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法洋》-- 《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3) 上座发心 现在讲至前行六支之第三支。这一支讲授座垫及坐姿的要求,以及上座时的发心。 作闭关的人,由于需要天天长时间使用这座垫,而且在关期中不宜更换或移动座垫,所以必须挑很合用的座垫。日常修持的人,虽然并非天天长时间使用座垫,但也宜找一个舒适的,以利修行。 一般来说,座垫以前低后高、渐向前斜的为最适合久坐,但这只是普遍共通的讲法,还视乎个人身体结构及感受而在有必要时酌情改良。传统的座垫后高四指横排之高度,前高二指横排的高度,人坐上去后,四边应各有四指横排的空位。在西藏,还有另一种关房用的带靠背座垫。这种看来有点像讲经法座的座垫,是为了能令人久坐修定而设计的禅座。讲经法座雕上龙、象及雪狮等,而且造得很高,是为了表示敬法,这里所说之修行用禅座意义并不相同。用这种禅座修行道次第也如法,但座上不可雕刻龙、象及雪狮等装饰,而且禅座必须放地上的高度。 衲注意到汉地寺院中有许多汉人使用跪垫,并惯以长跪的方式修持。在古印度与西藏,并没有这种方式,除了受戒仪式中要右膝着地而单跪外,一般都是双盘跏趺的。 在放座垫的地面上,我们可以用粉笔画上一个代表金刚交杵的图案,然后在地面上铺上少许吉祥草及百节草。吉祥草是传统造扫帚用的干草,在大多数地区的山边随处可采得,或从未用过的扫帚上拆下亦可。百节草是野外常见的一种植物,其根部在地底向旁边延伸出,大家去野外找根部有一节节的草便是百节草了。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找有近一百节或更多节的百节草为最佳。百节草要用两根,交叉放于画在地面的图案上;吉祥草分为四小束,把根部朝外,草尖朝内,十字形地铺在图案上;最后才放上座垫。这个座垫在关期中不能移动或更换,其下之草也是不更换的。金刚交杵本来是本尊的法器,我们不宜直接把它画在地面,所以我们用地上的图案代表它。金刚交杵有坚固不能摧之意义,同时亦代表了佛陀成道之金刚座。坐在这图案上修持,表义我们效法佛陀当年坐在菩提树下修行时之坚固决心,同时也有坚固之吉祥缘起。吉祥草有清净的意义,百节草有长寿的意义,二者又是佛陀当年用以铺设地面、坐在其上而成道的植物。坐在这两种草上修持,表义我们效法及纪念佛陀,同时亦有清净与长寿之吉祥缘起。
符号 金刚交杵
在每次上座前,我们应对佛坛恭敬顶礼三拜。顶礼时应以极标准姿势进行,就似军人步操一样,绝不可随便或松懈。首先我们毕直站立,双手合掌,把拇指屈入掌心,然后把合起的掌碰触头顶、眉心、口部及心部四处,以积集将来成就如佛之无见顶、眉间白毫、六十妙音及遍知意这些身、语、意功德,再拜下去,把双膝、双掌及额头触地,再马上即起,重新立正。把以上的步骤重复三次,便完成了三次五体投地式之短拜了。在顶礼时,我们口诵增长礼拜功德咒:
那摩曼珠丝里伊 那摩淑丝里伊 那摩乌他玛丝里伊 疏哈 namo manjusriye namo sushriye namo uttamashriye soha
同时心生敬信,这便成为了具足身、语及意之礼拜。 现在我们上座,以双跏趺之姿坐好。标准的双跏趺称为“毗卢七支坐姿”。毗卢遮那便是大日如来,他是诸佛之身的代表。这种坐姿有七个要点,所以被称为“七支坐姿”,但有时我们会把数息法加上而称之为“八支坐姿”,此二者是同一回事。双跏趺能令全身脉络展开来,就似把雨伞打开了般,这有利于心的运作及修持,同时亦表义我们效法及纪念以此坐姿成佛之本师释迦牟尼。
七支坐法
现在说标准的双跏趺坐法的要求。首先,我们双腿盘起;把右手掌向上而迭放左掌上,两拇指相触;腰要挺直;牙齿及口唇保持自然,舌尖抵着上颚;眼睛半闭半开,观着与鼻尖成一直线之前方地面;头部略向前倾,下巴略向内收;双肩挺直而平置,双臂并不贴腋下而留少许空间。在上座时,我们宜比较着意地作出标准姿式,俟坐久后可略为松懈少许,以免过度僵硬。如果有脚患或暂时不能双盘座者,采单盘姿亦可,但在心中要想着自己正在双盘,以表义我们效法以此坐姿成佛之本师释迦牟尼。顺带一提,上述手印为大乘之定印。小乘行者一般不把拇指相触,这亦是如法的姿势,但我们宜依大乘的姿势要求而坐。 坐好后,我们并不马上念诵,而应先检查自己的心理状态。如果心理处于善心或中性的平静心态,我们便可马上开始念诵。如果心还未定下来,而充斥着贪、瞋等不平静心态,便应先作调息,以把心转变为中性或善性,否则跟着下来要做的修心工作便难以有效用。我们透过专注,令心忙于想及呼吸,对贪、瞋等便会暂时放下,这是调息的原理及目的。 现在教调息之方法。首先举右手竖起食指,以右手指背压左鼻侧,以右鼻孔吸气,再以右手指肉按右鼻侧,以左鼻孔呼气,如此重复三遍;现在把右手放下,改用左手,以左手食指背压右鼻侧,用左鼻孔吸气,再以食指按左鼻侧,以右鼻孔呼气,也重复三次;最后把手放下,以两鼻孔缓缓吸气,再呼气,也是做三次;一共是九次呼吸为一单元。在呼吸时,我们应尽力细细地、长长地、绵绵地吸入及呼出,越慢越好。在呼出时,观心中的不净及障碍化为黑光而出。在吸气时,观诸佛、历代祖师及上师之加持、功德与智慧等,化为白光而入于己身,加持了自己的身、语及意。以上所教的调息法,只是众多种同样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它方法虽略有异处,但其功能及目的是一样的。 现在已说完上座及坐姿等要求。对初修道次第的人来说,坐姿尚可略为妥协,但对修禅定或密法的人来说,完美的坐姿极为重要,缺了它修持便会难有所成。 在开始念诵前,我们还需调整动机及观出皈依境。首先我们心想:“为了众生之利益,我必须成佛!为了成佛,我必须修行!现在,我便要一心一意地好好修这一座!” 皈依是修持之始,所以我们在任何修行之前,必定要先诵皈依。修皈依分为观想具体的皈依境及不观想皈依境两种方法,两种方法都如法。事实上,诸佛本来便遍布于每一微尘之中,不论我们有否观想或召请,他们都自然地存在于任何地方。所以,境界高的行者根本不必观皈依境在自己前方。可是,凡夫若不观诸佛在前,便难以生出信心,所以我们宜采用观皈依境在前的方式而修。 皈依境有许多种观想方法,现在先讲广皈依境。我们观皈依境在自己面前不高、不低、不远、不近的虚空中,此亦即指眉间对开、远不过二臂横展、近不过半臂之距的面前虚空。在二臂横展之距及半臂之距二限之间,我们宜依个人喜好选择适宜之距离而观皈依境。我们观面前有一个广大的宝座,其下有八狮承托,上有莲花、日轮及月轮。月轮在上,日轮在下,二者均平置莲心中,莲花则在宝座上。这八头狮子是菩萨化现,而非凡俗之畜生。在大宝座的中央,有五个略小一点、亦由八狮承托及具莲花、日月二轮之宝座。最中央的座较大,其前、后、左及右的座比它较小一点。这亦是说,有五个小座放在一个巨大宝座上。在最中央之座上,是本师释迦牟尼。释迦佛之身相大家可自行看图片参考。这尊佛的外相为释迦牟尼,但其体性其实为行者自己的根本上师。什么是“根本上师”呢?在这里,“根本上师”是指其教法对我们的心最有帮助的一位师父。在释迦牟尼的宝座之前方小座中央坐着自己的根本上师,小座上的四周是我们的其它师父。在这小座上的根本上师现平时我们所见的形相。这里有两点要注意:第一,如果我们的师父有残疾,例如眼盲或腿残等,此时在观想中并不观他们有残障;第二,每位上师均有其座,这些座比五小座更小,亦即说每位上师坐座上,这许多小座放在巨座上之最中央释迦牟尼座前的座上。如果你有十位师父,此时应观面前有巨座,座上有五小座,在中央小座前方之座上,又有十个更小的座,其中央为根本上师,其余九师的座环绕在其四周。在这些师父中,仍在世的师父坐蒲团上,若已圆寂的则坐莲花及月轮上。这里千万勿观想错误,否则不太吉祥。在最中央释迦之右手边小座上,其中央为弥勒,弥勒之四周为历代广行派及所有嘎登派与格律派祖师。在最中央释迦佛之左手边小座上,中间为文殊,文殊之四周为历代深观派及所有嘎登派与格律派祖师。在释迦佛之后方小座上,中央为金刚持佛,其四周为历代加持派祖师。浓缩地说,巨座上有五小座,中座为释迦佛,其前为以根本上师为首之所有我们自己的师父,其右为以弥勒为首之历代广行、嘎登及格律派祖师,其左为以文殊为首之历代深观、嘎登及格律派祖师,其后为以金刚持为首之历代加持派祖师。在这五组师父之外围,亦即巨座之上,是一圈一圈环绕排列的其它圣众。最内圈是四密部本尊,由此逐层向外数是以三十五佛及药师八佛为首之所有佛陀、以八大菩萨为首之所有菩萨、辟支佛、罗汉、空行父母及一切出世间护法。在每一尊前,都放有代表他们的证法之经书。观想力高者,还可观每一尊都分别有其整个净土及所有眷属围绕,例如说观想观音大士时便观整个普陀净土连同度母等眷属具足。皈依境中的每一尊,都是活生生的,身上不断变出化身到不同世界利益众生,有些化身又刚在办完事后回来而融入其本尊中,一派车水马龙之忙碌景象。此乃广版皈依境。在图片中,由于难以用平面表达绘出五组师父,画师很多时把他们中的其中三组绘在上方虚空中,以方便表达。除了以上形容的皈依境外,我派尚有许多种大同小异的其它版本。每一部道次第论中所教的皈依境亦略有不同。以上所教的,只是挑其中一种教授而已。对初修者而言,以上这类广皈依境恐怕不易观想,所以衲也教授另一种称为“总持宝”的简略皈依境观法。这种观法十分简单,只观一尊释迦牟尼佛在面前,而在心中想着他其实便是一切上师、祖师、佛、法、本尊、菩萨、辟支佛、罗汉、空行及护法之总体化现。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开始诵仪轨了。六前行仪轨有多种,今天采用较常用而又有汉译本的版本 ——《贤士颈严》。仪轨中的前二支并无念诵内容,只有小字注明必须打扫、布设佛坛及上供等,所以我们从第三支起诵。
于自正前虚空处 现起八大狮子所擎高广宝座 其上斑莲日月轮座垫 上住体性我具恩本师 形相为胜者释迦牟尼佛 身色如纯金 顶具肉髻 一面二臂 右按地印 左等持印 上持钵盂 甘露充满 身披袈裟 其色金黄 相好庄严 光体清明 于此身所生光蕴聚中 双足金刚跏趺而坐 于彼周围 亲承及历传上师 本尊 佛陀 菩萨 勇父 空行 主从护法等诸会众围绕而住 诸尊各自前方妙好座上 陈列各自所说教法 形作经函 体性光明 皈依境圣众欢悦向我 我亦心念皈依境圣众功德大悲而起净信 作意思惟 我及诸母一切有情 从无始来至于今兹 虽已总受轮回 别受三途种种重苦 犹有痛苦难知其际 我今幸而已获难得义大殊胜暇满人身 复值难遇稀有佛法珍宝 若不即证永断轮回最上解脱正等觉位 后复仍须如其所应 总受轮回 别受三途诸有重苦 安住正前上师三宝 有力能救是诸苦故 我为诸母有情义利 当求证得正觉果位 为证此故 当皈依于上师三宝
这是皈依境的描述及发心部份,随诵随想前述之广或略境。
皈依上师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这四句皈依文必须念多遍至心有所感动方止。若欲以此仪轨合加行共修者,应于每座诵至此时集诵多遍,以积十万之数。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觉 佛陀正法以及圣僧众 因作布施等诸修持故 愿证佛境利普有情生
这是大乘皈依及发心文,应诵三或多遍,配合培养发心。
若一切有情能离亲疏爱憎安住等舍 何其善也 愿其安住 我当令其安住 恳请上师本尊加持我能如是 若一切有情具足乐及乐因 何其善也 愿其具足 我当令具足 恳请上师本尊加持我能如是 若一切有情远离苦及苦因 何其善也 愿其远离 我当令其远离 恳请上师本尊加持我能如是 若一切有情不离增上生暨解脱胜乐 何其善也 愿其不离 我当令其不离 恳请上师本尊加持我能如是
这是四无量心。现时我们未能真正生出这样的四心,但我们应发愿于未来能真实生起这四心。
为利诸母一切有情 必须尽力速疾速疾证得正等觉位之宝 为证此故 当以深道上师本尊瑜伽为门 趣入修习菩提道次第教授
这是不共发心。
普愿大地咸清净 无诸砂砾等杂物 平正匀齐如掌心 柔软滑顺琉璃性 天上人间供养品 或由实设或意变 无上普贤供养云 愿遍一切虚空界
嗡 南摩 爸加华爹 班芝 沙哇 趴玛打那 他化嘎他呀 阿啦哈爹 三日三仆达也 他地呀他 唵 班芝 班芝 玛哈班芝 玛哈铁打班芝 玛哈必打班芝 玛哈仆地切他班芝 玛哈仆地 曼多巴三 卡玛那 班芝 沙哇 卡玛阿哇勒那 必疏打那班芝 疏哈 om namo bhagavate bendzay sarwa parma dana tathagataya arhate samyaksambuddhaya tadyata om bendzay bendzay maha bendzay maha tayda bendzay maha bidya bendzay maha bodhicitta bendzay maha bodhi mendo pasam kramana bendzay sarwa karma awarana bisho dana bendzay soha
愿以三宝谛宝力 诸佛菩萨加持力 福慧圆满威德力 法界清净不可思议力 化成如是
以上部份是加持修行处所及加持供品。加持供品真言能令供养之功德变得更大、更多。在修行此部份后,我们观皈依境化为黄光,融入自己眉心。
|
上一页 | 返回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