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弥陀极乐净土日修、迁识及睡修法门导修下卷·极乐净土法门实修开示
阿弥陀佛日修法门开示 现在衲开始讲解日修仪轨的修持方法。我们把仪轨内文一段一段地分开讲说,这样会比较清楚。 在依前面刚教过的方法,上座调整修行动机以后,我们便开始诵仪轨中禅参思维的部分。这一部分亦是为了生起皈依的因。藏人曰:「初一错,乃至十五!」这是说如果把月初的一天算错了,则后来的日期全部都会算错;同样道理,如果修持的起初不对,后来的部分也不可能修得好。仪轨中由最初一句「上师弥陀怙遍知」至「摄护我等作友军」共十五句,是为了把我们的心准备好,以作这一段后的皈依部分。现在我们把这十五句分拆开来详细讲。
上师弥陀怙遍知 这句是指对弥陀生出至心依止的心。「上师弥陀」是指弥陀与自己之上师无二无别。不论我们修何法门,都必须视本尊与上师为同一体性,否则不易有成。在见师时,要想这便是本尊的人间化现。在观想本尊时,应想他是上师以佛像化现时的形相。这正是修任何法门的秘诀心要!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请两个人同作闭关,一个人视弥陀为弥陀而已,另一人视弥陀与上师无别。二人修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视上师与本尊为一体的那个人,不论在修持果境或心的转变提升方面,都会比另一个来得高,甚至连梦境内容都会更为吉祥。「怙」字是指「怙主」,亦即我们的「守护者」之意。「遍知」是佛的另一种尊称。
难得大义此善身 衲先讲什么是「善身」?在六道轮回中,人身转世算是极难得的。人身却分为普通的人身和宝贵的人身两种。要讲这两种转生的分别,就要谈到八种「有暇」及十种「圆满」了。 这个人身,本质是是苦。我们在一生中,历经的烦恼不断,即便偶尔也会得到少许快乐,这也是并不能持久的,一走到街头上让别人不小心撞了一下,我们的忿怒心便马上生起,取代来快乐的情绪,甚至还会动手打人。所以说,世间之乐是短暂、不恒久、变幻不定及相对间歇性的,而且只会为我们作更多的不善因,从而引致更大的烦恼与痛苦。我们只需遇上少许外缘,便会感到极大的痛苦,譬如说别人以卑视的目光看我们一眼,我们心中便会生气;别人凶狠地瞪一眼,我们便会担心自己的安危;这些是内心的痛苦。肉体上的痛苦,衲就不用多作解释了,即使小小的一根木刺插入了指头,已足以令我们痛不欲生。故此,我们可以理解到,人身及人生本质便是痛苦。然而,这人身亦是十分难得的修行工具,尤其是具足了八种「有暇」及十种「圆满」的「善身」。 八种有暇是指免于八种无暇修持的不利情况。刚才早已说过,八种有暇是: 1.不生于地狱; 2.不生于饿鬼道; 3.不生于畜牲道; 4.不生于天界; 5.不生于边地; 6.不生为愚痴; 7.不生具邪见;及 8.佛已示现。 第一至第三种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生于三恶道中,将会痛苦不堪,根本不可能修持。 生于天界,虽然并不太痛苦,但却不利于修持。 生在人间之边地、生为愚痴或生具邪见,便抹杀了修持之机会,所以此三者也是令我们无法修持之修况。 至于第八点,是指遇上佛法否则我们也就无从修持了。人身转世,肯定就具备了前四种有暇。具足八有暇,再加上十圆满的人身才可算是宝贵的人身或「善身」。 十种圆满,是指: 1.生为人道; 2.诸根具足; 3.生于有佛法之地方; 4.为曾造下五无间罪; 5.具恒信念; 6.佛已出世; 7.佛已说法; 8.法仍住世; 9.世上仍有修法者;及 10.有修持之各种顺缘。 这十圆满及八有暇,在座的各位都具足了,所以我们所拥有的是善身,亦即最佳、最有利的修持条件。大家可能以为这善身并不希罕,但如果我们想一想,在六道中,能生于人间的众生看似很多,其实相比三恶道,这只是极少极少的数目;在人间,能凑足以上十八种条件的,则更少了。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不一定能遇上佛法及导师,所以他们无从修持。 我们这人身,虽然如上述所说,会带来极多痛苦,但它却能令我们藉以成就解脱、净土乃至佛境。我们想在下一生当宇宙中的领袖的话,可以广积功德等,便能如愿;如果想达至净土,可以以此人身好好修持净土五力;欲在下辈子再次在人间转生者,可经由今生利用人身好好持戒及布施而达到此愿;欲成罗汉者,可利用此人身修小乘五道,即可达成解脱;欲成无上佛境者,一样可以利用此人身修持大乘五道三主要道等,而达成大愿。我们的未来是好是坏,都由今生抉择。所以,此人身虽不完美,但它的意义极大,而且极有利用价值,又极为难得,故此仪轨中称它为「难得大义此善身」。 诵此句时,我们应好好在心中禅思人身难得之有关教法(注:参考祈竹仁宝哲著作《甘露法洋》及《甘露心华》),培养出觉受,生出欲好好地善用此人身机会的决心。
当下坏死亦或许 这一句是有关生死无常的教法。它是说「我们的宝贵善身,随时都可能失去,甚至可能在这一刹那就死去。」 「难得大义此善身」一句,是策励我们要好好修持。随后的「当下坏死亦或许」这一句,是策励我们必须马上修持,而不要把它拖延至无穷无尽的「明天」。这两句话的有关教法,我们必须深入地禅思,因为它们是我们修持的原动力。 佛经中云:「兽的足印中以大象足印为最大,证悟之中以『生死无常』之证悟最有力量!」作为佛教徒,我们必须证悟生死无常,而并非像世俗人般避开或忌讳这个令人不快的话题。这个话题,事实上也没有什么好忌讳的。想及死亡,不会令我们加速死亡;一辈子避而不谈,也不见得就会长生不死。我们的善身是极有利的修持条件,固然要越长寿越好,但我们却应同时有心理准备面对随时可以来临的死亡。念死不但并非消极,反而是令修行人积极的一个念头。过往诸佛,皆曾利用念死无常这种方法,策发自己精进修持,最终才成就了无上佛境。故此,卞当派祖师常云:「晨不念死,早上就浪费了;午不念死,下午就浪费了;夕不念死,那一天就没有真正得修持可言了!」 在诵「当下坏死亦或许」此句时,我们必须尽力在心中培养出无常的觉受,而不是一诵即过。在诵此句时,我们应配合菩提道次第中的「三根九支禅参死无常法」(注:参考《普提道次第广论》或祈竹仁宝哲著作《甘露法洋》及《甘露心华》等)。 三根九支禅参生死无常的方法,是指在心中参思各有三点的三根,以期生出三种决心或觉受。 第一根是「死亡必定会来临」。谁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我们却并无这个觉受,而只是日复一日地假装不知道自己将会死亡似的。我们思维: 不论我逃去哪里,不论我多么健壮,最终必定难逃一死。罗马、印度、埃及与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位权倾天下的帝皇,但他们今天在哪里呢?他们全埋在黄土里!就算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之人间肉身,最后也示现死亡了。世上出现过不死长生的人吗?我现在就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寿命一秒一秒、一分一分、一天一天地减少,每一呼吸都等于又向死亡迈近了一步。 假设我自己有六十岁。年青的最初二十年,大多人不会想及修行;正值壮年之第二个二十年,大家忙于谋生、养家活儿等俗事;最后的二十年却已年老了,想精进也做不来。在座中自以为已在「修行」的人,我们算一算,一天中的三分之一时间睡觉,三分之一时间上班,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再扣除休息、做饭、吃饭、洗澡、上厕所等等,能有多少时间修持呢?问题是:今生只是短短的几十年,未来生却无穷无尽,为什么我们要用绝大部分精力来争取这几十年的快乐,而对未来无穷尽的转生之快乐毫不关注呢? 透过认真地参思以上的三支,我们会生出「我迟早必定会死」的强力觉受,然后我们再禅思第二根的三点。 第二根是「死期不定」,要思维的三支如下: 没人可以预知死期,许多比我年青的人都早已死去了。在医院中,今天就有许多年青人死去。这些死人,昨天或许还是在准备做这做那的事,今天却已断气了。今天在座的有好几十人,明年的今日或许在座中的有些人已不在人世了。在一万个死人当中,有多少个是早已准备好面对死亡的呢?可能只有一两个。死神并不会等待着、让你准备好了才来临。死神总是突然地来到自己面前的,绝不会预先打个招呼预约。我们明晚早已预订好了与别人的约会,但死神今晚就会来敲我的门! 有可能夺命的因素比比皆是,随便一个天灾、地震,或者是车祸,甚至一个像伤风感冒等小病,都可能置我于死地。 我的肉身实在很脆弱,十分微不足道,只要一口气转不过来,马上就会死亡。 一般修行人的通病是,我们往往也有少许欲修持的动机,但却不精进,总会把它拖延至「明天」。透过禅思以上的第二根之三支,我们致力于生出「我必须抓紧时间,马上做最重要的事!」的迫切感,一切事俗琐事便会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第三根是「死时除佛法外,无一有助于自己」,我们要思维的三支如下: 我用了大半生的精力,为着积累金钱、房屋、汽车或珠宝等。在死时,哪一件物品能带走呢?哪一颗珠宝能救我呢? 在死时,我们的亲朋戚友中,谁能陪我上路?谁可以救助我呢? 在生时,我千方百计保养这个肉身,但在死时,它又是否能救我呢? 好好地禅思以上三支后,我们会生出「在死时,只有佛法才能救助我!」的觉受。 我们应努力禅参这三根九支。同时,我们亦可禅思死亡及中阴的过程,例如依据柏绷喀大师之《心匙·策励自他一切人等痛念无常歌》(注:见附录)。我们可以在修日修仪轨前,先以一边诵念、一边思维文义的方法修持柏绷喀大师的这篇短着,亦可以在修仪轨时,诵至「当下坏死亦或许」此句时加插修诵。 在修至人身难得、生死无常、轮回之苦等教法部法时,我们必须把手指指向自己,而不是指向别人。这就是说,例如我们禅思第一根时,不应想「人人都始终会死」,而应想「『我』必定会死」,这样想才会令修持有力量。 我们在诵至「当下坏死亦或许」此句时,应尽力禅参生死无常,例如插入三根九支禅参法及加诵《心匙·策励自他一切人等痛念无常歌》,绝不可一诵即过,否则就不会有效果。我们千万不要轻视「念死」之作用。本师释迦牟尼在世时,他在初转法轮时便教导无常之道理,他最后的教法也是无常的教法,由此可见这概念的重要性。出学法的人,透过对生死无常的认识,便会生出欲好好修持之念头。在修持的中期及后期,一旦有懒散的心态出现时,行者亦需依赖念死法门而提起精神。我们试想想:如果明天就要死了,今天还不狠狠地修持吗? 在传统上,师父教授生死无常时,会十分详尽地讲说。衲在年青时,老师单单讲一个「死」字,已讲了三天! 修净土的人,如果未有对暇满人身难得及生死无常生出觉受,就不可能生起真正的出离心,又如何能依愿往生呢?许多人修持佛法,为的是求名、求利、求健康、求长寿等等。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去修,绝不可能到达净土,亦不能说是真正在修持佛法。 我们虽然幸运地得到了暇满人身,但却并未好好地修行善业,而只是一天一天地虚度人生。如果我们在今晚便死去,我们会去哪里转生呢?有关来生去处,并非由我们自己的喜好所决定,也不需要以神通、天眼等才能知得。我们只需观察自己在今生所做过的事,便自然知道来生必定会掉入三恶道中。在今生中,我们杀过多少条虫类呢?我们年青未信佛时,是否曾钓鱼、打猎及常常去海鲜饭店点杀小海产呢?衲相信大家所杀害过的生命,数也数不出来。在此之上,我们曾多少次对父母或师长不孝,令他们伤心呢?我们曾多少次在行动上或言语上伤害别的众生呢?如果我们这样地去计算,恐怕自己的身、语、意恶业是数也数不清楚之多,杀害过的生命也是数不尽之多,在善因方面,我们的「业绩」就并不一样了。我们今生中救过多少条生命呢?帮过多少众生呢?在这样地抚心自问后,我们的结论是:今生中除恶业因外,我们几乎没有做过太多别的事了。以此推论,依据因果的定律,我们的下一生只有一种可能的下场:直掉入三恶道中!
恶趣寒热饥渴与 愚哑役使等所逼 诵至仪轨中的此二句时,我们应把手指指向自己。这两句是形容三恶道之苦,亦即自己死后极可能会转生之处的情况。 「恶趣」二字是指三恶道。「寒」字是指八大冰冷地狱。「热」字是指八大热狱。「饥渴」二字是指饿鬼道。「愚哑役使」是指畜生道。 衲刚才在谈六道轮回状况时,已述及三恶道的景况,在此就不再重复说了。大家在诵至此段时,应仔细地观想三恶道之苦况,犹如亲身经历一般。在诵至「寒」字时,要想想:在冬天,即使裸体在户外站一阵子,我也吃不消,何况处于把人冻至皮破肉裂的寒地狱之苦呢!在寒地狱中转生的众生,肉身十分巨大,所以感受的苦也倍增。在那里不似人间情况,即便是离体滴出之血液,也有心识感觉,所以所受之苦更会加倍。 在诵至「热」字时,我们也应停下来想:在人间,即使在大暑天只在户外站一阵子,又或似火柴的小小火焰略为靠近手臂,这样的小热我也受不了,如何能抵受热地狱之猛厉大火呢! 在诵至「饥渴」二字时,我们要禅参饿鬼道之苦。在人间,即使少吃了一顿晚饭,我们也会饿得睡不着觉。在饿鬼道中,可是几十年乃至几百年没得吃、没得喝,这样的苦我如何能忍受! 有关畜生之苦,我们也一样要如上述般仔细观想自己身受其苦。 学藏传佛教的人,大多追崇自观为佛或本尊的修持。但其实,观想自己是佛并不一定有最大的作用,而观想自己身处地狱等地,则肯定能生出动力,令自己不敢不赶快好好地修持善业。由此角度来说,自观为地狱众生身,或可说是比自观为佛陀更有利益。 今天所教的是一个简略的仪轨,例如单单「寒热」二字已包括了所有地狱之苦在内。大家在修诵时,却不可以省略地修持,而应好好地幻想自己身受恶道之苦。我们要致力于生出一种觉受:虽然我现时并不在受这些大苦,但如果我不努力地作善因的话,难保我下个月不会已掉入恶道中受此大苦。这种想法,必须是与自己有关联,而不是像在游动物园时,看着别的生物,犹如事不关己似的;也不是如背书般想着某某地狱有某某苦…而是要确切地觉得:「只要一口气转不过来,我当下便会面临这种苦难。」 善趣生老病死与 命终堕落等之恼 这两句是说三善道之苦。「生老病死」指人间痛苦。「命终堕落」统说天道及修罗道之苦。 三善道中的转生,痛苦虽比三恶道为少,但却仍离不开苦。 人间的苦有生苦、老苦、痛苦、死苦等等;天界与修罗界的众生,也一样逃不出痛苦的折磨。 修至此段时,我们应停下来,好好思维三善道之各苦,这些痛苦衲刚才在描述六道轮回时已谈过了。
自与六趣诸众生 解脱苦海之方便 尊外无有希求处 无诳上师胜三宝 欲持其为胜友军 是念猛生趋皈依 遍满虚空胜三宝 摄护我等作友军 前面的段落,已思及六道个别之苦。我们应知道,六道之本质根本就是苦。不论生在六道中的何处,始终躲不开受苦的命运。六道之中,上至最高的天界,下至最深的地狱,都找不到恒久的安乐。六道中任何的事物,都是不恒久、不可倚靠的。 在深切地看透了六道之苦后,我们便要想,有谁能引领我们离开六道轮回呢?答案是:唯独弥陀及上师等三宝,尤其是主要的皈依对象——法宝。除三宝外,别无其它堪能引领我们的依怙了。故此,在诵至以上这八句时,我们要生出一心依止之心。 这八句并非修持皈依的本体,而是皈依的因,亦即正修皈依之基础。衲打一个比方,如果我们犯了罪,自知必会被判死刑,便会声泪俱下地向法官求情。同样地,我们因见六道之苦,尤其是三恶道苦,生出惧畏,又因信弥陀、上师等三宝能救助我,以此些作为因,才会生出真切的依止心。如果缺乏了皈依的因,我们正修皈依时,只会流于口头念诵之形式,根本不可能真正生出依止的心。
皈命依止诸上师 皈命依止圆满佛 皈命依止胜正法 皈命依止诸僧伽 仪轨中所至此部分,乃为正修皈依环节。 皈依之对象为佛宝、法宝及僧宝。佛是开示正法道路者;正法是主要的皈依对象;僧曾是在正法道路上与我们同行的游人或先驱。 佛宝不单单包括释迦牟尼,还有如弥陀、药师及弥勒等无量诸佛。若以人间世界来说,我们所接触到之佛法则源自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在印度等地所弘传的教法,所以他是此世界现今佛教之本师,亦即最初佛宝。在他之上的迦叶佛,是多劫以前在人间弘法的。在迦叶佛与释迦牟尼佛示现的两个时段之间,地球上并无佛法流布。 佛陀在证悟后,第一次说法是在印度鹿野苑教授四圣谛,此即为最初的法宝。在此之前,虽然别的世界有佛法弘传,但我们的世界则已多劫没有佛法流传了。依随佛陀修四圣谛教法的五位比丘,是最初僧宝。 修皈依有两种传统,一为观想面前有皈依境而修依止心,二为至心修依止心而不作观想,此二者都是如法的。在本仪轨中,采用面前有皈依境的方式。 我们要在心中观想,面前虚空现出所有历代传承祖师、自己的上师、一切佛陀、菩萨、辟支弗、缘觉、声闻、罗汉、空行父母、护法等,各各在其面前有经函代表他们的教证二法。在此三宝皈依境前,我们至心生起依止之心,并念诵以上之四句版皈依偈三或更多遍。修皈依十分重要,但不少人却轻视这项根基,这是十分不好的。
恭敬顶礼趋皈依 胜妙上师圣三宝 祈愿速疾赐加持 我与无边众生心 诵至此时,我们再次至心地顶礼并依止三宝。 「恭敬顶礼」的意思是,我们不只口头上诵念或只是形式化地作礼,而是至诚地口诵偈文、意中生敬、身体同时低头合掌作礼。同时,我们祈求三宝马上加持众生与自己。
如是虔诚祈请已 请皈依境放光明 普照自身及众生 罪堕障碍净无余 观为真宝皈依之 诸学处及善恶业 哭乐生理善思已 学作如理之取舍 我们观想自己至心的祈请得到了响应,此时面前皈依境大放光明。此光明好比早上日出之景况,顷刻便令黑暗消失,自己与众生之身、语、意的罪业、障碍、病患及烦恼等都息灭了,身体变得如水晶般通明清净,更增长了寿命、智能、健康、功德、善心及悲心等等,令依止心自然、坚固及真实地生起,并具足能力学习因果法、诸学处及戒法等等。
我为成就圆满佛 当令六道脱轮回 安置圆满佛果位 实行甚深菩提观 此四句是发菩提心文,这是大乘不共于小乘的发心。这内容是说:「为了令六道众生脱出轮回,我必须成佛,故此我必须修持这个大乘法门!」自己有病的时候,尚未可自医,谈何医治别人呢?故此,我们必须在一开始便发起正确的修持动机,要为了众生而求成佛,以此心态来修持此法门。救度众生是目的,自己成佛是关键,修持是方法。 发菩提心,有三种不同的种类。本师释迦如来在最初发心时,是发愿要自己先成佛,以期带领众生也都成佛,这叫做「王者心」。观音大士在最初发心时,发愿要走在众生的后面,众生未度,誓不成佛,这叫做「牧者心」。牧人是走在后面,把所照顾的畜只赶在自己前方的。XX大士发心与众生同达佛境,这叫做「船长心」。船夫是与渡河者同时到达对面河岸的。这三种菩提心,都是正确的发心。
普愿大地咸清净 无诸砂砾等杂物 平正均齐如掌心 柔软滑顺琉璃性 然后我们加持大地。这是指观想自己所处之房屋或闭关房等修持地点,一刹之间变化成为了净土宫殿,而不再是凡土。在作任何修持时,如果观想自己身处佛陀净土中,便会有更佳的修持效果,同时也积集了一个于未来生于净土的因缘。
宗喀巴大师
胜业能赐众生福 暂念远离死主怖 恒愍有情亲如子 敬礼导师无量寿 由这四句开始,至「…以神境力哀临此」一共六偈,是仪轨中的召请文。这段召请文,摘自宗喀巴祖师所亲着的《往生极乐愿文》。宗喀巴大师的这篇短着十分殊胜,大家不妨多诵念全文(注:见附录)。这里所摘出的,只是全文中的召请偈而已。 以上四句,是召请文中的礼赞偈。它的内容是说:「您是为众生赐福者。您对众生慈爱犹如对自己亲子。只要一想及您,便不需害怕死神与死亡及中阴之怖畏。我对您——上师无量寿佛——致敬!」 无量寿佛是弥陀的报身相。在日修法门中,我们主要乃修弥陀的应化身相。在此礼赞偈中,虽礼赞他的报身,但这是无分别的。
数为牟尼所称赞 瞋恚械夺天趣命 欲爱索缚轮回狱 业河漂向有海中 众多病老苦海荡 送入死主鲸鳄口 可厌苦担压无救 我以哀痛迫呼号 这段是说,众生被无明所蒙蔽,不懂行善止恶,不知何者对自己有利,被贪、瞋、痴三烦恼之绳索束缚于生死轮回的罕狱之中,又像是被业立及业果的海浪冲来荡去,永无休止,一次又一次被好比像海怪的死神吞噬。即使我们这些众生偶尔或许也会作少许善行,但这些善行的力量马上又被瞋恨心所消灭了。我们这些可怜的众生,在苦海中没有可以依靠的对象。在文中,把死神比作鲸、鳄等海怪,但死神又是什么呢?死神其实亦即自己之业及我执。
成立心愿请作证 唯一救苦无量光 观自在与大势至 及与一切眷属俱 无量劫中为我等 所发胜心誓勿忘 如金翅鸟行天衢 以神境力哀临此 这段承继前面所讲、描述众生可怜无依之段落,进而求弥陀等来临救护我们。这是召请文中正式召请弥陀来临的偈句。事实上,诸佛本来就遍布在每一微尘之中,且不论众生是否信佛或召请,他们都恒常地在加持垂佑众生。然而,我们一介凡夫,往往没有坚固的信心,常常会怀疑:「佛陀到底在不在这里?」故此,我们凡夫在修持仪轨时,便需有召请佛众之环节,以加强「佛陀已来到我面前」这种信念。换言之,佛陀不论我们召请与否,本来就在我们面前,只是我们因业力蒙蔽而看不到而已。召请环节是为了令我们的信念加固而设的,并非说如果没有召请,佛陀就不会来的意思。 此段文的意思是:我祈求弥陀及其八大弟子——观音、大势至、文殊、弥勒、地藏、虚空藏、除盖障及普贤,勿忘其所曾发之利益众生的誓言,而现在就以神通力,由天上降至我面前,犹如一群大鹏金翅鸟迅速地空群而降一般。 前方宝座莲月上 根师怙主无量光 红莲宝石微尘山 百万日拥威容光 一面二臂平等印 托撑长寿甘露钵 顶髻相好明庄严 披着红华三法衣 身光普满十方刹 二足金刚跏趺座
阿弥陀佛 这里是描述所应请而来到自己前方的弥陀形相,我们随诵随观想。在面前不高、不低、不远、不近之虚空中,便是弥陀的形相。所谓「不高、不低、不远、不近之虚空中」,是传统的说法,我们观弥陀在与我们眼睛平行的面前虚空一臂之距处即可。弥陀的大小可观为大至前臂长度,或小至拇指大小,这二者之间的任何大小都可以,只要是自己觉得最容易专注观想的合适大小便可。 弥陀坐在月轮上,月轮是在一朵莲花中的,而莲花的下面则有一宝座承托。这个宝座,乃由珍宝雕砌而成,下面有八只孔雀肩负。 弥陀的身体是透明的红色,就似灯光照射红宝石时反映在墙上的红光一般。在仪轨中,把这形容为「红莲宝石微尘山,百万日拥威容光」,这是种修饰的形容,亦即是说弥陀的颜色似是一百万个太阳的光芒,照射在红宝石山所反射出来之美丽光芒一般。文中并不直接只说弥陀红色,而改用这种形容词句,是集礼赞、文学修饰形容及具体描述意义的意思。 弥陀的形相,我们应观为应化身佛相,穿着僧人之三衣(袈裟),脚作双盘跏趺打坐之姿,双手作定印而持一甘露钵,钵中盛着能赐予无尽寿命的甘露水。弥陀的身相,具足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等佛陀的特征,例如无见顶及眉间左旋白毫等等。他的身体,不应观为像尊凡俗的人像般,而是活生生的形相,更由身体不断放出无限光芒至各佛土及六道各处,这些光不断在利益众生,救苦救难。 文中称弥陀为「根师怙主无量光」。「无量光」是「阿弥陀」的意译。「怙主」是指他是我们所能倚靠的对象。「根师」是指弥陀与我们自己的根本上师同一体性。不论修任何本尊,我们都应视本尊与自己的上师无二无别,本尊乃上师之体性,上师乃本尊之化身,这样修才会最有力量和加持。在座中或许有些人把衲这个无德无证的老僧视为上师。衲在这里教大家视上师与弥陀为同一体,并非为了自捧地位或把自己比作佛陀。大家心里视衲为佛,衲也绝不会因此而得益,得益的是弟子自己。如果我们视师为佛,即使上师只是一位凡夫,我们仍会得到佛的真正加持。反过来说,如果并不视师为佛而只视他为凡夫,就算真正的佛陀在你面前,你也得不到佛陀的完整加持。这不是佛陀缺乏慈悲心,而是修行者自己的过失。在本师释迦牟尼在世时,有一个提婆达多比丘。这个人天天跟着真正的佛陀,却视他为凡夫,结果他也没得到什么成就。简而言之,修持的容易成就与否,取决于视师为佛之程度。视师为佛者,将得到佛之加持;只能视师为菩萨者,则得到菩萨之加持;若视师为凡夫者,则最终只会得到凡夫之「加持」,也就是说他根本得不到加持。历代祖师,都是依靠视师为佛而成就的。这是修持及得到成就的要决,而与自己的上师客观上是否真的是佛并无太大的关系,也不是个人崇拜(注:有关敬师之开示,见法师著作《悉地本源》、《心生欢喜》及《甘露法洋》等著作)。
无量声闻胜子众 观音大势至等绕 一切主眷于意境 明了显现性中住 弥陀在面前虚空中央,在他的四周,是他的所有眷属。文中所述之「无量声闻胜子众 观音大势至等绕」,是指观音、大势至(注:即金刚手)、文殊、普贤、弥勒、虚空藏、地藏、除盖障八大士与其它菩萨等圣众。他们全都围绕着中央的主尊弥陀,就如群星拱月般。整个景况,就如云海般壮观。这个面前的圣众群,称为「资粮田」或「功德田」,亦即我们透过供养而积聚功德资粮的「工具」。所有圣众,全都身放光芒,显现为活生生的人物似的。 现在已说完召请资粮田的观想了。若观想能力不高者,则只观单独一尊弥陀在面前亦可,但要在心中想着他代表了一切佛与菩萨。 跟着下来,我们应对资粮田作七支修行。 七支修行,并非这个仪轨或有关弥陀的其它仪轨独有,而是佛教的共通修持。不论任何修行,都必须倚靠这七种修持类别,方能达到成佛之目的。它们的功能是忏净罪业及积聚功德,具有极大的利益,所以不论大小乘法门都会包含这七类的修行。单单修持禅定或密法等并非不好,但它们的成就必须依赖这七种基础,否则难有成就。 在藏传佛教不同本尊之各种仪轨中,都包含了七支修持在内,但它们的文字版本会略有不同,例如修顶礼支时,弥陀的法本会针对弥陀的功德而顶礼作赞,释迦牟尼的仪轨则会对释迦如来作礼……等等。 以下是此仪轨中的精简七支修持偈句。在今天,衲并无足够时间祥作讲述,只好略为提点一下轮廓。有关七支修持的详尽开示,听众可自行参考《菩提道次第广论》、《掌中解脱论》或《入菩萨行论》等钜着(注:读者亦可参考法师著作《甘露法洋》及《心生欢喜》)。
顶礼供养忏罪障 随喜敦请祈安住 回向自他一切福 愿证弥陀佛果位 在某些其它仪轨中,七支的每一支均有长段文字诵词。但在今天所教的简轨中,七支修持被浓缩为四句偈。「顶礼」二字是指礼拜支;「供养」二字是供养支;「忏罪障」三字指忏罪支;「随喜」二字是随喜支;「敦请」二字是请法支;「祈安住」三字是请长住世支;最后两句是回向支。现在衲把七支逐一略为讲述一下。
礼拜支—— 礼拜是一门能快速忏净罪障及积集功德的修持。正确地进行的话,它能具有很大的力量。在藏传佛教中,认真的修行者往往以十万为基数,在一生中作一次或许多次的十万拜闭关。我派创始祖师宗喀巴大师,在西藏的澳卡地区,更曾再一次闭关中作三百五十万拜,以致石地上被大师的身体磨除了一个人型的凹痕,至今可见。 在修此仪轨时,我们宜于上座前首先顶礼三拜,而在修至仪轨内文的此礼拜部分时,就恭敬地低头合掌即可,不必中途离座而作大礼拜的动作。合掌也是礼拜的其中一种方式。外道的合掌方式,是双手掌心贴掌心、手指并不屈入内。世俗礼节上,也有以掌心贴掌心地合掌,作为道谢或问好的动作。但在大乘佛教内,我们应作拇指屈入式的合什,而非外道或世俗式的平掌合什。正确的古印度佛教传统是把两个拇指屈入合于双掌之间,就如双掌的空心夹着一颗如意宝珠于内。这是观音大士的手印,亦是大乘佛教的正确合掌方式。
大乘佛教的正确合掌方式 在这里,衲顺带也说一下大礼拜及半礼拜的正确做法。在作礼拜修持时,我们千万不可贪快或以懒散的心态去拜,而应如军人作步操般一丝不苟,每个动作细节要做到完美。在开始立正时,就如军队接受阅兵般,站得端正笔直手脚伸直,双腿夹并;然后以大乘式的合掌,触碰自己的头顶、前额、喉部(或口部)及胸前,再拜下,然后马上再次立正。在拜下至起身时,应迅速地一触地即可,而非像老牛般懒洋洋地爬起。作大礼拜者,拜下后全身向前舒展,双手向前方伸出;作半礼者,下拜时以前额、双掌心触地,连双膝加起来便就是五点触地了。在意念中,我们要观想自己化身千千万万,面前的并非一尊佛像,而是万数的佛陀、菩萨等三宝圣众,心中生出敬心。同时,我们口中诵念三皈依、礼拜咒或礼赞文等。。这样地去做的话,便是身、语、意同时作释,一拜便能积不可思议之无量功德了。 以上为正确的礼拜方法。身体有残障病患者,做得不好不算过失;但身体无问题者,必须这样地去做。此外,也有另外的一些传统,是以合掌触顶、喉及心三处而非前述之四处,这亦是合乎传统的正确拜佛法。 正确地礼佛的话,能积无量功德,而且是对治我慢心的最有效方法。再者,正确地礼佛时,也是在修全部六种波罗密多:如法地礼佛让别人看到标准拜法,是一种身教,亦即法布施;按照经云之拜佛威仪如法地依循地去拜,是持戒;具备「我要拜越多次越好!」之心态,是精进;像宗喀巴大师般,不畏地硬、腰酸及脚痛,为安忍;一心不乱地礼佛,是禅定;参想自己、礼佛之处及礼佛行为都本无自性,为般若。由此可见,单只如法地作一拜,已是在修六波罗密多。七支修持中的其余支,只要做得如法,也一样具足六度在内。
供养支—— 供养是积聚功德的方法,并能对治吝啬心及消除贫穷的业因。供品分为实物与非实物供两类。对在家居士来说,应致力于供养好的实物供品。对相对来说较缺乏资财的出家人而言,则应多作非实物供养,例如把一切见到、听到、嗅到、想到的美妙东西在意念中供养于圣众。但这并非说,出家人若有能力者也不必作实物供,亦非说在家人只容许作实物供。有财力的出家众,若因吝啬而不作实物供,是不好的心态。 由于在佛坛上早已备好了花、水、灯或食物等供品,在修至仪轨的此部分时,只需在意念中想着以这些物品来供养弥陀即可,并不需额外再做别的事情。
忏罪支—— 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罪障,否则连要去除的是什么也不清楚,就不可能成功及有效地忏罪了。罪障包含了过往世及今生中所作之身、语、意不善业与业因及其果报,乃至身心病患与魔障等。罪障是修行有成的障碍物。若硬要说它有任何可取之处,也就只能说它的「可以被忏净」之特征。在佛陀的年代,在印度拘萨罗国(Kosala,亦译「桥萨罗」舍卫城(Sravasti,即祗园精舍一带))有一个人叫「指鬘」(梵文Angulimala,亦译「鸳仇摩罗」)的人。这个人曾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把死人的手指串起成为一条项环佩带身上,更欲把亲母杀害,以凑足人之千数。佛陀出于悲心,以善巧把这个人降伏了,并为他说法教他忏罪。最后他不但忏净了此等大罪,更成为了罗汉(注:此典故见于《佛说鸳掘摩经》及《贤愚经第十一卷无恼指鬘品四十五》等经典中)。 要有效地忏罪,必须具足追悔力、对治力、依止力及决愿力这四力(注:见法师著作《本尊海会·藏传佛教本尊导修集①》)来作忏。以此四力猛厉地忏罪,没有什么罪障是忏不净的。当然,我们也切不可恃着罪障可忏而不畏业报。毕竟来说,忏罪需要很大的努力,倒不如小心持戒止恶,索性不让自己有机会积集任何不善业因。
随喜支—— 随喜是最容易积集功德的一种修持,而且更能有效地对治妒忌心态。衲的恩师常说:「随喜是最容易不过的修持了,即使躺着不动也能积很大的功德!」 在作随喜时,我们可以至心赞叹自己或他人、凡者与圣者、现在及过去的任何功德。在读及祖师及菩萨或伟人的传记时,我们也可在心中随喜赞叹,这样便轻易地积下许多功德了。在此仪轨中,我们作随喜时,主要乃针对弥陀的大愿及大行等而作随喜。
请法支—— 请法支的修持,可以令我们得到常遇佛法与明师及常生有佛法之国土的因缘。佛陀有法身、报身及应化身三身。在继续定义而言,我们祈请说法的对象是佛陀的应化身而已,因为法身及报身不必我们祈请说法,而应化身则是应因缘而说法或不说法,在本师释迦如来示现人间成道后,本来并未说法,后经帝释天王及大梵天王以海螺及法轮求请,才应缘说法。由此可见,请法是一种吉祥的缘起。
请长住世支—— 祈请诸佛长住,其实是自己长寿的一种缘起。与请法支一样,我们祈请长住的对象是佛陀的应化身,而不是法身及报身,因为法身及报身并不示灭,只有应化身会应因缘而示现出世及入灭的过程。
回向支—— 回向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前六支之功德因缘因瞋恨心而被毁灭。功德一经回向,便不会再失去。在本仪轨中,回向的内容乃针对弥陀法门而撰的。
顶礼供养皈依上师薄伽梵如来应供正遍知导师无量光 以上句文句包含了礼赞、依止、供养、祈请加持之含义在内,与汉传佛教之佛号并无分别。我们应诵此句二十一次或更多次,同时专注地至心祈求弥陀净化所有阻碍行者往生于极乐的烦恼与业障,在诵了二十一次或更多次后,我们应该在心中培养出自己已完全净化了罪障之信念。 修这部分时,关键是要有信心及依止心、愿生于弥陀净土、相信弥陀有能力净化我们及有一种极为恳切的求救心态。诸佛无时无刻不在想救度我们,但若要救度成功,亦端赖于我们自己的努力配合。以上几点若能具备,欲生净土并不很难。若只是冷冷冰冰地、呆呆地及无感受地诵此句或弥陀名号及咒语等,虽不能说毫无利益,但效果肯定不会太大。 在这一句后,是一小段愿文: 十方胜者佛子及眷众 怙主无量光等哀垂念 为令尽虚空际诸有情 置于无上利乐之吉祥 自当速疾速疾速证成 圆满正等正觉圣果位 彼故发愿往生极乐国 蒙阿弥陀如来亲授记 是故自于无始时世中 三门所积一切福德资 三乘中之一切圣凡于 三世中所聚积善妙行 如来圣语宣说不变异 善妙真实誓愿之谛实 法界本性清净无欺诳 不可思议诸力总摄力 愿我临命终后即诣往 极乐国中怙主无量光 于彼跟前甚为庄严之 珍宝莲华苞中而化生 得往生已总持禅定等 不可计量功德现观已 无量光等十方诸如来 令喜悦已愿蒙亲授记 诸语诀义如是通达已 诸时中以无碍之神变 于诸佛之无边剎土中 诣已祈愿圆满广大行 猛力普生大悲哀怜悯 不净境中诣已诸含识 各自福缘如是教说法 愿安置于胜者所赞道 如果有时间的话,大家不妨用宗喀巴大师所著之《往生极乐愿文》的愿文主体部份(注:即由「依止集合自他三世所系二资粮海为一品力」此句至全文尾)一次、三次或更多遍。没时间的话,就念仪轨中的这个浓缩本愿文。此短愿文中所求愿的内容,乃由宗喀巴大师所著愿文内容浓缩而撰,它的内容是请弥陀与其眷属,加持我们成佛利生、要求往生极乐以便修持佛果、要求弥陀亲自作行者的老师,并愿得一切能利益自己与众生的神通、禅定力、智慧等等善功德,更发愿于修至自己有能力时,要回到六道中救助众生。
唵 阿弥达巴 赫利 疏哈 (唵 阿弥爹华 赫利) Om Amritabha Hri Soha ( Om Amrideva Hri) 仪轨的这部份是持咒的环节。「唵阿弥达巴舍利疏哈」是弥陀的报身之咒语,「唵阿弥爹华舍利」是他的应化身之咒语,我们任择其一而诵即可。 在诵咒时,我们着意观想弥陀心轮有月轮,轮上中央为竖立的「舍」字,他的二咒之其一种版本沿月轮边、字朝内方中央字、竖立而顺时针环绕排列,「唵」字位列于正前方。我们一边持咒,一边观本尊心轮中央种子字及咒蔓流出白色甘露及放大光明入自己身体,把一切罪因、罪业、罪业之果报、病患、魔扰、邪术加害及任何其它障碍皆净化消除,令我们的身心皆已成为适合往生净土的条件。如果对观想面前本尊像自己发射甘露及光感到不易观好,可观他在我们诵咒时转过身来而降在我们头顶上空,光及甘露由上而降入自己身中,这样地去观一样是正确的。弥陀的这二条咒,与念诵他的名号是毫无分别的。如果大家喜欢的话,可在持咒后加诵佛号若干次。诵咒可诵二十一次、一百零八次、一千次、一万次乃至更多次均可,并无限制,越多越好。诵咒后,全个资粮田的各尊一尊一尊地由外而向内融摄,最后只余下主尊,他又再缩小,最后成为一点小红光点,降入行者身中,此时要强烈想着自己之身、语、意已得到弥陀的身、语、意加持。最后我们念诵仪轨中的四句回向偈文: 即以此善普回向 愿我速成弥陀境 六道众生不余留 咸皆令入彼果位在持诵此偈后,便结束了一座日修仪轨之修诵了。 |
上一页 | 下一页 | 返回 |