是唱诵出这一偈的,以令有充裕时间强烈仔细地观想整个宇宙而作供。若大家不懂唱呗及藏语,慢慢地念汉偈也可以。重点是在于观想及供养的心,语言并不是一定要用藏语的。 在以手印作供时,最好不要空手供养,大家可以持铃或以念珠置手上作供,或拿着一些珍贵的东西于手上作供,总之不要完全空手即可,这是为了避免不吉祥缘起之故。境界很高的人不需要依随这些细节,但我们凡夫则要小心,要避免做不吉祥之缘起。 在念完偈文及观想作供后,就念梵文之曼达供咒:
然后解开手樱
若与曼达加行十万次合修,或想以曼达供盘作供的话,必须要具备曼达供盘。曼达供盘是西藏出家人必备的法器。格鲁派的僧人不论游化到哪里,都是依佛律随身带备三衣、僧钵等物的,同时也会随身带着一尊本师释迦牟尼佛像、一本〈菩提道次第广论〉及一套曼达供盘,这些是僧人的‘财产’。钱财等对一个真正的僧人来说,并非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上述的东西才是一个僧人的‘财产’!对在家的修行人来说,曼达盘并非必具的修持工具,但既然它并不昂贵难求,发心修持的人最好是有一套供盘。即使在汉地,曼达盘也不难找到;在新加坡、台湾及马来西亚的大佛具店中可以买到;在香港的佛具店与尼泊尔佛具流动小贩处都可找到;在内地,衲见在成都阿坝宾馆及甘孜宾馆一带、五台山十方堂佛具处、北京雍和宫附近及拉萨八角街上都找得到。 曼达盘包括一个底盘、三个环及一个顶饰,以金、银、铜等或任何质料制成的都可以用。在家人应该负担得起买好一点的,出家人则随力而购置。总之,没能力者不需千方百计求得贵重供盘,但有能力者若因吝啬而只买最差质素的也不好!大家随自己能力来买最好的即可。在印度,很多苦行者都是流浪天涯,并无身外物的。他们就以沙、石及石板作曼达供,一样得到无上之成就!但这也不等于说我们有财力者要故意模仿苦行乞士! 曼达盘之底盘不要买小于八吋的,太小的并不太好。常见的曼达盘是圆的,大家用这一种即可。曼达也有方的、半圆的、三角形的,配合息灾、增益、怀摄及忿怒法而用,但这与大家无关。 除了供盘以外,还需要有供物,可以用洗干净、晒干了的米、麦、谷等,或用宝石碎粒也可以,乃至全部用珍珠等宝物也可以。患长期病的人也可以放入一、两颗惯服之药丸,大家又可以加入一、二枚金、银币或各国货币,这都是可以的。这些供品是不需更换的。除非在长期供曼达而不断丢失了要增添一下,或谷物被虫蛀坏了之情况外,这些供物一般是长期用的,不需更换,所以用好一点的也不需生吝啬心,反正是自己将用一生的东西。即使买略贵一点之供盘和较贵重之供物,也不过是有限之资财支出而已,但用它们作曼达供所得来之功德却是无量的!供物足以填满反过来之底盘即足够。所有供物与供盘以一块大的布包起来保存。 用供盘作供分为三十七供、二十五供及七供,另外还有较不普遍的其它传承。三十七供是各派共通之传承,只是供养文会依传承及当时供养之目的而有相异之处而已。二十五供则是宗喀巴大师之不共开示,所以我们修三十七供或二十五供都可以。 因为今天是传授有关宗喀巴大师之法门,衲想还是教二十五供较为殊胜吧?!大家若修三十七供也可以。二十五及三十七供的供文尾部有供养文,依不同之目的而有不同内文,如有时是对某一位上师求法或谢法而更改的,也有对某一本尊作供而内文有小异之处的。若要在修〈兜率百尊仪轨〉时修三十七供,则要采用供养予‘善慧能仁金刚持....’的版本才合宜。 修曼达加行者,应先做一次三十七或二十五供,然后重复作若干次七供,期中偶尔加插三十七或二十五供,譬如每作二十一次七供后作一次三十七或二十五供,或每百次七供作一次三十七或二十五供等,最后也是以一次三十七或二十五供结束。这就是说,首尾要做繁广之供,中间作七供而偶尔加插一次繁广的三十七或二十五供。 现在说二十五供修法: 先把保存供物及供盘之布铺开放膝上,拿起供盘组成部份放一旁,供物在膝上布的中央部份。这块布要比较大,否则在供曼达时会把供物洒到遍地都是。 先以左手取少许谷粒(注:假设供物是谷物)在掌心而握捧底盘内沿,平面向上方 ;然后右手取谷粒洒底盘之面,以右手内肘在盘面上顺时针方向磨拭三圈;再以右手取谷洒盘面,以内肘逆时针拭磨三圈。这一部份极有意义:右手内肘有一脉与慈悲心有关,这样地磨拭表义当速生起慈悲及菩提心之缘起。顺时针方向拭三次时要想着是在拭除贪、嗔、痴三毒,逆时针方向磨拭三次要想作是在增长戒、定、慧三学,这既是吉祥之缘起,也是在策励自己。这些小节如果能知道意义而忆想着地去做的话,是很有效的修持。如果不知道或者不去参想这些动作的内在表义的话,供曼达就与小孩子堆砌泥沙玩耍一样,并无甚么意义可言! 我们以自己方向为盘之东方,面对方向为西方,我们左边为南方,右边为北方。如果要严格地说,在供予自化本尊、供予面前本尊或师长之不同情况下,东方有时是己方,有些情况下则是面对之方向。这些细节大家不需全学,只要掌握基本要点而一心作供即可,衲只是顺带提一提让大家知道有其它的供法,以令大家增长常识而已。大家不论任何情况都以己方为东方作供即可。前面曾开示修〈兜率百尊仪轨〉应面向北方或心想正在面北,这一点与现在所说的是两回事,大家不要混淆或以为有矛盾。面北是为了面向权宜所说之兜率净土所在之故,现在以己方为东方只是为了定下一个指标,方便在底盘上放上代表宇宙各方的物品,所以二说并无矛盾。 然后我们取供物洒于盘中央,诵‘唵班渣布咪阿吽 广大黄金地基’,观为供上大地。谷粒或许会溜走而没多少粒留在盘中央,这并无问题;再放上最大的一个圈于盘面,取谷绕圈之内沿顺时针方向洒一圈,然后又取谷洒于圈中央,念‘唵班渣里其阿吽 中央为诸山之王须弥旁周为铁围绕’,观宇宙边缘是铁岭围,宇宙中央为高广之须弥山,有关须弥山之观想在前面已简述过了。复念:
同时在圈中之东、南、西、北四方各放一撮谷,代表位于须弥山四面之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及北俱卢洲);再于东南、西南、西北及东北四点各放一撮谷粒,代表东方二旁部洲,南二小部洲、西二小部洲及北二小部洲,同时念:
各小部洲其实是观为各大洲之左、右二旁的,如东方之二小洲应观在东胜神洲之左、右两边,余此类推地观想;在放谷时,我们为了方便之缘故,在四维(即东南、西南、西北与东北)各放一撮,以各大部洲之左方一撮代替了实在是位于其左、右二方之两个小部洲。然后再取谷粒填满这一圈,再放上第二个圈于填平了第一圈之谷粒上,于四方顺序及四维顺序放一撮谷粒(即依序放于第二圈中之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处),代表宇宙各方之宝物,同时念:
以上宝物之意义若果要一一细述,大家也没能力全学懂,所以只想着有这些宝物就可以了,并不一定要全知道它们是甚么及有何殊胜之处等小节。单只观想具足这些宝贝作供,这样已十分足够了。研究〈俱舍论〉 的学者倒应该知道细节,因为这些全是俱舍部宇宙观的内容。 我们把第二圈也以谷粒填到平满,放上第三个圈,在东面放一撮谷,西面也放一撮,同时念:
并观想日与月于宇宙顶方;再以谷粒填满第三圈,最后放上顶饰,同时念:
我供奉身语意及自他所具福财与自他三世所积功德予上师本尊及三宝 奉上此宝贵曼达具足云海妙供品 祈以大悲赐予加持
再以右手取少许谷于掌中而握底盘,想左、右手一为帝释天王,一为大梵天王,把全个组合(见图)置胸 前,唱诵最后之四句及供咒而观整个宇宙作供;这四句偈与短略曼达供养偈是相同的:
以上是作二十五供之方法 (见二十五供次序图示)。三十七供是在供品上较详细地列出宇宙中其它珍宝,排列方法与二十五供已列之供品所置方位有小异之处,其它则大致是一样的。 在念完四句偈文后,把整个堆砌好之组合向内方(己方)倒翻还原。传统上,除障时会把盘向外倒盘,祈请加持时就向己方倒盘,大家修〈兜率百尊仪轨〉时宜向己方倒盘,以祈上师加持入于自己心中。 供三十七或二十五供者,宜先背诵整个供文,否则边阅读、边作供,又要观想,肯定会出现手忙脚乱之笨拙情况!若信口可背出来,各供品放何处等也熟记了,则口诵与手作的动作几乎是自动的,心就可以集中去观想。大家听了刚才开示,或会以为供曼达十分复杂,其实只要照着做三数次,就会学懂全部动作和次序,一点也不难,唯一的小难处只在于观想方面。 把全个组合向内方倒翻后,又取出三个圈与顶饰置旁,以左手取底盘,就可以作下一次之曼达供了。还是同样地以右手取谷洒上,顺磨三次;洒谷而逆拭三次....等等如前所作。 修七供之法则简单得多。先如二十五供般持盘,顺及逆拭擦各三次并洒谷等如前所作,然后在底盘之中央、东、南、西、北、内南方及内北顺序各洒上少许谷粒,分别代表须弥山、四部洲、日及月(见七供次序图示)。在作以上动作时,同时念皈依偈:
在七供中,只用底盘,不用三个圈与顶饰。由于七供并不用圈,谷粒通常会溜下而没多少会附在盘上,这个并无问题。在略加训练后,就能做到同时念皈依偈,同时作顺逆拭擦及放上七供,念诵与动作同步完成;若未能做到也并无问题。在二十五供中,日与月是分别放内东与内西方的;在七供中,日与月分别放内南与内北方,与二十五供中的处位有别。‘内南方’是指盘中近中央的南方,余此类推。 在放好七供及念了皈依偈后,右手取谷而握供盘于胸前,唱诵短略曼达供养文与曼达咒,即是以手印作供所诵的供文与咒,又即二十五供的供文尾部的四句和咒:
唱时同时观整个宇宙,不是只观七种供品。虽然念的是七供,观想中还是尽己所能而观整个宇宙所有东西的,这一点不论是修七供、二十五或三十七供都一样。宇宙中之珍宝及物品并不止于三十七种,供曼达时所供的是整个世界,包括人、动物、花、草、河、海等等,所以不论是作哪一种曼达供,包括以手印作供也一样,都是观宇宙中所有东西而供的,要随自己能力而尽力观为广大、齐备和庄严。 作了以上步骤后仍把盘向己怀里方向翻倒,如此算作一次曼达供;然后再由持盘、洒谷及拭擦底盘开始作又一次的曼达供。 修加行者,一座中第一次与最后一次之曼达必须修三十七或二十五供,但主要之积集数目是以七供来累积的,期中偶尔做数次三十七或二十五供即可。一座下来,共做了多少次长供及七供就是这一座中供曼达之总数。例如前、后各一次二十五供,中间一百次七供而加插六次二十五供,就是供了一百零八次曼达。供七供期间偶尔做一次二十五供或三十七供,是为了令观想之细节不会因重复作简单之七供而忘失了。 不论以手印供或以供盘作三十七、二十五或七供,都同时要保持观想供养之对象,即面前之宗喀巴大师、二心子及云线等等之观想。在做完曼达后,心中祈愿众生皆能净化罪障和积聚功德与智慧,再想面前大师欣然纳受供养而应允加持我们积资忏罪。 若配合为众生之利益而修行的心念,即使供上小小的一柱清香,也能积不可思量之功德!何况供养整个宇宙呢!所以大家要好好修这曼达法门。如前所说,即使不拟修曼达者,在仪轨之供曼达部份,仍然至少要以手印供一次短略曼达供养。这是传统仪轨中之一部份,即使不修曼达者也不宜跳过,至少也要诵一遍而作手印供养。 在仪轨中之曼达部份后,就是持咒的环节了。但在这两个部份之间,我们可以加诵 〈启胜道门·历代上师启请文〉和〈普善德根本〉这两种祈请文﹙见附录﹚。前者为向菩提道次第历代传承祖师的启请,祈请对像包括由释迦牟尼佛至阿底峡及宗喀巴等历代祖师,最后至自己的师长。文中之‘慈心戒律诸等圣财宝…’ 四句是启请柏绷喀大师加持,此偈把大师之全名巧妙地嵌入了赞文之中。大师全名为 ‘慈心持教事业海’,此数字分别嵌于四句之赞文中﹙注:上师讲解乃指藏语原文,但附录中之汉译本亦以同一方式译成﹚。‘总集一切善慧法王智…’一偈四句乃启请衲之根本上师—— 知真仁波切——赐予加持,大师之全名‘善慧智持教海’ 亦是巧妙地嵌入了四句赞文之中的。在念诵此历代传承大师启请文时,同时保持观宗喀巴大师,想着宗喀巴虽现为大师身相,内证其实却总摄了全部传承祖师。例如念至启请释迦本师时,心想:‘宗喀巴大师!您即释迦牟尼本师/而作祈请;诵至其它历代祖师时亦是同样地想着:‘宗喀巴大师!您即阿底峡!阿底峡亦即您宗喀巴/ 等等。行者必须至心启请历代祖师加持自己,尤其恳切祈请加持令自己能证悟菩提道次第教法。〈普善德根本〉﹙亦译作〈菩提道次第极略颂〉及〈诸功德根本颂〉﹚乃三藏佛法之浓缩精髓。诵时一心启请宗喀巴大师与历代祖师、自己师长等加持令自己能证悟道次第教法、加持令能除去障碍。三藏佛法无不统摄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之中,〈菩提道次第广论〉之精要却统摄于这短短十四偈的论著中,所以大家勿小看这部短论!这论以祈祷文之形式着成,列出行者须修之教法的次第及专案,再祈请能证悟这些教法专案。 大家可以加诵以上两种祈请文,或只加诵其中一种,或不加诵也可以。衲认为修菩提道次第的人,若能加诵道次第历代传承祖师之启请及祈请证悟道次第教法这二篇祈请文,是最好的,可以令整个仪轨与道次第之修学合并起来。刚才也说过,我们对各部份之佛学是否能证悟,不单只取决于智力,也要得到历代祖师及上师加持,才可以顺利、无碍、无误而完整地悟到历代大师同样的心念证悟,所以我们应多祈请历代大师加持。此外,读一遍〈普善德根本〉就是把三藏佛法之要点及整个成佛之道重温了一遍,是很好的修持。 〈兜率百尊仪轨〉本身虽然也已是很完整的一个仪轨,但我们可以随自己修法需要,合理地加上各种愿文及支节,令其更加广大和更适合自己之程度和需要。修道次第的人,加诵以上二文是最合理不过的了!我们先修召请及七支等,然后对资粮田作曼达供,再祈求道次第历代祖师加持令证整个道次第教法,然后把整个道次第重温一遍而心中参思其内义,这个流程是十分合理的。
仪轨接着下来是持咒之部份。严格上说,诵持的是宗喀巴大师之礼赞文,但一般人也视它为大师之咒,所以这部份也可说是持咒。这礼赞文也称作‘咪则玛’(mig-tse-ma)咒,在西藏不论僧俗老幼,都一定懂得诵念此咒。 礼赞文之内容是:
这个礼赞文极为殊胜,所以宜念诵藏语原文。藏语之发音为:
持诵时要配合观想与心念文义内容。这五句之文义十分深广,现在略为开示: 第一句 ‘无缘大悲宝藏观世音’是说观音乃无我之悲心宝藏。但此句主旨非在于赞观音之功德,而是说:‘宗喀巴!您就是观音—— 悲心宝藏/ 第二句‘无垢智慧之王妙吉祥’是指文殊师利。‘妙吉祥’就是大智文殊的名字,这句是说:‘宗喀巴!您就是文殊—— 无垢智王/。 第三句 ‘摧灭诸魔军众秘密主’是指金刚手﹙注:即大势至﹚,‘秘密主’是金刚手大士的别号。这句是说:‘宗喀巴!您就是金刚手——能摧灭所有魔障者/。 这前三句分别赞宗喀巴大师为观音、文殊及金刚手三大士之化现。观音、文殊与金刚手分别为大悲、大智与大力之代表,称为‘三部主’,代表诸佛之悲、智与力三方面功德。 第四句‘雪国圣贤顶严宗喀巴’是赞大师为西藏地区所有的大德、大修行者、大学者及圣人中最高地位的一位。‘雪国’是指藏地、‘圣贤顶严’是喻大师如所有圣贤顶上的饰物,即大师为他们中之最高者之意;此点可以由大师之功德、行持及事业等各方面来解说。不论由哪一方面来观察,大师都是藏地一切大师中之最杰出者,没有哪一位可以与大师相提并论的了。 第五句‘善慧名称足前诚祈请’是说行者在大师之足前以头顶礼,恳切犹如世俗中于性命危险迫切时,慌张的人会紧抓着有能力帮他的大人物的脚,死命不放的模样。‘善慧名称’就是大师之出家名,这一点已说过多次了。 这五句有不同层面之释法。从外喻上来说,观音为众佛弟子中悲心之表表者,文殊为佛弟子中智慧最高的,金刚手为诸弟子中最有力量者;这三位菩萨是佛的众多弟子中以悲心、智慧及力量著称的;而宗喀巴大师在藏地对佛法的建树,全具这三种功德,所以赞大师为观音、文殊及金刚手,故我们祈请大师助令行者也成就这三种功德。 从内证上来说,观音具有诸佛之悲心,文殊证有诸佛所有的智慧,金刚手具足诸佛的力量;而宗喀巴大师一位就已具备诸佛的悲、智、力三者,所以赞他等同悲、智、力三部主;我们向他祈请令我们也能具足诸佛之悲心、智慧与力量。 从密义上来说,观音是十方诸佛之悲心所化现,诸佛之悲心以外别无观音之存在,观音就是所有三世十方佛之悲心总汇合一化现来利益众生之色相;文殊乃一切诸佛之智慧总汇合一化现来利生之色相,除诸佛智外别无文殊之存在;金刚手乃一切诸佛之力量总汇合一化现之色相,非诸佛力外别有金刚手存在;而宗喀巴大师实乃三大士为利众生而合一化现之身相,外表为比丘相,体性实乃三大士,亦即一切十方三世诸佛之悲心、智慧及力量合一化现者。这一点可由大师出生前其父母之梦兆可得知,亦可由大师之广大事业得以明白,或可由大师之行持、功德及善巧方面得以知道,此外又有经论的授记预言,这些我们在礼拜支及随喜支中都已说了,大家亦可参阅大师之传记;大师既为三大士之合一化现,我们故祈请大师加持令我们成就与三大士一样之境界。 此外,首句亦表义广行派教法,第二句表义深观派教法,第三句表密续教法,故全文表大师具足显密成就,我们祈请大师加持令我们亦得显密一切成就。 又者,观音属莲华部菩萨,部主阿弥陀乃三世一切诸佛之语化现;文殊属如来部菩萨,此部之部主为毗卢遮那,乃三世十方佛之身化现;金刚手为金刚部菩萨,部主为阿佛,乃三世十方诸佛之意化现;故全文表大师为三世一切佛之身、语、意化现,而我们祈请大师助令我等亦证得佛之身、语、意。 以上外、内、密及其它释义全都是正确的,分别只是阐释角度之不同。大家持咒时应想及以上所说之文义,心想大师与诸佛之身、语、意、悲、智、力等及观音、文殊、金刚手乃至自己师长实为同一无异。我们最初观想大师由弥勒的心所出,亦指大师与弥勒无二。事实上,大师与莲华生大士及阿底峡大士都是同一心识在不同年代之化现,这一点有很多根据,如〈噶当宝藉〉中阿底峡祖师作悬记:‘我曾伏魔往其地’及‘又一化身往多康’,即说他就是莲华生大士及多康出生之宗喀巴大师﹙注:多康为大师生地古名﹚,所以另外有一个礼赞大师的赞文内容说:‘持明成就莲华生,五百师首燃灯智,金刚持王善慧称,顶礼大师各化身/,这是称莲华生、阿底峡﹙燃灯智﹚及宗喀巴﹙善慧称﹚是同一上师之不同化现。修持宗喀巴大师的五句的礼赞文,就等于持诵莲华生、阿底峡、观音、文殊、金刚手、弥勒及所有诸佛之咒,还包括了文殊的各种化相,如怖畏金刚等,及观音与金刚手等所有的化相! 这礼赞文之缘起是甚为殊胜的。前面我们曾经提过宗喀巴的根本上师是仁达华。有一次,宗喀巴前往迎接仁达华大师,在呈上了哈达后,又呈上了一个偈赞:‘无缘大悲宝藏观世音,无垢智慧之王妙吉祥,摧灭诸魔军众秘密主,雪国圣贤顶严仁达华,宣努罗追足前诚祈请/。但仁达华大师把自己的名字‘仁达华’及‘宣努罗追’换上了‘宗喀巴’、‘善慧名称’等名字与尊号,把修改了的偈文回奉给宗喀巴大师,成为了我们现在诵念之礼赞文。 礼赞文另外也有一个四句之版本和一个九句版本。四句版是把 ‘摧灭诸魔军众秘密主’此句抽出不念,这其中之密义,是指根本毋需多说大师与金刚手无二这一点的意思。 九句之版本是这样的:
三种版本大家择一而修即可。它们虽各有传承典故,但在本质及作用上是完全一样的。 在持咒时,同时须作观想。礼赞文虽然只是同样的五句﹙或四、九句版本﹚,但观想法却有很多不同的传承法门,各有其功用。有些是观大师身上三处各有咒字,持咒时咒字加持我们的;有些观大师身上三处有三大士,持咒时三大士各别加持令得悲、智及力者;有些是内密法之观修;有些是增长智能的观法;总之有很多法门。单只增慧也分为增长广大慧、净慧、速慧、深妙慧、开示慧、辩法慧及着论慧等等不同之观修法。 衲现在教授依此咒忏净罪障之观法,待大家修忏罪修得有根基了,才个别教授其它观法。在罪障未清净以前,智慧是不可能生出的;所以大家先学修忏罪净障之观法,若能够做好的话已经终生受用了。 忏罪之观想与金刚萨埵法的第一阶段相近,在持宗喀巴五句咒时,同时观宗喀巴大师与两位心子的心轮俱出白色光柱射达自己头顶正上方,自己身体有如一个内空的器皿,在顶上有小开孔,在身体下部亦有肛门等出穴,三大师之心光柱在我顶上汇合成一点而流下白色甘露。这三支白色光柱的外表是白色之光,如像喝饮料用的吸管一般内空,里面流着代表大师们之加持的白色甘露,这情况像用白色吸管饮牛奶一般,白色光柱就似一支白吸管,里面流着白色加持甘露。这三光柱皆通达自己顶上开孔,所以在开孔上少许之一点上正是三支光柱之会合点,三支光柱中之甘露在这一点汇合而流下入于自己身中,把身、语、意之罪障、业因、病患及魔障等等冲出身体下部,罪业等观为污水及污烟流出,身心病患化为脓、血及粪便等泻出,‘非人’ 及邪术加害等障化为毒蛇、毒虫等怆恐四逃,同时观行者坐着之地面裂开少许,于地心深处为正在等候啖食自己的 ‘死主’,现在随甘露被冲出之污水及脓血等流入地心深处‘死主’口中,令其满足,不再欲加害行者寿命,同时逃出之毒物可观变化为人道。 一面持咒,一面作出观想,同时亦保持大师即与自己上师及三大士等无二无别,这样地修诵多次大师之五句咒,想着大师在净化及加持行者。 在持咒后,观地面重新合并,‘死主’亦已满足,在地缝表面出现了一个金刚交杵之标志封印,令大地不可再裂开,‘死主’ 亦不可再加害。这种观法除了能净罪外,同时亦是一种延寿的法门,十分有效。 |
上一页 | 下一页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