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医学点滴
大藏寺祈竹仁宝哲自幼年随川北着名医僧习医,尤其对藏医学体系中之各种疗法及药物之疗效各方面有极深之认识。 这本书结集了祈竹仁宝哲在一九九九年四月在香港为一群中医及传统中国医学之学生就西藏医学而作之漫谈式讲座的内容,经祈竹仁宝哲数次补充,再由编者翻译整理而成,俾令有兴趣之读者对西藏医学有概略性之认识。 由于编者对医学并无深入之认识,在编绎上少不免会有错失之处,青任当属编者。此外,本书之内容及出版目的纯为介绍西藏医学,读者不宜视书中内容为自学或自医之教材及建议。
西方之现代医学固然之有其长处,例如外科手术及X光等诊断之方法;但传统之医学并不逊色,往往可以在不依靠现代科技的情况下准确诊断出病因,以传统方法医愈很多病症而不需动用大手术,而且传统医学所采用之药物绝大部份是毫无副作用的。 西藏传统医学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完整医学体系,几千年来利益了无数的西藏人民。近年来,西方的医学专家有很多都开始研究藏医学,尤其是对它的成药疗效及诊断学问感到的确有供西方医学借镜的地方。在某些国家,西藏医学之成药己经成为西医药以外的一种代替品,受到很多崇尚自然健康人士所热衷采用。在中国,藏医学也开始被器重,其中几种疗效卓著之成鹚皆被国家肯定而获得医学界之多项奖项。 衲在年青时依随川北嘉绒区的一位老法师学习佛法。家师是一个相当有名气的藏医,同时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衲也同时学习传统藏医学,常常陪同家师上山采药、帮忙制药及在旁观察家师为人诊病,所以衲本身也成为一名藏医。在后来的曰子中,衲虽然偶有为人诊病,但绝大部份的时间都是在做佛法上之工作,所以在实践方面并谈不上有甚么独特的心得可以与大家分享。今天大家邀请衲作西藏医学之演讲,衲也就勉为其难地略为说一下,希望对大家序见识上有所增广。 西藏医学本身是十分渊博的学问,要把各类别之学问一一细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所以衲会着重选讲一些藏医学比较中、西医学之独特之处。 在未谈藏医学的内容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西藏医学之历史源流及发展过程:
自公元三世纪时期左右,印度的传统医学开始传入西藏,渐渐提升了西藏医学之水平。 在公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引进了佛教及相关之文化。在其领导下,西藏创立了自已的文字。松赞干布与汉皇朝之文成公主联婚,引入了汉地之文化,其中包括了汉医知识。后又延请印度、汉地、波斯及希腊等国家的名医入藏交流,各自译着出其本土的医学文化成为藏语著作,又共同着成了一些医学巨着,集各国医学文化之精华,遂形成了西藏医学之雏型。松赞干布又颂布法令,大力推广促进医学之研究与传授。 到了公元八世纪,当时的藏王赤松德真亦极为重视医学文化,更由汉地、印度、尼泊尔、喀午米尔、波斯及土耳其等地请来了多位博学之医师,透过翻译、互相交流及印证与传授医学之方式,培养出第一批西藏医学的医师,同时也译出了藏传医学中最重要之巨着:〈四部医续〉。 第一批被培养出来之西藏医师约有三千位,分为几个等级水平。在此同时,各种动、植及矿物之药用价值及使用方法已被确立,医学之理论与实践已正式成型,西藏医学成为了集西藏本地、印度、汉地及中东地区之医学精华的独特体系。 〈四部医续〉是藏传医学的精华,分为四个部份。第一部份为生理学、病理、诊断等之知识;第二部份为解剖学、胚胎学及医德方面之学问;第三部份为临床学;第四部份主要为制药及疗法方面之学问。 到了公元十七世纪,西藏成立了「药王山医学院」,位于布达拉宫斜对面。这所学院以〈四部医续〉为主要教材,配合其它藏医学著作及与实践结合,历年来培养出很多良医。 在公元一九一六年,西藏又成立了「医历学院」,培养藏医人材及提供门诊服务,同时也负责制药工作。 在近几十年的政治变化中,拉萨之「药王山医学院」被完全破坏,但「医历学院」至今仍然继续运作(注:已更名为「藏医院」)。一九八三年后,西藏陆续成立了藏医学校及设于大学内之藏医学系等等,在其它藏民地区亦成立了较小型之藏医院,藏医培训学院与制药厂。在国外,「药王山医学院」重新在印度大吉岭建立,同时接受西藏与外国人入学;「医历学院」亦在嘉玛拉雅山外围之印度领土上建立,致力制药及培训工作,更在印度各地设立门诊分部。 以上为西藏医学之历史背景。
师徒式教育 -- 大致上说,一位愿收学徒的藏医会有一至数位弟子。有些藏医是在家人,所收的徒弟自然包括了自己的家人,也会摄受一些诚实可靠的年青人为徒。医僧则会选年青僧人中较适合习医而又有兴趣者为徒。 在师徒式之教学关系中,师父与徒弟之关系尤如父子般之密切。通常师徒会在一起生活多年。在起初的阶段,徒弟主要是背诵医学上之著作,协助师长制药、采药及治疗,从旁观察学习多年。在这阶段上,为徒的同时也从依师学习的过程中熏染了医德的习气。 由于传统的藏医多会自己上山采药及自行制药,徒弟便成了必然之助手,一年会有一次或以上的采药行程,从中也学习各种药物的特性、生长地点及药用价值,这种学习比起学院式之教育更为有效。同时,徒弟也要担当师长在生活上之侍从,即使师长十分苛刻也一样要忍受着。所以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是医学学问之传授,同时也训练学徒之性格及涵养。 在学习约十年后,学徒便会开始实习,早期由师长在旁监督。在这种教育方式中,实践占了很重要的席位,十分利于把理论及实践印合。 衲本身的藏医学问便是出自家师之教导、随师采药及多年的侍奉在傍,从旁观察家师诊病及施医而累积来的。可惜的是,衲一直并无太多机会在实践方面得到更多的进步,所以在水平上远远比不上家师当年的水平!我们藏医中有一句话:久病的人所懂的比新学成之医生还多!在医学上,实践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所以藏医会把行医的一生视为持续之学习,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学成毕业。 在西藏,有很大部份的藏医都是经由师徒教育中学习而成为医师的。 学院式教育 -- 西藏医学中的学院式教育主要分为大寺院中之医学培训及一般的专业医学院教育两种。 在如青海塔尔寺及甘肃之拉卜楞寺等一型寺院中,一般设有医学院教育,培训寺中僧人成为藏医学医师。学僧必须首先背诵寺院之常用经文仪轨及有关医学之著作,然后分级及学年依次学习医知识、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药物学等,在每一级别上都要接受考核,由师长对学生依成绩作出表扬、建议或处罚。 在每年的适当季节,全体学僧必须随师长登山采药一段时期,回寺后再加以分类、辨认及制炼。 专业医学院在五零年代前主要只有前面提过的「药王山医学院」及「医历学院」两间,学员主要是在家众。在专业医学院中,学员主要是学习〈四部医续〉及相关之医典,配合师长之讲解口授,定期接受师长之口试考核及辨认药物之考试,同时也会定期集体上山采药及集体制药,从而学习药物学,更要每周临床观药师长诊病及实践。整个学习过程也不会少于十年。在现今的国内外藏医学院课程中,又加入了西医之人体解剖学、病理、药物学生理学等新立科目。
在藏医学文化中,有一种称为「医画」的挂图,在藏语又称为Men-Thang;Men是「医药」的意思,Thang 是藏文Thang Ka的缩写,意为「挂图」。这种「医画」有极悠久的历史,包括了所有与藏医学有关的知识在内,故此成为藏医培训重要教学工具。 「医画」的材料为亚麻布或同类画布,绘制颜料全部是天然的颜料,例如金、银、珊瑚、松石等矿物与植物所制造之色料,所以能历千年而不变色。每一幅挂画在绘画完成以后,会裱以织锦及和种绣花绸缎布料,色彩鲜艳。 整套的「医画」约近百幅,内容涵盖了所有关于藏医学的知识在内,有一些是描述藏医学源流的、有些是历代藏医学传承师长图像、有些是养生保健的学问、有胚胎形成之逐周生长发展形态描图、有人体解剖图、骨骼结构、气脉系统、血统循环系统、内脏分布及各器官功用图、诊脉方法及各种脉象描述、治疗方法、饮食与健康之关系死亡征兆、各种药物之疗效、针炙疗法及下炙部位、患病起因等等不能言尽,全部以浅白易明之图像表达,辅以少许解说文字。这种教学工具是极为有效的,能令学员易于记忆、明了及吸收。在中医及西医文化中,虽然也有以图画协助教学的例子,但主要只是有关生理结构、内脏、骨骼等之图像,似乎并无以图像表达脉像,甚至包括医德、历史及诊断方法等的挂图。这种涵括所有医学知识(包括其历史及传承在内)的套图,是藏医学独有的文化。这一套挂图,在古代是极为希有的手绘精品,现今在市面上有藏汉文及藏英文版的精美复制品出售(注:称为〈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国外也有一本英语的藏医介绍图册,里面也印出了多张新绘的「医画」,另外附上颇为浅白的解说介绍,是一本十分精美的印刷品(注:即The Tibetan Art of Healing,见书末附页)。 |
下一页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