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主三身合一忿怒尊仪轨导修
前行开示 修行这个法门,前行与其它法门共通,也就是说,行者必须在修法前打扫干净佛坛和修行的地方,要有一个代表佛陀等之佛坛、要如法供养、在适合的座垫上以七支坐法安坐及正确地发心等等。 有关打扫佛坛,衲已讲过多次了,在此不再重复,大家可以参考《菩提道次第广论》有关章节(注:亦可参考祈竹仁宝哲著作《甘露法洋》、《生死自在》、《心生欢喜》及法师对其他法门之讲解著作等)。 佛坛上至少要有佛教之本师释迦牟尼像。如果发心以此法门为终生本尊,则也应有一张此三尊合一身的本尊图片供在坛上。 供品方面,应如其它法门般,注意供品非由十不善业而取得;在供养时心不生吝啬或后悔的心理。以上所说二者,乃供品之清净及供养心之清净,实为供佛之要诀。在供品内容方面,任何水、香、花、食品、明灯等都可做供,但由于此本尊属事密部法门,应供素品及十分注意干净。 座垫的要求亦与其它法门相同,以舒适能让人久坐不累的座垫为合适。 身的要求方面,如果健康许可,应作毘卢七支姿,亦即佛教中最标准的双跏趺打坐姿势;如果有脚患或腰病而不能久作双盘,则单盘亦可。在上座后,若心有瞋恨等妄念纷飞,应先作调息,以把心安静下来。 心的要求方面,应以菩提心为基础,亦即心起强烈之念:“为了利益众生我必须成佛,故我现在要马上精进地修这一个成佛的法门!”在释迦本师示现于世上前,早已有外道宗教道术及世俗求福之思想。外道及世俗的人,修行是为了求自己今世有财、有利、长寿、健康及顺利等等,这些心态并不是佛教修行者应有的动机,而且也不会带来究竟的利益。如果以这种自利及短视的动机来修法,虽亦会有多少效果,但这只似吃饭一样,只能解决一时之需,并不能恒久地解决痛苦,亦不可能为修行人带来最大加持或最佳利益。为自己私利修持,能得之利益十分有限。为无边众生之利而修持,则即便一刹那间亦可得不可思议之大利益。为什么呢?正如罪业乃由众生而出,譬如我们因杀害众生而得杀业之果等等的道理。同样地,我们亦能因对众生作利,而得功德及利益。若以为求今世一己之利之动机修持,即使修的法或持的咒是最殊胜的佛教法门,得效亦不会大,因为修持之动机并不符合佛法,而且也并不殊胜。故此,一切佛法修持,应以出离心或菩提心为动机方算如法。在本法门中,行者应致力于修法前培养出菩提心之觉受,为利益众生而愿成佛,并以此种心态作为修持之动机。此为修行时对行者心的要求。 现在开始讲及此法门之仪轨,我派中有不少三合一尊之长短法本,皆属同一本尊传承。今天所采用的版本,是衲的师祖一代宗师柏绷喀大师(Pabongkha Dechen Nyingpo,1848—1941)所编着的一个短略仪轨。柏绷喀大师是一位高僧,对近代佛教影响至大,对你们汉人的恩德也特别深(注:上师乃指柏绷喀大师及其弟子之教法在汉地的广泛流传,如大师之再传弟子法尊法师曾汉译《菩提道次第广论》等)。这个简轨是自化为本尊的仪轨,但未受此本尊灌顶的人,虽不应自观为本尊,仍可诵此仪轨,只需略为改良观想,在仪轨中自化本尊时,心中改为观想面前化出本尊即可以了,其它的细节都不必要修改。
柏绷喀大师(Pabongkha Dechen Nyingpo,1848—1941) 现在我们对着仪轨一部分、一部分地讲解。 仪轨的最初是皈依及发心部分,这仍属于修一个法门之前行部分。 我诚皈依佛法僧 为利有情愿成佛 第一句是修皈依,第二句是发菩提心文。现在先谈修皈依。 修皈依时,有两种传统,一为观面前有皈依境而至心修诵皈依文句,二为至心修诵但并不观想面前有皈依境,此二者皆如法。 欲观皈依境者,简观即观此法门本尊在面前虚空中不高、不低、不远、不近之处,亦即眉心对面之虚空。本尊之身相,衲慢点会讲及,现在先不说。我们心想他亦即上师之化现,而且包含了一切上师、祖师、本尊、佛、法、僧等三宝于一身。观广皈依境者,则观上述本尊居中,四周围绕着一切上师及祖师、四密部所有本尊、三世十方佛陀、菩萨、罗汉、缘觉、声闻、辟支佛、空行父母及一切护法。在修仪轨中之皈依及发心两句时,我们在此广或略皈依境面前,至心地生出依止心,不论顺境或逆境,我们一心依止佛法之开路者——诸佛陀、他们所开创的路径——法、同行此路的道上伴侣——僧。 如果选择不观皈依境,则如前述一样地生出依止心而修持,唯一分别是不在心中观想三宝皈依境在前而已。 “为利有情愿成佛”一句,是指我们非为一己私利,而是为了无边众生之利益,我们发愿成佛及修持如六度等一切令致成佛的法门。诵时心中应配合着培养出这种觉受及决心。 说至此,已讲解完修此法之前行。不论修的是本法门或是弥陀、观音等其它法门,其前行都是一样和共通的,只有诵文之长及略的分别而已。前行若做不好,正行就不可能有力量。 |
上一页 | 返回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